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上对低位直肠癌都行经腹会阴直肠联合切除术(Miles术),疗效良好。但近10几年来国内开展保肛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日益增多,我科自1992年3月至今共进行22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前直肠癌在世界上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外科手术仍是治疗直肠癌有效手段。自1991年Jacobs等首次报道在腹腔镜下行结肠切除用于治疗直肠癌以来,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为了探讨该术式在基层医院开展的前景及价值,现将我们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癌的方法与可行性。方法 :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4年 4月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切除术 2 1例 ,其中Dixon手术 8例 ,Miles手术 13例。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 ,无中转开腹 ,平均手术时间 2 2 0min ,术中出血量平均 70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 2 8h ,生活质量好。随访 4~ 4 1个月无复发转移 ,平均住院时间 12 8d。Miles手术住院费用与常规手术无明显差别。结论 :腹腔镜治疗直肠癌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出血少、肠功能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等优点。通过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学习曲线 ,具备丰富的手术经验与娴熟的专业技能是腹腔镜直肠癌手术达到根治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直肠癌前切除超低位吻合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虽然近年来我国直肠癌在全部结直肠癌中的发病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约占全部结直肠癌的三分之二,而且我国的直肠癌患者大部分是低位直肠癌。随着外科技术和器械的进步,近年来中低位直肠癌的治疗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几十年来,人们不断尝试和探索低位直肠癌的手术重建方法,特别是吻合方法。自1939年Dixon倡导保肛手术以来,直肠癌的吻合技术就在不断进步和完善。正确认识和评价直肠癌的前切除及其吻合方式对直肠癌的外科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目前已成为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日趋成熟的手术方式之一[1].2007年7月至2011年3月我科采用腹腔镜治疗31例有腹部手术史的结直肠癌患者,疗效满意.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有腹部手术史的结直肠癌患者31例,男14例,女17例;年龄32~ 75岁,平均年龄52岁.其中直肠癌21例、盲肠癌3例、乙状结肠癌5例、结肠肝区癌2例.本组患者此次手术与前次手术距离时间0.6~42年,中位时间16年.  相似文献   

6.
低位早期直肠癌经肛切除术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低位早期直肠癌经肛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3月至2003年3月间21例直肠癌行经肛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1例均行经肛门切除术,手术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术后所有病例均接受放疗;5年生存率为90.5%,无复发病人。结论经肛切除术是目前早期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7.
化疗是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一项重要辅助措施。我们自1989年7月到1990年3月对14例直肠癌病人作术前经直肠灌注化疗药物辅助治疗,观察病人临床症状减轻,无骨髓抑制等副作用。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化疗后肿瘤细胞有不同程进的变性、坏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10月我科51例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5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50min,平均出血80mL,术后肠道功能平均恢复时间48h,平均住院9d;无围手术期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36个月,切口及Trocar处未见肿瘤种植转移。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创伤小、出血少、痛苦轻、并发症少、康复快,是治疗直肠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直肠癌保肛术式的争论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直肠癌是我国常见亚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手段。Miles自1908年首创腹会阴联合切除治疗直肠癌至今已近90年的历史,Miles手术一直被公认为治疗直肠癌的金标准。当Miles手术推行半个世纪以后,人们开始对该手术需做永久性腹部结肠造口,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负担、生少和社交上的不便引起重视。近年来随着对直肠癌的局部解剖、病理、生物学行为及其淋巴转移规律的深入研究,人们越来越重视在保住生命的同时又要有良好的生活质量,为此保肛手术也逐年在增加。然而对低位直肠癌选择做保肛手术一直存在着争议,争议的焦点是保肛手术是否影响直肠癌根治性切除,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保肛手术癌远端肠段切除的长度多少合理;②保肛手术是否增加局部复发率和影响5年生存率。现对上述两方面问题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0.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手术原则、方式及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低位直肠癌是指距齿状线5cm以内直肠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1908年,自Miles提出腹会阴切除治疗直肠癌后,几十年来该术式成了直肠癌,特别是低位直肠癌治疗的金标准。当Miles手术推行半个多世纪以后,人们开始对该手术需做永久性腹部结肠造口,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负担、生活和社会上的不便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我院1996年3月-2002年3月应用全直肠系膜切除结合双吻合器技术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Dixon)9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探讨腹腔镜腔内吻合后经自然腔道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直肠癌患者7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所接受的术式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36例,A组患者接受腹腔镜联合腔内吻合术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B组患者接受常规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并发症情况和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指标:两组患者肠切除长度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和B组比较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胃肠道功能情况:两组患者的排便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而A组的肠蠕动恢复时间和排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腔内吻合后经自然腔道术在治疗直肠癌时,对患者的损伤更小,有益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更有利,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弧形切割吻合器在直肠癌切除后肠道重建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外科2004年3月至2006年11月间66例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6例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8/66),手术死亡率为0。随访至2007年3月,所有患者均无局部复发。其中使用弧形切割闭合器者35例,未使用者31例,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瘘前者发生率11.4%,后者仅3.2%,但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术中使用弧形切割吻合器需注意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姑息性手术结合^125I粒子植入对Ⅳ期直肠癌治疗效果。方法总结2003年1月至2006年3月间45例Ⅳ期直肠癌患者进行姑息性手术及^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除术后1个月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1例(2.2%)患者外,其余44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结论对Ⅳ期直肠癌应争取积极手术切除,结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5.
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2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普外三科对23例病灶下缘距离齿状线≤2cm的超低位直肠癌进行术前评估,行ISR,其中5例进展期直肠癌术前行新辅助化疗。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平均随访24个月,均未发现局部复发,1例出现远处肝转移,所有病人术后6个月至1年肛门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ISR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根治性保肛方法。  相似文献   

16.
我国低位直肠癌高发,目前低位直肠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患者对生存质量的要求及保肛意愿的加强,低位保肛手术的需求日益增加。随着人们对直肠癌发生、发展、复发、转移规律等认识的深入,以及各种术式的不断涌现与创新,直肠癌的治疗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旨在探讨国内外直肠癌手术方式的选择,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外科治疗直肠癌手术方式的发展历程。同时,针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值得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促进直肠癌治疗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介绍“中国结直肠癌手术病例登记数据库(CCCD)”的登记研究方法,通过对全国多中心现有结直肠癌手术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及前瞻性的收集和分析,了解目前全国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现状,为进一步建设数据库提供依据。方法 依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成立“中国结直肠外科大数据研究协作组(C-CBD)”,设计并建立CCCD”,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的理念,通过回顾性及前瞻性收集并分析自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来自全国性、多中心登记录入CCCD的结直肠癌手术病例,进行标准化整理及统计学处理,分析中国结直肠癌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共计纳入来自全国61个中心的结直肠癌手术病例72650例,其中直肠癌占57.9%,结肠癌42.1%,术前临床TNM Ⅰ、Ⅱ、Ⅲ、Ⅳ期的比例分别为18.6%、42.5%、30.7%及8.2%;行腹腔镜手术占56.7%,开腹手术占43.3%,行D1、D2及D3淋巴结清扫比例分别为占2.1%、51%及46.4%;行R0、R1、R2手术切除等分别为96.2%、2.2%、1.6%;消化道重建方式以器械吻合为主(约占98%),手工吻合仅占2%;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为切口感染,总体发生率为3.2%;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平均检出淋巴结15.9枚,直肠癌手术标本环周切缘阳性率为1.7%。结论 中国结直肠癌手术病例数量庞大,术后近期效果良好,但诊断及治疗的规范化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围手术期资料、随访资料的完整性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维生素B1穴位注射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解放军第一医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在普外科行结直肠癌手术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人,在术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维生素B1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照组不用。观察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胃肠功能恢复率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胃肠功能完全恢复率高于对照组。结论维生素B1穴位注射能促进结直肠癌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经肛门切除内括约肌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术40例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ZJ  Wei GH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7):1173-1175
目的分析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基础上采用内括约肌切除(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手术经验和初步结果。方法2000年3月至2007年3月共40例低位直肠肿瘤患者接受TME基础上的ISR治疗。手术方式:腹部手术施行TME,会阴部手术施行ISR。术后随访了解并发症、肛门功能、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7年(平均34个月),39例术后获得较好的肛门功能,Kirwan分级1—3级。1例发生吻合口瘘,2例发生伤口感染,均经保守治愈。2例术后直肠癌局部复发,其中1例死亡。结论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在根治的前提下可良好地保留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直肠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外科手术是根治直肠癌的惟一手段。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腹腔镜手术应运而生。1992年,Kockerling等首次成功地在腹腔镜下行Miles手术,揭开了直肠癌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序幕。2009年,我国卫生部医疗服务标准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结直肠癌诊断和治疗标准》中,将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纳入了治疗标准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