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裴光华  曾春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6):1041-104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肺动脉栓塞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胸部CT及肺动脉造影检查,分析16排螺旋CT对肺动脉显影及肺栓塞显示情况,观察肺动脉栓子的类型、分布和数量。结果1.16排螺旋CT共显示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肺叶、段、亚段及以下动脉1787支,肺动脉栓塞429支,栓塞率为24.01%,其中肺叶动脉比例最高,为38.79%,肺动脉干比例最低,为7.50%。在肺动脉栓塞栓子类型方面,Ⅱ型栓子数量最多,为202处,其次为Ⅳ型,共118处,Ⅲ型数量最少,为31处。其直接征象为充盈缺损,间接征象包括肺纹理稀疏、肺梗死、westemark征及肺动脉高压、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及胸膜增厚等。结论 16排螺旋CT能够清晰显示肺动脉栓塞的特点,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8例疑为肺栓塞的病人使用GELightSpeed16型多层螺旋CT设备行CT平扫和对比剂增强扫描检查,并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等影像后处理技术进行肺动脉三维成像。结果 在18例病人中肺动脉分支栓塞者6例,肺段及段以下动脉栓塞者12例,且可见11支亚段肺动脉栓塞,18例病例中单支肺动脉栓塞者4例,2支及多支栓塞者14例,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SCTA)的直接征像为中心型充盈缺损、偏心型充盈缺损和完全阻塞。结论 16排螺旋CT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快速、有效、无创的诊断方法,可能成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技术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洁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4):477-47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20位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血管成像检查。应用准直1.0 mm,螺距1.25进行扫描,将得到的原始数据行层厚1.25 mm、3.0 mm轴面重建,MIP 2 mm、5 mm多视角多平面重组及MPR重组。不同后处理技术的检出栓塞动脉支数进行比较。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及叶、段、亚段动脉显示良好,共累及肺动脉血管232支,以上5种重建方法对肺动脉主干及叶动脉的栓塞,显示检出结果一致。对段及亚段动脉的栓塞MPR优于其它后处理方法(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是肺栓塞安全、敏感性且特异性高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8例经16层螺旋CT确诊的肺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共累及224支肺动脉及其分支,其中肺动脉干1支,左、右肺动脉共9支,叶动脉45支,段动脉78支,亚段动脉及以下动脉分支91支.肺栓塞的CT表现:①直接征象:中心型充盈缺损、偏心型充盈缺损、附壁血栓、完全阻塞型充盈缺损.②间接征象:肺野透过度增高,肺纹理稀疏、细小,肺动脉高压,肺梗死,主、肺动脉增宽,右心室增大,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结论 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一种快捷、无创、安全、可靠的影像诊断方法,对及时诊断和治疗肺动脉栓塞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旨在提高肺动脉栓塞的确诊率及降低病死率。方法采用德国SIEMENS SMOATOM Emotion 16层螺旋CT机对4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扫描,并在患者进行1次屏气时间内完成扫描。扫描范围在患者肺尖部与膈水平之间,先进行常规扫描,再对其进行增强扫描。结果 4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经螺旋CT扫描可见不规则片状实变21例,锲形变13例,磨玻璃样影8例;胸腔积液及局限性胸膜增厚22例,马赛克征象8例;肺动脉主干栓塞4例,多支段栓塞31例,单侧叶栓塞7例。结论使用多层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扫描,不但可以明确患者体内是否存在栓塞,并且可以对患者出现栓塞的部位、程度、范围及有无肺梗死现象等情况进行确定,为临床诊断肺动脉栓塞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肺动脉栓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鉴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甘新莲  王珍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1):1448-1450
目的研究肺动脉栓塞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的影像表现,探讨与肺动脉栓塞表现相似疾病的鉴别,提高肺动脉栓塞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水平。方法对21例肺动脉栓塞(1例为瘤栓)患者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检查,图像采用10mm层厚,10mm层间距,和1.25层厚,0.625mm层间距进行重建,所获的数据传送至工作站运用MPR、MIP、VR技术后处理。结果20例中(不包括1例肺动脉肿瘤),双侧肺动脉受累18例,单侧2例,病变累及131支肺动脉及分支。其中发生于左及右肺动脉远端18支,肺叶动脉38支、肺段动脉50支、肺段以下25支,CT显示的直接征象为肺动脉及分支血管内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增强扫描不强化。充盈缺损依形态可分为4种:中心型(25支)、偏心型(61支)、附壁型(25支)、完全闭塞型(20支)。并存间接征象为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增宽,局限性肺内灌注不均匀,肺梗死,胸腔积液及右房、右室增大。结论肺动脉栓塞在CT图像上形态多样,病变范围广泛,双侧发病多于单侧,主肺动脉受累少见。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对本病的诊断有独特的优势,该方法能清晰显示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为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的双源CT扫描方法,以便更直接准确地显示肺动脉血栓栓塞的部位、形态。方法13例临床上疑诊肺动脉栓塞,后经双源CT确诊的患者,采用先常规平扫,后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快速薄层扫描,并通过工作站三维重建技术对肺动脉主干及分支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等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满意图像,显示肺动脉血栓栓塞累及血管共74支,其中发生在肺动脉主干4支,肺叶动脉22支,肺段动脉血栓者31支,亚肺段及亚亚段肺动脉血栓者17支。栓子表现肺动脉主干或分支腔内充盈缺损。结论双源CT肺动脉造影是一种快速地诊断肺动脉栓塞无创、安全、准确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双源螺旋CT的方法分析评价肺动脉栓塞患者栓塞血管分布特点,为临床诊断肺栓塞提供影像学的依据。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心内科等其他科室怀疑肺栓塞的患者,行双源螺旋CT检查确诊171例肺动脉栓塞,并对其栓塞血管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171例经双源螺旋CT确诊肺动脉栓塞患者中累及主肺动脉111例(64.91%),累及叶动脉84例(49.12%),累及段动脉42例(24.56%),累及孤立亚段动脉5例(2.92%)。其中主肺动脉及其分支均有累及为85例(49.71%),仅主肺动脉累及为26例(15.20%),叶动脉及其分支均有累及为51例(29.82%),仅叶动脉累及为33例(19.30%),段动脉及其分支累及为8例(4.68%),仅段动脉累及为34例(19.88%),孤立亚段动脉累及为5例(2.92%)。其中多发部位栓塞144例(59.5%),单发栓塞部位为98例(40.5%)。结论经双源螺旋CT确诊肺栓塞患者的栓塞血管,主肺动脉和叶动脉所占比例较大,段动脉及亚段动脉也有累及。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E)中的价值.方法 对15例经MSCT确诊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多发肺动脉栓塞10例,其中双侧多发7例,左侧多发1例,右侧多发2例;单发肺动脉栓塞5例,其中肺动脉干2例,叶动脉1例,段动脉2例.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包括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的充盈缺损、肺动脉段面细小及管腔内不均匀密度减低;间接征象可以有肺内"马赛克征"、楔形影或索条状影、胸腔积液或胸膜肥厚.结论 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快速、有效、无创伤的诊断方法,尤其对亚段肺动脉栓塞是一种先进的方法,可以代替肺动脉造影,成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和MR肺动脉成像对急性肺动脉栓塞(PE)疾病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临床诊断为急性肺栓塞病接受住院治疗的120例患者进行分组,分组依据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采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的CT组和采用MR肺动脉成像诊断的MR组,每组60例,对两组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检查对PE的显示率均为100%,且两组患者栓子栓塞部位比例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PE的间接征象有马赛克征、心包积液、肺动脉高压、胸腔积液、肺段梗死、局限性肺纹理稀疏,两组患者具体征象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患者采用MR肺动脉成像进行诊断较为方便,准确率也高,是一种简便、快捷、无创、有效的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对急性肺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22例临床确诊的PE病人,先行多层螺旋CT平扫,后经肘静脉注入100ml碘海醇,延迟15~20s和25~30s再行两次扫描。结果:平扫的间接征像:肺纹理稀疏11例,肺梗死灶形成9例,肺动脉高压2例,胸膜肥厚3例,胸腔积液8例。增强后的直接征像:充盈缺损(附壁性30支,部分性26支,完全性83支和中心性即轨道征15支)和动脉面细小11支。结论: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急性PE安全、迅速、无创伤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和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包括12例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4层螺旋CT和16层螺旋CT进行检查,观察对比不同扫描条件和后处理技术对于周围动脉、栓子、深静脉血栓的CT影像学结果。结果延迟90 s时,4层螺旋CT和16层螺旋CT的影像学结果差异显著(P0.05);延迟120 s、180 s、240 s时,4层螺旋CT和16层螺旋CT的影像学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和深静脉血栓诊断的临床效果令人满意,其中,16层螺旋CT的最佳延迟扫描时间为120 s和180 s,在临床诊断肺动脉栓塞和深静脉血栓方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为参照,评价320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 23例可疑PE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和320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进行检测,并以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为诊断标准,评估320排螺旋CT肺动脉造诊断肺动脉栓塞临床价值。结果 23例患者460个有效肺段中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显示128个肺段出现V/Q失衡,320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显示124个肺段动脉血管充盈缺损。以NLVPS为参考,320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敏感性为0.95(95%CI:0.89-0.98),特异性为0.96(95%CI:0.94-0.98),阳性似然比为26.33(95%CI:14.71-47.12),阴性似然比为0.06(95%CI:0.03-0.11),诊断优势比为475.06(95%CI:179.99-1253.91)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8。结论 320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可作为肺动脉栓塞的无创快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分析总结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CTA)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肺动脉栓塞患者50例,均行肺动脉CTA检查,并采用MIP、MPR及VR行图像后处理。结果肺栓塞患者50例,累及肺动脉及分支250支,其中叶肺动脉主干栓塞68支,段肺动脉栓塞80支,亚肺段动脉栓塞82支。结论采用肺动脉CTA检查,可及时进行快速、准确的肺栓塞诊断,血栓的数目、位置,管腔与血管管壁的关系及狭窄程度可清晰显示,并为血栓栓子的性子、来源、血流动力学状态等提供诊断信息,故为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老年肺动脉栓塞(PE)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螺旋CT对66例老年PE患者行肺动脉增强扫描,其中多层、单层螺旋CT(MSCT,SCT)肺动脉造影检查者各为21和45例。结果分析66例老年PE患者的2728支肺动脉,MSCT、SCT肺动脉造影共显示926支肺动脉受累。直接征象为中心型充盈缺损、部分型充盈缺损、完全性阻塞、附壁性充盈缺损,约占33.9%;1206支段以上肺动脉中,依据直接征象MSCT、SCT分别检出240支/384支(62.5%)和481支/822支(58.5%),共721支/1206支,两者检出率无明显差别(P=0.037);1522支亚段肺动脉中,MSCT、SCT分别检出121支/484支(25.0%)和84支/1038支(8.1%),共205支/1522支,前者检出率明显高于后者(P=0.632)。平扫示间接征象共125例次。结论MSCT、SCT对段以上PE的诊断二者均有较高的准确度,MSCT对亚段PE的诊断有其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源CT扫描时双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结合CT肺动脉造影(CTPA)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急性肺栓塞患者12例,应用双源CT进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先行CTPA,再用双能量扫描模式行肺灌注扫描,得出肺灌注图像及两种能量状态的融合图像,将CTPA上所示段及亚段肺血管内充盈缺损的位置、数目、类型与DEPI中肺灌注位置、数目、形态进行对比。结果当段、亚段肺血管为完全充盈缺损时,相应的肺灌注图像主要是肺段或亚段分布的灌注缺损,分别占84.4%(16支血管,7例)和63.6%(7支血管,5例)。而当部分充盈缺损时,肺灌注图像以不均匀灌注缺损为主,16%表现为无灌注缺损;相反,4个肺段区显示灌注缺损,而CTPA未见异常。结论双源CT肺灌注成像表现与CTPA上肺动脉栓塞程度、部位有关,两者联合有助于提高急性肺栓塞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对肺动脉血栓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 bolism,PTE)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7月经临床诊断的3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CT征象。结果 30例累及150处肺动脉。栓子形态包括完全充盈缺损30支,中心充盈缺损16支,偏心性部分充盈缺损51支,附壁充盈缺损53支。其中发现6例主干并其分支联合栓塞,笔者认为分支栓塞为继发血栓形成。结论螺旋CTPA检查具有快捷、无创、经济、安全、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等特点,是诊断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源CT肺灌注成像(DEPI)技术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价值.方法:13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应用双源CT进行肺动脉成像(CTPA)扫描,所得扫描图像经采用Lung PBV软件处理得到CTPA、DEPI图像及两种能量成像的融合图像,将CTPA上所示肺动脉内栓子的数量、位置与相应肺叶、肺段、肺亚段组织灌注状态相对照.结果:CTPA共检出26个肺叶、57个肺段内有栓子存在.在肺叶基础上,DEPI检出灌注缺损或降低25个,符合率为92.0%;在肺段基础上,DEPI检出52个,符合率为89.0%.当段、亚段肺动脉栓塞充盈缺损为完全时,相应的DEPI主要是肺段或亚段分布的灌注缺损,分别占84.0%、63.0%.而当充盈缺损为部分时,DEPI以灌注降低为主,少数表现为无灌注缺损,相反,4个肺段区显示灌注缺损,而CTPA未见异常.结论:DEPI表现与CTPA上肺动脉栓塞程度、部位有关,两者联合起来有助于提高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电子束CT在肺动脉血栓栓塞症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在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至2004年3月临床资料完整的114例肺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TE76例,肺动脉炎29例,原发性肺动脉肿瘤5例,肺部或纵隔肿瘤累及肺动脉4例。本组患者采用ImatronC-150XP型EBCT机,连续容积扫描方式,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左侧肋膈角以下2cm,层厚1.5~3.0mm,层数为45~90层。单层扫描时间为100ms。造影剂(Omnipaque-300)总量约50~100ml,流速约3.0~4.0ml/s,延迟时间14~25s。以肺动脉管腔内充盈缺损为PTE的诊断标准,分析各级肺动脉受累情况。下肢深静脉检查采用血管超声。所有患者行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43例行肺动脉造影检查,79例行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结果114例患者中男63例,女51例;年龄12~81岁,平均(47±13)岁;76例PTE患者CT诊断正确75例,准确率98.7%,其中58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占76.3%;无明确诱因8例,占10.6%。76例患者共2356支肺动脉,1668支肺动脉受累,占70.8%。中心肺动脉受累545支,占受累动脉的32.67%;外周肺段动脉受累1123支,占受累动脉的67.29%。中央型充盈缺损为急性血栓的特征性改变(包括轨道征、漂浮征等),血栓钙化为慢性血栓的特有征象。间接征象有马赛克征、右心房室增大、肺动脉增宽、肺梗死、心包或胸腔积液、肺不张或肺实变等。肺动脉炎(包括大动脉炎累及肺动脉)29例,16例经肺动脉造影证实,13例临床确诊;原发性肺动脉肿瘤5例,均经手术证实,CT误诊1例;肺部或纵隔肿瘤累及肺动脉4例,3例手术证实,1例经肺动脉造影证实。结论DVT-PTE是一种疾病的两个部分,PTE诊断的同时应兼顾下肢深静脉检查。对于PTE的诊断,EBCT是有效的无创检查方法,可初步诊断急性或慢性PTE,并能同时观察肺、纵隔及肺动脉周围组织及肺动脉、主动脉管壁情况,在肺动脉疾患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同时扫描肺动脉、下肢深静脉的联合成像检查技术.方法 15例疑为肺动脉栓塞的病人在16层螺旋CT上行肺动脉和下肢静脉联合成像.CT后处理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结果 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同时存在者8例,单纯肺动脉栓塞者2例,单纯下肢动脉栓塞者1例,二者均正常者4例.不同重建层厚均可清晰显示肺动脉栓子.肺动脉、下肢静脉增强后的CT值显著高于栓子的CT值.结论 16层螺旋CT联合肺动脉、下肢静脉成像能为肺栓塞的诊断提供新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