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8 毫秒
1.
初继栋  宋敏 《山东医药》2011,51(15):66-67
目的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和颈部血管彩超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经颅脑CT或MR 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分别行头颈部CTA、颈部血管彩超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其动脉狭窄检出率及斑块检测情况。结果 DSA、CTA及CTA+彩超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彩超(P〈0.05);彩超尚能检测到动脉溃疡斑块。结论头颈部CTA+颈部血管彩超可无创、准确的评估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大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情况,应作为此类患者诊治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64排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头颈部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2月—2013年5月收治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的头颈部动脉狭窄患者59例,并先后行64排CTA、MR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计算64排CTA、MRA及64排CTA与MRA联合诊断头颈部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64排CTA诊断头颈部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97.32%,特异度为98.22%,阳性预测值为93.97%,阴性预测值为99.23%;MRA诊断头颈部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96.23%,特异度为97.38%,阳性预测值为91.07%,阴性预测值为98.94%;64排CTA与MRA联合诊断头颈部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98.10%,特异度为10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0%,阴性预测值为99.47%。结论 64排CTA、MRA对头颈部动脉狭窄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DSA相比仅对轻度、中度头颈部动脉狭窄的诊断敏感度较低,64排CTA与MRA联合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血管超声检查在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狭窄检测中与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的一致性.方法 对80例脑梗死或者有慢性脑供血不足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高度怀疑有血管狭窄的患者颈部105条动脉颅外段同时进行血管超声及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血管超声检查对血管狭窄程度为轻度、中度、重度及闭塞的颈部动脉病变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并分别对超声强回声组和非强回声组,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进行比较.结果 血管超声检查对血管狭窄程度为轻、中度、重度及闭塞的颈部动脉病变检出的敏感性分别79.4%、47.2%、57.1%、92.9%,特异性分别为71.8%、85.5%、94.0%、98.9%,准确性分别为73%、72.4%、86.7%、98.1%.强回声组血管超声的一致性较非强回声组的好,症状性动脉狭窄组血管超声的一致性较无症状性动脉狭窄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超声技术对颈部动脉病变,特别是在严重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检测中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应用于临床上动脉狭窄的筛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评估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并与颈动脉血管B超比较,评价其与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一致性。CTA图像重建后,对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程度进行测量。并进一步分析颈动脉狭窄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1.19例患者共检查76条颈动脉,CTA与超声检查结果一致的共有47条,两者的一致性为62%,两者间一致性检验(K=0.404,P〈0.001)。2.在76条被检查的动脉中,CTA图像重建后测量,得到58条动脉无狭窄,5条轻度狭窄(0%~29%),11条中度狭窄(30%~69%),2条重度狭窄(70%~99%)。其中重度狭窄的两条动脉分别狭窄88.66%和70.43%。19例病人中,经CTA检查无颈动脉狭窄者为9例,有颈动脉狭窄为10例,患者的颈动脉发生率为53.6%。3.颈动脉狭窄与高胆固醇相关,与年龄、血压水平、空腹血糖、TG、LDL、HDL均无相关性。结论CTA与超声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一致性较好,而且可以检测到超声不易发现的细小钙化斑块。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是临床诊断颈动脉硬化及狭窄较好的无创性检查手段。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较高,并且与高胆固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对照,确定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下肢动脉病变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行下肢动脉64层螺旋CTA及DSA检查的患者24例,DSA与64层螺旋CTA检查间隔时间2周。CT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DSA采用步进跟踪造影技术,分段DSA进行下肢血管检查,将64层螺旋CTA与DS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DSA显示34条共170段下肢动脉,69段血管存在狭窄性病变,CTA诊断血管高估8段,低估8段。以DSA检出血管狭窄程度≥50%为阈值,64层螺旋CTA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诊断的敏感性97.1%,特异性96.0%,准确率97.2%,阳性预测值94.4%,阴性预测值97.9%。结论 64层螺旋CTA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评估的可靠方法,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术前评估、诊断和筛选有较大的帮助,可为制订介入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马良 《糖尿病新世界》2022,(2):55-57,65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临床分期及下肢动脉狭窄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9年4月—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实施CTA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CTA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及对膝下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92例前循环缺血发作患者行16层螺旋CTA检查,其中55例于CTA检查前后1周内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64例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CFDS)检查.CTA扫描横断面轴位图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作图像后处理,测量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统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分别与DSA和CFDS结果比较.结果 CTA与DSA对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判断的一致性为90.9%(Kappa=0.87,P<0.01),CTA对颅外段颈内动脉各级狭窄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较高.CTA与CFDS在颈动脉的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查方法共同判断的113处斑块的性质判定的一致性为77.9%(Kappa=0.67,P<0.01).结论 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粥样硬化斑块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筛选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抽选该院诊治的31例SS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TA检查,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下对SSS患者锁骨下和无名动脉给予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以及容积重组等后处理,并与DSA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1例SSS患者采用CTA共检测93支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显示33支存在狭窄性病变。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血管狭窄程度的敏感性91.3%,特异性80%,准确率93.9%;CTA测定血管狭窄斑块性质的敏感性90.1%,特异性72.7%,准确率84.8%。结论 CTA是测量和评估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血管狭窄、闭塞的一种可靠检查方法,其结果和下肢动脉DSA检查基本保持一致,可以作为SSS首选的术前评估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9.
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桂华 《山东医药》2008,48(21):65-66
选择68例经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血管狭窄程度、长度和斑块溃疡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TA和DSA检查结果在狭窄程度和长度上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DSA对斑块溃疡的检出率高于CTA.认为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颈部血管狭窄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黄启良  张爱华  黄建宁  陈炯  周忠学  梁真  何飞 《内科》2009,4(4):511-51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我院2008年3月至2009年5月期间,应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并进行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脑血管,诊断颅内血管性病变,评价其诊断病变的价值。结果28例中诊断出颅内动脉瘤3例,动脉狭窄25例。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清楚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关系。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血管性病变具有无创、快捷、经济、安全、准确性较高等特点,在诊断颅内血管性病变的应用中与DSA检查互补也可得到更完整的信息,可作为临床颅内血管疾病的有效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3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超声、MRA和DSA对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比较复式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3种方法对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 ,并分析各种方法的相关性 ,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治疗提供良好的依据。方法 对 37例有脑卒中症状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MRA和DSA检查 ,评价内容为管壁内膜 -中层厚度 (IMT)、斑块、管腔内径及管腔狭窄程度。管腔狭窄程度计算方法为颈总动脉法 (commoncarotid ,CC)。结果 MRA敏感性为94% ,特异性为 81.3% ,准确性为 90 .9% ;超声敏感性为 82 % ,特异性为 80 % ,准确性为 81.5 %。 3种检查方法相关性为 :MRA与DSA 0 .74,超声与DSA 0 .6 8,MRA与超声 0 .6 1。结论 颈动脉超声和MRA对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有良好的评价作用 ,与DSA的相关性较好 ,但若两者联合应用 ,因各自有缺点 ,不能相互弥补 ,故超声与MRA不能作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血管成形术术前评价的标准 ,仅可作为筛选手段 ,最终确定需要DSA。  相似文献   

12.
Four diagnostic modalities are used to image the following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duplex ultrasound (DUS),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an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describe the potentials of these techniques and to discuss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vasive DSA is still considered the gold standard and is an indivisible part of the carotid stenting procedure. DUS is an inexpensive but operator-dependent tool with limited visibility of the carotid artery course. Conversely, CTA and MRA allow assessment of the carotid artery from the aortic arch to intracranial parts. The disadvantages of CTA are radiation and iodine contrast medium administration. MRA is without radiation but contrast-enhanced MRA is more accurate than noncontrast MRA. The choice of methods depends on the clinical indications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methods in individual centers. However, the general approach to patient with suspected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s to first perform DUS and then other noninvasive methods such as CTA, MRA, or transcranial Doppler US.  相似文献   

13.
脑血管成像技术在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不同脑血管成像检查方法CTA、MRA和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中诊断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4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DSA检查的同时行CTA或MRA检查 ,其中CTA检查2 3例 ,MRA检查 17例 ,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DSA检查共检出动脉瘤 2 5个 ,CTA和MRA共漏诊其中的 8个动脉瘤 ;CTA检出DSA漏诊的 2个动脉瘤 ;所有脑血管成像检查中漏诊的 10个动脉瘤中有 8个其直径小于 3mm。结论 DSA是诊断动脉瘤的最佳检查方法 ;非侵入性检查方法CTA和MRA是DSA的重要补充检查手段 ;小动脉瘤 (直径≤ 3mm)容易被漏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踝肱指数(ABI)联合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在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福田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共465例,测量所有患者的ABI和头颈部血管CTA,观察患者出院2年内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发生情况,对缺血性卒中复发相关危险因子进行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随访2年内复发患者为102例,复发次数≥1次。随访结果发现,低ABI、颅内外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P值分别为0.015,0.001);复发组ABI<0.9的患者的比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17);复发组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的比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01);复发组 ABI<0.9且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的比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5)。结论 ABI及头颈部CTA改变对缺血性卒中的复发风险具有预测价值,且二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好,ABI<0.9且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更易复发。低ABI、颅内外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前进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对大咯血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40例在BAE前进行CTA检查的大咯血患者,对咯血责任血管进行分析,然后将检查结果与BAE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相对比。结果大咯血常见病因为支气管扩张、肺癌、肺结核;CTA与DSA共检出69支咯血责任血管,CTA检出64支,检出率92.75%;CTA与DSA同时检出63支咯血责任血管,符合率鳃.43%;DSA检出10例支气管动脉一肺动静脉瘘,CTA不能检出。对于咯血责任血管的起源检出,在支气管动脉系统及肺动脉系统符合率高。结论CTA不仅具有CT增强的诊断功能,有助于临床和介入医生对因治疗,还能为BAE治疗提供咯血责任血管的起源及走行,提供准确定位,减少术中时间和辐射剂量,可作为术前首选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CT血管成像(CTA)及DSA对颈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颈动脉夹层患者的三种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SA检查24例,CTA检查16例,颈动脉超声检查21例。DSA、CTA、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夹层的检出率分别为95.8%(23例)、75.0%(12例)、71.4%(15例)。其中DSA显示以线样征最多见,有12例(占50%),CTA检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均以双腔征多见,分别为37.5%(6例)和52.4%(11例)。颈动脉超声及CTA检出颈动脉夹层与DSA相比,一致率分别为66.7%和8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Kappa=0.39,P=0.08;Kappa=0.43,P=0.22)。颈动脉超声联合CTA检查与DSA的一致率为87.5%(15例),(Kappa=0.67,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SA是诊断颈动脉夹层的金标准,不可替代。颈动脉超声联合CTA能提高诊断率,颈动脉超声可作为颈动脉夹层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方法1422例患者均行64层CT扫描,所有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重建和后处理,观察有无心肌桥,测量心肌桥的长度、厚度、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等。所有肌桥病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与CT结果对比。结果共发现104例119段心肌桥,平均长度及厚度分别为5.0±2.7mm、2.0±1.6mm,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31%±17%。104例肌桥患者数学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发现42例44段肌桥,其长度为5.1±3.6mm、狭窄程度为70.2%±28.4%,与CT结果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64层CT可清晰显示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对其诊断有着特殊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三维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治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对60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CTA和DSA检查,其中1例仅行CTA检查。所有病例再行CTA、DSA检查,将所有检查结果及术中发现做比较。结果 (1)CTA发现55例共56个动脉瘤,9例宽颈,1例多发动脉瘤;DSA发现52例共56个动脉瘤,9例宽颈,4例多发动脉瘤;共治疗53例。(2)9例宽颈动脉瘤,4例手术(2例分别球囊、支架辅助栓塞),4例多发动脉瘤均行手术夹闭,1例载瘤动脉闭塞;43例窄颈动脉瘤,31例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栓塞,9例夹闭,3例转院。(3)2例仅依据CTA资料行急诊手术,术中发现与CTA检查结果相符。结论 CTA和DSA联合检查有助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比较经颅多普勒(TCD)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大脑中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方便可靠的检查方法。方法对经TCD检查确诊为大脑中动脉狭窄的60例患者行DSA检查,对2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TCD确诊为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病例,病变侧狭窄处的血流速率均明显高于健侧1倍以上,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多伴有“海鸥鸣”或“铁锅炒沙”样杂音,且频谱形态呈圆钝或搏动指数值增高的阻力波形。该60例在DSA检查中均发现不同部位的不同狭窄。结论TCD检查具有快速、方便、安全、经济和确诊率高的优点,可作为脑血管病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