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采用改进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MLN)冰冻切片粘附结合实验法和MTT法,观察白血病患者尤其是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AL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粘附小鼠MLN高内皮小静脉(HEV)的活性变化及患者骨髓血单个核细胞(BMMC)体外粘附患者骨髓基质细胞(SC)的活性变化,结果:1B-ALL患者PBMC粘会HEV的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均低于正常组;2.经抗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  相似文献   

2.
目的丹参素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ELISA法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粘附分析法。结果银屑病患者PBMC与HUVEC的粘附增强,且其表面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增加。结论丹参素能够明显抑制银屑病患者PBMC与HUVEC的粘附,并能降低PBMC表面ICAM-1的表达,从而推测丹参治疗银屑病的机制之一可能就是通过降低粘附分子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丹参素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丹参素艰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ELISA法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粘附分析法,结果 银屑病患者PBMC与HUVEC的粘附增强,且其表面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增加。结论 丹参素能够明显抑制银屑病患者PBMC与HUVEC的粘附,并能降低PBMC表面ICAM-1的表达,从而推测丹参治疗银屑病的机制之一,可能就是通过降低粘附分子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对单个核细胞感染在HCV感染慢性化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HCV高度变异区(HVR)基因的体外扩增后产物的直接测序,比较慢性丙型肝炎和接受肝移植的肝硬化患者血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肝脏相关的单个核细胞(LAMC)和肝脏中HCV准种(quasispecies)的分布。结果(1)3例肝移植和5例慢性肝炎患者PBMC中的主要HCV准种不同于肝脏中的HCV;(2)3例患者的PBMC和LAMC中HVR有不同的基因替代;(3)HVR基因的核苷酸突变主要位于E2基因的前50个氨基酸内。结论(1)单个核细胞中的HCVRNA是由于HCV的感染所致;(2)HCV准种在肝细胞和单个核细胞中的分隔性分布可能与HCV感染的慢性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了69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17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3例,肝炎后肝硬化12例,重症乙肝17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HBVDNA存在状态。结果显示,PBMC中HBV-DNA总阳性率为46%,而各型乙肝间PBMC中HBVDNA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HBV对PBMC的感染,似与乙型肝炎的临床类型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60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血清HBV.DNA阳性率分别为76.7%和45%,尤其在急性乙肝(AH)或抗HBe阳性或抗HBs阳性的患者中,HBV.DNA在PBMC中检出率显著高血清,提示HBV.DNA普遍存在乙肝患者甚至HBsAg转阴的病人PBMC中,可能是肝脏病病变反复活动及病毒重复感染的来源。因此也导致既往有HBV感染史的HBsAg阴性献血员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CV-RNA存在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套式PCR检测38例急性丙肝炎和3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外周血PBMC中HCV-RNA《结果:74例丙型肝炎血清HCVRNA阳性68例,PBMC阳性44例;急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中HCV-RNA阳性15例(39.5%),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中阳性29例(80.6%)。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  相似文献   

8.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60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血清HBV·DNA,阳性率分别为76.7%与45%。尤其在急性乙肝(AH)或抗HBe阳生或抗HBs阳性的患者中,HBV·DNA在PBMC中检出率显著高于血清。提示HBV·DNA普遍存在于乙肝患者甚IHBsAg转阴的病人PBMC中,可能是肝脏病变反复活动及病毒重复感染的来源.因而也导致既往有HBV感染史的HBsAg阴性献血员传播HBV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丙型肝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丙型肝炎的影响,运用非同位素原位杂交法(NISH)和链酶亲和素-生物素(SABC)法分别检测2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中的HCV-RNA及其T淋巴细胞亚群,同时检测这些患者的肝功能指标。结果显示8例(40.0%)HCV患者的PBMC中的HCV-RNA呈阳性结果。HCV-RNA呈散在颗粒状或弥漫分布,主要位于胞浆中。HCV-RNA阳  相似文献   

10.
对72例少年儿童各型肝炎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HBVM)检测,发现抗—HCV阳性率为40.3%,HBVM阳性率为61.1%,输血后肝炎抗—HCV阳性率(66.6%)高于非输血后肝炎者(37.8%)。HCV、HBV重叠感染率分别为:AH5.8%,CPH27.2%、CAH68.7%,各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提示本地少年儿童肝炎仍以乙型肝炎为主,但HCV感染不容忽视;输血是HCV感染的主要途径;HCV、HBV重叠感染易使病情慢性化和重症化。  相似文献   

11.
精细胞及血单个核细胞中丙型肝炎病毒RNA及其负链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精液和精细胞中的正链和负链丙型肝炎病毒(HCV)RNA进行检测,以了解HCV在肝外细胞中是否存在,有否复制。结果血浆中正链HCVRNA均阳性,而负链HCVRNA全部阴性;PBMC中正链HCVRNA阳性者5例,其中2例检出负链HCVRNA。在3例留取精液的患者中1例精液和精细胞中检出正链HCVRNA。精细胞未次洗液HCVRAN阴性,精细胞负链HCVRNA阴性。上述结果提示:(1)血浆中可能仅有正链HCVRNA存在;(2)HCV可在PBMC中存在,并可能在其中复制;(3)精液中有HCV存在,因此通过性交传播丙型肝炎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但HCV可能不在精细胞中复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是否介导缺氧-再氧化引起的中性粒细胞(PMN)和血管内皮细胞(VEC)的粘附反应。方法血管内皮细胞(VEC)经缺氧再氧化(H/R)处理后,加入PMN,用计数法检测粘附率,以细胞免疫化学及原位杂交法检测ICAM-1及ICAM-1mRNA表达。结果VEC经H/R处理后,PMN与其粘附率增高1倍(P<0.01),ICAM-1单克隆抗体(mAb)与CD11a/CD18mAb可明显降低粘附率的增高,H/R能增加VEC的ICAM-1及ICAM-1mRNA表达。结论ICAM-1介导H/R后的PMN-VEC间粘附反应。  相似文献   

13.
ICAM—1和VCAM—1单抗影响活化淋巴细胞粘附HUVEC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细胞粘着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粘着分子-1(VCAM-1)单抗对rIL-2活化的脐血淋巴细胞粘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机理。方法:(1)利用24孔板培养HUVEC,在相应孔中分别加入ICAM-1和VCAM-1单抗,30min后测定活化的脐血淋细胞和未活化的淋巴细胞粘附百分率;(2)采用桥联酶标法(APAAP)测定粘附的表型。结果:(1)ICAM-1和VCAM-1单抗  相似文献   

14.
了解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细胞外间质(ECM)成分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的水平,探讨它们和甲胎蛋白(AFP)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113例患者血清中HA、LN、ⅣC、AFP的含量。结果慢性肝炎患者HA、LN、ⅣC、AFP的血清含量均数(除轻度组LN外)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在慢性肝炎轻度组3种细胞外间质成分中ⅣC的阳性率最高,并且其含量与AFP的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ⅣC是反映早期肝纤维化的敏感指标,其血清水平与肝细胞胶原代谢及分泌AFP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CV和Fas抗原检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丙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内丙型肝炎病毒抗原(HCVAg)及Fas抗原(FasAg)表达状况及意义。方法:采用HCV核心区及NS3区单克隆抗体,对28例慢性丙肝患者PBMCs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并同步检测FasAg。结果:HCVAg及FasAg阳性率分别为85.7%(24/28)和82.2(23/28),经相关分析显示。两者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46,P〈0.  相似文献   

16.
利用地高辛标记的cDNA探针,原位检测DDPH[1-(2,6-二甲基苯氧基)-2-(3,4-二甲氧基苯乙胺基)丙烷酸盐]对缺氧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致猪PASMCPDGF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分6组:常氧、低氧无血清培养液组(N、H组),常氧、低氧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组(NECCM、HECCM组),NECCM+DDPH、HECCM+DDPH组。用自动图像分析仪检测各组细胞PDGF-A和-B链杂交产物的平均光密度(OD)值。结果:HECCM组PDGF-A和-B链mRNA表达量分别是NECCM组的1.40、1.49倍(P<0.01),分别是N组的1.8倍、1.7倍(P<0.01),HECCM+DDPH组PDGF-A、-B链mRNA表达量分别为HECCM的0.73倍、0.65倍(P<0.01),与NECCM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提示DDPH在PDGF基因转录水平抑制HECCM诱导的PASMC的增殖。  相似文献   

17.
姚磊  宋文全  张征  余明芳 《重庆医学》2000,29(6):500-50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清抗巨细胞病毒(HCMV)抗体和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的水平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应用细胞酶联免疫反应(C-ELISA)和ELISA技术检测4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中AECA和抗HCMV抗体(IgG)。结果:41例冠心病组抗HCMVIgG抗体的阳性率为73.2%,而对照组阳性率为31.0%。冠心病组AECA阳性率为34.1%。结论:冠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Bell麻痹与疱疹类病毒及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Bell麻痹患者血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和单纯疱病毒I型,II型(HSV1,2)及柯萨奇2组病毒1-6型(CB1-6)特异性IgM,IgG抗体的阳性率。结果 虱组血清抗体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VZV-IgM,IgG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HSV1-IgM,IgG阳性率差异显著性  相似文献   

19.
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BV DNA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毒(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HBV DNA的存在及其与血清HBV DNA的关系。方法:用PCR法及斑点杂交法对50例HBsAg(+)的感染者PBMCs HBV DNA进行检测。同时用PCR法检测感染者血清HBV DNA。结果:PCR法和斑点杂交法分别从35份和32份PCMCs检出率均为60.0%左右。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阳性率为36.0%。结论:H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爱博斯坦巴尔病毒(EBV)的感染状况。方法:用PCR法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内CMVDNA、HSVDNA、EBVDNA,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浆中CMVDNA感染情况。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内CMVDNA的检出率高于血浆的检出率;初治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内及初治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血浆CMVDNA阳性率分别为73%和54%,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经治疗半年后未能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内3种疱疹病毒DNA检出率高于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无改善或恶化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浆CMVDNA检出率亦高于病情有好转的患者。结论:初治白血病患者和初治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浆CMVDNA阳性率高于正常人,治疗后3种疱疹病毒DNA的检出率在未缓解的白血病患者中较高,CMVDNA检出率在治疗效果差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