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372例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CLIF-C ACLF、CLIF-SOFA、SOFA、MELD、MELD-NA及CTP评分系统对预测患者短期病死率的价值。结果显示影响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抗真菌疗效、肝性脑病(HE)、总胆红素(TBil)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6种预后评分系统中CLIF-C ACLF评分对患者短期病死率预测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MELD、MELD-Na、i MELD及MESO四种评分系统预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经过人工肝治疗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10月-2013年2月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221例,分为存活组(139例)和死亡组(82例),测量并比较2组的TBil、血清肌酐(C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钠(Na+)以及MELD、MELD-Na、i MELD、MESO评分值。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或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i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采用正态Z检验。结果死亡组的年龄、TBil、INR、MELD、MELD-Na、i MELD及MESO评分均高于存活组,血清Na+水平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肝衰竭晚期各评分均明显高于中期和早期(P值均0.001),肝衰竭中期各评分均高于早期(P值均0.001)。MELD、MELD-Na、i MELD及MESO评分越高,病死率越高。四种评分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7.989、41.291、55.406和2.693。四种评分系统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四种评分系统均能较好地预测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经过人工肝联合内科综合治疗后短期临床预后,相比之下,i MELD评分略占优势,但应用时仍应密切结合临床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MELD评分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和降钙素原(proprocalcitonin,PCT)的变化,评价MELD评分联合PCT对判断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3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治疗中心及广西田东县中医院肝病科ACLF住院患者83例,分为生存组43例和死亡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TBil、Cr、INR、MELD评分和PCT等的变化。结果①治疗12周结束时,全部83例ACLF患者中共病死40例,总病死率49.43%。②治疗前比较2组TBil、Cr、INR、MELD评分和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4、0.644、0.215、1.326、0.053;P=0.554、0.522、0.830、0.188、0.958);治疗第2周后两组间比较,TBil、I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4、1.160,P=0.324、0.250),Cr、PCT、MEL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9、18.400、4.948,P=0.007、0.000、0.000)。治疗第4周后两组间比较,TBil、Cr、INR、PCT、MEL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46、3.95l、3.571、15.995、8.085,P=0.000)。③MELD评分联合PCT判断ACLF 12周内病死的AUC为0.75 1,高于单纯MELD评分的AUC 0.722和PCT的AUC 0.684。结论 MELD评分联合降钙素原对ACLF患者近期预后预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乳酸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LCF)患者90 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21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肝病中心收治的117例HBV-ACLF患者,根据90 d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n=43)和死亡组(n=74);收集患者于本院诊断HBV-ACLF后24 h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动脉血气、肝性脑病等并发症,计算ALBI、MELD、MELD-Na、MESO、iMELD、CLIF-C ACLF评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分析乳酸是否为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乳酸与感染情况及临床并发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乳酸相加于各评分后能否提高现有模型的预测价值,两两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 死亡组WBC、INR、乳酸均大于生存组,Na小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813、-2.8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低三碘甲腺原氨酸综合征(low triiodothyronine syndrome,LT_3S)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90 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不合并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75例,根据90 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36例)和死亡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生物化学指标(ALT、AST、TBil、白蛋白、球蛋白、乳酸脱氢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碱酯酶、总胆汁酸、总胆固醇、C-反应蛋白、血肌酐、血钠)、凝血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是否合并LT_3S、血小板、MELD评分及并发症(消化道出血、腹腔积液和肝性脑病等),分析LT_3S与ACLF患者90d预后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白蛋白、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CRP、PTA和MELD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是否合并LT_3S、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5)。COX多元回归表明,PTA(HR=0.345,95%CI:0.159~0.751)、CRP(HR=1.028,95%CI:1.013~1.043)、LT_3S(HR=1.113,95%CI:1.045~1.186)、MELD评分(HR=1.103,95%CI:1.039~1.170)及肝肾综合征(HR=1.008,95%CI:1.003~1.013)为ACLF患者90d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PTA为保护性因素(P=0.007),CRP、MELD评分、合并LT_3S及肝肾综合征为危险因素(P=0.001)。结论低三碘甲腺原氨酸综合征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病死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李华 《肝脏》2017,22(3)
目的探讨MELD评分联合血清降钙素原(PCT)预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331例,分为生存组(208例)和死亡组(12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TBil、肌酐(C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钠(Na~+)、MELD评分和血清PCT。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或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采用正态Z检验。结果死亡组患者的TBil(330.9±81.9)μmol/L比(245.5±67.7)μmol/L、Cr(94.9±23.8)μmol/L比(71.2±29.3)μmol/L、INR(2.5±1.0)μmol/L比(2.1±0.6)μmol/L、MELD评分(26.2±6.5)比(22.0±5.8)、血清PCT浓度(1.3±0.3)μg/L比(0.5±0.2)μg/L均高于生存组,血清Na~+水平(128.9±14.1)mmol/L比(133.8±9.3)mmol/L低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MELD评分、血清PCT预测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近期死亡危险性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4.8、0.65μg/L。MELD评分联合血清PCT判断乙型肝炎相关ACLF短期预后的AUC为0.880,高于单独MELD评分的AUC0.820和PCT的AUC0.8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MELD评分联合血清PCT对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良好。  相似文献   

7.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5):1070-1074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联合血小板/白细胞比值(PWR)在预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3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入院后90 d的预后分为生存组(n=53)和死亡组(n=70)。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入院24 h内患者TBil、ALT、AST、GGT、ALP、SCr、Alb、前白蛋白(PAB)、INR、WBC、淋巴细胞计数(LY)、单核细胞计数(MO)、中性粒细胞计数(NE)、Hb、PLT,并计算PWR和MELD评分。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HBV-ACLF预后的关系,并建立MELD评分联合PWR的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约登指数、临界值、敏感度、特异度,比较单独MELD评分和MELD评分联合PW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两者评价HBV-ACLF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两组患者TBil、ALT、SCr、INR、WBC、MO、NE、Hb、PLT、PWR和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TBil、SCr、INR、WBC、MO、NE、MELD评分对HBV-ACLF患者的预后有影响(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WR(OR=0.883,95%CI:0.798~0.977,P=0.016)和MELD评分(OR=1.442,95%CI:1.225~1.698,P0.001)为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MELD评分联合PWR(AUC=0.895,95%CI:0.827~0.943)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高于单独MELD评分(AUC=0.842,95%CI:0.765~0.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LD评分联合PWR可以提高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MELD 3.0、MELD和MELD-Na评分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90 d生存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9年6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和北京佑安医院共605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90 d随访结果将其分为生存组(n=392)和死亡组(n=213),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以及曲线下面积(AUC)、净重分类改善度(NRI)、综合区分改善度(IDI)和决策曲线(DCA曲线)研究基线、3 d、1周和2周时MELD 3.0、MELD和MELD-Na评分对疾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在3 d和1周时,MELD 3.0评分的AUC分别为0.775、0.808,优于MELD评分(P值均<0.05);在3 d、1周和2周时,MELD 3.0相较于MELD预测ACLF患者预后的NRI分别为0.125、0.100、0.081,相较于MELD-Na预测ACLF患者预后的NRI分别为0.093、0.140、0.204;在基线、3 d、1周和2周时,MELD 3.0相较于MELD预测ACLF患者预后的IDI分别...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期欧洲一项针对酒精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失代偿(AD)患者的前瞻性研究表明,慢性肝功能衰竭联-盟-器官功能衰竭评分(CLIF-C OFs)是区分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的有效诊断标准。目的:探讨CLIF-C OFs在非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并发AD患者中鉴别ACLF的有效性。方法:筛选并纳入2005年1月-2010年12月上海仁济医院非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AD患者274例,按CLIF-C OFs标准分为入院时ACLF组、入院28 d=ACLF组和非ACLF组。分析ACLF组和非ACLF组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病情严重程度和短期死亡率。结果:入院时ACLF患者40例27例为人院28 d=ACLF组,非ACLF组207例。ACLF组TB、Cr、INR、ALT、AST、ALB、WBC、ChildPugh、CTP、MELD、MELD-Na评分均显著高于非ACLF患者(P0.05),且年龄更轻(P0.01)。ACLF组肝、肾、脑、凝血、循环、肺衰竭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ACLF组(P0.01),28 d和90 d死亡率均显著升高(P0.001)。入院28 d=ACLF组上述指标与入院时ACLF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TB水平、28 d内合并感染为进展为ACLF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非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并发AD患者中确实存在一群疾病程度更严重的ACLF群体,CLIF-C OFs标准可将ACLF患者从非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并发AD患者中区分出来。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28 d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HBV-ACLF患者100例,根据患者第28 d表现出的疾病转归状况进行分组,分别归为死亡组(n=42)或者生存组(n=58),收集两组性别、年龄、实验室指标、MELD评分以及临床并发症情况,并对上述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者Mann-Whith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MELD评分与NLR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不同预测指标对HBV-ACLF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对100例HBV-ACLF患者分析显示,死亡组的年龄、Alb、ALT、肌酐、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国际标准化比值、TBil、NLR、MELD评分与生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生存组肝性脑病、出血、腹水、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死亡组,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采用二元logistic分析发现NLR、MELD评分为HBV-ACLF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P值分别为0.001、0.022),且NLR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r=0.264,P=0.008)。NLR和MELD评分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9和0.728,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 7)。结论 NLR是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入院时合并细菌感染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72 h抗感染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运用电子数据库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267例入院时合并细菌感染的ACLF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根据72 h抗感染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n=156)和无效组(n=111)。正态分布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使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分类资料2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72 h抗感染疗效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 HBV感染(161例)、酒精性肝病(60例)是最常见病因;共发生感染性休克29例。发生312例次细菌感染,腹水(199例)、肺部(77例)是最常见感染部位。培养菌株49株,大肠埃希菌(16株)、肺炎克雷伯杆菌(13株)是最常见菌株。合并真菌感染20例。156例(58. 4%)患者抗感染治疗有效。有效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肝性脑病发生率、感染性休克发生率、肺部感染率、合并真菌感染率、WBC、中性粒细胞计数、ALT、AST、ALP、血肌酐、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分值均低于无效组(P值均0. 05),腹水感染率、凝血酶原活动度均高于无效组(P值均0. 05)。有效组30 d病死率、90 d病死率均低于无效组(15. 2%vs 77. 5%,χ2=97. 942,P 0. 001; 35. 2%vs 91. 7%,χ2=71. 977,P 0. 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显示基线INR、存在感染性休克是影响患者抗感染疗效的危险因素,新预测模型为logistic(P)=-5. 907+2. 260×感染性休克(有=1,无=0)+1. 603×INR,ROC曲线下面积为0. 746,cut-off值-2. 3,敏感度62. 2%,特异度78. 2%,新模型的诊断价值高于基线MELD分值(Delong检验,Z=2. 402,P=0. 016)。结论 INR、感染性休克是预测ACLF合并细菌感染患者72 h抗感染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探究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40例非肝移植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后28 d和90 d存活情况进行分组(28 d:生存组164例,死亡组76例;90 d:生存组140例,死亡组100例)。收集患者发病诱因、肝功能指标、MELD评分、MELD-Na评分和出现的并发症等资料。计量资料用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h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根据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采用约登指数确定临界值,HBV-ACLF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HBV-ACLF患者的诱因主要包括HBV自发激活(55.6%)、核苷类似物停药或耐药引起HBV激活(25.2%)等。依28 d存活情况分组,基线资料中年龄、PTA、NLR、血钠、MELD评分、MELD-Na评分、TBil水平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400、-6.015、-5.070、-5.103、-5.044、-7.430、-6.637,P值均<0.05);依90 d生存情况分组,基线资料中年龄、PTA、NLR、血钠、MELD评分、MELD-Na评分、TBil、胆固醇水平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05、-7.728、-3.335、-4.015、-6.053、-7.908、-6.655、-3.607,P值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Bil>260.20 mmol/L、PTA<24.8%、NLR>5.63、血钠<130.8 mmol/L、MELD>17.84分、MELD-Na>25.1分是影响患者28 d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4.572(1.321~15.823)、8.934(3.026~26.374)、2.632(1.126~6.152)、27.467(6.113~123.423)、4.303(1.048~17.663)、3.453(1.614~7.387),P值均<0.05];TBil>260.20 mmol/L、PTA<25.5%、血钠<135.3 mmol/L、MELD>17.84分、MELD-Na>25.1分是影响患者90 d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5.148(1.918~13.822)、15.718(5.161~47.866)、10.080(3.244~31.323)、11.157(2.580~48.254)、4.391(2.057~9.372),P值均<0.05]。240例患者中160例(66.7%)90 d内发生感染,其中细菌感染140例、病毒感染12例,真菌感染8例。160例出现感染的患者其90 d病死率显著高于无感染的患者(46.3%vs 32.5%,χ^2=6.720,P=0.010)。240例患者中176例28 d内出现腹水,44例出现胸腔积液,36例发生急性肾损伤,60例发生肝性脑病,12例发生消化道出血,2组间急性肾损伤、Ⅲ~Ⅳ度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4.088、29.811、7.797,P值均<0.05)。结论HBV-ACLF患者基线TBil、PTA、血钠、MELD评分、MELD-Na评分是影响患者28 d和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BV激活引起的肝脏炎症坏死是ACLF的始动因素,而感染、急性肾损伤、肝性脑病和消化道出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MELD评分、MELD-Na评分、iMELD评分以及MESO指数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12个月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269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资料。计算患者入院48 h以内评估得到的上述评分分值,并对所有患者随访至1年以上。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若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多因素分析、Hosmer-Lemeshow检验各模型拟合度、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对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 3个月内死亡患者25例,12个月内死亡患者38例;TBil、肌酐、尿素、Alb、WBC、PT、INR、血钠、入院时是否合并肝性脑病、腹水程度、入院时CTP评分、MELD评分、MELD-Na评分、iMELD评分、MESO评分、既往是否出现肝性脑病、出院后是否对因治疗等因素在12个月内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TP评分、MELD评分、MELD-Na评分、iMELD评分以及MESO指数都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2.020、1.252、1.088、1.114、1.368,P值均0.01)。对患者入院日起3个月内和12个月内死亡风险进行预测,CTP评分、MELD评分、MELD-Na评分、iMELD评分以及MESO指数中CTP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最高(3个月的AUC分别为0.823、0.789、0.775、0.770、0.796;12个月的AUC分别为0.834、0.798、0.777、0.801、0.804)。用各项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判断值行12个月内生存分析,5种评分方法都能很好地区分患者12个月以内的累积生存率(P值均0.05)。结论 CTP评分、MELD评分以及3个MELD相关评分都能很好地预测肝硬化患者短期和中期的死亡风险。对于中国人群,CTP评分对肝硬化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可能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M30及M65水平用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3年2月至2016年10月住院的HBV相关ACLF患者101例(ACLF组),同时纳入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59例(CHB组)及健康对照57名(健康对照组)。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及常规实验室指标,检测血清M30及M65水平。分析M30及M65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ROC曲线及生存曲线分析评估指标的短期预后价值。结果M30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ACLF组(1495.00±792.81)U/L、CHB组(943.78±538.87)U/L及健康对照组(705.00±278.56)U/L;血清M65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ACLF组(2519.93±1298.06)U/L、CHB组(1790.23±870.20)U/L及健康对照组(622.01±270.37)U/L。ACLF组中,M30水平与MELD评分(R=0.406,P0.001呈正相关,M65与MELD评分(R=0.526,P0.001)也呈正相关。M30单独预测90 d病死的AUC为0.794(95%CI:0.708~0.880),M65的AUC为0.785(95%CI:0.697~0.874)。M30联合MELD评分预测90 d病死的AUC为0.854(0.782~0.926),M65联合MELD评分的AUC为0.832(0.753~0.911),M30、M65及MELD评分三者联合的AUC为0.871(0.801~0.940)。结论血清M30及M65用于HBV相关ACLF患者短期的预后价值较高,M30及M65联合MELD评分可以提高预后效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肝病基础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各预后评分模型对病情判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62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70例,在纳入的192例患者中,其肝病基础分别为非肝硬化慢性肝病(A组,n=54)、代偿期肝硬化(B组,n=87)和失代偿期肝硬化(C组,n=51)。分别采用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欧洲肝病学会慢性肝衰竭研究组CLIF-C ACLF评分模型和中国重型乙型肝炎研究组(COSSH)模型预测28 d和90 d生存情况。结果 三组性别、年龄和病因构成比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血清TBIL和INR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C组腹水和细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70.6%和47.1%,显著高于B组的62.1%和33.3%或A组的40.7%和22.2%(P <0.05);A组28 d和90 d生存率分别为63.0%和59.3%,与B组的69.0% 和57.5%或C组的56.9%和47.1%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血清TBIL、Cr、INR和肝性脑病是ACLF患者90 d死亡的影响因素;MELD、CLIF-C ACLFs和COSSH-ACLFs模型预测生存的效能显著优于Child-Pugh评分,而以MELD评分的效能最优。结论 不同肝病基础的ACLF患者临床特征和并发症存在差异,预后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  相似文献   

16.
信亮亮  李冰  荣义辉 《肝脏》2016,(3):168-17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合并戊型肝炎病毒导致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的HBV-PC区变异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HBV感染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69例,其中单独HBV感染患者39例,HBV合并HEV感染患者30例;比较2组患者肝功能、HBV DNA水平、凝血功能、MELD评分以及预后情况;PCR扩增HBV-PC区序列,测序与ACLF相关的变异位点A1762T、G1764A、C1766T、T1768A、G1896A、A1762T+G1764A、G1764A+C1766T+T1768A,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分析HBV合并HEV感染存活与死亡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重叠感染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结果与单纯HBV感染组比较,合并HEV感染组患者的TBil[(216.4±12.1)μmol/L对(364.2±170.24)μmol/L]、肝性脑病发生率(17.9%对33.3%)、MELD评分(21.26±6.65对28.26±8.65)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PTA[(33.3±22.4)%对(24.5±20.1)%]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HBV-PC变异分析比较位点A1762T(66.7%对76.7%)、G1764A(69.2%对80.0%)、A1762T+G1764A(59.0%对70.0%)和G1764A+C1766T+T1768A(2.6%对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合并HEV感染患者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MELD评分和肝性脑病发生率明显升高,PTA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PC变异分析比较G1764A+C1766T+T1768A三联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Bil(P=0.006,OR=2.672)、PTA(P=0.036,OR=2.115)、MELD评分(P=0.003,OR=1.682)、肝性脑病并发症(P=0.001,OR=3.631)和G1764A+C1766T+T1768A三联变异(P=0.043,OR=2.081)因素与预后有关。结论单独HBV与合并HEB感染导致的ACLF患者病情更加严重,预后更差。TBil、MELD评分、肝性脑病并发症和HBV-PC区G1764A+C1766T+T1768A三联变异发生率越高。PTA越低,ACLF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终末期肝病血清钠(MELD-Na)、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Child-Pugh评分系统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具有完整记录和随访结果的9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分别计算每例患者的Chlid-Pugh、MELD及MELD-Na分值,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比较3种评分系统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生存3个月的准确性。结果 96例患者3个月内有25例患者死亡。死亡组的Child-Pugh、MELD及MELD-Na评分均高于生存组(P0.01);MELD-Na和MELD评分在判断患者3个月生存时间的ROC曲线AUC均大于Child-Pugh(P0.001,P0.01),MELD-Na和MELD评分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LD-Na是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一个较好指标,其准确性优于Child-Pugh分级,但与MELD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MELD、AARC、COSSH三种评分系统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9年5月在朝阳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88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90 d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n=35)和死亡组(n=53);对影响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计算三种评分系统得分,评估三种评分系统的预测价值。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预后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三组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两两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Bil、WBC、PLT、尿酸(SUA)、肌酐(Cr)、凝血酶原活度(PTA)、血清钠离子浓度(N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动脉血乳酸(Lac)、氧合指数(PaO_2/FiO_2)、并发症(肝性脑病、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发生率、MELD评分、COSSH评分、AARC评分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TBil[比值比(OR)=0. 982,95%可信区间(95%CI):0. 970~0. 995,P=0. 006)、Na(OR=1. 168,95%CI:1. 024~1. 332,P=0. 021)、Cr(OR=0. 950,95%CI:0. 906~0. 996,P=0. 033)、年龄(OR=0.910,95%CI:0. 842~0. 983,P=0. 016)、PaO_2/FiO_2(OR=1. 058,95%CI:1. 028~1. 089,P 0. 001)是影响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OSSH的曲线下面积(0. 937)及Youden指数(0. 820)均高于MELD、AARC评分(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836、0. 816,Youden指数分别为0. 574、0. 497); COSSH评分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AARC评分(Z=3. 082,P 0. 05)。结论三种评分系统对HBV-ACLF患者90 d预后均有较好的评估价值,COSSH评分可能具有更高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治疗后3个月时预后的回顾性分析,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及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治疗效果.方法 156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血浆置换(PE)组和非PE组,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MELD的评分变化及3个月时的病死率.结果 治疗后2周PE组胆红素、INR、肌酐、MELD分值及在20~29、30~39组MELD分值较非PE组均显著降低(P<0.01).PE组病死率及MELD分值在20~29和30~39范围的病死率明显低于非PE组,MELD评分越高,病死率越高,MELD分值≥40患者病死率,PE组和非PE组均为100%.结论 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患者短期内病死危险性随MELD分值的增加而上升,MELD评分系统能较准确预测重型肝炎患者短期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与失代偿性肝硬化(DC)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ACLF和DC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检查结果、诊疗经过等信息。比较ACLF合并AKI与DC合并AKI的临床特点及其对90 d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比较ACLF-AKI和DC-AKI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显示ACLF-AKI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均高于DC-AKI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蛋白低于DC-AKI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LF-AKI患者合并感染的比例显著高于DC-AKI组(96.9%对比39.5%)(P<0.05);在诊断AKI时,ACLF患者的血肌酐中位值为147μmol/L(IQR:122~189),而DC组患者的血肌酐中位值为123.5μmol/L(IQR:103.8~15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肝硬化HRS-AKI诊断标准,在ACLF-AKI患者中44例(68.8%)符合HRS-AKI诊断,显著高于DC-AKI患者中HRS-AKI的比例[18例(47.4%)](P<0.05)。DC-AKI患者30 d内死亡或肝移植4例(10.5%)、90 d内死亡或肝移植8例(21.1%),而在ACLF-AKI患者中,22例患者(34.4%)30 d内死亡或肝移植、35例(54.7%)90 d内死亡或肝移植;显著高于DC-AKI患者,χ2值分别为7.140、11.062;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影响DC患者9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TBil;而影响ACLF患者90 d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AKI、PTA、TBil。结论与DC-AKI患者相比,ACLF-AKI患者中感染比例更高,诊断AKI时的血肌酐水平更高,病情进展更快,造成的死亡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