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胸腔闭式引流下胸腔注入尿激酶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回顾56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治疗组(28例)采用胸腔闭式引流下胸腔注入尿激酶并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常规组(28例)只进行多次常规胸腔穿刺抽液.结果 在上述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的天数常规组为(10.0±2.1)d,治疗组为(6.8±2.4)d,P<0.01;胸水控制天数常规组为(15.0±1.7)d,治疗组为(8.0±1.5)d,P<0.01;发生胸膜粘连包裹常规组10例(35.7%),治疗组2例(7.1%).P<0.05;发生胸膜肥厚常规组14例(50.0%),治疗组3例(10.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胸腔闭式引流下胸腔注入尿激酶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电子内科胸腔镜辅助治疗早期结核包裹性胸腔积液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早期结核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内科电子胸腔镜局部治疗;B组胸腔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化疗方案等其他治疗方法相同.结果 A组在胸水消失时间、胸膜厚度、肺功能FEV1%和FVC%改善方面优于B组.结论 对早期结核包裹性胸腔积液,电子内科胸腔镜局部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将64例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抗结核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在胸穿抽液后胸腔内注入生理盐水20 ml和尿激酶20万U,对照组不注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9%,优于对照组75.0%.治疗组累计抽液量1680ml,明显高于对照组(761 mL).治疗组胸膜增厚及粘连发生率15.6%,明显低于对照组53.1%.[结论]胸腔内注入尿激酶对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有辅助治疗作用,可增加胸穿抽液量,加快胸水的消失,减轻胸膜增厚及粘连.  相似文献   

4.
64例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核性胸腔积液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科2000~2006年收治的64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B超提示液性暗区〈1.5cm未定位抽胸水,予抗结核药物治疗,治疗后2~4周胸水基本吸收。7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B超提示液性暗区在1.5~3cm予胸穿针穿刺抽液,并予抗结核药物治疗,平均2周后胸水基本吸收。40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B超提示液性暗区〉3cm予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胸水,并予抗结核药物治疗。平均3-5天胸水基本吸收后拔管。8例结核包裹性胸腔积液伴胸膜明显增厚患者予胸穿针每次抽液后注入尿激酶10万U,并予抗结核及支持对症治疗,胸膜粘连明显减轻。4例胸水反复出现,予胸膜粘连术后胸水不再产生。结论:根据胸腔积液程度分别采用药物治疗,胸穿针穿刺抽液,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胸水,胸腔内注入尿激酶,B超引导下抽液及胸膜粘连术,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自 1 995年起我们应用经皮穿刺胸腔置管引流、生理盐水、尿激酶胸腔程序灌洗引流法治疗结核性胸液 ,取得较好疗效 ,现将治疗和护理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6 2例均系临床确诊的大、中量结核性胸液住院患者 ,男 33例 ,女 2 9例 ,年龄 1 6~ 6 6岁 ,病程 3~ 30天 ,依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 32例和对照组 30例。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积液量相同。1 .2 治疗方法  1 )两组均给予常规抗痨治疗 ,行B超定位积液后 ,采用经皮穿刺胸腔置管法引流胸液[1 ] ,直至积液不再从导管流出。然后用生理盐水 2 5 0~ 5 0 0ml…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确诊的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68例,随机分为注药组及对照组,注药组经深静脉留置管胸腔内注入尿激酶10万IU,比较两组胸腔积液引流量及胸膜厚度.结果注药组胸腔积液引流量为(1 236±214)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9±193)ml(P<0.01),胸膜厚度为(2.50±0.37)mm,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7±0.48)mm(P<0.05).结论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疗效确切,重视心理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巡视病人,可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改良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加尿激酶治疗包裹性结核性胸腔积液疗效。方法:在常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在包裹性结核性胸腔积液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管第一次无积液流出时沿引流管注入尿激酶,封管24h再次引流。结果:包裹性结核性胸腔积液消失快,粘连肥厚明显降低。结论:改良中心静脉导管加注入尿激酶治疗包裹性结核性胸腔积液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负压防反流技术联合白介素-2(IL-2)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96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应用负压防反流装置,将胸腔积液引流干净注入IL-2;B组应用胸腔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水,无胸水流出时注入IL-2;C组应用胸腔穿刺抽液,至不能抽出胸水时注入IL-2。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A组136例患者胸水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C组;而1年、2年、3年无胸水生存率明显高于B、C组;所有患者耐受良好,无严重毒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负压反流技术联合IL-2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有效率及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普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王廷焱  米喜民  牛政 《新医学》2007,38(8):531-532
将223例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分为A、B 2组,在应用抗结核药物和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A组(178例)予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引流和尿激酶腔内注射治疗,B组(45例)每周胸腔抽液2~3次.A组治疗2周的总有效率为93%,B组为76%,A组胸膜厚度较治疗前变薄,B组则增厚;A组治疗2个月的总有效率为97%,B组为82%,A组胸膜厚度较治疗2周时变薄,B组则增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0.01);A组引流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B组明显缩短,不良反应轻.提示CVC引流加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轻,为该病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注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24例。2组患者均采用抗结核药物及退热、对症治疗。并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胸水定位后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选择最大、最深积液区进行置管),置管后间断排放或负压抽吸胸腔积液(抽液量800~1 500 mL.次-1)。在每次放液结束后,试验组采用生理盐水20 mL+尿激酶25万U配制成混合药液共20 mL,其中15 mL经中心静脉导管注入胸腔,5 mL用来封管;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20 mL+肝素钠2 500 U配制成混合药液共20 mL,其中15 mL经中心静脉导管注入胸腔,5 mL用来封管。2组疗程为7~14 d。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胸腔积液引流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胸腔积液包裹、导管堵塞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注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引流较彻底,并发症少,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胸腔闭式引流对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67例,对照组患者60例,对实验组患者采用尿激酶联合胸腔闭式引流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胸腔闭式引流进行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白蛋白以及白细胞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消失时间以及患者住院天数和胸膜厚度的比较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尿激酶联合胸腔闭式引流进行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胸腔内注射尿激酶用于防治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发生胸膜粘连的价值。方法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给予2HRZE/4HR(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方案常规抗结核和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每次胸腔穿刺抽液后胸腔内注射尿激酶10万u。观察2组胸腔积液消失时间及胸膜粘连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胸腔积液引流量、胸腔积液消失时间、胸膜粘连发生率分别为(1 900±670)mL、(6.75±3.52)d、6.8%;对照组分别为(1 280±530)mL、(10.14±6.47)d、32.8%,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注射尿激酶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可缩短胸腔积液吸收时间、降低胸膜粘连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尿激酶联合肝素封管对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溶栓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伴有导管血栓形成3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分为A、B两组,其中A组112例患者采用尿激酶浓度20 000μ/ml联合常规肝素25 mg/ml封管,B组104例采用尿激酶浓度5000μ/ml联合肝素25 mg/ml封管,对照组C组96例单独采用肝素25 mg/ml封管,观察3组患者血流量、导管再通率及溶栓前后PT,APTT指标。结果:3组导管再通率和血流量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溶栓前后PT,APTT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理操作严格规范下,采用5000~20 000μ/ml尿激酶浓度联合常规肝素25 mg/ml混合液封管,均能对中心静脉导管因血栓形成导致血流不畅有较好的溶栓作用,是处理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透导管不同封管方法的临床结果。方法将2009--2012年使用血液透析导管作为透析通路的老年透析患者按导管封管液配制方法不同分别设为对照组(尿激酶20000U+肝素50nag)和观察组(尿激酶20000U+肝索50mg+低分子肝素4100IU),对2组患者的透析导管堵管率、出血风险及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的导管堵管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20000U+肝素50mg+低分子肝素4100IU肝素封管法可延长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双腔管透析使用寿命,且出血的风险并未增加,能有效降低老年透析患者的导管堵管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超声引导穿刺抽液并注入尿激酶治疗良性复杂性胸腔积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穿刺抽液并注入尿激酶治疗多房性胸腔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36例结核性胸腔积液 (多房性 2 0例 ,包裹性 6例 ,脓胸 10例 )患者 ,超声引导穿刺抽液后并注入生理盐水 5 0 ml稀释的尿激酶 12 .5万 IU,2 4 h后抽尽液体 ,如仍有分隔或积液重复上述治疗。结果  36例患者共穿刺了 116次 ,成功率 10 0 % ,没有并发症。 2 4例 (6 6 .7% )患者仅经 1次尿激酶治疗后有效 ,总有效率91.7%。 3例 (8.3% )无效。注入尿激酶之后第 1次抽液量较用药前明显增多 (P<0 .0 5 )。而第 2~ 4次用药后抽液量增多不明显 (P>0 .0 5 )。结论 超声引导穿刺抽液并注入尿激酶是治疗多房性胸腔积液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使绝大多数患者避免了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膜腔内注入尿激酶(urokinase,UK)对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所致胸膜肥厚和粘连包裹性积液的影响。方法:30例常规抽液不能抽及.B超和/或胸部CT提示为包裹性积液、胸膜肥厚的患.每次抽液后胸腔内注入尿激酶10万IU。全身正规抗结核治疗。结果:胸腔内注入尿激酶后,浓稠的纤维蛋白被溶解,抽液明显畅通,胸水量增多,明显吸收占90%(27/30),部分吸收占10%(3/30)。结论:在正规抗结核治疗下.配合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和肥厚性胸腔积液可增加引流量、减少包裹量、减轻胸膜肥厚、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封闭式单腔引流管和开放式双套引流管在肝切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我科2005年7月-2008年5月施行的各类肝切除手术99例,根据引流管的选择分为封闭式单腔引流管组(M组,n=59)和开放式双套引流管组(D组,n=40),比较2组病例引流管堵管发生率、膈下积液发生率、引流管放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M组患者在引流管通畅度、膈下积液发生率、引流管放置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均显著优于D组,P<0.05。结论在精细肝切除的基础上,提倡应用封闭式单腔引流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微创置管胸腔闭式引流与常规胸腔穿刺后注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成A(n=30)、B(n=28)2组,分别进行微创置管闭式引流和常规胸腔穿刺,并均于胸腔内注入化疗药物。结果A组胸腔积液控制的总有效率为83.3%,明显优于B组的57.1%(P〈0.05)。结论应用微创置管引流恶性胸腔积液操作安全、简便,能最大限度地排净胸腔积液,对控制癌性胸腔积液有较好的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对机械通气危重患者呼吸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40例机械通气并发胸腔积液的危重患者,比较胸腔积液引流前及引流24h后动脉血气、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胸腔积液引流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较引流前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胸腔积液引流后潮气量(Vt)、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ause)、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较引流前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机械通气危重患者引流胸腔积液可以明显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并使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