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Zhou XM  Bai JW  Cai HR  Wu HY  Chen J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11):832-835
目的通过观察成人特发性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患者肺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其受体蛋白以及肺泡表面活性蛋白的表达,探讨PAP的发病机制。方法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例PAP患者(PAP组)及6例对照者(对照组)肺组织肺泡巨噬细胞及Ⅱ型肺泡上皮细胞GM-CSF、GM-CSF/IL-3/IL-5共同β链受体(GM-CSFβcR)、肺表面活性蛋白(SP)-A和SP-D蛋白表达。结果(1)肺泡巨噬细胞2组表达GM-CSF蛋白均较弱,阳性细胞数少,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8);2组均表达GM-CSFβcR蛋白,对照组显著高于PAP组(P=0.002);2组均表达SP-A蛋白,且PAP组呈阳性反应,但阳性细胞数少,积分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4);2组表达SP-D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Ⅱ型肺泡上皮细胞2组均表达SP-A和SP-D蛋白,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8,P=0.485);对照组少数表达GM-CSFβcR蛋白,PAP组无GM-CSFβcR蛋白表达;2组均无GM-CSF蛋白表达。结论肺泡巨噬细胞表达GM-CSFβcR蛋白减少可能与成人特发性PAP肺泡巨噬细胞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2.
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是一种肺部少见病,以肺泡腔和细支气管腔沉积PAS染色阳性的不可溶性富磷脂蛋白质物质为特征.可分为因表面活性蛋白或GM-CSF受体基因突变导致的先天性PAP、因GM-CSF抗体阻断了肺泡巨嗟细胞的激活导致的自身免疫性PAP和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或吸入有毒气体导致的继发性PAP.临床表现主要为进行性气促、低氧血症,胸部高分辨率CT主要表现为毛玻璃样高密度影和“疯狂堆砌”改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PAS染色阳性可确诊.肺泡灌洗治疗有效,GM-CSF替代疗法和针对GM-CSF抗体的治疗是正在研究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是一种少见疾病,特征是类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在肺泡内的沉积,关于其发病机制不甚清楚。但是从对缺乏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转基因小鼠的研究,以及测得抗GM-CSF抗体,偶然发现了PAP更深入的分子学机制。本文就GM-CSF在PAP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是一种肺泡内脂蛋白样物质沉积的少见病,通常需进行肺泡灌洗治疗。作者报告了使用外源性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疗PAP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5.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是一种少见疾病,病因未明,1958年由罗森首先报道,以肺泡及小气道内沉积大量可溶性磷脂蛋白样物质为主要病理特征,过碘酸雪夫(periodic acid Schiff,PAS)反应阳性,临床表现和病程进展多样。从新生儿到老年人均可发病,呈世界性分布,90%以上病例为特发性。近年来,随着对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研究的深入,目前对PAP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主要就特发性PAP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是一种呼吸系统罕见病,研究进展缓慢。动物模型是开展各类基础研究的有效工具,目前的动物模型均是根据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信号作用障碍和肺泡内环境稳态失衡这两个主要的发病机制而建立,应用研究集中在PAP的治疗策略上。现有的PAP动物模型均不能完全反映人PAP疾病发展,需进一步开...  相似文献   

7.
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是一种少见的肺部弥漫性疾病,其病因不明,包括先天性、继发性与特发性3种类型,其中90%以上的病例为特发性.  相似文献   

8.
刘浪  周滢 《临床肺科杂志》2016,(11):2131-2132
正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肺泡内大量磷脂蛋白样物质异常沉积为特点的疾病,由Rosen于1958年首次报告,临床上以进行性气促为特征,经支气管肺活检及灌洗是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手段。本文报道1例PAP患者经过雾化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疗收到良好效果,同时复习相关文献对此病的诊断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临床资料肖xx,女,46岁,因"活动后气促半年"于  相似文献   

9.
肺泡蛋白沉积症84例误诊误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肺泡蛋白沉积症(PAP)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0年1月至2007年10月确诊的PAP患者在院内外的误诊、误治过程,分析其原因.结果 84例PAP患者平均诊断周期14.5个月.入院前67%患者存在误诊.近年来误诊为肺结核者减少,误诊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者增多.PAP患者在院外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BAL)及经支气管肺活检(TBLB)的比例低,患者是否行BAL及TBLB检查与其是否误诊相关.87%的患者通过支气管镜、BAL及TBLB确诊.33.3%的患者在院外曾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经激素治疗的患者有6例合并严重感染,2例死亡.结论 PAP患者误诊误治仍很普遍,误诊考虑可能与支气管镜、BAL、TBLB检查比例低有关.应重视PAP的影像学特征,积极行支气管镜、BAL、TBLB检查,避免误诊.诊断不明确时务必慎用激素.  相似文献   

10.
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是1种病因未明的弥漫性肺部疾病,以肺泡腔及终末呼吸性细支气管腔内沉积大量过碘酸雪夫(PAS)染色阳性的不可溶性富磷脂蛋白质物质为特征.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功能可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及弥散功能降低,胸部CT主要表现为弥漫性分布的片状不规则磨玻璃影、实变影或网格影,常被误诊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肺泡癌等难治性疾病,延误治疗时机.大容量全肺灌洗术(WLL)是目前治疗PAP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现对我院2012年收治的3例PA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WLL在PAP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alveolarproteinosis,PAP)是一种发病率较低,起病隐匿,确诊困难的肺部疾病,呈特发性或继发于其它疾病。本文就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近年来的病因、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正>肺泡蛋白沉着症(PAP)为一种原因不明的罕见肺部疾病。最早由美国病理学家Rosen等~([1,2])于1958年首次提出。它的显著病理学特征是肺泡腔内及远端细支气管内蓄积大量的过碘酸雪夫(PAS)染色阳性的磷脂及其各种表面活性蛋白(SP)-A、B、D等混合物~([3~5])。PAP主要是由于体内存在的抗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自身抗体导致肺泡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肺泡蛋白沉着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并观察其疗效.方法 对9例确诊PAP患者在全麻下行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同时测定术前及术后1个月肺功能、血气分析、6分钟步行试验、Borg呼吸困难评分.结果 经全肺灌洗治疗后,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肺功能(FVC、FEV1、DLCO、MVV)、血气(PaO2、SaO2%)、6分钟步行试验、Borg呼吸困难评分均有显著改善;89%患者胸部高分辨率CT病灶有吸收.结论 全肺灌洗是目前治疗PAP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胸部影像学角度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诊断分级,以指导治疗。方法对上海市肺科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1例确诊PAP患者胸部高分辨CT(HRCT)进行分级,选择4个代表层面(主动脉弓、隆突、左或右下肺静脉汇合层面和膈上层面),病灶在这些层面的所占范围进行5级评分,结合临床症状、肺功能指标,建立一套PAP胸部HRCT诊断分级标准,根据诊断分级提出相应的治疗决策。结果 (1)按胸部HRCT病灶范围将PAP患者分为4级:1级(≤8分)3例;2级(>8~16分)12例;3级(>16~24分)6例;4级(>24分)10例。(2)PAP患者胸部HRCT评分与呼吸困难评分、症状总评分呈正相关(r=0.748、0.578,P均<0.01)。(3)PAP患者胸部HRCT评分与用力肺活量(FVC)占预计值%、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呈负相关(r=-0.486、-0.376、-0.596、-0.444,P<0.01或0.05)。(4)结合胸部HRCT分级和PaO2将PAP患者分为4期:1期:HRCT分级1级伴PaO2≥8.0 kPa;2期:HRCT分级2级伴PaO2≥8.0 kPa;3期:HRCT分级3级伴PaO2≥8.0 kPa;4期:HRCT分级4级,或HRCT分级2~3级伴PaO2<8.0 kPa。(5)不同PAP患者胸部HRCT诊断分级建议:1、2期建议对症治疗及长期随访胸部HRCT;3期患者建议序贯肺泡灌洗或GM-CSF治疗;4期患者建议全肺灌洗。结论胸部HRCT诊断分级可以作为评估P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临床上诊断和治疗PAP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类以各种肺内或肺外疾病引起的,以肺动脉压力(PAP)和肺血管阻力(PVR)进行性升高为特征,最终导致右心功能受损、甚至死亡的严重疾病。其主要病理机制是血管收缩、血管重塑及原位血栓形成[1]。在PAH靶向治疗出现前,特发性PAH(IPAH)平均生存时间仅  相似文献   

16.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c 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是一种多功能生长因子,可刺激造血祖细胞(hemopoietic progenitor cell,HPC)增殖、分化和成熟并从骨髓向外周转移,诱导多种细胞增殖和分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GM-CSF在抗凋亡、诱导神经元分化和血管生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新补充.文章就GM-CSF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作用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上气道正压通气(Positive airway pressure,PAP)治疗睡眠呼吸障碍疾病(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SDB)始于1981年.简单的PAP是通过一个与面部直接接触的柔软鼻面罩,外连软管至空气压缩机进行工作的.  相似文献   

18.
正肺泡蛋白沉着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是一种以富含磷脂的、不定形的、过碘酸-雪夫氏(perio dic acidi Schiff,PAS)染色阳性的蛋白样物质沉积于肺泡和终末细支气管为特征的罕见肺部慢性疾病。其常引起肺弥散功能受损,临床常表现为胸闷、咳嗽、咳痰,渐进性呼吸困难[1-3]。肺泡蛋白沉着症分为自身免疫性(autoimmune PAP,aP AP)、先天性、继发性三种类型,约90%以上为自身免疫性[2,4-6],aP A发病机制是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自  相似文献   

19.
肺泡蛋白沉积症 (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nosis;PAP)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肺泡填塞性疾病 ,其特点是无细胞的脂蛋白物质聚积于肺泡。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 ,咳白色黏痰 ,胸闷 ,进行性呼吸困难 ,低氧血症 ,经抗感染、解痉治疗无效 ,病死率高。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施行全肺灌洗 (whole- lung-lavage,WL L )。国外 Selecky[1 ] 等采用 WL L治疗 PAP取得肯定疗效。我科自 1988~ 1999年采用 WL L治疗 PAP 10例 ,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2 ] 。临床采用适当的护理 ,改善了症状 ,减少了并发症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1.肺灌洗方法与材料…  相似文献   

20.
<正>肺高压主要是指右心导管检查中平均肺动脉压升高(PAP≥25mm Hg)。肺动脉高压是肺高压的一种,表现为PAP≥25m m Hg,同时肺毛细血管楔压PAWP15m m Hg、肺血管阻力3woodUnits,其主要特征是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因患者嘴唇、指甲呈现不同程度蓝紫色,故称"蓝嘴唇"。肺动脉高压常发生于年轻女性,很多患者在孕期才发现肺动脉高压的存在。未经治疗的特发性肺动脉压存活中位数为2.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