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卡介苗(BCG)维持膀胱灌注对T1G3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影响. 方法应用Meta分析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式对有关BCG维持灌注与T1G3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文献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并进一步采用分层分析判定不同BCG菌株与T1G3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具体关系. 结果纳入Meta分析15篇文献1648例患者,其中采用BCG灌注治疗915例,未采用BCG灌注治疗733例.术后腔内维持灌注BCG者膀胱癌复发率为41.0%(375/915),未灌注组为45.3%(332/733).BCG维持灌注与T1G3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合并OR值为0.58(95%可信区间0.41~0.83,P=0.003),不同BCG菌株维持灌注与T1G3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合并OR值分别为0.50(95%可信区间0.26~0.95,P=0.04)和0.63(95%可信区间0.40~0.99,P=0.04).结论 BCG维持灌注可有效降低T1G3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尿道电切术治疗中晚期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 对81例中晚期膀胱癌患者施行了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手术参照根治性TURBT原则,切除深度均达深肌层或膀胱壁外脂肪层,术后给予卡介苗(BCG)膀胱灌注化疗或放疗,随访3~24个月.结果 复发32例,复发率39.5%(32/81),对复发者再次行TURBT.死亡18例,死亡率22.2%(18/81).结论 对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或不愿意接受膀胱全切的中晚期膀胱癌患者可施行TURBT,以达到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  相似文献   

3.
膀胱癌是我国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新发病例中75%的病变局限于黏膜和固有层,临床分期属于T1期。其中10%的肿瘤病理分级属于G3级。把临床分期T1、病理分级G3的膀胱移行上皮癌统称为T1G3期膀胱癌。研究发现,T1G3期膀胱癌患者疾病进展和死亡的风险比其他T1期肿瘤患者高出10倍,其生物学行为复杂、临床预后较差,临床诊治相对较为棘手。目前国际上对于这类疾病多采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联合膀胱灌注BCG保留膀胱、或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但何时选择保留膀胱的治疗方案、何时选择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风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作者在认真学习并总结国际上关于T1G3期膀胱癌最新治疗指南的基础上,对这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最新理念及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供广大泌尿外科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一项回顾性的非随机研究中 ,作者对新诊断的T1G3 膀胱癌患者采用经尿道肿瘤切除加BCG灌注和立即行膀胱全切的长期效果进行了比较。从1976年至 1999年 ,12 1例平均年龄为6 7岁 ( 36~ 88岁 )的患者诊断为T1G3 膀胱癌 ,92例患者采用经尿道肿瘤切除加BCG膀胱灌注治疗 ,2 9例患者立即行膀胱切除。结果 :92例保留膀胱者在平均6 .9年 ( 0 .6~ 16 .5年 )的随访期中 ,无瘤生存 2 9例 ,局部复发 33例 ( 36 % ) ,肿瘤进展 30例 ( 33% )。 92例患者中 ,2 7例( 2 9% )施行了延期膀胱切除术 ,平均延期时间为 12 .9个月 ( 4 .8~ 136个月 ) ,其中 1…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卡介苗(BCG)灌注治疗复发后增加血卟啉膀胱内灌注光动力治疗预防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1年9月北京市朝阳区桓兴肿瘤医院和中国医院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共19例NMIBC行BCG灌注治疗复发且拒绝膀胱全切的患者,其中T1N0M0 10例,Ta N0M0 8例,T1N0M0/Tis1例,高级别尿路上皮癌13例,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合并原位癌1例,低级别尿路上皮癌5例。所有患者先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TURBT),术后即刻或4周后予以光敏剂血卟啉50mg+30ml生理盐水膀胱内灌注并保留60~120min,再行膀胱内光动力治疗,光照剂量为20J/cm2;TURBT术后2~4周恢复BCG灌注治疗,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CT/MRI和尿细胞学,主要观察指标为1年无复发生存率、1年膀胱保留率和无复发生存时间。结果 13例患者无复发...  相似文献   

6.
欧洲泌尿协会指南指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在电切术后行膀胱灌注辅助治疗可降低肿瘤复发和进展成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风险。膀胱灌注化疗药物和卡介苗(BCG)都能降低TaT1期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复发率。然而,膀胱灌注BCG相对于化疗药物的长期疗效,特别是对于中危患  相似文献   

7.
吡喃阿霉素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评价吡喃阿霉素 (THP)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对 45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 ,术后定期应用THP(4 0mg/ 40ml)膀胱内灌注 ,每次药物在膀胱内保留 30min。 结果  45例患者随访 9~ 12个月 ,无肿瘤复发 44例 (97.8% ) ,复发 1例。未见有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 ,仅 2例膀胱灌药后出现短时间轻度膀胱刺激症状。 结论 THP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满意 ,病人耐受性好 ,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8.
作者报道了150例膀胱癌,TUR2周后开始膀胱内灌注BCG(Tice株)或阿霉素(ADR),随访均在3以上。有29例膀胱肿瘤患者同时伴有1—2个其它器官原发恶性肿瘤,其中17例行腔内治疗(3例ADR治疗;1例先用BCG治疗,后改为ADR;3例开始ADR然后改为BCG;10例BCG治疗)。1例膀胱肿瘤局部复发。这些病例其它器官原发恶性肿瘤均无转移,其中1例伴前列腺癌患者失访。5例没有合并其它器官恶性肿瘤患者,在开始膀胱  相似文献   

9.
T1G3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T1G3 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治疗方法。 方法 T1G3 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6 7例 ,平均年龄 6 3岁。均行TURBt,术后BCG膀胱灌注 5 9例 ,丝裂霉素膀胱灌注 8例。 结果 6 7例患者经 1~ 5次治疗 ,随访 12~ 78个月 ,中位时间 4 7个月 ,有 2 8例出现 1次或 1次以上的复发。最终有 2 0例进展为T2 及以上分期肿瘤 ,16例施行膀胱全切 ,4例发生远处转移。 9例患者死于膀胱肿瘤。 结论 初发的T1G3 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可施行TURBt加术后膀胱内药物灌注治疗 ,术后严密随访 ;对肿瘤复发进展者应尽早施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早期与延迟行膀胱全切术的疗效比较,探讨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适用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首次行TURBT联合卡介苗(BCG)治疗,术后均复发,再行膀胱全切术。根据肿瘤复发情况及再手术时间,分为早期膀胱全切组28例,延迟膀胱全切组42例。结果:早期膀胱全切组中,5例死亡,其中3例死亡原因与肿瘤相关,2例死于心脑血管等其他疾病;延迟膀胱全切组中,9例死亡,其中5例死亡原因与肿瘤相关,1例死于意外伤,3例死于心脑血管等其他疾病。早期全切组5年总体生存率为82.1%,延迟全切组为79.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3)。早期全切组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为90.9%,延迟全切组为7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延迟全切组较早期全切组患者生活质量满意程度高,其中生理得分延迟与早期全切组分别为87.94分和58.95分,心理得分延迟与早期全切组分别为93.08分和70.12分,社会关系得分延迟与早期全切组分别为85.82分和60.67分。以上各项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境因素得分延迟与早期全切组分别为83.51分和91.1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尽可能行TURBT联合BCG灌注治疗,确保患者的生活质量,直到肿瘤出现进展或浸润时再行膀胱全切术。  相似文献   

11.
用BCG免疫治疗表浅膀胱癌疗效肯定,但并不是对所有的患者均有效。为了解膀胱癌患者对BCG膀胱腔内灌注的反应,区分那些患者对BCG治疗无反应,需要早期作根治手术,作者用单克隆抗体对BCG腔内灌注后的膀胱癌患者的免疫组化标记进行了检测。20例表浅膀胱癌患者(T1期),肿瘤经尿道电切后用150mg Pasteur BCG菌株溶于60ml生理盐水内行膀胱腔内灌注,每周一次,连续六周,改为每二周一次,连续二个月,至少随访一年。反应组10例,随访膀胱镜检查无复发及原位癌,细胞学检查正常。无反应组10例,病人肿瘤复发可伴有肿瘤恶性程度增高。用单克隆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法,对两组病人的病理石蜡切片进行了肿瘤相关抗原G_4、E_7,血型抗原A,B,H,上皮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分化因子CK_(18)的检测,在反应组,CK_(18)抗  相似文献   

12.
BCG防治膀胱癌研究的有关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1976年Morales首次发表膀胱腔内灌注卡芥苗(Bacillus Culmette—guerin,8CG)能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和降低膀胱癌复发的报道以来,BCG已被广泛地用于浅表性膀胱将的治疗和预防其经尿道切除术后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的复发。国内外许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卡介苗对预防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10月华西医院收治的215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66例,女性49例;平均年龄(64.75±11.45)岁。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部分患者经历二次电切,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卡介苗(BCG)膀胱内灌注治疗。观察并记录灌注前、中、后相关临床指标,采用1年无复发生存率、累计复发率、累计进展率评估BCG灌注治疗的疗效,单因素和Cox回归分析预测膀胱癌患者BCG灌注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采用CTCAE 5.0将不良反应分为5级,评估BCG灌注的安全性。结果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22(1~79)个月,1年无复发生存率89.3%,累计复发率17.7%,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19.45±13.78)个月。单因素分析(P0.000 1)及Cox回归分析(P=0.003)结果均显示膀胱癌复发病史是BCG灌注治疗失败的独立预测因素。170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1、2、3级不良反应分别占62.9%(107/170)、27.1%(46/170)、10.0%(17/170),无4级和5级不良反应发生。16例(7.2%)患者因无法耐受不良反应而停药。结论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URBT术后行BCG膀胱内灌注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患者可耐受。膀胱癌复发病史是中高危NMIBC患者BCG灌注治疗失败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二次电切治疗T2a期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13例T2a期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53例二次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一次电切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1、3、5年肿瘤复发率、生存率及肿瘤进展情况,研究分析T2a期膀胱癌患者行二次电切治疗的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复发率为39.6%(21/53),对照组复发率为65.0%(3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恶性程度分级多较轻。但肿瘤进展为T2b期及以上者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5年内改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或全切的比例分别为7/53、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次电切治疗T2a期膀胱癌患者可以降低肿瘤复发率,减少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或膀胱全切除的风险,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作为T2a期膀胱癌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BCG膀胱内灌注治疗表浅膀胱癌或经尿道电切后预防复发常见的副作用为膀胱刺激症状,血尿或附睾炎,严重全身反应较少见,但不容忽视的是BCG局部治疗可致威胁生命的血循播散,称为“BCG炎”(BCGitis)。作者在169例用BCG(150mg/次)膀胱内灌注治疗表浅肿瘤时遇见5例(30/0),患者均有支所管肺部病变和内芽肿性肝炎,4例发生于治疗早期(3~8次灌注后),另一例则在2年的灌注治疗结束以后半年才发生,骨髓穿制发现多发性肉芽肿(上皮样细胞结节内有郎格氏巨细胞),3例灌注时的损伤和出血导致BCG血循播散,症状为灌注后1天寒战,高热(可达39℃以上),持续不退,白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卡介苗、丝裂霉素C交替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32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应用卡介苗(BCG)120mg、丝裂霉素C(MMC)40mg交替膀胱灌注,每周1次共8次,再每月1次,持续10个月。结果随访12~36个月,32例患者中2例复发(6.3%),所有患者均能耐受上述治疗,2例应用BCG后出现轻度膀胱刺激症状,另有2例镜下血尿。结论BCG、MMC交替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效果满意,患者耐受性好、毒副作用轻,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BCG膀胱内灌注治疗膀胱癌,以往多用BCG80mg,连续灌注6~10次,可取得良好效果。作者报告用1次40mg这样较小剂量的BCG膀胱内灌注疗法,取得了和以往相同效果,但没减少发并症。膀胱原位癌(CIS)及表浅性膀胱癌(stage Ta,T1)26例,男22例、女4例。平均70岁。先行经尿道膀胱肿癌电切治疗后,再进行BCG灌注。BCG40mg加生理盐水30ml膀胱内灌注,2小时内禁止排尿。隔周1次,8次后隔2周灌注1次,共2次。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尿道膀胱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01—2015-07间在孟州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42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均给予经尿道膀胱电切术联合术后应用吡柔比星行膀胱灌注化疗。观察手术时间、留置尿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期间复发情况。结果 42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36.70±11.22)min,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3.62±0.56)d。1例(2.38%)患者出现闭孔神经反射,未出现电切综合征、膀胱穿孔等其他并发症。患者术后均获得24个月的随访,其间出现5例(11.90%)复发。结论经尿道膀胱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并发症少,恢复时间短,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9.
<正>膀胱癌90%以上为尿路上皮癌,其他为腺癌、鳞癌和小细胞癌等。膀胱尿路上皮癌一般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NMIBC治疗的标准治疗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术后辅以膀胱内灌注药物治疗和定期复查膀胱镜,相当一部分患者(50%~80%)会出现肿瘤复发,少数患者则出现肿瘤进展~([1])。MIBC是致死性疾病,标准治疗是根治性膀胱切除和尿流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保留膀胱手术+膀胱内灌注化疗+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5月~2012年2月,对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或膀胱部分切除后确诊为浸润性膀胱癌(T2N0M0)的56例保留膀胱的患者,给予动脉灌注化疗加膀胱灌注化疗。结果: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6~98个月,平均36个月,53例(94.6%)患者无复发及转移,3例(5.4%)分别在术后6、8、12复发,复发患者均给予全膀胱切除术,无死亡病例,没有明显并发症。结论:保留膀胱手术后确诊的局限性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采用经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膀胱内灌注化疗的联合治疗方法,能明显的提高疗效,有效地减少肿瘤的复发,显著的降低了静脉化疗的副作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易于接受,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