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对比观察静脉给氧与高压氧对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8例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分为两组,在常规康复治疗上分别给予静脉给氧和高压氧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应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Barthel指数和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LOTCA)对意识水平、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进行评定,对照观察两种给氧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结果:静脉给氧组与高压氧组治疗后GCS评分、Barthel指数及LOTCA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1),但两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静脉给氧与高压氧治疗均有助于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后的恢复,且在功能方面疗效相当,在该类患者禁忌高压氧治疗时,静脉给氧不失为一种替代疗法.  相似文献   

2.
龙颖  谢小梅  涂超群  钟敏珍  黄琴凤  易治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7):130-133,i0008
目的:在多人氧舱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气管切开昏迷患者给予人工鼻吸氧,观察人工鼻吸氧方式对舱内氧浓度.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0-08/2005-08暨南大学第一、二临床医学院高压氧科收治的行高压氧治疗的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另选择440例行高压氧治疗的清醒患者,两类患者在年龄、原发病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实验操作过程均为常规临床技术操作,遵循国家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都被告知实验目的并同意参加。①高压氧治疗方案:0.20MPa,30min&;#215;2+10min,1次/d,10d/疗程,间歇吸氧。②高压氧吸氧方式:按国标要求440例清醒患者采用常规面罩和呼吸回路连接吸氧。而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采用如下吸氧方式:人工鼻吸氧(20例):将人工鼻置于人工气道外接口和吸排氧回路的“Y”型管之间,连接时动作轻柔,检查人工鼻连接的密封。护理人员用手轻扶人工鼻,防止人工鼻重力压迫、刺激气管;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10例):将面罩罩于气管切开外套管处,局部一级持续供氧、舱内排氧。传统头盔吸氧(10例):一级持续供氧、氧舱内排氧。舱内吸氧休息阶段,摘除带有“Y”型管的吸氧回路,人工鼻保留在气管外套管上;其他吸氧方式完全移开吸氧回路。停止吸氧和一级供氧,直接呼吸舱内压缩空气。③分组:每舱吸氧总人数均为12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与常规面罩吸氧患者同舱治疗,分为4组: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人工鼻吸氧患者2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0例;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2例。④随机选取每组10个舱次的氧浓度记录和与之相应的压缩空气使用量,观察各组高压氧治疗过程氧舱内氧浓度、氧舱内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变化。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行卡方检验、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的LSD检验。 结果:①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的变化: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1.98&;#177;0.26)%和(21.95&;#177;0.22)%,均小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4.82&;#177;0.31)%和(25.12&;#177;0.41)%,均大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监测图的变化: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氧舱内氧浓度虽随着吸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至吸氧结束时舱内氧浓度最高值分别为22.1%和21.9%,均低于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随吸氧时间的延长氧舱内氧浓度明显增高,至吸氧结束时分别达到23.8%和24.1%,均超过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③各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的比较: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均明显少于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P〈0.01)。 结论: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在多人舱内使用人工鼻吸氧,氧舱内氧浓度〈国标规定界限23%,且高压氧治疗期间理论通风量和压缩空气的使用量少。不仅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安全,同时节省了高压氧的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多人氧舱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气管切开昏迷患者给予人工鼻吸氧,观察人工鼻吸氧方式对舱内氧浓度、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0-08/2005-08暨南大学第一、二临床医学院高压氧科收治的行高压氧治疗的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另选择440例行高压氧治疗的清醒患者,两类患者在年龄、原发病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实验操作过程均为常规临床技术操作,遵循国家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都被告知实验目的并同意参加。①高压氧治疗方案:0.20MPa,30min×2 10min,1次/d,10d/疗程,间歇吸氧。②高压氧吸氧方式:按国标要求440例清醒患者采用常规面罩和呼吸回路连接吸氧。而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采用如下吸氧方式:人工鼻吸氧(20例):将人工鼻置于人工气道外接口和吸排氧回路的“Y”型管之间,连接时动作轻柔,检查人工鼻连接的密封。护理人员用手轻扶人工鼻,防止人工鼻重力压迫、刺激气管;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10例):将面罩罩于气管切开外套管处,局部一级持续供氧、舱内排氧。传统头盔吸氧(10例):一级持续供氧、氧舱内排氧。舱内吸氧休息阶段,摘除带有“Y”型管的吸氧回路,人工鼻保留在气管外套管上;其他吸氧方式完全移开吸氧回路,停止吸氧和一级供氧,直接呼吸舱内压缩空气。③分组:每舱吸氧总人数均为12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与常规面罩吸氧患者同舱治疗,分为4组: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人工鼻吸氧患者2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0例;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2例。④随机选取每组10个舱次的氧浓度记录和与之相应的压缩空气使用量,观察各组高压氧治疗过程氧舱内氧浓度、氧舱内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变化。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行卡方检验、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的LSD检验。结果:①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的变化: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1.98±0.26)%和(21.95±0.22)%,均小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4.82±0.31)%和(25.12±0.41)%,均大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监测图的变化: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氧舱内氧浓度虽随着吸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至吸氧结束时舱内氧浓度最高值分别为22.1%和21.9%,均低于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随吸氧时间的延长氧舱内氧浓度明显增高,至吸氧结束时分别达到23.8%和24.1%,均超过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③各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的比较: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均明显少于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P<0.01)。结论: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在多人舱内使用人工鼻吸氧,氧舱内氧浓度<国标规定界限23%,且高压氧治疗期间理论通风量和压缩空气的使用量少。不仅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安全,同时节省了高压氧的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4.
早期音乐护理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音乐护理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符合标准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20d后开始高压氧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伤后7d开始进行高压氧治疗并联合音乐护理干预。记录2组患者治疗后1周的脑水肿程度、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的GCS评分及治疗后3个月的GOS评分。结果治疗前后2组患者脑水肿程度有显著性差异,2组GCS评分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更为明显(p<0.01);3个月后的GOS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音乐护理干预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疗效显著高于晚期单纯高压氧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早期应用静舒氧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及其安全性,为脑梗死的综合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2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高压氧组和静舒氧组,3组均按常规治疗配合康复训练,静舒氧组加用静舒氧治疗,每次250mL,2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高压氧组加用高压氧治疗,将患者置于高压氧舱中,0.2MPa,1h/次,1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不进行静舒氧及高压氧治疗。应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FD)程度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和Bather指数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ADL进行评价。结果:各组冶疗后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评分均有增高,NFD减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组间比较以静舒氧组改善最明显,治疗后FMA评分:上肢(38&;#177;9)分,下肢(75&;#177;10)分,Barthel指数(83&;#177;8)分,高于高压氧组:上肢(29&;#177;8)分,下肢(60&;#177;10)分,Barthel指数(74&;#177;10)分;NFD评分:静舒氧组(13&;#177;6)分,低于高压氧组(17&;#177;6)分(P&;lt;0.05);而高压氧组治疗后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又明显高于对照组,NFD低于对照组(P&;lt;0.01)。结论:早期应用静舒氧可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及ADL,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早期应用静舒氧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及其安全性,为脑梗死的综合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2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高压氧组和静舒氧组,3组均按常规治疗配合康复训练,静舒氧组加用静舒氧治疗,每次250mL,2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高压氧组加用高压氧治疗,将患者置于高压氧舱中,0.2MPa,1h/次,1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不进行静舒氧及高压氧治疗。应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FD)程度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和Bather指数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ADL进行评价。结果:各组治疗后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评分均有增高,NFD减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以静舒氧组改善最明显,治疗后FMA评分:上肢(38±9)分,下肢(75±10)分,Barthel指数(83±8)分,高于高压氧组:上肢(29±8)分,下肢(60±10)分,Barthel指数(74±10)分;NFD评分:静舒氧组(13±6)分,低于高压氧组(17±6)分(P<0.05);而高压氧组治疗后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又明显高于对照组,NFD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应用静舒氧可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及ADL,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在主动脉夹层术后脑后遗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1日~2019年7月31日采用高压氧治疗的25例主动脉夹层术后脑后遗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术后1、14、28 d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结果:纳入研究患者的意识状态及神经系统状态均完全恢复正常,术后14、28 d患者GCS评分高于术后1 d(P0.01);术后14、28 d患者NIHSS评分低于术后1 d(P0.01)。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惊厥型氧中毒、气压伤等高压氧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高压氧治疗主动脉夹层术后脑后遗症的效果满意,应对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患者进行积极的安全管理,加强舱内管理,以提高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重度颅脑外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对急性重度颅脑外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40例符合标准的急性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时随机抽取符合标准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60mg/d,共用14d,所有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行高压氧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的脑水肿程度、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d的GCS评分及治疗后3个月时的GO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脑水肿程度有显著性差异,两组GCS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更为显著,3个月时的GO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应用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疗效显著高于单纯高压氧治疗。  相似文献   

9.
气管切开行高压氧治疗的气道连接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气管切开患者在空气加压舱中进行高压氧治疗时,采用双路供氧法吸氧,即一路经口鼻面罩一级给氧,另一路经气管套管接管一级给氧。本院高压氧舱室利用自制波纹管,解决了气管套管与呼吸三通阀的连接问题。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气管切开患者的最佳吸氧方式。方法:将我院2011年5月~2012年10月64例颅脑手术气管切开患者,随机等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气管切开吸氧面罩+医用雾化器进行吸氧,对照组采用气管切开套管内导管进行吸氧。观察两组患者在吸氧效果、痰液黏稠度、气管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拔管时间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给氧前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给氧后15,30,60 min时患者的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给氧前、给氧后24 h的痰液粘稠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给氧后48 h的痰液粘稠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气管切口及肺部感染的例数少于对照组;试验组的气管切开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气管切开吸氧面罩+医用雾化器的吸氧为颅脑手术气管切开患者的最佳吸氧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依达拉奉和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5例按入院先后分为试验组(高压氧联合依达拉奉和奥扎格雷钠,33例)和对照组(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32例),治疗14天,并在治疗前、后分别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NIHSS、ADL评分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临床有效率达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高压氧联合依达拉奉和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近期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奥拉西坦联合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奥拉西坦联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静脉滴注奥拉西坦,2组均连续治疗21d。比较2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意识觉醒恢复时间及疗效,观察2组治疗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89%)高于对照组(73.11%),意识觉醒恢复时间((6.29±0.94)d)短于对照组((8.16±0.82)d)(P〈0.01);2组治疗后GCS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MMSE评分((22.38±0.96)分)高于对照组((21.64±1.15)分)(P〈0.01),NIHSS评分((10.80±1.16)分)低于对照组((12.87±0.92)分)(P〈0.01);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奥拉西坦联合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疗效优于单独应用奥拉西坦,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 80例需要开颅手术救治的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40例,仅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及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40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常规治疗并联合应用高压氧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后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治疗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GCS评分、恢复期的GOS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高压氧同时联合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能够显著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肿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氧疗中实施不同给氧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脑肿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鼻导管组、人工鼻组、面罩组各20例,分别实施鼻导管吸氧、人工鼻吸氧及面罩法吸氧。观察3组患者氧疗前、氧疗1 h、氧疗24 h时的血氧饱和度、痰液黏稠度(Ⅲ度)以及并发症(肺部感染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患者在吸氧1 h、吸氧24 h时的血氧饱和度均比吸氧前有显著提高(P0.05),但面罩组提高幅度显著更高(P0.05);鼻导管组与面罩组吸氧1 h、吸氧24 h时的痰液黏稠(Ⅲ度)率相比吸氧前显著下降(P0.05),优于人工鼻组(P0.05);面罩组与人工鼻组的肺部感染与切口处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低于鼻导管组(P0.05)。结论面罩吸氧应用在脑肿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中有良好效果,不仅可快速平稳改善血氧饱和度,而且能降低痰液黏稠度以及肺部感染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安理申联合金纳多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单用安理申治疗,观察组联合安理申和金纳多治疗,16周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表(ADL)积分,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观察组的认知功能和行为能力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结论:安理申联合金纳多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吸氧方式和不同氧流量下鼻前庭氧分压变化,探讨合理用氧的客观依据。方法:收集10例健康志愿者使用鼻导管、普通面罩、储气面罩并且氧流量0、1、2、3、4、5、6、7、8、9、10L/min时鼻前庭处吸气相的气体,用Rapidlab 850血气分析仪检测氧分压以及二氧化碳分压值。结果:普通面罩和储气面罩较鼻导管相比,鼻前庭处氧分压值明显升高(P〈0.05)。氧流量≥4L/min,储气面罩较普通面罩鼻前庭处氧分压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普通面罩和储气面罩在氧利用较鼻导管有优势。在高浓度氧疗时,储气面罩较普通面罩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对颅脑外伤患者血糖以及治疗转归的影响。方法:146例颅脑外伤患者按GCS评分分为轻度组45例,中度组45例,重度组56例,每组再分别按常规治疗与配合HBO治疗2种方法随机分为A、B2个亚组,共治疗1~6个疗程。治疗前后比较各组血糖变化,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①各组的A亚组与B亚组治疗前血糖分别为7.4±2.6mmol/L与7.8±3.1mmol/L,2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亚组血糖明显低于A亚组(5.6±0.9mmol/L与6.1±0.9mmol/L,P〈0.05)。各组中GCS评分高的患者血糖低于评分低的患者,其轻度组预后较好。③B亚组预后较A亚组好。结论:HBO对患者血糖的稳定及预后改善有显著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创结合CT立体定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CT定位微创术组,对照组应用内科传统药物,观察患者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GCS评分差异;治疗前、治疗两周后清除血肿的差异;同时按ADL分级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能力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GCS评分,清除血肿的能力及生活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微创结合CT立体定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松动术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49例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神经松动术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踝关节痉挛,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中下肢部分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患侧CSS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均P〈0.01);2组患者FMA、BBS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神经松动术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踝关节痉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探讨高压氧治疗缺血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入选67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将患者分为高压氧组(36例)和对照组(31例),2组基础治疗相同。高压氧组在此基础上人院次日行高压氧治疗,比较研究两组患者结肠恢复的治愈率及总体有效率。结果:高压氧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7%和67.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高压氧治疗缺血性结肠炎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