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测定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受体分子五聚体中亚基的表达,判断脊髓空洞源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是否存在失神经支配.方法:将2003年3月~2004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分为3组:脊髓空洞源性脊柱侧凸(空洞-侧凸)组20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组10例,非脊柱侧凸组10例.切取脊柱两侧椎旁肌中的部分骶棘肌组织,RT-PCR法检测其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受体α和γ亚基的表达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有α亚基表达.空洞-侧凸组中13例(65%)出现γ亚基阳性条带,其中侧凸凸侧γ亚基表达阳性率为55%(11/20),凹侧为40%(8/20);AIS组脊柱凹、凸两侧椎旁肌的γ亚基表达均为阴性;非脊柱侧凸组仅1例左侧椎旁肌检测到γ亚基阳性条带,其余为阴性.结论:脊髓空洞源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受体γ亚基的异常表达,提示其椎旁肌失神经支配的存在,可能是该类脊柱侧凸发生的始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观察脊髓空洞源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超微结构病理改变的特征,探讨脊柱侧凸的发生机制。方法全部病例分为三组:脊髓空洞源性脊柱侧凸(SS)组12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组5例,非脊柱侧凸(NS)组2例。术中切取患者两侧骶棘肌组织,分别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 SS组有2例患者出现小群性肌萎缩。1例发生周围神经脱髓鞘,7例可见靶纤维或靶样纤维。与AIS组相比,SS组患者骶棘肌的超微结构明显异常。表现为肌质网普遍扩张,线粒体肿胀形成髓鞘样结构,胞质内散在脂滴增多,肌原纤维间糖原聚集,糖原湖形成。结论脊髓空洞源性脊柱侧凸患者存在椎旁肌失神经支配现象,椎旁肌超徽结构的异常以胞浆中细胞器为主,两肌原纤维的病变较轻。SS患者椎旁肌超微结构的异常程度明显比AIS严重,这可能与其椎旁肌发生失神经支配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臂丛损伤后神经移位端侧缝合寄养法是否有预防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肌萎缩的作用。方法64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切断肌皮神经,造成肱二头肌失神经支配。实验组:切断肌皮神经后,胸内侧神经分支移位与肌皮神经远端作端侧缝合寄养失神经支配的肱二头肌。术后2、4、6、8周观察大鼠的行为变化与肱二头肌的萎缩程度,检测肱二头肌肌肉纤颤电位或再生电位、肱二头肌肌肉湿重、肌纤维截面积和Na-K-ATP酶活性。以左侧为实验侧,右侧为自身对照侧,将左侧测量值除以右侧测量值,求各观察值恢复率,比较组间各观察值的恢复率。结果术后对照组随着失神经时间延长,肌肉萎缩程度逐渐加重,屈肘功能不能恢复,纤颤电位波幅逐渐下降,肌肉湿重、肌纤维截面积和酶的活性均逐渐下降;而实验组随着神经寄养时间的延长,肌肉萎缩程度逐渐减轻,屈肘功能逐渐恢复,出现再生电位,肌肉湿重、肌纤维截面积逐渐增加,酶活性逐渐升高,虽不及正常组,但明显不同于肌肉萎缩严重的失神经组。结论神经移位端侧缝合寄养法可以有效地预防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肌萎缩。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臂丛节前损伤的模型,观察撕脱的背根神经节通过相连的外周神经是否对相应的骨骼肌有延缓萎缩的作用,以期寻找防止肌萎缩的方法。方法:选用雄性成年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制成C_5C_6根性撕脱的模型,使拖出椎孔的背根神经节仅通过肌皮神经与完全失神经支配的肱二头肌有联系。对照组:于椎孔外切断C_5C_6神经根,并造成肱二头肌完全失神经支配。于术后1、2、3、4和5个月各时间段,分别测定肱二头肌纤颤电位波幅、肌张力、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并观察背根神经节中感觉神经元的变化。结果:术后1~5个月背根神经节中均见到存活的感觉神经元;纤颤电位波幅实验组大于对照组;实验组肌张力于术后1、2个月时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1、2、3个月,实验组的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节前损伤1~3个月内,背根神经节中感觉神经元有延缓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脊柱侧弯症椎旁肌神经终末支配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特发性脊柱侧弯症(简称IS)患者凸侧椎旁肌I型(慢肌)纤维占优势,肌横断面积较大的改变已被许多作者证实.为探索这种肌性改变与脊柱侧向弯曲的关系,本组研究从肌肉的神经支配角度入手,对23例IS病人双侧椎旁肌标本做了神经镀银染色,观察了神经终末支配率(TIR值)及终板内分枝的情况,进行了自身凸凹侧比较,并将上述指标与11例先天性脊柱侧弯症(简称CS)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IS和CS凸侧椎旁肌TIR值较大,运动终板以T1型为主,提示该侧肌肉的神经支配率较高,结合其中新生终板较多等现象,认为凸侧肌处于一种长期力量负荷较大的改建过程中.这种力量负荷是凸侧椎旁肌在脊柱侧方弯曲后该侧力距较大,肌肉需不断做功代偿的结果.CS组病人病程长,Cobb角大,因此凸侧肌肉改建的表现更明显.本组观察认为IS椎旁肌肌力不均是一种继发改变.早期对IS患儿行器械矫正,有利于终止这种改建,从而提高儿童脊柱侧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脊髓空洞源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肌纤维分型及群化的特征,探讨其与脊柱侧凸发病的关系.方法病例分为三组:脊髓空洞源性脊柱侧凸(SS)组20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组16例,非脊柱侧凸(NS)组10例.术中切取两侧椎旁肌组织,统计三组的椎旁肌肌纤维分型及群化,并进行对比.结果SS组凸侧Ⅰ型肌纤维比例和横截面积均小于凹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IS组凸侧Ⅰ型肌纤维比例和横截面积均显著高于凹侧;NS组左、右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间比较显示:(1)凸侧Ⅰ型肌纤维所占比例,SS组和AIS组均高于NS组;凹侧Ⅰ型肌纤维所占比例,SS组高于AIS组和NS组.(2)凸侧Ⅰ型肌纤维横截面积,SS组低于AIS组;凹侧Ⅰ型肌纤维横截面积,AIS组低于NS组.(3)凸侧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SS组<AIS组<NS组;凹侧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SS组和AIS组均低于NS组.SS组中11例观察到椎旁肌Ⅰ型肌纤维群化,凹侧群化程度大于凸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IS组中8例观察到凸侧Ⅰ型肌纤维群化,无凹侧肌纤维群化和Ⅱ型肌纤维群化.NS组左、右两侧均未见肌纤维群化.结论SS组患者椎旁肌肌纤维分型及群化的特征与AIS组明显不同,提示椎旁肌存在原发性失神经支配,可能与脊柱侧凸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桡神经浅支端侧移位修复猕猴尺神经高位损伤(肘关节以上),观察手内在肌组织学及吻合口神经病理学变化。[方法]选用成年的雄性猕猴9只,以上肢为研究单位,将9只猕猴双侧上肢随机分为3组,每组6侧上肢。实验组:于猕猴上臂上段切断尺神经,再重新吻合。于远端切断桡神经浅支,移位于腕部与尺神经作外膜开窗端侧吻合。对照组(1):于猕猴上臂上段切除尺神经2.5 cm,两侧断端分别折叠后结扎。腕部处理同实验组。对照组(2):上臂尺神经处理与实验组相同。腕部不作处理。观察术后猴尺神经所支配的手内在肌萎缩程度。取术后1、4、8、12个月猕猴尺神经支配的手内在肌端侧吻合口、端侧吻合口以远的神经干及小鱼际肌组织,做成切片,光镜下观察其显微结构变化。[结果]术后12个月观察到实验组猕猴手内在肌自主活动恢复,实验组术侧手内在肌肌肉萎缩不明显,对照组(1)手内在肌肌肉萎缩,程度较对照组(2)轻,对照组(2)手内在肌肌肉萎缩明显。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术后实验组神经纤维数量和密度随时间延长渐增,对照组(1)术后神经纤维数量和密度达到一定数值后无明显变化,但未见肌肉出现变性坏死。对照组(2)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减少,肌纤维数量明显减少,最终大部分肌纤维萎缩并玻璃样变、间质出血、肉芽组织形成。[结论]桡神经浅支端侧移位修复猕猴尺神经高位损伤能有效防止猕猴手内在肌萎缩、变性、纤维化,为尺神经高位损伤修复后的再生、长入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8.
神经端侧缝合法防治失神经肌肉萎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目的研究采用周围神经端侧缝合法防治失神经肌肉萎缩的作用。方法取Wistar雌性大白鼠28只,分成3组。(1)实验组:切断大鼠左侧腓总神经,将其远断端与外膜已开窗的胫神经行端侧缝合,共28侧。(2)失神经组:大鼠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将两断端翻转固定为失神经对照侧,共14侧。(3)正常对照组:大鼠右侧腓总神经不作处理,共14侧。术后7个月,各组取胫前肌称肌湿重,并检测再生神经结构及肌纤维截面积。结果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各项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1)。失神经组与实验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实验证实,神经端侧缝合法是防治失神经肌肉萎缩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两侧椎旁肌横截面积的CT测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凸、凹侧椎旁肌横截面积是否存在差异,探讨椎旁肌改变与脊柱侧凸的关系.方法:IS患者31例,女20例,男11例,年龄12~18岁,Cobb角范围28°~76°,平均53°±12°,在CT片上测量上终椎、顶椎、下终椎双侧椎旁肌横截面积.同龄非脊柱畸形患者(对照组)20例,女8例,男12例,年龄5~15岁,在CT片上测量T8、T10双侧椎旁肌横截面积.比较两组双侧椎旁肌的横截面积.结果:IS患者上终椎、顶椎、下终椎凸侧椎旁肌横截面积均大于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凸/凹侧椎旁肌横截面积比值顶椎>上终椎>下终椎;Cobb角>50°和<50°患者顶椎水平凸,凹侧椎旁肌横截面积比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水平凸/凹侧椎旁肌横截面积比值与Cobb角无显著相关性.对照组双侧椎旁肌横截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椎旁肌横截面积比值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双侧椎旁肌发育不对称,凸侧椎旁肌横截面积大于凹侧,且在顶椎水平差异最大,但顶椎水平椎旁肌横截面积凸,凹侧比值与Cobb角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胸腰椎骨折占脊柱损伤的首位,椎弓根螺钉固定已广泛用于脊柱骨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传统手术方法采用后正中入路,术中需大范围剥离、牵拉椎旁肌肉和关节突附着肌肉,尤其置入椎弓根螺钉时需一定的外倾角而持续牵拉压迫椎旁肌肉,导致椎旁肌缺血水肿甚至坏死,引发患者术后腰痛和肌肉萎缩[1、2];术后远期伤椎塌陷及脊柱后凸畸形的再发生[3、4]。为克服以上弊端,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我院对收治的42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21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