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肝硬化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以肝功能受损和门脉高压为主要临床表现。我们以健脾柔肝法治疗失代偿性肝硬化,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覃后继  何延专  周耀南  陆春雷 《中医杂志》2006,47(12):910-911,914
目的:观察当飞利肝宁联合苦参素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不同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采用RIA法,分别检测应用当飞利肝宁联合苦参素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123例不同肝病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含量,另3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单一苦参素治疗,用同法检测其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含量。结果:123例不同肝病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肝纤维化指标明显下降(P〈0.05或P〈0.01),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O.05)。当飞利肝宁联合苦参素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含量明显下降(P〈0.01),且较单一苦参素治疗疗效更好(P〈0.05)。结论:当飞利肝宁联合苦参紊治疗可使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含量显著下降,阻止或延缓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病变进程,且抗慢性乙型肝炎纤维化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苦参素。  相似文献   

3.
高艳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7):1800-1801
肝硬化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1],是我国常见疾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肝硬化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失代偿期以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症、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死亡率很高。肝硬化的病理改变,是肝实质的损害,以瘀血阻络为主要矛盾。由于淤结日久、肝脾损伤,其临床表现呈本虚标实,治疗颇为棘手。中医药治疗肝硬化历史悠久,确能改善症状和肝功能[1]。通过临床反复实践,我们自拟软肝散治疗早期肝硬化病人35例,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4.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病理过程,其准确的诊断与有效治疗是改善慢性肝病预后、降低慢性肝病病死率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十多年来,随着慢性乙肝(CHB)/丙肝(CHC)抗病毒治疗的研究的发展,对肝纤维化(包括早期肝硬化)病理组织学的可逆性及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肝功能改善翻开了新篇章;复方中药治疗难治性CHC肝纤维化美国Ⅱ期临床试验的成功实施为发挥中医药在治疗难治性病变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是以一种或多种病因反复作用形成的以肝实质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肝内外血管异常以致门静脉高压为特征的病理阶段,进展至失代偿期以肝功能严重损害为特征,出现腹水、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多种并发症,治疗上多为对症治疗,死亡率高,预后差。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中医药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改善肝功能,且能显著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示中医药在防治终末期肝病、促进肝硬化组织重构方面具有潜在优势。现代中医名家认为,肝硬化主要由气阴亏虚(肝、脾、肾)而湿热疫毒内侵,脉络瘀阻所致。肝肾阴虚是失代偿期肝硬化常见的主要证候。中医滋肾养肝方剂一贯煎是现代临床治疗慢性肝病肝肾阴虚证的代表方。由清代名医魏玉璞(魏之琇)所创,载于《续名医类案》。临床研究显示一贯煎可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促进腹水消退,减少肝性脑病等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实验研究提示一贯煎具有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综合调节的特征,防治肝硬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主要与抗氧化应激,改善肝脏炎症、提高肝细胞生物合成以及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减轻胶原沉积、改善肝窦血管化、促进肝细胞再生等有关。文章就近5年来关于一贯煎治疗肝硬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作一系统综述,为进一步拓展其临床应用价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李文荣著作原文进行整理研究,探究其治疗肝病的理论与方法。李文荣认为肝在生理上易动而难静,如“象棋之车”纵横,为“文武之将”;病理上肝病易迁延他脏,致病变幻,多累及情志;治法上提出泻火平肝法、滋水涵木法、清金平肝法、安胆平肝法、介以潜阳法、肝病实脾法、甘以缓肝法、酸以敛肝法、辛以散肝法、实火泻肝法共十法,对现今中医临床有很好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清代名医王泰林在总结历代医家对于肝病的生理病理认识和肝病证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丰富的临证经验,总结出治肝三十法,是历代论治肝病最系统全面者,在中医临床上颇为实用,中医临床医师甚为推崇,现仅就肝气证治中的抑肝法作一浅析,供同道参考、应用。1抑肝法原文及其内涵王氏曰:"肝气上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如吴茱萸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1]该法用于由肝气暴盛,上逆犯肺,突然发生上气而喘,胸闷  相似文献   

8.
李亚  戴春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0):2532-2533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2例慢性乙型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采用单一拉米夫定治疗,治疗组35例采用拉米夫定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IV型胶原(IV-C)、Ⅲ型前胶原(PC-Ⅲ)]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症状、体征及肝功能(P(0.05)。两组治疗后肝纤维化4项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治疗抗慢性乙型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的纤维化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目前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以单味中药及提取物研究较多,而从中医整体进行辨证施治的研究较少.我院消化科以多年经验方制成柔肝颗粒,经临床初步观察,对肝硬化代偿期患者有效率达83.9%,为验证其对肝脏的保护作用进行以下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肝衰竭是指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出现的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是我国肝病临床常见危重症,具有死亡率高和发病机制复杂的特点。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慢性肝衰竭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方面具有优势。近年临床上基于“肾生髓,髓生肝”指导治疗慢性肝衰竭取得了显著效果,补肾生髓成肝法成为一种有前景的中医治疗方案。本文从理论渊源、临床研究、作用机制3个方面对此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基于“肾生髓,髓生肝”理论指导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燕洁    李晓玲  张莹雪    李柄邑    孙凤霞 《陕西中医》2023,(6):801-807
目的:系统评价依据中医鼓胀基本病理特点而确立的治法“健脾活血利水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收集健脾活血利水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随机对照研究,提取纳入文献数据并进行质量评价,利用Rev Man 5.4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1项研究,共1906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相比,联合健脾活血利水法在提升肝硬化腹水临床总有效率[OR=4.02,95%CI(3.04,5.30),P<0.00001],改善24 h尿量[MD=256.18,95%CI(164.00,348.36),P<0.00001]、腹围[MD=-4.22,95%CI(-5.15,-3.29),P<0.00001]、腹腔积液深度[MD=-0.52,95%CI(-0.67,-0.36),P<0.00001]方面均显示出优势,而在改善体重方面[MD=-1.28,95%CI(-4.26,1.70),P=0.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肝硬化腹水方面,健脾活血利水法联合西医常规疗法,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增加24 h尿量,减少腹围和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肝硬化腹水患者采用西医联合中药黄芪五苓散进行治疗,观察和分析其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收治的6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为30例,对照组:给患者采用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采用中药黄芪五苓散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乏力和腹胀等症状的改善上,试验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另外,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3.4%,明显优于对照组7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硬化腹水患者采用西医联合中药黄芪五苓散进行治疗,具有效果好、副作用少等优点,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确诊为肝硬化并发腹水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影像学、腹水消退时间和程度,远期随访疗效。结果治疗组在缓解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肝功能及影像学结果、缩短腹水消退时间、提高腹水消退程度、降低远期腹水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对比单纯西医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有效改善肝功能,加速腹水消退,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0例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益气疏肝活血的中药汤剂,3个月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肝功能、肝纤维化程度以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纳差、腹胀、浮肿等临床症状改善更快(P<0.05);治疗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 ALT)、凝血酶原时间(P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腹围[(79.1±6.47) cm]明显小于对照组[ (91.6±4.1)cm] (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68.8%,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改善纤维化指标,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病因多种、病情复杂,目前单纯的中医或西医方法均不足以满足临床需求,需要中西医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肝硬化的病证结合诊治是中西医结合的具体体现,诊断上宜据病分证,即依据西医病名,明确肝硬化的病因分类、程度分期及其并发证等,而后根据主症表现而中医辨证分型。我们发现肝硬化的中医证型与疾病分期有关,可进一步研究分期辨证与据因辨证的中医证候特征。治疗上,当中西结合、优势互补,我们观察证实西医病因治疗与中医辨证治疗相结合,可提高肝硬化疗效。但需注意具体病因肝硬化的病证结合治疗策略,如中西药物序贯或同时治疗,更要强调研究过程的规范性与疗效评价的可靠性。以优化疗效显著、宜于推广的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发现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作用,促进提高肝硬化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药结肠透析对肝硬化腹水患者肾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4例肝硬化腹水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以西医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除了对照组治疗方法之外,给以中药结肠透析,隔天1次,观察时间为2周,观察临床疗效,肝功能变化及肾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在改善临床症状、肝功能及肾血流动力学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结肠透析能改善肝硬化腹水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及肾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7.
当归芍药散加味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当归芍药散加味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保肝、利尿、支持治疗,治疗组同时加服当归芍药散加味方;均治疗1个月后,观察临床症状积分、肝肾功能以及门静脉内径、脾肋间厚度、腹水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临床各项症状及腹水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腹胀、浮肿、尿少、乏力、纳差、口干、尿黄、腹水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浮肿、尿少、乏力、纳差、口干、尿黄、目黄、便溏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ALT、AST、TBIL、CHE、ALB、PT、Cr、BUN、门静脉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LT、AST、TBIL、AL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ALT、AST、TBIL、PT、门静脉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归芍药散加味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具有促进肝硬化腹水消退、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肝肾功能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里急”是经方中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通过分析与张仲景生活时代相近的著作《说文解字》中“急”的字义,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里急”条文的证治,研究经方中关于“里急”腹证的论述。经方中的“里急”与现今中医学“里急”的概念非常不同,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方剂也完全不同。经方中的“里急”应主要表现为腹部消瘦、腹部肌肉紧张、自觉腹部拘挛不适,治当以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温中补虚缓急之剂;现今之“里急”主要表现为腹痛窘迫、时时欲便,常与“后重”相伴出现,治当以白头翁汤、芍药汤等清热祛湿之剂,对两者的进行明确区分不仅有助于理解张仲景原文,也可避免临床使用经方时出现“虚虚实实”之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多途径疗法联合西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多途径疗法加西药)和对照组(西药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肝功能4项、临床综合疗效、中医疗效。结果两组均能改善肝功能四项,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治疗组在临床综合疗效及中医疗效上均较对照组为优(P〈0.01)。结论采用中药多途径疗法联合西药治疗血瘀水停、脾肾阳虚证肝硬化腹水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脏纤维化、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形成为特征的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阶段。其晚期肝硬化腹水系中医四大难症之一,病机与肝脾肾密不可分,本文从肝硬化腹水的发病机理及临床症状与肝脾肾受损相关,阐述关于肝硬化腹水的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