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4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损伤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内ApoE和S-100的表达随脑损伤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其在脑损伤时间推断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建立大鼠脑挫伤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法(S-P法)对对照组及伤后不同时间组内脑细胞中的S-100和ApoE两种蛋白进行检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伤后0.5 h组大脑皮质神经元中ApoE即出现显著表达(P<0.01),而S-100阳性细胞在伤后2 h开始表达显著增强(P<0.01).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ApoE和S-100阳性细胞数目及阳性表达范围逐渐扩大.伤后3 d组ApoE阳性细胞表达数量及染色强度达到高峰,且分布广泛,随后表达下降;到5 d组时,S-100阳性产物达到高峰,后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结论:脑挫伤后S-100和ApoE在损伤局部的染色变化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可以用于脑挫伤的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2.
刘金辉 《医学动物防制》2015,(4):396-397,400,474
目的大鼠重度心肌挫伤后观察挫伤区周围心肌细胞不同时间段的HIF-1损伤后经过时间与阳性染色强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结合计算机彩色图像分析技术,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法)观察大鼠实验性重度心肌挫伤后HIF-1的染色变化。结果运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重度心肌挫伤后在挫伤区周围组织HIF-1α在6 h即出现轻微表达,并分别在24 h和2 d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至6 d仍有表达,HIF-1α在正常对照组以及死后损伤组为阴性表达。结论重度心肌挫伤后HIF-1α参与了细胞的损伤;重度心肌挫伤时间推断有可能使用HIF-1α作为死后伤和生前伤的鉴别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损伤后不同时相皮质、海马、隔区神经元凋亡及NOS、NGF -R、bcl-2、ChAT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 ,伤后不同时间取脑片作Nissl染色 ,TUNEL染色 ,NADPH -d组化和NGF -R、bcl-2、ChAT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Nissl染色可见损伤侧海马CA2、CA3区锥体细胞层细胞稀疏、排列紊乱。损伤区周围皮质凋亡细胞于伤后 1天已十分明显 ,伤后 3天达到高峰 ;损伤侧海马伤后 1天CA1区即出现凋亡细胞 ,伤后 5天达到高峰 ,主要见于CA3区及齿状回 (DG ) ;损伤侧隔区于伤后 4天开始出现凋亡细胞 ,7天时达高峰。损伤区周围皮质NOS阳性神经元数量伤后 1天即有大量增加 ;损伤侧海马伤后 1天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开始增加 ,伤后 4天达高峰 ,正常侧海马NOS阳性神经元数量也有增加 ;损伤侧隔区NOS阳性神经元数量于伤后 4天有明显增加增加的NOS细胞以iNOS为主。损伤侧海马NGF -R阳性神经元于伤后 1天开始增加 ,伤后 5天达高峰。损伤侧海马伤后 1天bcl-2阳性神经元数量即下降 ,伤后 3天下降至最低点。损伤侧隔区ChAT阳性神经元于伤后 4天开始减少 ,7天时减至最低点。结论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损伤区周围皮质和损伤侧海马、隔区神经元凋亡数量的变化与伤后时程有关。伤后神经元iNOS、NGF -R的表?  相似文献   

4.
脑挫伤早期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实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挫伤早期细胞凋亡相关Bcl-2,Fas/Fas-L的表达变化规模及神经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方法 运用光镜观察脑挫伤后脑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挫伤早期不同时程Bcl-2,Fas/Fas-L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 伤后8h在脑挫伤周围可见典型的凋亡神经细胞;伤后30min损伤灶周围神经细胞出现Bcl-2,Fas/Fas-L阳性表达,以后呈逐渐上升趋势且表达范围亦逐渐扩大,其中Bcl-2蛋白表达在伤后4h达高峰,随后呈下降的趋势,至伤后10-12h其表达程度与伤后1h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神经细胞凋亡参与脑挫伤后病理形态学改变,神经细胞凋亡的形成可能与促凋亡调控基因和抑凋亡调控基因的表达不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建立针刺颅脑损伤动物模型,研究颅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随损伤时间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针刺法复制大鼠脑挫伤模型,造成右顶叶局限性脑挫伤,于伤后不同时间将其处死,取脑组织,用免麦组化方法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脑组织中GFAP的含量麦化,并与正常时照组进行比较.结果:GFAP随损伤时间会出现规律性变化,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伤后3天表达达最高,伤后21天时基本恢复正常.且各时间段双侧大脑表达无明呈差异.结论:在针捌法致脑损伤模型中星形胶质细胞参与了颅脑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其标志性蛋白GFAP随损伤时同会出现规律性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挫伤早期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Fas/Fas—L的表达变化规律及神经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方法 用光镜观察脑挫伤后脑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结合图像分析检测脑挫伤早期不同时程Bcl-2、Fas/Fas—L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 伤后8h在脑挫伤周围可见典型的凋亡神经细胞;伤后30min损伤灶周围神经细胞出现Bcl-2、Fas/Fas—L阳性表达,以后呈逐渐上升趋势且表达范围亦逐渐扩大,其中Bcl-2蛋白表达在伤后4h达高峰,随后呈下降的趋势,至伤后10—12h其表达程度与伤后1h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神经细胞凋亡参与脑挫伤后病理形态学改变,神经细胞凋亡的形成可能与促凋亡调控基因和抑凋亡调控基因的表达不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脑挫伤后不同时间段细胞间黏附因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参照Feeney法建立大鼠闭合性脑挫伤模型,将实验大鼠分为对照组和脑挫伤后1h、6h、24h、48h、72h、7d组,共7组,每组8只,运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脑挫伤组织中ICAM—1的表达。结果大鼠脑挫伤1h可见ICAM-1有少量表达,伤后24h表达明显增多,72h达到高峰,其后下降,伤后7d仍有表达,且高于对照组水平。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实验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大鼠脑挫伤后ICAM-1表达随着时间的变化表达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可为推断脑挫伤早期损伤时间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鼠重度心肌挫伤后不同时间段挫伤区周围心肌细胞中bcl-2的表达情况,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探讨心肌挫伤的损伤机制。方法:成年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建立大鼠重度心肌挫伤模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法),结合计算机彩色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大鼠实验性重度心肌挫伤后bcl -2、的染色变化。结果: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cl-2在正常对照组以及死后损伤组为阴性表达,重度心肌挫伤后, 在挫伤区周围组织bcl-2在6h即出现轻微表达,并分别在24h和2d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至6d仍有表达。结论:bcl-2参与了重度心肌挫伤后细胞的损伤;心肌挫伤后的时序性变化规律使bcl-2有可能成为重度心肌挫伤时间推断的客观指标以及生前伤和死后伤的鉴别指标。  相似文献   

9.
大鼠额叶损伤后细胞凋亡及iNOS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额叶锐器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额叶锐器损伤模型,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凋亡细胞在损伤后3h即可发现,24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少;伤后3hiNOS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开始上升,24h达到高峰,以后也逐渐下降。结论大鼠额叶锐器伤后存在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数量的变化与伤后时程有关,iNOS表达增加可能是影响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实验性大鼠颅脑损伤后GFAP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针刺颅脑损伤动物模型,研究颅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随损伤时间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针刺法复制大鼠脑挫伤模型,造成右顶叶局限性脑挫伤,于伤后不同时间将其处死,取脑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脑组织中GFAP的含量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GFAP随损伤时间会出现规律性变化,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伤后3天表达达最高,伤后21天时基本恢复正常.且各时间段双侧大脑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在针刺法致脑损伤模型中星形胶质细胞参与了颅脑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其标志性蛋白GFAP随损伤时间会出现规律性改变.  相似文献   

11.
王枫涛  范生尧 《四川医学》2009,30(3):306-308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在脑组织的分布特点,及其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血流2h。再灌注3-120h制成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价缺血性脑损伤的组织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观察iNOS在脑组织的分布特点。结果再灌注12h组开始出现神经元不可逆变性,24h梗死形成。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再灌注3h组无iNOS阳性的细胞。再灌注12~120h过程中,脑组织iNOS阳性细胞在再灌注12h开始表达,24h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再灌注12~120h各组与正常组、假手术组、3h组比较P〈0.01。再灌注各组与24h组比较P〈0.01。结论iNOS在脑缺血再灌注后12h开始表达,24h达高峰,后逐渐下降,其细胞定位以小胶质细胞为主。iNOS与脑缺血再灌注后期神经元损伤有明显关联。为临床早期使用iNOS抑制剂减少脑损害,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大鼠视网膜挫伤模型,探讨谷氨酰胺对眼挫伤大鼠视网膜HSP27和NF-κB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45只,5只用于正常对照组,余下40只仿Allen’s重击法制作视网膜挫伤模型。将模型制备成功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和Gln治疗组。每组又分12h,24h,3d,7d四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大鼠5只。各组于给药给水停止后第2天取材,制备石蜡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HSP27和NF-κB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正常组大鼠视网膜内均有HSP27和NF-κB蛋白表达;眼挫伤后HSP27蛋白表达逐渐下降,至3d时表达降至低谷。除12h外,模型组HSP27蛋白表达均比正常对照组低;而NF-κB蛋白表达在眼挫伤后逐渐上升,3d达峰值。除12h外,其余各组NF-κB蛋白表达均比正常对照组高;在Gln组,HSP27蛋白表达均比模型组高,而NF-κB蛋白表达均比模型组低。结论 HSP27和NF-κB参与了眼挫伤视网膜病变过程;谷氨酰胺上调了挫伤视网膜HSP27蛋白表达,下调了NF-κB蛋白表达,这可能是谷氨酰胺对眼挫伤视网膜病变产生保护作用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ese,nNOS)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变化,从而探讨一氧化氮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缺血组,采用大鼠4血管夹闭方法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nNOS、iNOS在缺血20min再灌注2h、6h、1d、3d、5d、7d时的变化及大脑皮层、海马、丘脑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nNOS在缺血再灌注后2h开始升高,1d达高峰,3d开始下降,iNOS在再灌注2h开始表达,3d达高峰,5d开始下降,并持续至7d。结论 脑缺血再灌流时nNOS和iNOS表达增强,尤其是iNOS在灌注后期表达,提示N0生成增多可能与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大鼠视神经夹持损伤模型,观察视网膜中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不同时间点的激活水平,炎性介质和神经营养因子的时空表达变化情况,探讨这2种胶质细胞在大鼠视神经夹持损伤后在视网膜中可能的免疫调控机制.方法 建立SD大鼠视神经夹持模型,分别在建模后1 d、3 d、5d和7 d处死模型大鼠并取材.Western blot检测分析各时间点视网膜IL-1β和TNF-α及iNOS的表达变化情况;免疫荧光组织染色法标记检测各时间点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并检测相应组织中IL-1β、TNF-α、iNOS以及Nestin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 夹持组与对照组相比Western blot法检测发现IL-1β蛋白在损伤后3 d表达量最高,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5 d后表达下降,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在损伤后各时间点表达均升高(P<0.05),损伤后3d表达量达到峰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iNOS水平在损伤后1d显著上升(P<0.05),且表达量最高,在损伤后3 d出现下降,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荧光化学染色法显示手术组视网膜中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出现了活化.在小胶质细胞中和星形胶质细胞中检测到了IL-1β,iNOS的表达,但在所有时间点都未能观察到星形胶质细胞中TNF-α的表达.在损伤后7d,在星形细胞中观察到了Nestin表达.结论 视神经夹持损伤后,视网膜内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是IL-1β、iNOS的主要来源.星形胶质细胞在该模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展现出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邵波  陈钰  彭余江  陈慧慧  何玺君  段虹宇  杨鹏翔  滕灵方 《浙江医学》2015,37(18):1510-1514,1521
目的 研究颅脑损伤及黄体酮干预对大鼠脑组织内 Nogo-A、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 (IGF-1)表达的影响,探讨黄体酮对颅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 方法 健康雄性 SD 大鼠 75 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 组和黄体酮治疗组,每组 25 只,并依据检测时间点进一步随机分为 1、3、7、14、28d 共 5 个亚组。假手术组大鼠仅切开顶部头皮去除颅 骨,模型组和黄体酮治疗组建立大鼠中度脑挫裂伤模型。黄体酮治疗组于建模成功 6h 后开始予黄体酮(10mg/kg)腹腔注射,1 次 /d,直 至动物处死。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用等量 0.9%氯化钠注射液腹腔注射,1 次 /d,直至动物处死。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各时间点大鼠病灶周 围组织 Nogo-A、GFAP 及 IGF-1 表达水平。 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假手术组中 Nogo-A、GFAP 和 IGF-1 在各时间点均有表 达,变化幅度较小。模型组各时间点脑组织 Nogo-A、GFAP 和 IGF-1 表达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假手术组(均 P<0.05),GFAP 在 3d 达 峰值,Nogo-A 和 IGF-1 在 7d 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28d 接近原有水平。黄体酮治疗组 GFAP 表达阳性细胞数在 3d 达峰值, Nogo-A 和 IGF-1 在 7d 达峰值;Nogo-A 和 GFAP 在各个时间点的表达阳性细胞数均低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 P<0.05),而 IGF-1 峰值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更高,随后呈下降趋势,14d 时 IGF-1 表达阳性细胞数仍略高于模型组,直到 28d 才与假手术组无统 计学差异。 结论 黄体酮能抑制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 Nogo-A、GFAP 表达,上调 IGF-1 表达,具有减轻轴突生长抑制和抑制胶质 瘢痕屏障形成的作用,并能促进相关神经营养因子表达,能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ed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在人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把38例脑损伤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分为7组(包括对照组,伤后0 ̄6h组、6 ̄12h组、12 ̄24h组、24 ̄48h组、48 ̄72h组,72h以上组)。用尼氏法染色观察脑损伤后神经细胞病理变化过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iNOS阳性细胞的表达变化。结果:尼氏法染色发现损伤区神经细胞减少;免疫组化检测发现伤后不同时相iNOS阳性细胞表达增加,伤后12 ̄24h达到高峰。结论:脑损伤后神经元的数量减少,损伤区及周围皮质出现iNOS阳性神经元,iNOS阳性细胞的表达与伤后时程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内Nemo样激酶(Nemo-like kinase,NLK)蛋白表达的变化及细胞定位?方法:60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缺血再灌注组,其中脑缺血再灌注组依术后不同的检测时间点分为:1?4?8 h和1?3?7 d 6个亚组?采用中脑动脉闭塞法(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组织中NLK,活化的Caspase-3蛋白的变化趋势,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来检测NLK蛋白在脑组织中的细胞定位及可能发挥的生物学行为?结果:在脑缺血再灌注的海马组织中NLK蛋白随着脑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先增高后降低,后再升高的趋势,其中缺血再灌注后8 h NLK蛋白表达达到高峰,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化的Caspase-3 的表达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递增,3 d达到峰值,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下降?NLK定位于脑组织中的神经元细胞尤其是海马CA1区的锥体神经元?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NLK蛋白的表达显著上调,提示NLK参与了成年大鼠脑缺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Li G  Ma R  Sun SG  Tong ET  Yuan GL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5):3177-3181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上调是否参与脂多糖(LPS)诱导的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方法脑立体定位注射5μgLPS至大鼠脑黑质,观察不同时间点(6、12h,1、3、7d),iNOSmRNA及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化学比色法检测黑质NO释放量以及iNOS活性改变。结果iNOSmRNA和蛋白的动态变化为6h开始出现增高,1d达高峰,3d开始下降,7d后基本消失。1d时iNOS阳性细胞数(45.30±4.63)显著高于PBS对照侧iNOS阳性细胞数(0.11±0.04)(P<0.01)、RT-PCR、Western印迹法显示1d组iNOSmRNA和iNOS蛋白表达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和PBS对照侧;同时发现iNOSmRNA和蛋白过度表达,并促进NO释放,iNOS活性升高。结论iNOS上调可能是LPS诱导DA能神经元变性机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phycocyanin on the expression of Cytochrome C (CytC) genes and Caspase-3 genes afte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 rats. Methods A ra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reperfusion model was produced using the intraluminal filament method. The ra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sham operation group, model control group and phycocyanin group. After MCAO, the neurobehavioral testing of all rats was made. The infarction area was evaluated with the method of 2,3,7-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TTC) staining. The expression of CytC mRNA and Caspase-3 mRNA were determined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Results In the sham operation group and the model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only a few CytCpositive cells were seen in the normal cerebral tissue. In the model control group, the upregulation of CytC mRNA began 6h after ischemia, reached a maximum at 12h (cortex)-24h (striatum) , then subsided gradually, but still in high level. In the phycocyanin group, CytC-positive cells were also mainly in cortex and striatum, but the number of the cell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number of the model control group. The time-phase pattern of CytC mRNA in the phycocyanin group was similar to the pattern of the model control group. In the sham operation group and the model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only a few Caspase-3-positive cells were seen in the normal cerebral tissue. In the model control group, the upregulation of Caspase-3 mRNA began 6h after ischemia, reached a maximum at 24h and subsided at 48h, but still in high level. In the phycocyanin group, Caspase-3-positive cells were also mainly in the penumbral area, but the number of the cel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number of the model control group. The time-phase pattern of Caspase-3 mRNA in the phycocyanin group was similar to the pattern of the model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over-expression of CytC mRNA and Caspase-3 mRNA might play a key role in ischemic cerebral injury after MCAO. Phycocyanin could inhibit the over-expression of CytC mRNA and Caspase-3 mRNA in the cerebral cortex, and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tection of ischemic neur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