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脑动脉造影术对脑血循环的影响有广泛的争论。McAfee叙述了在脑动脉造影后几天内在脑扫描图上有非特异性的普遍的放射性增加。而Heinz等报告脑动脉造影后脑扫描图是正常的。Potchen等用扩散性的放射性氙~(133)研究脑动脉造影术前和术后的  相似文献   

2.
放射学及同位素检查听神经瘤的放射学检查包括岩骨摄影、计算机X线断层脑扫描、椎动脉造影、脑室造影(空气、碘水及碘油)、脑池碘油造影等。其中对听神经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的是岩骨摄影和脑池碘油造影。计算机X线断层脑扫描虽然也能作出早期诊断,但需要特殊  相似文献   

3.
烟雾病的血管造影改变和分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高山 《中国卒中杂志》2008,3(7):505-508
最初烟雾病的诊断是依据脑动脉造影,而且早在1969年日本学者Suzuki和Takak就已经根据脑动脉造影建立了烟雾病脑动脉造影的分期.除了分期之外,DSA也提供了烟雾病某些特殊的血管改变.……  相似文献   

4.
CT的出现已取代了多数气脑和脑室造影术,但在立体定向手术中为了清晰地显示前、后连合,脑室或气脑造影仍优于CT。我所已施行立体定向手术800余例,1984年以前多采用气脑造影,1985年后多数改用脑室造影,后又应用定向脑室穿刺造影。立体定向及功能性神经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一种高位颈椎侧方(通过颈椎_(1-2)间隙)脊髓腔穿刺法,此法可代替小脑延髓池穿刺用于脊髓腔碘油造影,气脑造影、同位素脑池造影以及采集脑脊液标本等,适用于不能施行腰穿的病例。作者认为这是一种简单、安全、容易掌握、值得推广的方法。技术操作术前用药:作脊髓腔碘油造影或气脑造影时,术前需予止痛剂,如单纯穿刺采集脑脊液操本或作放射性同位素脑池造影则可免用。位置:患者仰卧在检查台上,将耳壳向前贴在  相似文献   

6.
本院1975~1985年间经脊髓碘油造影和/或手术探查确诊为脊髓蛛网膜炎的25例,作一分析。临床资料 1.诊断依据:本组脊髓蛛网膜炎25例,其中4例还合并脑蛛网膜炎。经脊髓造影和手术探查证实者12例,经脊髓造影和脑造影证实者2例,单由脊髓造影证实者8例,脊髓造影阴性但因有脊髓机能障碍症状存在而行手术探查阳性者1例,单由手术探查证实者1例,由脑造影证明颅底粘连而推  相似文献   

7.
问题解答     
约有10%的病例脑血管造影正常,而在剖检时确有脑动脉瘤。不能被脑血管造影证实的常见原因有以下3种:①脑动脉瘤体内产生血栓;②脑血管造影时动脉瘤所属血管痉挛,动脉瘤  相似文献   

8.
报告分析40例小脑桥脑角脑池造影。经手术证实,造影诊断为小脑桥脑角占位病变的12例均正确,假阴性1例;造影诊断为三叉神经占位病变的3例有上皮样囊肿2例,假阳性1例。造影确诊的14例均呈角池充填缺损,内11例伴内听道不充填,共发现直径小于2cm的肿瘤4例。认为角池造影能早期诊断听神经瘤和有助于发现三叉神经痛患者上皮样囊肿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CT平扫、CT脑灌注和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成像,与对侧健区进行比较,重建血管造影图像,治疗后行CT复查。结果 CT平扫发现同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病灶比例为76.47%;CT脑灌注显示血流量降低;病变区的脑容量同对侧健区的脑容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流量低于对侧健区;对比峰值时间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病变区均高于对侧健区(P0.05);血管造影显示患者均存在颈内动脉闭塞或狭窄现象。结论对急性脑梗死采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可以准确显示病变区的血管情况,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联合CT血管造影对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因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患者,对其进行64层螺旋CT脑灌注、CT血管造影扫描。观察64层螺旋CT脑灌注的平均通过时间、对比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对比剂峰值时间,观察血管造影后患者的劲内动脉狭窄程度。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急性脑梗死患者患侧的对比剂峰值时间均明显长于健侧的对比剂峰值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64层螺旋CT脑灌注联合CT血管造影,能同时诊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脑部血流灌注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放射诊断学的发展,颅脑X线检查已日臻完善,气脑造影术自1919年Dandy首先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检查以来,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和不断改进,目前已成为行之有效的检查方法之一。我院没有专用的颅脑X线检查机器。用木制气脑椅作气脑造影很不方便,为了提高气脑造影检查质量,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造影对颞部占位病变的定位诊断相当准确,但对进一步确定病变位于脑内或脑外,脑内病变的部位、深浅和精确范围仍存在一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分析了我院10年来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00例颞部占位病变的脑血管造影。本组造影摄片侧位动脉期、毛细管期和静脉期共3张,正位动脉期和静脉期2张。根据占位病变所在部位,分为脑内组、脑外组和脑内外组(同时侵及脑内外)。各组又分为颞前、颞后、颞前后(同时侵犯颞前后)和侵及  相似文献   

13.
血管造影曾被认为是判断脑动静脉畸形(AVMs)治疗成功与否的金标准.术后血管造影证实无残余血管巢及早期引流静脉,表明脑AVMs已治愈,并消除了出血的危险性.本文描述了5例手术后早期血管造影为阴性的复发性脑AVMs的病人.5例病人均为大脑半球AVMs,年龄5~13岁,最初表现为出血.术后1~9年在12~16岁时复发,出血3例,癫痛1例,MRI检查证实1例.4例病人又进行了血管造影显示复发的脑AVMs位于原来病灶,或邻近原来病  相似文献   

14.
脑静脉畸形的血管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脑血管静脉畸形的血管造影影像学的特点与诊断。方法:对11例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脑静脉畸形的血管影像进行分析。结果:11例脑静脉畸形血管造影中,3例异常静脉表现为“水母头”样改变,4例表现为髓静脉丛呈“车辐”状改变,4例为非典型改变,髓静脉杂乱。6例在幕上幕下均出现静脉异常。结论:脑静脉畸形表现为弥漫型和局限型,脑血管造影可出现三种影像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4-01我院收治的42例脑动脉瘤患者,采用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血管成像(DSA)进行检查并比较分析。结果 CT血管造影的诊断结果准确性与DSA诊断结果准确无明显差异(P0.05),CTA血管造影显示脑动脉瘤的大小、结构、部位符合手术结果。2种方法患者接受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准确率高,且对患者痛苦少,接受度较高,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最近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磁共振血管造影等能发现未破裂状态的脑动脉瘤,对未破裂脑动脉瘤手术在目前很难说是完全安全的,在考虑手术适应症时就有必要充分掌握未破裂脑动脉瘤的自然史。未破裂脑动脉瘤的大小与破裂的危险性有很大关系,一般的是动脉瘤越大,其破裂和危险性就越大。通过尸检研究,未破裂脑动脉瘤多数比破裂脑动脉瘤要小,有统计,未破裂脑动脉瘤在4mm 以下者  相似文献   

17.
我科从1976年5月至1983年10月共行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脑血管造影(以下简称股脑动脉造影)200例,其中选择性椎动脉造影184例,双侧颈动脉造影2例,全脑血管造影14例,现将造影方法和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抽取69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实施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检测,分析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对比缺血区与脑血流参数与其对侧相应区域灌注参数,进行脑内动脉、颈段血管造影图像的重建。结果 (1)经头颅平扫显示有早期脑梗死征象者41例,无灌注异常区域28例。经CT脑灌注成像检查显示,患者脑梗死区的血流量、脑血容量均明显低于对侧镜像区,其中梗死区域对侧镜像区的血流量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脑血容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脑梗死区对比剂峰值时间与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均明显长于对侧镜像区(均P0.01);(3)患者的血管造影图重建结果显示,单侧颈内动脉狭窄37例,单侧大脑动脉狭窄16例,左侧大脑动脉闭塞11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5例。结论 CT脑灌注可准确并及时反应患者脑部缺血程度、缺血位置,并预测其半暗带,而脑部血管造影可反映其病变血管位置、病变程度,联合应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检测法有助于早期、准确诊断急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9.
分析200例幕上脑外伤的脑血管造影诊断,认为绝大多数可较准确定出各型血肿和脑挫裂伤的部位,但较难区别部分前、中颅凹和枕部的脑内外血肿、脑挫裂伤与脑内血肿,大多数混合性血肿和多发性脑外伤难以全面的定性诊断。指出见颅骨骨折有利于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和定位,用斜位脑血管造影、增加每次造影拍片张数、选择性颈内外动脉造影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血管造影曾被认为是判断脑动静脉畸形(AVMs)治疗成功与否的金标准。术后血管造影证实无残余血管巢及早期引流静脉,表明脑AVMs已治愈,并消除了出血的危险性,本描述了5例手术后早期血管造影为阴性的复发性脑AVMs的病人,5例病人均为大脑半球AVMs,年龄5—13岁,最初表现为出血,术后1—9年在12—16岁时复发,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