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比较计算机断层成像(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良恶性孤立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通过病理诊断或介入穿刺检查确诊为孤立性肺结节的50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先后进行CT与MRI扫描,对比分析两种扫描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判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CT共检测出良性结节29例,恶性结节21例,MRI共检测出良性结节32例,恶性结节18例,两种检测方法恶性结节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良恶性孤立性结节诊断敏感度93.10%,特异度90.48%,准确度92.00%,阳性预测值93.10%,阴性预测值90.48%高于MRI诊断敏感度82.76%,特异度66.676%,准确度76.00%,阳性预测值77.42%,阴性预测值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对良恶性孤立肺结节的鉴别效能优于MRI,可清晰显示病变的形态学特点,钙化灶显示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检查在肝内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效能。方法:选取50例肝内小占位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检查,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造影在肝内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效能,比较良恶性占位病变超声造影参数和超声造影前后的血流显示率。结果: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显示,50例肝内小占位性病变患者中,恶性24例,良性26例;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检查诊断肝内小占位性病变的灵敏度为91.67%,特异度为92.31%,阳性预测值为91.67%,阴性预测值为92.31%,准确度为92.00%;恶性占位病变峰值强度、增强强度指数和上、下升支斜率均明显高于良性占位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后,恶性占位病变血流显示率明显高于良性占位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检查在肝内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效能,可为病灶的良恶性鉴别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CT灌注技术在鉴别肺占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92例肺部占位病变患者,其中肺癌58例,病灶直径2-7cm,34例为良性,其中肺结核14例,肺脓肿6例,炎性假瘤2例,非特异性炎症6例,错构瘤4例,曲菌球2例,病灶直径2-5cm,所有病例均行多层CT灌注扫描,图像传输至工作站,应用肿瘤软件包分析,记录病变BV(血容积)、BF(血流量)、PS(表面渗透性)、MTT(平均通过时间),分析多层CT灌注成像在鉴别肺肿瘤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组92例肺部占位患者,恶性病变患者灌注参数BF、BV、MTT、PS参数均较良性组高,两组间BV、MTT及PS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BV值≥6mg/100g作为恶性病变阈值,则多层CT灌注成像诊断良性组符合率为64.71%,恶性组符合率则达100.00%。若以PS值≥30ml/min·100g作为恶性病变阈值,34例良性肺病变中,30例确诊,符合率为88.24%,4例误诊(肺结核2例,肺脓肿2例),58例恶性病变中,50例确诊,8例误诊,符合率为86.21%。结论恶性肺肿瘤CT灌注参数BV、PS值均高于良性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可反映不同性质肺肿瘤病变微血管特征,有利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X线体层成像仪(18F-FDG-PET/CT)融合显像及双时相显像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的价值。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因SPN而行18 F-FDG-PET/CT融合显像的46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1例PET阳性患者进行了双时相PET/CT显像。根据最终诊断结果,分析18F-FDG-PET/CT融合显像及双时相显像对SPN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 46例SPN患者,29例为恶性,17例为良性。18 F-FDG-PET/CT融合显像对SPN良、恶性鉴别诊断灵敏度96.55%(28/29)、特异性76.47%(13/17)、准确性89.13%(41/46)、阳性预测值87.50%(28/32)、阴性预测值92.86%(13/14)。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以18 F-FDG最大标准摄取比值(SUVmax)≥2.40为鉴别SPN良、恶性界值,灵敏度96.60%,特异性76.50%。21例PET显像阳性患者延时显像无论良、恶性,其SUV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8F-FDG-PET/CT融合显像对SPN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PET/CT双时相显像对SPN的鉴别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能谱CT对肺内占位良恶性的鉴别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经影像学检查(X线、CT)发现肺内占位的5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良性占位组(n=21)和恶性占位组(n=36)。两组患者均实施能谱CT成像技术,并对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对比两组动、静脉期40-80keV隔间单能量CT值,动脉期40-70keV期间能谱斜率,动、静脉期碘和水基值及差值。结果动、静脉期40-80keV隔间单能量CT值及动脉期40-70keV期间能谱斜率,良性占位组均低于恶性占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静脉期碘基值及差值,良性占位均低于恶性占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静脉期水基值及差值,良性占位均高于恶性占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内占位良恶性在能谱CT表现上存在一定差异,其诊断结果对临床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CT诊断鉴别。方法收集我院48例甲状腺病变患者影像学资料,根据良、恶性病变分为良性组与恶性组,并与术后病理诊断比较,评估CT对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并分析两组CT成像特点。结果手术病理显示良性病变27例,恶性病变21例;CT检查显示良性病变26例,恶性病变22例,示CT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92.6%,特异度96.8%,阳性预测值96.2%,阴性预测值93.8%,准确率94.8%。其中良性甲状腺病变以多发结节为主,其结节边缘形态清晰、密度均匀、甲状腺包膜完整,多无沙砾样钙化,且多无淋巴结肿大,但良恶性病变结节的密度及囊变程度差异不大。结论 CT可用于甲状腺良、恶性病变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和比较18F-FDG PET/CT和MRI对脊柱病变良恶性鉴别的诊断效能.方法 30例脊柱病变患者均进行18F-FDG PET/CT和MRI显像,计算并比较两种显像方法对脊柱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计算并比较良恶性脊柱病变的葡萄糖标准摄取值SUV.结果 18F-FDG PET/CT和MRI对30例脊柱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与84.6%(P >0.05)、94.1%与64.7%(P <0.05)、96.7%与73.3%(P <0.05)、92.8%与64.7%(P>0.05)、100%与84.6%(P >0.05),18F-FDG PET/CT对脊柱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均优于MRI;恶性和良性病变椎体SUV分别为(3.8±0.6)与(1.5±0.8)(P<0.05).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脊柱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有较高特异性和准确性,是对MRI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CT诊断在肺内小结节良恶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12月该院经病理证实的肺内小结节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肺内小结节共98个,分析其CT诊断资料,评价CT诊断在肺内小结节内良恶性的应用价值。结果:本次研究的46例肺内小结节患者98个结节中,经CT诊断,良性结节58个,与病理结果符合56个,良性病理符合率为96.6%(56/58例);恶性结节共40个,与病理结果符合38个,恶性病理符合率为95.0%(38/40例)。良性结节平均直径为(1.3±0.5)cm,恶性结节平均直径为(4.3±1.1)cm。结论:CT诊断在肺内小结节良恶性判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DCE)-磁共振成像(MRI)在肺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0例肺部良恶性病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对患者实施肺部CT检查、DCE-MRI检查,以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计算CT、DCE-MRI检查对肺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并采用一致性检验分析CT、DCE-MRI与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根据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将90例患者分为良性病变组、恶性病变组,比较良性病变组与恶性病变组的DCE-MRI定量参数。结果:90例肺部良恶性病变患者中56例患者经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肺癌,其余34例患者确诊为肺部良性病变。以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DCE-MRI对肺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一致性分析,DCE-MRI与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良好,而CT与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中等。恶性病变组的微血管转运常数(Ktans)、反流速率常数(Kep)、注射对比剂后60 s内对比剂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iAUC)均高于良性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E-MRI在肺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临床上可将DCE-MRI推广应用于肺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99Tcm-MIBI 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和18F-FDG-PET/CT融合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鉴别诊断效率,为中小城市医疗机构寻找一种较为廉价的鉴别SPN诊断方法。方法对39例SPN患者行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46例SPN患者行18F-FDG-PET/CT融合显像。对两种显像结果进行定性及半定量分析。并根据最终诊断结果,对比分析两种显像方法对SPN的鉴别诊断效率。结果 39例SPN患者行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13例为恶性SPN,26例良性SPN。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定性分析对SPN良恶性鉴别诊断灵敏度92.31%(12/13)、特异性88.46%(23/26)、准确性89.74%(35/39)、阳性预测值80%(12/15)、阴性预测值95.83%(23/24)。46例SPN患者行18F-FDG-PET/CT融合显像,29例为恶性SPN,17例良性SPN。18F-FDG-PET/CT融合显像对SPN良恶性鉴别诊断灵敏度96.55%(28/29)、特异性76.47%(13/17)、准确性89.13%(41/46)、阳性预测值87.50%(28/32)、阴性预测值92.86%(13/14)。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和18F-FDGPET/CT融合显像鉴别SPN的灵敏度(χ2=0.356,P=0.55)、特异性(χ2=1.084,P=0.298)、准确性(χ2=0.008,P=0.927)、阳性预测值(χ2=0.453,P=0.501)和阴性预测值(χ2=0.157,P=0.692)均无统计学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以99Tcm-MIBI早期摄取比值(EUR)≥1.474为鉴别SPN良恶性界值,灵敏度100%,特异性76.90%;以99Tcm-MIBI延迟摄取比值(DUR)≥1.38为鉴别SPN良恶性界值,灵敏度100%,特异性76.90%;以18F-FDG最大标准摄取比值(SUVmax)≥2.40为鉴别SPN良恶性界值,灵敏度96.60%,特异性76.50%。EUR、DUR与SUVmax的ROC界值诊断灵敏度(Fisher精确检验P值分别为1.0和1.0)、特异性(Fisher精确检验P值分别为1.0和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和18F-FDG-PET/CT融合显像对SPN的鉴别诊断效率相似,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可作为中小城市中低收入SPN患者较为实用的早期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应用SELDI-TOF-MS技术联合CT鉴别肾脏良恶性占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u G  Xiang CQ  Lu Y  Kang XN  Wang WJ  Liao P  Ding Q  Zhang YF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2):858-860
目的 探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在肾脏占位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以及联合CT进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96例血清标本取自62例肾癌和34例肾脏良性占位患者,患者术前均接受过CT检查.应用SELDI-TOF-MS技术获得所有患者的金属亲和-铜离子(IMAC-Cu2+)蛋白芯片的表达图谱,随机采用42例肾癌和22例肾脏良性占位患者的血清蛋白质谱建立决策树诊断模型,并用其余患者进行双盲验证.结果 利用质荷比分别为4657.56、2955.95和3278.00的3个蛋白峰建立了1个决策树诊断模型,其敏感性为85.7%(36/42),特异性为90.9%(20/22),双盲法验证后的敏感性为75.0%(15/20),特异性为83.3%(10/12).而联合CT的诊断结果,建模组和验证组的诊断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可达100%.结论 利用质荷比分别为4657.56、2955.95和3278.00的3个蛋白峰所建立的诊断决策模型有助于鉴别肾脏占位的良恶性,联合临床CT诊断可明显提高诊断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PET/CT联合MSCT的多平面重建(MPR)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43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行18F-FDG PET/CT显像和MSCT扫描后进行多平面重建,18F-FDG PET/CT用目测法结合半定量分析法判断良恶性,MSCT的MPR则根据病灶形态学特征判断良恶性,所得18F-FDG PET/CT结果、18F-FDG PET/CT联合MSCT的MPR的结果分别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比较.结果 43例SPN中病理及随访证实26例恶性,17例良性.26例恶性SPN中PET/CT显像阳性23例,阴性3例;17例良性SPN中,PET/CT显像阳性7例,阴性10例.18F-FDG PET/CT对恶性结节诊断的敏感性为 88.5%,特异性为58.9%,准确性为76.8%;联合MSCT的MPR,对恶性结节诊断的敏感性为 96.2%,特异性为 76.5%,准确性为88.4%.结论 18F-FDG PET/CT联合MSCT的MPR可以提高SPN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Wang ZX  Zhang B  Wu YW  Ni B  Pan LD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5):2456-2458
目的 研究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诊断肺部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09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18 F-FDG PET/CT全身显像并发现胸部病变的患者188例,随访至2010年1月,随访9~26个月,评价PET/CT显像诊断肺部占位、纵隔淋巴结、肺门淋巴结和其他良性病变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良性病变中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 >2.5者占24.3%(18/74例),其中包括肺门淋巴结增大6例,纵隔淋巴结7例,肺内结节(>10 mm)1例,肺部炎症2例,陈旧性肺结核1例,胸膜增生性病变1例。恶性病变中肺内结节(>10 mm)病灶SUVmax为8.2±5.4,RI为52.4%±39.6%。PET/CT显像诊断肺内结节(>10 mm)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2%、80.0%、96.6%、98.2%和80.0%。PET/CT显像诊断肺门 J淋巴结转移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3%、25.0%、80.8%、85.7%和40.0%。PE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7%、41.7%、84.8%、86.5%和71.4%,其灵敏性和准确性高于CT的70.2%和55.9%。PET显像诊断恶性肺内小结节(<10 mm)的阳性率为63.2%,低于薄层CT显像。恶性病变治疗后复杳患者6例,病灶摄取18 F-FDG消失4例,平均生存期为(22±5)个月。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在鉴别良恶性肿瘤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TC)联合肺部高分辨CT在肺磨玻璃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98例肺磨玻璃结节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术后病理结果,45例证实为恶性病变(恶性组),恶性率为45.92%(45/98),53例证实为良性病变(良性组),良性率为54.08%(53/98)。记录良恶性病变患者的高分辨CT影像学特征和CTC水平,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肺磨玻璃结节性质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单独及联合应用对肺磨玻璃结节病变性质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高分辨CT检查支气管充气征和空泡征所占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恶性组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所占比率明显高于良性组,且恶性组CTC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CTC水平是影响肺磨玻璃结节性质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CTC水平诊断肺磨玻璃结节恶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CT平扫与三期增强扫描在对肺结节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16年6月-2017年5月收治的56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56例患者入院后两周内都行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检查进行确诊为肺部结节性病变。结果 51例患者中良性结节组26例和恶性结节组30例;CT平扫良、恶性肺结节平均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60s良、恶性肺结节的平均CT值比较,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15s、30s所测的CT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最大CT净增值20~60HU为恶性结节,测得CT三期增强扫描对恶性结节诊断的敏感性为92.86%、特异性为86.73%、诊断准确性为81.46%。结论 CT平扫与三期增强扫描在肺结节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且对良性和恶性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18F-FDG符合线路断层显像(DHTC)和综合分析方法对肺占位性病变定性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76例X线胸片显示肺部占位病变患者行18F-FDGDHTC显像,依据病变内FDG摄取状态、靶/非靶比值(T/NT)和综合分析方法诊断肺占位病变的性质,所有结果均与病理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受试的176例患者中有138例肺内占位病变呈放射性异常增高或浓聚,T/NT值为2.1~18.0,综合分析方法诊断有132例为恶性病变,6例为良性病变,病理学检查证实其中129例为恶性病变,9例为良性病变;176例患者中有38例肺内占位病变呈一般放射性分布,T/NT值为1.0~1.85,综合分析方法诊断有23例为良性病变,15例为恶性病变,病理学检查证实其中22例为良性病变,16例为恶性病变。单纯根据病灶内放射性浓聚程度和T/NT比值与结合综合分析方法诊断肺内占位病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8.96%、70.97%、85.80%和96.55%、77.42%、93.18%。结论18F-FDGDHTC显像综合分析方法可明显提高肺占位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对肺内占位病变的定性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肾脏占位性病变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到2019年1月到我院就诊的肾脏占位病变患者98例,其中以肾脏良性病变患者38例为良性组,肾脏恶性病变患者60例为恶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DWI及CT检测。统计两种检测方式的诊断效能、对良恶性病灶的检出率,以及对不同类型疾病诊断符合率。结果 DWI检测诊断准确性高于CT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式诊断灵敏性及特异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检测方式对良恶性病灶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WI对不同类型疾病诊断总符合率高于CT(P>0.05)。结论 DWI检测肾脏占位病变准确率高于CT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能谱CT的能谱成像和分析功能对肺部良恶性占位病变的诊断和鉴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0例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其中肺鳞状细胞癌13例,肺腺癌9例,肺类癌1例,结核球6例,炎性假瘤1例,肺动静脉瘘1例(具有典型的CT表现),均采用宝石能谱CT的能谱成像模式扫描,获得动脉期、静脉期的70keV单能量图像和碘基图像,利用单能量图像的能谱分析功能,观察不同肺部占位性病变在单能量图像获得的能谱衰减曲线异同以及不同物质的含量,并比较不同占位性病灶间碘基值、水基值及病灶在不同keV下的CT值及斜率的差异,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应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分别对比良恶性肺占位病变组间不同单能量下CT值、能谱曲线斜率、碘含量与水含量的差异。在动脉期、静脉期两期中良性肺占位病变与恶性肺占位病变组间不同单能量下CT值比较显示,单能量越低时CT值差别越大,在40keV时,其CT值差别最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动脉期和静脉期两期碘基图像上良性肺占位病变组的碘浓度均低于恶性肺占位病变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水基值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动脉期及静脉期中良性肺占位能谱曲线斜率明显低于恶性肺占位的斜率,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组与肺腺癌组CT能谱曲线斜率比较,动脉期及静脉期肺鳞癌组能谱曲线的斜率均高于肺腺癌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通过CT能谱成像的单能量图像、碘基图像和碘物质定量分析,可以反映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血供特点及增强幅度,有助于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对肺癌诊断和分期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18F脱氧葡萄糖(^18FDG)正电子发射断层(PET)显像对肺内占位病变诊断和肺癌分期的价值。方法 147例内病变患者,其中肺癌93例、肺转移癌15例、良性病变39例,共进行163次PDG PET显像。其中68例恶性和30例良性病例与相应的CT进行比较。结果 FDG PET对147例肺内占位病变良恶性鉴别的灵敏度为97.2%,特异性为89.7%,准确性为94.6%。93例肺癌患者中58例(62.4%)通过PET检查发现更多病灶,改变分期36例(38.7%)。98例PET显像与CT比较发现:两者符合仅39例(39.8%);PET发现病灶而CT未发现者29例(29.6%);CT发现病灶而PET代谢活性不高,通过随访诊断为良性病变30例(30.6%)。但CT在显示解剖结构方面明显优于PET。结论 FDG PET显像通过显示病变部位的葡萄糖代谢活性而对肺癌的诊断和分期有较大的价值,与CT精细的形态解剖结构结合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血管征在肺微小结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肺微小结节患者50例,按照病理分型结果将其分为恶性病变组和良性病变组,每组各25例,均行CT扫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敏感度、血管征分型与肺微小结节病变类型的关系。结果:恶性病变组诊断敏感度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变组CT血管征阳性者中血管征各型所占比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血管征可作为肺微小结节的辅助诊断指标,诊断准确率高,在肺微小结节良恶性病变鉴别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