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目的探讨引起晚期产后出血的临床原因。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9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晚期产后出血89例产妇的病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的分娩方式,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母乳喂养与否,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晚期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胎盘胎膜残留、蜕膜残留、子宫胎盘附着面感染、复旧不全、剖宫产术后子宫伤口裂开。  相似文献   

2.
1概述 晚期产后出血是指分娩24h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多发生在产后10d左右。其最常见的原因是胎盘、胎膜或蜕膜残留、感染引起胎盘附着面复旧不全及子宫收缩不良,少数是由于残留的胎盘组织因血液与纤维蛋白原沉积,形成胎盘息肉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引起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990—2000年在我院分娩其后发生晚期产后出血的52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0.12%。母乳喂养与否及分娩方式不同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晚期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蜕膜残留和胎盘胎膜残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蜕膜细胞凋亡蛋白Fas、抑制凋亡蛋白Bcl-2与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作为研究组,以下称RAS组,同期正常计划外受孕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各组子宫蜕膜细胞Fas、Bcl-2蛋白的表达。根据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进行量化评分,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AS组Fas的表达为(4.67±0.59)明显高于对照组(1.31±0.66)(P<0.001),而Bcl-2的表达为(1.76±0.51)明显低于对照组(4.89±0.41)(P<0.001),且两者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0.61,P<0.05)。结论:①子宫蜕膜细胞Bcl-2低表达、Fas高表达与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发生有关。②Fas与Bcl-2在子宫蜕膜细胞中的表达失衡可能是复发性流产患者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自然杀伤细胞(uNK细胞)是最丰富的蜕膜淋巴细胞,其高度表达穿孔素,为早孕期间滋养层细胞侵入蜕膜提供帮助.且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集落刺激因子(CSF),肿瘤坏死因子(TNF),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转移生长因子(TGF),干扰素(INF)等,形成一个网络,彼此协调,在母胎界面的免疫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就uNK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分化、聚集增生、激活和在子宫内的作用等方面综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自然杀伤细胞(uNK细胞)是最丰富的蜕膜淋巴细胞,其高度表达穿孔素,为早孕期间滋养层细胞侵入蜕膜提供帮助。且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集落刺激因子(CSF),肿瘤坏死因子(TNF),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转移生长因子(TGF),干扰素(INF)等,形成一个网络,彼此协调,在母胎界面的免疫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就uNK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分化、聚集增生、激活和在子宫内的作用等方面综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C/EBP-β在人正常子宫内膜及早孕蜕膜中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免疫组化进行组织学定位,采用免疫印迹进行蛋白质定量,采用RT-PCR进行mRNA检测,在蛋白质水平和mRNA水平检测人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及早孕蜕膜中转录因子C/EBP-β的表达变化。结果:C/EBP-β蛋白主要在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核中表达,C/EBP-β蛋白及mRNA在增生期C/EBP-β仅有弱表达,分泌期显著增加(P<0.05),以分泌晚期表达最强,在早孕蜕膜组织中也有较强的表达(P<0.05)。结论:C/EBP-β在人正常子宫内膜分泌晚期及早孕蜕膜组织中呈现较强的表达,可能在胚胎着床及妊娠的维持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春鸿 《现代养生》2014,(24):259-259
目的:分析产后康复治疗对剖腹产产后乳汁分泌以及子宫复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足月进行剖腹产分娩的产妇患者,将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产后护理,观察组在常规产后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频仪康复治疗,记录并对比两组产妇乳汁分泌以及子宫复旧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初泌乳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产后四天泌乳量以及产后一周内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子宫复旧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康复治疗能够缩短剖腹产产妇产后初始泌乳时间,增加产妇产后泌乳量,对产妇子宫复旧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胚胎着床过程复杂而精密。胚胎质量、子宫内膜容受性以及两者的同步发育是决定胚胎着床的关键因素。蜕膜化是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转变为分泌型的蜕膜基质细胞的过程, 与子宫内膜容受性密切相关。异常蜕膜化可导致胚胎着床失败或不良妊娠结局。最新研究表明子宫内膜蜕膜化中存在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衰老的现象, 一定程度的基质细胞衰老促进蜕膜化和容受性建立, 而过度或不足的基质细胞衰老则可能导致蜕膜化异常和容受性受损。本文旨在对基质细胞衰老在子宫内膜蜕膜化及容受性建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以期为容受性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刘珺  刘宁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5):2284-2285
目的:探讨产科产后出血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30例产后出血行急症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一般资料、失血量、手术方式、分娩方式、术后并发症、子宫切除指征以及母婴预后等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急症子宫切除术指征中胎盘因素为46.7%(14/30),子宫因素为33.3%(10/30);经产妇占70.0%(21/30),剖宫产占83.3%(2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前置出血量最大,平均(3 143.5±427.8)ml,羊水栓塞出血量最小,平均(2 101.3±252.5)ml;共发生术后并发症11例,其中胎盘前置最多,其次为宫缩乏力;产妇死亡3例,围产儿死亡6例。结论:胎盘因素是产后出血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的首要原因,其次为子宫因素,其中宫缩乏力仍是第一指征,多产次和剖宫产是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高流产率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MP-9和TIMP-1在2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流产患者子宫蜕膜组织和20例早孕蜕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MMP-9在PCOS胚胎停育患者子宫蜕膜细胞胞浆内的表达高于正常早孕蜕膜组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IMP-1在PCOS胚胎停育患者子宫蜕膜细胞胞浆内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P-9和TIMP-1在PCOS流产患者子宫蜕膜组织中呈差异性表达,比例失衡,这可能是导致高流产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蜕膜化是子宫内膜在排卵期后转化为分泌期至胚胎着床期间发生的持续的形态和功能变化,对妊娠的建立、维持及内膜的周期性变化至关重要。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蜕膜化是其中最重要的改变。这一过程由孕酮和环磷酸腺苷信号驱动,伴随着一系列标志性分子的表达改变。微小RNA(miRNA)在基因表达的转录后调控中起着广泛并且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显示,miRNA通过调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催乳素(PRL)、Krüppel样因子12(KLF12)和同源框基因A10(HOXA10)等基因表达,在子宫内膜蜕膜化及相关疾病发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现就miRNA合成酶和一些miRNA在蜕膜化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蜕膜化及其相关疾病,如反复种植失败、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痫前期等的诊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季兆芳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1):1830-1832
目的:探讨应用子宫浆肌层缝扎加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对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剖宫产产妇共80例,所有患者在行剖宫产术中均有子宫腔内出血的表现,其中对照组57例,经子宫按摩,催产素等干预治疗,出血状况得以改善,选择23例经干预治疗后效果较差,给予子宫浆肌层缝扎加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对两组患者产后出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57例,产后出血11例(19.30%),出血量(842.14±45.08)ml,血性恶露消失时间(8.76±3.49)天;观察组23例,产后出血2例(8.70%),出血量(624.67±13.23)ml,血性恶露消失时间(5.13±2.27)天;两组产后出血情况,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产后出血患者行子宫浆肌层缝扎加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其操作简便,方便易行,止血效果显著确切,安全性较高,是控制产后出血、避免子宫切除的高效保守性措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检测底蜕膜血流及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参数预测药物流产结局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流产完全和流产不全者30例,流产前、流产当日、流产后15d经直肠超声检测子宫底蜕膜血流分型、血流阻力指数和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参数。结果:流产完全组底蜕膜Ⅰ型血流信号、子宫螺旋动脉及底蜕膜血流阻力指数显著高于流产不全组;Ⅲ型血流信号显著低于流产不全组(P<0.05);Ⅱ型血流信号与流产不全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流产当天与流产后15d所有指标与流产不全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药物流产当日经直肠超声检测子宫螺旋动脉及底蜕膜阻力指数和底脱膜血流分型能有效预测药物流产结局。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蜕膜化是成功妊娠的重要环节.蜕膜化可参与获得子宫内膜容受性.研究发现,早期胚胎着床失败与子宫内膜蜕膜化受损有关.蜕膜化涉及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细胞骨架重塑,包括中间纤维丝、微丝和微管等各种骨架成分的变化,以及相关骨架结合蛋白对骨架动态变化的影响.就蜕膜化过程中的细胞骨架成分具体变化、性激素对蜕膜化细胞骨架调节以及细胞骨架变化对蜕膜化的自身调节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柳佩珍  陆秀凤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6):4152-415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时间、病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4年7月~2008年7月31例剖宫产晚期产后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的时间:术后2周~最多(48.39%),其次为1周~(25.81%),<1周为16.13%,≥3周为9.68%。发病原因主要为:子宫切口愈合不良19例(61.29%),子宫复旧不全7例(22.58%),胎盘、胎膜、蜕膜残留5例(16.13%)。结论:剖宫产晚期产后出血发生时间多在术后2周~,主要病因是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感染,治疗措施为足量抗生素、缩宫剂、清宫术等。预防关键是减少感染因素、提高剖宫产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cAMP对在位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体外蜕膜化过程中的促进作用,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体外细胞模型,可用于了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的蜕膜化能力,进而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不孕症的关系。方法:将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细胞随机分为3组,Ⅰ组为未干预组;EP组用E2(10 nM)和P4(1μM)作用24 h、48 h、96 h;EPC组用E2(10 nM)、P4(1μM)和8-溴-cAMP(0.5 mM)作用24 h、48 h、96 h,收集细胞后测定3组PRL(催乳素)和IGFBP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的mRNA水平。结果:EPC组作用96 h后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PRL和IGFBP1明显高于EP组。结论:8-溴-cAMP联合P4、E2能明显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体外蜕膜化进程,是目前作为EMs体外蜕膜化细胞模型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蜕膜组织中胎盘生长因子(PLGF),雌激素受体(ER)-α、-β表达特性,为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于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01例女性为研究对象。术中在无菌条件下,分别获取其中38例剖宫产术孕妇子宫内的蜕膜组织38例,37例EMS患者(其中31例合并子宫肌瘤)的在位内膜31例及异位内膜37例,26例子宫肌瘤患者的正常内膜2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技术,检测这4种子宫内膜组织中PLGF,ER-α、-β的阳性表达率及其mRNA相对表达量。对蜕膜组织中的PLGF, EF-α、-β与其他3种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这3种因子阳性表达率及其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知情同意。 结果①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果显示:蜕膜组织中PLGF,ER-α、-β的阳性表达率(86.8%、84.2%、78.9%),均分别高于在位内膜(61.3%、58.1%、38.7%)、异位内膜(54.1%、35.1%、48.6%)及正常内膜(57.7%、53.8%、38.5%),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03、5.849、15.298;χ2=9.723、18.812、7.469;χ2=6.996、7.041、10.796;均为P<0.05)。②qPCR检测结果显示:蜕膜组织PLGF,ER-α、-β mRNA相对表达量[(2.60±0.26)、(2.22±0.23)、(2.05±0.31)],均分别高于在位内膜[(1.23±0.09)、(1.08±0.13)、(0.95±0.14)],异位内膜[(1.96±0.22)、(0.38±0.06)、(1.50±0.35)]及正常内膜[(1.00±0.13)、(1.00±0.11)、(1.00±0.14)],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43、15.263、15.382;t=9.939、20.093、8.112;t=20.532、15.628、17.282;均为P<0.001)。 结论蜕膜组织具有较强的种植特性,有助于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是建立EMS模型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瘢痕子宫与非指征剖宫产孕妇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剖宫产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包括瘢痕子宫妊娠与非指征剖宫产各100例,分析统计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瘢痕子宫组盆腔粘连、胎盘植入、子宫破裂、产后出血均高于非指征组(P<0.05或P<0.01),两组切口愈合延迟、产褥期感染发生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妊娠剖宫产并发症显著多于非指征剖宫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和蜕膜组织中miRNA-29c和miRNA-30b及其预测靶基因的表达,探讨mi RNA-29c和mi RNA-30b在子宫内膜蜕膜化中的意义。方法:选取分泌期子宫内膜组织14例(分泌期组),正常妊娠早期蜕膜组织16例(早孕组)和自然流产蜕膜组织18例(流产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PCR)技术检测3组中mi RNA-29c和mi RNA-30b的表达量,以及候选靶基因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蛋白激酶1(serum and glucocorticoid-inducible kinase 1,SGK1)和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的m RNA表达量,分析mi RNA-29c和mi RNA-30b表达与SGK1和LEPR的关系。结果:流产组中mi RNA-29c的表达量高于分泌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mi RNA-30b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GK1和LEPR在早孕组表达最高,流产组中表达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 RNA-29c的表达变化可能通过靶向SGK1参与子宫内膜蜕膜化。SGK1和LEPR在蜕膜中的差异表达对维持早期妊娠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