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党卫红 《中外医疗》2011,30(2):121-12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并高渗性昏迷临床特征。方法回顾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并高渗性昏迷34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34例急性脑卒中并高渗性昏迷经积极补液、控制血糖、纠正水、盐电解质紊乱及原发疾病治疗,13例死亡,病死率38.23%;29例血糖、血浆渗透压、血钠、血钾恢复正常。结论急性脑卒中并高渗性昏迷是临床上急危重症,熟悉本病的特征,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合理进行补液,控制血糖,控制血钠、血钾,降低血浆渗透压,并主要原发疾病治疗,以达到控制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Ⅱ型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8年10月我院老年Ⅱ型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患者。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数据并进行总结。分析100例老年Ⅱ型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临床特点、高渗性昏迷诱发因素及实验室指标。结果高血压、高血浆渗透压及高血钠在患者中的表现最高,与其他项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激状态为老年Ⅱ型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首要诱发因素,与其他项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100例中29例痊愈出院,68例经抢救治疗病情好转,3例死亡,病死率为3%。结论通过分析老年Ⅱ型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患者的临床特点,可以更高的帮助临床医生认识该疾病,提高重视度。  相似文献   

3.
谭金燕 《海南医学》2009,20(5):166-167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是一种因严重高血糖、高血钠、高渗透压所致的脱水但无酮症的综合征,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可达40%-70%。抢救工作的及时和正确与否至关重要。现将我科收治的26例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抢救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精神分裂症(SCH)并发高渗状态的原因,以及高渗状态发生后,高渗、高糖、高钠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28例T2DM合并SCH并发高渗状态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死亡组患者血钠、血糖、血渗透压水平均高于存活组,高渗状态持续的时间、入院时昏迷时间也长于存活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严密观察T2DM并SCH发生高渗状态的早期原因,可以避免高渗状态发生;严格控制糖尿病合并SCH并发高渗状态时患者的血糖、血钠、血渗透压水平,努力使之尽快平稳达标,可以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脑血管病并发高渗血症患者的护理监测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重症脑血管病并发高渗血症老年患者3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监控,主要内容包括患者血糖、血钠、血钾的监测,进而控制机体补液量、利尿药用量、血糖水平,动态观察患者干预前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分析比较患者护理监测干预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护理监测干预后患者血浆渗透压[(301.3±10.5)mmol/L]、血钠[(138.2±5.4)mmol/L]、血糖[(7.9±1.8)mmol/L]、血尿素氮[(7.4±2.3)mmol/L]均明显低于护理监测干预前患者的血浆渗透压(329.8±17.6)mmol/L、血钠(147.9±8.0)mmol/L、血糖(8.7±2.5)mmol/L、血尿素氮(9.6±3.1)mmol/L。护理监测干预后患者血钾(4.9±0.7)mmol/L明显高于护理监测干预前患者血钾(4.1±0.6)mmol/L。护理监测干预成功患者住院病死率(22.7%)明显低于护理监测干预不成功患者住院病死率(1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重症脑血管病并发高渗血症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监测措施,可以大幅降低患者的血浆渗透压,进而改善患者重症脑血管病病情,降低住院病死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了我院近9年住院病人中60岁以上的糖尿病245例,占住院糖尿病人的46.1%。老年糖尿病起病隐匿,常规检测血糖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老年病人并发症、并存症多,死亡率高(本组达20%)。心脏、血管疾病的并发率及病死率均占首位,防治这些并发症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并对低血糖反应及高渗性昏迷伴急性脑血管意外作了重点讨论。  相似文献   

7.
魏立军 《当代医学》2012,(29):79-80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选择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26例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患者.患者入院后取第1次静脉血进行血糖、血钠、血钾测定,并计算有效血浆渗透压,采用补液、静点注射、补钾、补碱等措施,对患者进行积极治疗.结果19例病情好转,7例死亡,死亡患者中,死于严重感染伴多脏器功能衰竭者4例,死于脑水肿、脑疝者2例,死于心肌梗死合并心衰者1例.结论对于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患者,应早期诊断并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科学利用胰岛素来控制患者体内血糖含量,同时辅助维持酸碱平衡,控制疾病诱因,预防并发症并加大护理工作力度等有效工作,能够较为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脑卒中并发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hyerosmolar nonketotic diabetic coma,HNDC)的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对36例HNDC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6例HNDC中有17例,因为得到及时确诊,迅速补充液体,扩充血容量,最终抢救成功出院。有19例因认识疾病不足而死亡。结论 脑卒中患者如意识障碍加重,且有严重脱水症状与体征应怀疑并发HNDC,应检查血糖、血钠及血浆渗透压,以便作出及时诊断和处理。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是一种因严重的高血糖、高血钠、高渗透压所致的脱水但无酮症的综合征,病情危重,病死率高达40%~70%[1].我科收治6例糖尿病昏迷的患者,现将抢救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严重高血糖的老年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严重高血糖的老年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一组血糖在70 mmol/L以上的老年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病历情况,并与血糖在33.3~55.5 mmol/L的老年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对照,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血糖变化、胰岛素用量及病死率等.结果 观察组治疗48 h后血糖下降无显著性(P>0.05),平均每日胰岛素用量为(780±38)u,对照组为(162±12)u,P<0.01,病死率为86.4%(对照组为25.7%,P<0.01).结论 入院时血糖严重升高的老年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患者治疗难度大,预后差,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病情及转归与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将13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为两组:糖尿病组64例,非糖尿病组66例,对照分析糖尿病合并脑硬塞与非糖尿病脑梗塞患者的血糖水平与临床表现,急性期脑血梗塞程度,好转率和死亡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塞患者高血糖水平对短期预后有不良影响,血糖水平愈高,病情愈重,病 死愈高。结论: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临床症状的轻重及病情转归与入院时血糖水平的高低有关,而且是急性期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所以,控制好血糖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赵邦 《华夏医学》2003,16(6):911-912
重型颅脑损伤致残率、病死率高,易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与急性脑血管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已引起重视。研究表明生长抑素与颅脑损伤的伤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源性心肝病老年人并发低渗透及高粘血症的诊断与治疗对策。方法:对22例患者血交渗透压及血液流变学检查,证实有低渗血症及高粘血症的老年肺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低渗并高止血症轻度及中度各9例,重度4例,多见于肺心病危重病例。治疗后症状缓解17例,死亡5例。病死者为中至重度患者。结论:由于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老年肺心病并发低渗及高粘血症容易漏诊,应引起注意,治疗上应和肺心病的其它并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有关生化检测指标在老年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对病情预后判断的作用。方法 :收集 5年来老年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住院患者 3 2例 ,对其发病诱因、血糖、血尿素氮 (BU N)、血 p H值、阴离子间隙 (AG)、血渗透压、糖化血红蛋白(Hb A1 C)等多项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人 DKA发病的诱因以感染为多见 ,误用葡萄糖诱发 DKA或加重病情并不少见 ;死亡组患者血 p H值显著降低 (7.14± 0 .16) ,BU N明显增高 [(14 .8± 8.0 mm ol/ L) ],与存活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两组间血糖、Hb A1 C、血渗透压、AG、血 K+、血 Na+等差异不明显 (P>0 .0 5 )。结论 :测定老年 DKA患者血 p H值及血 BUN对估计病情及进行有效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红 《华夏医学》2002,15(1):10-12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并发急性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测定480例ACVD患者的血BUN和Cr,分为肾功能异常组(100例)和肾功能正常组(380例),比较两组的病死率,以及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史,住院时血压,意识状态,血糖,血钾,血氧饱和度,病变性质和部位,药物的使用等因素,结果:ACVD并发急性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死亡39例,占39%,对照组死亡27例,占7.10%(P<0.001),其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65岁,嵩血压病史和高血压,糖尿病史和高血糖,低血压,深昏迷,低氧血症,脑出血和大面积脑梗塞,丘脑和脑干病变,使用甘露醇等。结论:ACVD并发急性肾功能损害的预后对照组差,其发生主要与上述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新生儿高血糖症时血糖值与血液尿素氮、细胞外液渗透压、电解质之间关系及血糖值、血液尿素氮、细胞外液渗透压、电解质与存活率之间关系。方法 :对 37例新生儿高血糖症同时检测血糖、电解质、血渗透压与尿素氮值。比较痊愈组与死亡组中血糖、电解质、血渗透压与尿素氮的差别。结果 :随血糖值增高 ,血钠值相应减少 (r=- 0 4 78) ,而血渗透压与尿素氮相应增加 (r=0 4 81,r=0 4 6 6 )。痊愈组与死亡组的血糖、渗透压与尿素氮值有统计学差别 (P <0 0 5 )。结论 :新生儿高血糖症时血渗透压值及尿素氮值相应增高并与存活率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胡检生  徐南平 《黑龙江医学》2011,(12):886-888,891
目的 探讨高渗血症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预后的影响,为临床防治MODS提供有价值的干预方法.方法 选择2008-01~2011-07间,我院PICU收治的165例MODS患儿为研究对象,动态监测血糖、血电解质、血气分析、血浆渗透压值变化,按照血浆渗透压计算值将MODS患儿的分为高渗组与非高渗组,比较分析两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评价系统护理干预在Ⅱ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到2017年2月收治的Ⅱ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患者7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除采用常规护理外,还给予患者制定相应的系统护理干预措施.给予两组患者的护理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电图、血糖、血压及满意度情况.结果:4周后,两组患者较护理前各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且实验组患者心电图、血糖、血压及满意度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Ⅱ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血糖、血压等情况,临床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