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舌神经在舌下间隙处与下颌舌骨肌线的位置关系,为口腔临床制作稳固的下颌义齿和下颌磨牙局部义齿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15例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正中矢状面切开,观测舌神经与下颌第3、2、1磨牙的关系、舌神经与下颌舌骨肌线附着点的关系。另15例血管灌注、冰冻,每隔0.5 cm行冠状切面,拍照并观测。结果 (1)下颌磨牙区舌下间隙进行解剖后测得舌神经与左、右下颌3、2、1磨牙远中面的水平距离依次增大,45°角的距离及垂直距离也依次增大。舌神经在下颌3、2、1磨牙区与左、右下颌舌骨肌线附着点的距离也是依次增大。(2)冠状切面每隔0.5 cm,测得舌神经在下颌第3、2、1磨牙区与左、右下颌舌骨肌线附着点之间的距离也是依次增大。结论根据上述测量结果,在临床制作稳固的下颌义齿和下颌磨牙局部义齿,经下颌磨牙区手术入路磨平下颌舌骨肌线从第三磨牙到第一磨牙损伤舌神经的机会越小,因此,在操作时熟悉此处的解剖位置关系有利于防止这些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Frog磨牙远移器和经典Cetlin推磨牙向后两种方法治疗安氏Ⅱ类牙源性错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安氏Ⅱ类错伴上颌牙列轻中度拥挤的病例,采用Frog磨牙远移器和Cetlin推磨牙向后各15例,结合X线头影测量,评价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①治疗前后两组平面OP-SN(o)的变化:Frog矫治器组减少0.38o,Cetlin矫治器组增加1.76o(P<0.01);②切牙突度U1-NA(mm)的变化:Cetlin矫治器组、Frog矫治器组分别增加2.16mm、0.94mm(P<0.05);③切牙距腭平面垂直高度U1-PP(mm)的变化:Cetlin矫治器组、Frog矫治器组分别为0.47mm、-0.7mm(P<0.01)。结论:Cetlin推磨牙向后法和Frog磨牙远移器在支抗控制方面均较好,远移磨牙的形式接近于整体移动。对前牙覆合浅的患者,Cetlin推磨牙向后法将更为有效;Frog磨牙远移器较为舒适,不依赖患者配合,是一种新的有效远移磨牙的矫治器。  相似文献   

3.
下颌阻生智齿是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拔牙指征之一。在解剖学上 ,因下颌第 3磨牙舌侧骨板薄 ,利用其阻力小的特点 ,使复杂的下颌阻生智齿采用不去骨向舌侧脱位法顺利拔除 ,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10 0例中 ,男性 6 7例 ,女性33例 ;年龄 2 0~ 5 0岁 ,2 0~ 30岁 5 3例 ,31~ 4 0岁4 1例 ,4 0岁以上 6例 ;近中斜位阻生 6 9例 ,水平阻生 17例 ,垂直阻生 3例 ,舌向阻生 6例 ,远中阻生 5例。其中Ⅱ°~Ⅲ°龋齿 2 5例 ,低位阻生 2 7例。1.2 手术适应证 下颌近中、垂直、水平、舌向和远中阻生智齿均…  相似文献   

4.
目的使用自锁托槽和传统结扎托槽进行拔牙矫治,比较两种托槽治疗前后磨牙支抗丧失和上切牙位置变化的情况,评价两种托槽系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2例需要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矫治的病例,分为传统结扎托槽组(CB组)25例和自锁托槽组(SLB组)27例。在治疗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上分别测量、比较矢状向第一磨牙前移量、上颌中切牙内收量,垂直向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中切牙位置的变化及上颌中切牙冠转矩的变化。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B组和SLB组矢状向上颌第一磨牙前移量分别为(2.90±1.58),( 2.26±0.92)mm; 矢状向上颌中切牙内收量分别为(2.99±1.44),(3.45±1.88)mm; 垂直向上颌第一磨牙移动量伸长分别为(0.18±0.94),(0.49±1.38)mm; 垂直向上颌中切牙移动量伸长分别为(0.17±1.56),(0.64±1.24)mm; 上颌中切牙冠转矩变化舌倾分别为(4.76±3.93)°,(4.62±2.15)°。两组病例所有测量项目治疗前后的变化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传统结扎托槽和自锁托槽进行拔除上颌第一双尖牙矫治后,无论时矢状向还是垂直向的磨牙支抗保护和前牙内收效果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低摩擦力的自锁托槽并不能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研究在矢状方向上分析摆形矫治器远移上磨牙的效果及对支抗前磨牙、切牙的交互作用。方法 选择 4例安氏Ⅱ错、上牙弓Ⅰ -Ⅱ拥挤患者 ,应用摆形矫治器远移上颌第一磨牙 ,每一例治疗前后取模型、测量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的间隙。结果  4例患者在 18周内上第一磨牙远移 3.2 0 +1.6 0mm ,伴有前磨牙 1.4 2 +1.2 0mm的近中移动。结论 摆形矫治器是一简便、对患者依赖少的上磨牙远移装置 ,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下颌第一恒磨牙的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分析远中舌侧根管口发生率及探寻其定位规律。方法:随机抽取江苏省口腔医院放射科行CBCT检查的患者图像数据。记录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远中根管数目,测量各根管口间的距离(近中颊侧根管口MBO、近中舌侧根管口MLO、远中颊侧根管口DBO、远中舌侧根管口DLO)和形成的角度(MBO?DBO连线与MBO?MLO连线的夹角∠DBML、MBO?DBO连线与MBO?DLO连线的夹角∠DBDL)。通过ROC曲线筛选出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侧根管口存在的最佳诊断指标,并计算其临界值。对远中舌侧根管口及其他各根管口间形成的角度、距离之间比例关系进行分析,定位远中舌侧根管口。结果:共获取300例患者572颗下颌第一恒磨牙CBCT图像数据。远中出现双根管共213例,比例为37.2 %。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根管分组在性别、年龄、左右侧牙位上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DBML为判断下颌第一恒磨牙存在远中舌侧根管口的最佳指标,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88,其诊断的临界值为72.143°。∠DBDL和∠DBML比值为0.551;MBO?DLO和MLO?DBO比值为1.035。结论: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侧根管发生率较高,下颌第一恒磨牙∠DBML为远中舌侧根管口存在的诊断指标。∠DBML和∠DBDL角度和MBO?DLO和MLO?DBO距离比例关系可为临床上定位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侧根管口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舌侧矫治器是根据牙齿舌面的解剖形态结构及每个牙齿的舌侧形态特征而设计.每个牙齿托槽有不同的厚度、轴倾度及转矩,与唇侧托槽相比,上前牙舌侧托槽更具典型特征.上前牙托槽由底板及增加区域、延伸咬合平面、圆形敞口端、槽沟、延伸斜面、连接钩等结构组成.下前牙托槽单翼托槽,龈端附球形钩.双尖牙托槽,为了更好地控制扭转及倾斜,双尖牙托槽的近远中径较宽.第一磨牙托槽最常见的是双翼托槽,其中近中翼上附球形钩,有时可用链一盖式舌侧管替代双翼托槽.第二磨牙舌侧管其外形与颊面管相似,但转矩角度不同,可焊在磨牙带环上,也可直接粘于磨牙舌侧.  相似文献   

8.
牙科三维CT研究下颌乳磨牙髓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姜莉  石四箴 《上海医学》2006,29(6):395-397,F0003
目的测量下颌乳磨牙髓腔形态参数,为牙体解剖学提供基础资料并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7例儿童干燥下颌骨标本,利用牙科三维CT对完全萌出的24颗乳磨牙进行三维重建以观察其髓腔解剖形态并测量相关参数。结果下颌第一乳磨牙的髓室颊舌向最大距离与近远中向最大距离、髓室底最高点水平面上近中根管口颊舌向最大距离、远中根管口颊舌向最大距离与近远中向最大距离均小于下颌第二乳磨牙(P值均<0.05),而髓室高度大于下颌第二乳磨牙(P<0.05),其余指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左右分组比较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下颌乳磨牙的近中与远中根管相比,其根管口的颊舌向最大距离及近远中向最大距离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牙科三维CT测量方法具有先进性。掌握下颌乳磨牙的髓腔特点对于牙髓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应用颊侧镍钛丝拉簧加带环舌侧自制拉钩带Ⅱ类牵引调整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磨牙关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共30例,同一患者下颌左右随机分组,实验组采用颊侧镍钛丝拉簧加带环舌侧自制拉钩带Ⅱ类牵引调整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磨牙关系,对照组采用颊侧镍钛丝拉簧带Ⅱ类牵引调整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磨牙关系.结果 实验组关闭间隙速度平均( 0.97±0.03 )mm/月,对照组平均(0.74±0.03 )mm/月(P<0.01);实验组磨牙位置调整较快、未发生磨牙舌侧倾斜、近中倾斜.结论 应用颊侧镍钛丝拉簧加带环舌侧自制拉钩带Ⅱ类牵引调整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磨牙关系,速度快,能较好地保持下颌磨牙正常位置,避免舌侧及近中倾斜,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调整磨牙关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胎舌内NOS阳性神经元的发育规律。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第3~4个月龄时,在舌肌和舌粘膜固有层可见到胞体较小,淡染的NOS阳性神经元,分布稀疏。第6~8个月龄时,舌肌组织中NOS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多,胞体略大,核大,胞质极少。第9~10个月龄时,舌粘膜固有层和舌肌组织内NOS阳性神经元胞体明显增大,细胞质也相应增多,舌肌组织中可见小的NOS阳性神经节分布。结论:舌内NOS阳性神经元的发育与舌粘膜和舌肌的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肖遥  罗茂璇 《重庆医学》2015,(2):221-223
目的:通过对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儿童的上颌后牙区微种植体支抗植入区域进行分析,测量骨皮质厚度,为儿童临床种植体支抗植入提供理论依据,对植入点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取40例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1分类儿童患者的锥束CT影像资料,男、女各20例,分别测量双侧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恒磨牙根间区距牙槽嵴顶3~9mm处,共7个平面的骨皮质厚度,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恒磨牙根间区的骨皮质厚度在7个测量平面中,距牙槽嵴顶高度4mm处最小(P<0.05),5mm以上的骨皮质厚度随距牙槽嵴顶距离的增加而增大,男女对象在7、8、9mm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大于女(P<0.05)。结论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1分类儿童患者的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随垂直向位置的增加而增大,微种植体支抗植入时应尽可能选择距牙槽嵴顶5mm以上的位置,以提高植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利用反义技术抑制ANGPTL4基因后对舌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舌癌细胞Tca8113为研究对象,设ANGPTL4反义寡核苷酸(ASODN)组、ANGPTL4正义寡核苷酸(SODN)组、脂质体组以及空白对照组。转染ANGPTL4 ASODN后检测各组舌癌细胞ANGPTL4表达水平,6MV X线照射后用RT-PCR法检测ANGPTL4表达水平,集落形成试验检测舌癌细胞生长抑制率,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仪测定Bcl-2蛋白表达。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转染ANGPTL4 ASODN后,ASODN组ANGPTL4基因的表达被抑制,较空白对照组下降约44%,而其他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X线照射后,ANGPTL4 ASODN组集落形成率较SODN组、脂质体组及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F=38.782,P<0.001);凋亡率明显增加(F=156.320,P<0.001);Bcl-2蛋白表达明显下调(F=302.895,P<0.001)。结论:ANGPTL4ASODN抑制ANGPTL4基因表达后能增加舌癌细胞放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ANGPTL4 ASODN下调舌癌细胞Bcl-2基因表达、增加X线照射后肿瘤细胞凋亡率有关。  相似文献   

13.
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上颌后牙牙合垫联合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高角病例的效果及矫治机理。【方法】对9例患者采用上颌后牙牙合垫式矫治器联合前方牵引进行治疗,并作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上颌骨及上前牙前移,前牙覆盖增加4.18mm(P<0.001);前面高、前下面高及后面高增加,上下颌骨无明显旋转,面部软组织侧貌有一定改善。【结论】上颌后牙牙合垫联合前方牵引能有效矫正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高角病例的矢状关系,对垂直向无明显不利影响,但不能改变患者的垂直骨面型。  相似文献   

14.
回顾性分析118例艾滋病患者舌象特征及相关临床资料。主要舌象:紫暗伴瘀斑33例(占28.O%)、舌淡红32例(占27.1%)、舌质暗淡21例(占17.8%)、舌胖大有齿痕19例(占16.1%)。不同舌象组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红细胞、白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肠癌患者化疗前后的舌象特点与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数码相机拍摄大肠癌患者化疗前后的数字舌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化疗前,有较高比例的患者表现为基本正常的舌象。舌象观察指标的异常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苔色〉舌色〉苔质〉舌形。化疗后紫舌、瘀斑舌的出现率明显增加。黄苔的程度有加重,舌苔增厚,或变腻苔。结论:在化疗实施前应注重观察舌苔,以观察胃气的强弱。在化疗过程中应注重观察舌色是否有变紫倾向,防止和减轻气血的凝滞。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临床直接测量、平行投照根尖片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存在骨缺损的磨牙拔牙同期位点保存6个月后牙槽骨的变化,并分析不同方法的测量效果。方法:纳入20名患者共23颗因牙周病变拔除的磨牙,牙齿拔除后应用去骨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ized boving bone mineral,DBBM,Bio-Oss)和可吸收膜(bioabsorbable collagen membrane, Bio-Gide)进行拔牙位点保存术,术中临床直接测量,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CBCT,通过上述3种方法测量分析术后6个月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并比较测量效果的异同。结果:比较23个拔牙位点的牙槽骨高度在拔牙位点中央、远中中央、颊侧远中3个观察点的术中临床测量与CBCT测量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观察点的高度及宽度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接受翻瓣再进入实施种植的10名患者中,拔牙位点中央相应观察点的牙槽骨高度显著增加,临床直接测量和CBCT测量分别增加(6.15±1.73) mm和(6.59±2.53) mm,牙槽骨宽度测量值分别为(8.45±1.18) mm和(8.52±1.27) mm,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平行投照根尖片观察术前和术后6个月拔牙位点中央的牙槽骨高度变化为增加(5.84±4.28) mm,测量数值与另两种方法接近。结论:存在骨缺损的磨牙应用Bio Oss与Bio Gide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后,临床直接测量和CBCT测量两种方法对牙槽嵴顶骨高度和宽度变化的评价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前臂游离皮瓣在舌癌切除术后舌再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巫家晓 《医学文选》2002,21(6):777-779
目的:探讨前臂桡侧游离皮瓣在舌癌切除术后舌再造中的应用。方法:对我科1999年以来7例应用前臂桡侧游离皮瓣修复舌癌切除后舌组织缺损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前臂桡侧游离皮瓣质地优良,切取方便,血管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管径相配,吻合成功率高,缺点是牺牲一条主供血管,供区疤痕明显,影响美观。结论:前臂桡侧游离皮瓣用于舌癌切除术后舌再造,舌外形功能恢复良好,可避免过多的切除组织。  相似文献   

18.
化疗药物对舌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紫杉醇、丝裂霉素、5-氟尿嘧啶、顺铂4种化疗药物对舌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舌癌组织,制备单细胞悬液进行培养。选择紫杉醇、丝裂霉素、5-氟尿嘧啶、顺铂4种化疗药物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以不加药物为对照组,通过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法观察舌癌细胞增殖抑制率和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变化。 结果:紫杉醇、丝裂霉素、5-氟尿嘧啶对舌癌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5.3%、37.3%和36.2%,明显高于对照组(2.1%)(P<0.01);顺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显示,紫杉醇、丝裂霉素、5-氟尿嘧啶组与对照组比较,其G0/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G2/M期细胞相对增多(P<0.01)。结论:紫杉醇、丝裂霉素和5-氟尿嘧啶能明显抑制舌癌细胞的生长,临床上应优先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探自我机械清除舌苔对舌苔源性口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舌苔源性口臭患者10名,随机分2组,试验组从基线始给予机械清除舌苔的指导,对照组不处理舌苔。在基线、1周、2周、4周、8周时进行口气检测,记录临床数据,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组内不同时间点临床指标的变化以及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舌苔面积和舌苔厚度有降低的趋势,但此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感官法口臭值明显降低(P<0.001)。两组口腔内挥发性硫化物浓度均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对照组变化幅度较小,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个月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平均探诊深度及出血指数均显著低于基线时(P<0.05),但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不同时间点菌斑指数均无显著变化,两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我机械清除舌苔有降低舌苔面积和舌苔厚度的趋势,可以减轻口臭,但患者的自我清除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验证数字化制作简易口内哥特式弓与传统口内哥特式弓在全口义齿修复正中关系确定中的一致性。方法:选择门诊无牙颌患者10例,分别采用数字化制作简易口内哥特式弓(T1)与传统口内哥特式弓(T2)两种方法确定每例的正中关系;记录两种方法临床操作时间的差异;扫描两种上下无牙颌石膏模型的正中关系,将Standard Triangle Language (STL)文件导入Geomagic studio软件中,上无牙颌模型多点完全最佳拟合后,测量T1组与T2组下颌中线区和磨牙区垂直向及唇(颊)舌向最大位置偏差;临床试戴牙时观察T1组与T2组口内有无中线偏斜和后牙区咬合是否稳定。结果:T1、T2组临床确定正中关系时间分别为(41.90±2.64) min和(57.50±2.37) min,配对t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组与T2组在下颌中线区唇舌向的最大位置偏差为(0.32±0.14) mm,垂直向的最大位置偏差为(0.40±0.23) mm;磨牙区颊舌向的最大位置偏差为(0.35±0.23) mm,垂直向的最大位置偏差为(0.33±0.20) mm,在垂直向及水平向,T1组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