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有研究表明,早期抗生素的使用增加了儿童肠炎、超重和哮喘的风险。成人试验研究表明,口服抗生素能明显改变肠道微生物菌群,减少菌群的多样性,改变菌群的构成,但其样本量非常有限。在新生儿中使用抗生素治疗者和未使用抗生素治疗者其体内肠道微生物菌群存在较大差异,但至今尚不清楚早期使用抗生素对儿童肠道微生物菌群的远期影响。为探讨早期抗生素使用对儿童肠道微生物群影响的远期效应,Korpela及其研究团队查阅了142名2~7岁儿童早期抗  相似文献   

2.
朱志航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1039-1039
目的了解宁海县流动儿童肠道线虫感染情况,为进一步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宁海县1所私立民工子弟学校553名学生为对象,采用改良厚涂片法对肠道线虫进行检测,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感染情况。结果肠道线虫检查208名儿童粪便,阳性64人,阳性率为30.77%;查出蛔虫、鞭虫,未查出钩虫等其他肠道线虫。蛲虫检查553人,阳性117人,阳性率为21.16%。结论宁海县流动儿童肠道线虫感染率较高,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儿大肠黏膜组织中miR-143-5p水平与炎症反应及肠道微生物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72例IBS-D患儿为研究组,同期的6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大肠黏膜组织中miR-143-5p水平,比较两组儿童大肠黏膜组织中miR-143-5p水平、肠道微生物数量、炎症因子水平,分析miR-143-5p水平与炎症反应及肠道微生物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患儿大肠黏膜组织中miR-143-5p水平高于对照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肠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7 (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0 (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患儿大肠黏膜组织中miR-143-5p水平与血清TNF-α、IL-1β、IL-17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清IL-10水平呈负相关,与肠杆菌数量呈正相关,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数量呈负相关,与肠球菌无相关性。结论 IBS-D患儿大肠黏膜组织中miR-143-5p水平升高,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数量减少,肠杆菌数量增加,血清TNF-α、IL-1β、IL-17水平升高,血清IL-10水平降低,miR-143-5p表达与炎症反应及肠道微生物失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江门市区已接种甲肝疫苗的儿童血清抗-HAV·IgG情况,了解国产甲肝疫苗(H2减毒株)在我市的实际免疫效果,1999年11月随机抽取了市内两所幼儿园儿童,调查甲肝活疫苗(H2减毒株)接种后血清抗-HAV·IgG情况,并与两所学校的成年教师相应的抗体监测结果进行了比较。1 材料与方法11 随机抽取江门市两所幼儿园大、中、小班355人及两所学校成年教师102人(以下称成年组)为调查对象。12 收集儿童的预防接种卡,逐个了解其甲肝疫苗接种史,了解儿童年龄、性别、是否接种,何时接种及疫苗种类。问卷调查,了解成年教师甲肝疫苗接种史。1…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天津市儿童二类疫苗接种率及儿童家长对二类疫苗的认知情况,分析二类疫苗接种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疫苗接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3个区针对6岁以下儿童家长开展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家庭一般情况、家长对二类疫苗认知情况以及儿童二类疫苗接种情况等相关内容。结果共调查450名儿童家长,其中344名儿童(76.44%)接种过二类疫苗,水痘疫苗接种率最高(56.00%),七价肺炎疫苗接种率最低(4.89%)。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儿童年龄、家庭收入、母亲健康情况及家长对疫苗接种信息知晓程度是影响儿童二类疫苗接种的相关因素(P0.05)。家庭收入越高、母亲越健康、家长对疫苗接种信息了解越多,相应的儿童二类疫苗接种水平越高。结论目前天津市儿童二类疫苗接种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需采取多种措施宣传引导儿童家长增强疫苗认知,规范疫苗接种服务管理,提高儿童二类疫苗接种水平,有效防控相关传染病发生。  相似文献   

6.
姚乃雯 《中国校医》1996,10(2):108-110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智力落后儿童的特殊教育问题已逐步受到教育界、卫生界及全社会的重视,特殊教育和训练能使低智儿童的智力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和补偿。本文系对贵阳市云岩区启智学校一年级到三年级学生智力发展进行追踪调查,报告如下。1对象及方法我们从1991年9月至1993年10月连续8年对本市启智学校49名新生(男21人,女Zg人,平均年龄8岁)进行智力测量和行为评定,我们采用适合于低智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量表,自贡法儿童智力量表及绘人测验两种方法测量以确定其智力活动能力及理解能力。并通过绘人测验了解低到儿童具体…  相似文献   

7.
肠道寄生虫病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类疾病,对小儿、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危害甚大。其感染因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多与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关,为了进一步论证,我们于1999年4月到5月间,对县一幼儿园的372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蛲虫感 染的普查,并对其中62例阳性感染儿童和62例阴性儿童进行了肠道寄生虫感染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系在自然人群中,对县一幼儿园的大中班计372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蛲虫普查,发现阳性感染者选作病例组,其中男30人,女32人;以同期各班级体检无蛲虫感染者为阴性对照人群,按随机抽样原则抽取健康儿童62人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班级上均相匹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正常人肠道乳酸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受水平,研究质粒在乳酸杆菌中的存在频率,分析乳酸杆菌质粒与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及K-B纸片法测定正常人肠道乳酸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细菌的质粒图谱,进行质粒消除实验.[结果]正常人肠道乳酸杆菌对万古霉素的耐受性最强,对环丙沙星和左氟沙星的耐受性次之;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完全敏感.40株菌株含有质粒,经消除质粒,乳酸杆菌对庆大霉素、四环素、头孢唑林、头孢呋辛、苯唑西林的耐受率明显降低,分别下降52.50%、50.00%、32.50%、52.50%、30.00%.[结论]正常人肠道乳酸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具有较强的耐受性,所有菌株都含有质粒,据质粒消除实验结果推测,乳酸杆茵质粒可能与其对庆大霉素、四环素、头孢呋辛、头孢唑啉和苯唑西林的耐受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观察健康婴儿母乳及配方乳两种不同喂养方式下肠道菌群的定植过程 ,分析婴幼儿饮食与肠道菌群形成的关系并探讨其意义。 【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细菌 16SrRNA ,经与标准曲线对照计算细菌数量 ,对 71名母乳喂养婴儿和 60名人工喂养婴儿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进行了定量检测。 【结果】 婴儿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定植过程。母乳喂养婴儿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较人工喂养婴儿高 (P<0 .0 5 ) ,而大肠杆菌数量较人工喂养婴儿低 (P <0 .0 5 )。 【结论】 荧光定量PCR法定量测定肠道菌群的数量是一种简便、快捷、特异性好的方法。婴儿期肠道菌群仍处于动态演替过程。不同的喂养方式对肠道菌群有影响 ,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0.
益生菌预防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婴幼儿期感染性疾病患儿抗生素应用中腹泻的预防作用及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89例应用抗生素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益生菌组)同时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另一组不用任何微生态制剂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腹泻的发生率。分别在抗生素给药前及给药后第3、6 d采集粪便,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44例益生菌组患腹泻5例(发生率为11.3%),45例对照组患儿患腹泻21例(发生率为46.6%)。益生菌组患儿腹泻平均时间(1.30±0.24)d,对照组患儿腹泻平均病程(2.10±0.33)d。抗生素治疗过程中,肠道菌群出现明显改变,益生菌组抗生素治疗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数量较稳定,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生菌能通过稳定肠道菌群而预防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我市牧区学生肠道寄生虫病感染情况,我们于1997年10月对阜康市三宫乡的555名儿童、少年进行人体寄生虫感染情况的调查。调查方法按照《全国人体寄生虫病分布调查实施细则》的方法进行。结果本次调查该乡3所寄宿制学校,抽检555人,其中男280人,女...  相似文献   

12.
肠道微生物在维持人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病毒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探讨肠道微生物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可远程影响宿主的免疫反应,这对宿主的抗感染和防御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对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免疫调控作用,重点关注儿童常见的呼吸道合胞病毒及流感病毒感染,以期为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梁天亮 《中国保健营养》2012,(10):1274-1275
目的对于接受麻疹强化免疫治疗的患者出现异常反应的原因进行临床分析与研究。方法选取2003年2月至2004年2月本地区接受麻疹强化免疫治疗的儿童2890名,在儿童进行麻疹疫苗接种后的两周内,对接种疫苗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随访观察,统计儿童出现的异常反应类型及人数。结果 96名儿童出现发热,58名儿童出现皮疹,76名儿童出现上呼吸道感染,39名儿童出现局部红肿。结论麻疹强化免疫中出现的异常反应的原因较为复杂,既与接种者自身的体质有关,同时又与接种过程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肠道寄生虫病为儿童常见病之一[1].为了解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笔者于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对蒙自市4所学校3 521名学生进行肠道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随机选取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1所幼儿园、1所小学、1所中学、1所中专的4~ 17岁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计3 521名,其中男生970名,女生2 551名;汉族学生2 007名,哈尼族学生416名,彝族学生617名,其他民族学生481名.  相似文献   

15.
宁海县自1985年至2001年,每年秋季对全县在校小学生开展集体驱虫防治肠道蠕虫感染。为了解当前农村儿童肠道蠕虫感染情况及防治效果,笔者于2004年10月对宁海县农村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抽取宁海县9所村校的一~四年级小学生为调查对象,共1 390人。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儿童钩虫、蛔虫、鞭虫等肠道蠕虫感染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于早晨入学时检测儿童蛲虫感染率,每人检测1次。2结果2.1学生肠道蠕虫感染情况9所学校应检学生1 390人,进行粪检1 074人,受检率为77.27%,共检出肠道蠕虫感染者12人,平均感染率为1.12%,…  相似文献   

16.
张自修 《中国校医》1997,11(5):355-356
为摸清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维、汉族学生、儿童原虫感染状况,为今后防治原虫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根据“全国学生常见肠道寄生虫感染综合防治方案技术规范”的要求,于1996年3~4月对我公司3905名维、汉学生、儿童进行原虫感染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本次调查对象为开发公司三所幼儿园儿童、四所小学、二所中学、一所技工学校共10个学校各年级维、汉学生粪样3905份。1.2采用碘液涂片进行镜检查原虫,并计算感染率。2结果2.l各种原虫感染情况全公司共有在校(园)学生儿童4325入,实检3905人,检测率92.ZI%,检出原虫…  相似文献   

17.
为掌握青岛市市区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提供防治工作的科学依据,1993年2~9月,抽取市区4117人7岁以下儿童进行调查,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在市北区、沧口区选择13所托幼机构,15处居民委员会,采集2~7岁儿童粪便,用直接涂片法与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蛔虫、钩虫和鞭虫,用透明纸肛拭法检查蛲虫.根据房屋设置、管理教育水平、卫生保健达标情况、伙食营养评价等综合评定,将托幼机构分为一、二、三类.2 结果与分析2.1 总感染率 合计检测儿童4 117人,感染肠道寄生虫者1137人,总感染率为27.62%.其中感染蛔虫者332人,感染率为8.06%;感染蛲虫者799人,感染率为19.41%;感染鞭虫者4人,感染率为0.10%;感染钩虫者2人,感染率为0.05%.有19人和2人同时感染两种和3种肠道寄生虫.2.2 不同儿童感染情况 托幼儿童检查2 742人,839人感染,感染率为30.60%;散居儿童检查1375人,298人感染,感染率为21.67%,托幼儿童感染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日常生活、卫生习惯对学龄前儿童肠道线虫感染率的影响。方法于2006年4~6月对杭州市区14所幼儿园共1932名3—6岁儿童进行肠道线虫感染的调查,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浮聚法粪便检查蛔虫卵、钩虫卵和鞭虫卵,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并通过问卷表调查了所有受检儿童的生活、卫生习惯。结果受检者中肠道线虫总感染率为12.89%,其中蛲虫占4.35%,蛔虫8.07%,鞭虫0.62%,钩虫0.31%。没有每天洗身换裤、平时嗜咬指甲、家中养宠物的儿童线虫感染率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儿童每天是否刷牙与线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助于降低学龄前儿童肠道线虫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城乡儿童肠道线虫感染对微量元素锌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肠道线虫感染对微量元素锌的影响。方法:调查北京城乡1146名1~10岁儿童,采用新鲜粪便厚涂片镜检虫卵及近1周排成虫者为感染组,对照组按1∶2比例抽取与感染组同年龄、同性别、同居住地的非肠道线虫感染者。采用原子吸收法测末梢血锌。结果:肠道线虫感染38例(3.3%),蛔虫26例、蛲虫18例、钩虫1例,33例为混合感染。两组血锌分别为7.3±1.3μmol/L,8.0±1.1μmol/L(P<0.05)。对照组儿童身高、体重、血红蛋白值优于感染组。结论:儿童肠道线虫感染可能是造成儿童锌缺乏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杭州市郊区与城区幼儿园儿童肠道线虫感染的状况。【方法】对杭州市郊区3所、城区4所幼儿园,共1 162名3~6岁儿童进行肠道线虫感染的调查,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浮聚法粪便检查蛔虫卵、钩虫卵和鞭虫卵,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结果】1 1 6 2名儿童中肠道线虫感染1 4 6例,总感染率为12.56%;郊区幼儿园儿童感染率为15.0%,城区为9.58%。郊区幼儿园的感染率比城区幼儿园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本次共查见肠道线虫4种,为蛔虫、蛲虫、鞭虫、钩虫,它们的感染率分别是8.09%、4.30%、0.34%、0.52%。【结论】杭州市郊区幼儿园儿童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城区幼儿园,说明肠道线虫感染率高低与儿童所处的幼儿园环境、卫生设施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