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5 毫秒
1.
白虹  董颖 《中华理疗杂志》2001,24(5):298-298
瘢痕疙瘩 88例均为门诊患者。分为综合治疗组 5 0例 ,男 32例 ,女 18例 ;年龄 15~ 75岁。药物封闭组 38例 ,男 2 0例 ,女 18例 ;年龄 12~ 70岁。瘢痕疙瘩好发于胸背部及上臂 ,胸部多见于胸骨柄处 ,为正常皮肤表面的结缔组织过度增生 ,多呈亚铃形、紫红色、坚韧、隆起 ,背部多见于多脂三角区 ,痤疮愈合后其基底部的过度增生 ,外观呈黄白色或呈黄红色的楔状皮损 ,上臂多见于预防接种后形成的过度增生。有 2例上臂部瘢痕疙瘩做过切除植皮 ,术后面积扩大 ,周边呈蟹足状外延隆起 ,痛痒加重。其他患者见于外伤后或于术后的过度增生。瘢痕呈条索…  相似文献   

2.
瘢痕是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产物。是由真皮组织过度增生形成的。增生性瘢痕局限于病损区域内,而瘢痕疙瘩常超过原损伤界限。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属于病理性瘢痕,可以出现瘙痒、疼痛等不适症状,影响容貌,甚至发生瘢痕挛缩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迄今为止。病理性瘢痕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因此治疗困难。手术治疗联合加压治疗、放射治疗及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等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局部疗法是局部的非侵入性治疗。因其方便、无创、痛苦小也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常与手术治疗或注射治疗联合使用。本文仅就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局部治疗进展作一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1.1 一般资料 瘢痕好发于胸、背部及上臂。其中,胸部多见于胸骨柄处,为正常皮肤表面的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呈紫红色、坚韧、隆起;背部多见于多脂三角区,属痤疮愈合后其基底部的过度增生,外观呈黄白色或呈黄红色的楔状皮损;上臂多见于预防接种后形成的过度增生。  相似文献   

4.
对于一些瘢痕体质的人,在不同部位,不同时期发生的瘢痕都有可能发生瘢痕增生或瘢痕疙瘩,过度的瘢痕增生则是一种病态表现,影响美观,如果挛缩会影响机体的功能。通过对瘢痕体质患者术后使用红外线照射和音频电疗法治疗疗效显著,对预防瘢痕增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瘢痕疙瘩是指瘢痕体质者在遭遇手术、外伤、感染后皮肤创口内大量结缔组织基质过度增生而形成的皮肤纤维化疾病,表现为突起的瘢痕向周围组织浸润,质地坚硬,奇痒或功能障碍.单纯外科手术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为45%~100%[1].目前,手术切除后放疗已成为瘢痕疙瘩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瘢痕是当前医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尤其是评价指标和防治手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瘢痕一般分为表浅性瘢痕、萎缩性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其发生机制一般认为是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伤口中成纤维细胞异常增生、胶原合成分泌和降解失衡,最终形成伤口皮肤组织异常过度增生。瘢痕严重程度主要依靠温哥华瘢痕量表(VSS)、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进行评测。其治疗手段主要有压力疗法、硅凝胶疗法、放射疗法、激光疗法、激素注射疗法以及手术切除治疗等,目前认为多种疗法联合治疗仍是瘢痕防治安全、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病理性瘢痕是以胶原等大量结缔组织的基质过度沉积为特征的皮肤纤维化疾病.它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HS)和瘢痕疙瘩(K).组织学上,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相似,两者均以过剩的细胞外基质,尤其是胶原沉积为特征,细胞形态也相似,但临床上增生性瘢痕仅在原伤口界限内生长,向外压迫周围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后自发蜕化,瘢痕疙瘩是皮肤损伤后引发的胶原异常积聚所致的过度瘢痕化,与增生性瘢痕不同,表现为过度生长,超过原伤口界限,侵犯邻近组织,呈瘤样增生,造成功能障碍.瘢痕的形成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它们的治疗一直是困扰整形外科的难题,但由于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这方面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一直受到很大限制.自从1985年Shetlar等将人的瘢痕疙瘩组织块移植于无胸腺小鼠(裸鼠)背部皮下构建HS和K的动物模型获得初步成功后,国内外学者先后尝试建立不同类型的动物模型,并利用这些模型对HS和K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DNA拷贝数变化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近年来临床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均表明,瘢痕疙瘩的形成与遗传具有密切的关系.但增生性瘢痕与遗传是否有关,目前尚未明确.目的:了解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在遗传学改变上的异同.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3/2008-12在广东医学院完成.材料:瘢痕标本均来自2003-01/2008-12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6例,其中增生性瘢痕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20~50岁;瘢痕疙瘩6例,男1例,女5例,年龄19~46岁.方法:提取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组织DNA,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观察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基因组的不平衡即遗传物质的丢失或扩增情况,比较两者间DNA拷贝数变化的差异.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DNA拷贝数的缺失率的比较.②两组DNA拷贝数的扩增率的比较.结果:增生性瘢痕组未发现特异区域的DNA拷贝数的高频率缺失或扩增;瘢痕疙瘩组出现高频率的DNA拷贝数缺失的染色体是1,16,20号及22号染色体,未发现特异区域的DNA拷贝数的高频率扩增.两组1,16,20,22染色体DNA拷贝数的缺失率相比较,瘢痕疙瘩组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P<0.05).结论:与瘢痕疙瘩相比,增生性瘢痕不存在明显的DNA拷贝数缺失或扩增,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与发展可能与遗传没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瘢痕是各种创伤愈合后的必然结果,但若愈合不足或愈合过度即会产生瘢痕,若瘢痕仍继续增殖,即可发生成增生性瘢痕。深度烧伤后常产生增生性瘢痕,导致局部瘙痒、疼痛,甚至功能障碍、外观受损,严重困扰患者。增生性瘢痕的防治一直是烧伤治疗中的难点和医学领域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0.
林锦欢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2):4315-4315
对于一些瘢痕体质的人,在不同部位,不同时期发生的瘢痕都有可能发生瘢痕增生或瘢痕疙瘩,过度的瘢痕增生则是一种病态表现,影响美观,如果挛缩会影响机体的功能。通过对瘢痕体质患术后使用红外线照射和音频电疗法治疗疗效显,对预防瘢痕增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病理性瘢痕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瘢痕是创伤愈合过程的必然产物。当创伤修复过程发生异常时,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大量沉积,发生真皮组织过度增生,出现病理性瘢痕或称异常瘢痕,即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长期的临床经验和众多研究成果在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及防治方面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尚无理想的治愈瘢痕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瘢痕的形成是组织损伤修复的正常过程。然而过度的瘢痕增生如增生性瘢痕,甚至出现瘢痕疙瘩、瘢痕癌变等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应用手术切除配合药物注射和压迫治疗增生性瘢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病理性瘢痕是创伤过度反应的结果。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瘢痕发生时,增厚的瘢痕组织不仅严重影响美观,而且后期较易发生挛缩导致组织或器官移位变形,如果瘢痕位于关节附近,常引起关节功能发生障碍。增生性瘢痕是突出于皮肤表面但局限于原有损伤范围的瘢痕,瘢痕疙瘩是突出于皮肤表面且突破于原有边界,向外生长的瘢  相似文献   

14.
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胸腺素β4基因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病理性瘢痕中胸腺素β4(TMSB4)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其表达水平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以组织块培养法于体外培养原代成纤维细胞.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比较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及其培养的3组成纤维细胞中TMSB4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在上述3种组织中,TMSB4 mRNA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量显著少于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P均<0.01),瘢痕疙瘩TMSB4 mRNA表达的平均值比增生性瘢痕减少66.98%,比正常皮肤减少62.48%.在上述3种组织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TMSB4 mRNA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少于增生性瘢痕,平均减少27.13%(P<0.01);比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平均减少16.07%,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TMSB4 mRNA在瘢痕疙瘩组织及其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说明其与瘢痕疙瘩形成密切相关;TMSB4 mRNA在瘢痕疙瘩中表达减少可能是瘢痕疙瘩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瘢痕组织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在创伤的愈合过程中 ,由于全身或局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 ,常导致异常的修复 ,如过度修复而产生增殖性瘢痕或瘢痕疙瘩 ,常伴有痒痛 ,瘢痕组织如发生在颜面部则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使患者产生精神及心理上的负担。本文对长海医院 1997年 6月至 2 0 0 0年 6月 32例瘢痕增生患者行术后放疗 ,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采用电子线照射增殖性瘢痕及瘢痕疙瘩 32例。其中增殖性瘢痕 19例 ,瘢痕疙瘩 13例。年龄 8~ 70岁 ,平均 32 .5岁。男性 18例 ,女性 14例。病程 1~ 7年 ,平均 3.15年。部位…  相似文献   

16.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非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多种治疗技术的疗效及适应证;分析和归纳如何合理应用诸多治疗技术于不同类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5-01/2004-12相关瘢痕治疗的文章,检索词“hypertrophic scars,keloids,Pressure therapy,Corticosteroid injection,Silicone gel sheeting,Radiotherapy,Lasertherapy,Cryotherap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步审查,纳入标准:①临床随机对照研究。②临床观察报告。排除标准:①综述文献、Meta分析类文献。②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9篇有关增生性斑痕或瘢痕疙瘩非手术治疗的文献,21篇符合纳入标准。对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副作用、作用机制进行归纳。资料综合:瘢痕分类包括成熟瘢痕、非成熟瘢痕或前瘢痕、线性增生性瘢痕、广泛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治疗方法有压力治疗、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治疗、硅胶膜和水凝胶敷料治疗、激光治疗、射线治疗、冷冻治疗、黏性纸带治疗。目前所有预防和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措施都基本相同,而这些措施在创伤愈合后早期应用以预防增生性瘢痕比增生性瘢痕形成后进行治疗反应性要好,杰出的创伤外科修复技术对预防增生性瘢痕非常关键。结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不同类型的瘢痕和瘢痕的不同病程需要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瘢痕移除后瘢痕皮回植原位皮肤再生治疗增生性瘢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已有的研究表明原位皮肤再生法可使深Ⅱ度以内烧伤创面和供皮区刨面生理愈合无瘢痕,可促进Ⅲ度烧伤创面坏死组织液化排除、移植皮生长、减少减轻瘢痕,在瘢痕移除创面使用原位皮肤再生法以达到明显减轻瘢痕症状、减少瘢痕的效果,未见相关报道.目的:观察搬痕移除原位皮肤再生法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方法:选择烧伤或刨伤后出现多处增生性瘢痕的患者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16~52岁;瘢痕病程1~11年.每例选择2处瘢痕相似的部位,进行自身对照.实验组采用瘢痕移除、瘢痕皮回植后应用美宝湿润烧伤膏药纱覆盖的原位皮肤再生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瘢痕移除、瘢痕皮回植后应用传统凡士林覆盖治疗.观察比较疗效,应用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评估瘢痕增生情况.结果与结论:两组回植的瘢痕皮均成活.实验组创而愈合速度和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瘢痕移除后6个月,实验组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评估均优于对照组(户<0.05,P<0.01),瘢痕所致的疼痛、瘙痒等症状消失,皮片平整且颜色较回植前明显改善,与周围皮肤接近.结果提示对自体皮源不足、瘢痕面积大的增生性瘢痕患者或不愿增加新的供皮区创面患者,应用瘢痕移除瘢痕皮回植原位皮肤再生的方法治疗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增生性瘢痕的防治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增生性瘢痕是创伤愈合的异常结局,严重影响体表美观并导致功能障碍.目的:综述国内外关于增生性瘢痕的防治现状与研究概况.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1960-01/2009-01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hypertrophic scars,Prevention,treatment",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01/2009-01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增生性瘢痕",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此外还手工查阅相关专著数部.纳入增生性瘢痕的生物学特性、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原因、增生性瘢痕的临床防治研究类文献.结果与结论:增生性瘢痕的成因来源于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异常,成纤维细胞数量增多,合成并分泌大量的胶原纤维,是瘢痕组织形成的关键环节.对于增生性瘢痕应防治结合,在创伤愈合早期采取预防措施,抑制瘢痕形成,包括硅凝胶防治、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放射疗法、冷冻疗法.治疗应采取几种方法联合的综合疗法,比单一疗法效果显著.另外,近几年中药在瘢痕的作用机制、动物实验及剂型改造方面研究层出不穷,加强中医药在防治增生性瘢痕方面的研究很重要.提示增生性瘢痕的防治应从源头上避免或减轻异常瘢痕的发生发展,寻找瘢痕基因缺陷并从基因水平加以修正,中医药在防治增生性瘢痕方面前景广阔有待进一步突破.  相似文献   

19.
<正>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是病理性瘢痕的一种,是因成纤维细胞增殖、生长失控,胶原过度沉积导致真皮纤维化,增生往往持续数月或数年以后,才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由于瘢痕组织的粘弹性降低,使人体表面皮肤组织的正常解剖结构遭  相似文献   

20.
免疫因素与增殖性瘢痕北京军区总医院杨远滨吴宗耀审阅瘢痕组织是人体创伤修复中的必然产物,但生长过度会发生各种合并症,有的破坏外形,有的造成功能障碍,给患者的身心康复带来困难。发生在表皮者形成增殖性痰痕或瘢痕疙瘩;发生在深部组织及器官者可导致关节僵硬、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