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行PCI手术的108例冠心病患者,所有研究者均给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抗血小板的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分析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对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情况,统计皮疹、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的红细胞、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1个月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年龄对冠心病药患者物支架植入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影响.方法 将575例因急性冠脉综合征植入药物支架进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比格雷)的患者,分成高龄组(70岁及以上,共224例)及低龄组(70岁以下,共351例),随访6~54个月,比较两组出血发生率、出血相关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高龄组与低龄组中出血事件包括消化道出血11例 vs 6例,血尿9例 vs 6例,脑出血1例 vs 2例,因出血死亡2例 vs 1例.高龄组消化道出血更常见(P<0.05).两组手术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均占整个出血事件的大多数(18/21 vs 11/14),未发生严重出血.院外出血3例(2例 vs 1例),均死亡.结论 冠心病植入药物支架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在高龄患者中出血并发症较多见,大多发生在住院期间.定期随访大便隐血可以及时发现轻微出血,避免病情进展;严重出血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长期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6年9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17例,分析长期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对血小板聚集率、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及出血、皮疹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17例PCI术后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有114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男81例,女43例;平均年龄(54.2±12.5)岁。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治疗后3、6、12个月血小板聚集率持续保持这种较低水平。治疗前后患者的红细胞、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1例患者治疗后出现了严重血小板减少;无严重出血发生,轻微出血5例(4.46%);有1例(0.89%)患者出现皮疹;12例(10.4%)患者出现了胃肠道不适。结论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总体来讲是安全的。但仍有血小板减少、皮疹、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服药过程中需加强随访和检测。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为慢性心血管疾病,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术后为防止支架再狭窄的发生及血栓的形成,患者需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服用抗血小板聚集及他汀类药物.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心血管疾病之一。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治疗严重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为了减少术后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得到了各国指南推介。氯吡格雷是最常用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之一,但研究显示,部分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仍有较高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即存在血小板抵抗(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HTPR)。对于这部分患者,增加氯吡格雷剂量或改换药物能否改善HTPR,目前研究结果仍有争议。本文从HTPR的筛查方法、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以及预后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 interventions, PCI)技术的发展,因冠心病而接受冠脉支架置入的患者越来越多.据统计,约5%的PCI患者在支架置入的第1 年内就需要接受非心脏手术(noncardiac surgery, NCS)治疗;随后还将有更多的患者需接受外科手术[1].若在围术期内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极有可能形成急性支架内血栓;若继续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却增加围术期出血的风险.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对冠心病接受PCI 治疗患者的NCS 围术期处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患者应用药物洗脱支架(DE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4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为冠心病的高龄(年龄≥75岁)患者,植入DES后常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1年。32例患者98处病变,共置入DES122枚,临床随访33例无支架内再狭窄。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应用DES治疗,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CSI)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该院行CSI治疗的10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ISR发生率,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CSI术后发生ISR的影响因素。结果:10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CSI术后发生ISR 28例,发生率为26.67%(28/105);发生ISR者与未发生ISR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和病变支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ISR者与未发生ISR者合并糖尿病、支架直径、支架长度、术后抗血小板药物及他汀类降脂药物使用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糖尿病、支架直径<3 mm、支架长度>20 mm、术后未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及未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均为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CSI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CSI后发生ISR的风险较高。合并糖尿病、支架直径<3 mm、支架长度>20 mm、术后未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及术后未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均为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CSI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摘要:目的观察康复运动治疗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冠脉血栓形成及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心内科2017.1至2018.1期间收治的90例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双联抗血小板聚集等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双联抗血小板聚集等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干预6个月后,对两组血脂、冠脉血栓发生率、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做对比。结果干预后6个月,观察组血脂水平、冠脉血栓发生率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运动康复能够改善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脂质代谢,降低血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冠脉事件再发病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8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2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21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0.8± 10.7)岁;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者17例;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者16例;既往有血栓病史者6例;入院平均血小板计数为(880±360)×109/L;急性心肌梗死起病者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者9例,稳定型冠心病者5例;病变累及左前降支者17例;9例患者行支架置入治疗,共置入支架12枚;16例患者接受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5例患者接受阿司匹林单抗治疗;20例患者院外长期口服羟基脲治疗,1例患者行干扰素治疗;平均随访时间(27±17)个月,随访期间平均血小板计数(395±116)× 109/L,较入院时下降(P?<0.05)。1例患者于治疗后发生急性心力衰竭,1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及脑梗死,1例 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及脑出血,1例患者发生脑梗死,1例患者发生肺栓塞。结论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冠心病患者最常累及冠状动脉的左前降支,且起病表现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者多见,心血管危险因素及JAK2V617F基因突变与其发病相关,临床上需注意预防脑血管并发症及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10年中,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已成为冠心病血运重建的主要方式。术后双抗血小板治疗不能完全阻止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发生,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可能是其原因之一。目前,有许多方法可以检测血小板功能,以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本研究介绍了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探讨了其临床应用前景,以期指导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从而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抗血小板治疗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疗效已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小剂量阿司匹林(75~325 mg)在冠心病、脑血管病和外周动脉病的患者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而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的患者则需要更充分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支架术后双抗血小板治疗1年与2年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栓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3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150例。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随访成功率为100%。A组给予支架术后双抗血小板治疗1年,B组给予支架术后双抗血小板治疗2年,其中A组根据植入支架不同分为A_1组(Excel国产支架)与A_2组(XinCEV均衡进口支架),每组75例。其中B组根据植入支架不同分为B_1(Excel国产支架)与B_2组(XinCEV均衡进口支架)。比较A、B组主要心血管(MACE)事件发生率,血小板聚集率及心源性猝死、心梗、靶血管再次PCI及出血事件。比较A1组与B1组MACE事件及A_2组与B_2组MACE事件。结果 A、B组治疗前,随访1、2年后,血小板聚集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MACE事件发生率18.00%高于B组8.67%(P0.05);A、B组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_1组MACE事件发生率24.00%高于B1组9.33%(P0.05)。A_2组与B_2组MACE事件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术后双抗血小板治疗2年与双抗血小板治疗1年比较,发生出血事件没有增多,可进一步有效降低MACE事件发生率,亚组分析中不同支架双抗血小板治疗1年与2年组比较有差异,本研究中进口支架XinCEV双抗血小板治疗1年与2年组比较无差异,提示此组支架抗栓1年治疗时间已经足够,而国产支架Excel需要更长疗程的双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规范足量的术后抗血小板药物,分析对DES置入后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方法,提高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和PCI治疗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120例患者。这些患者共成功置入184个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术前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并贯穿于住院及出院后的全过程,分阶段进行。结果 12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PCI,术后住院期间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所有患者在出院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进行了3次护理干预和健康指导。结论加强健康教育和规范化的术后随访,可以提高患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周溯喆  潘志刚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6):4415-4419
随着我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病人数的迅速增长和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改良,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降低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风险,同时也增加了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相关指南建议医生个性化制定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疗程。日常治疗决策过程中,制定特定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最佳疗程前需对其出血事件和缺血事件发生风险进行评估。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对支架植入术后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汇总分析,基于分析结果开发支架植入术后缺血事件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出血事件发生风险评估工具。本文主要就已发表的高质量风险评估工具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的后期应用与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因免疫系统介导的血小板破坏过多进而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具有高出血风险。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患者需要常规抗血小板治疗,与ITP的治疗相矛盾。本文报道1例ITP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行PCI术的老年男性,因血小板数量低下、出血风险高而未行充分抗血小板治疗,导致ACS数次发作,于原冠脉支架内形成血栓,病程中数次行PCI术并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和激素治疗剂量,以期为这类患者的临床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血小板活化、聚集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栓形成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1]),故抗血小板治疗贯穿冠心病治疗始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标准用药方案。他汀类药物作为重要的调血脂药物,近年来在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应用逐渐广泛。研究表明,PCI术后服用阿托伐他汀能够改善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2])。但也有研究认为,他汀类药物和氯吡格雷代谢途径相同,可能会由于药物相互竞争而导致抗血小板疗效降低~([3])。本研究旨在评价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术后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的近远期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进行血运重建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本研究采用国产药物洗脱支架Firebird是在Mustang支架上涂有西罗莫司(雷帕霉素)、抗血小板聚集药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冠心病治疗中应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34例,随机抽取67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另67例作为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反应指数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疗效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反应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冠心病治疗中应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后,能够明显的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分析双联抗血小板对高龄冠心病患者长期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民权县人民医院2011年至2012年收治的60例高龄冠心病患者,并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以及血小板聚集率,对服药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APTT)和出血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1 a,相对于服药前患者血小板计数以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显著改善,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患者凝血3项以及出血率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双联抗血小板对高龄冠心病患者进行长期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且安全性高,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