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肠源性囊肿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 7例肠源性囊肿,桥前池1例,椎管内髓外硬膜下6例,3例病变位于颈段,2例位于上段胸段,1例位于腰段。6例椎管内肠源性囊肿,5例囊肿位于脊髓腹侧,均可见"脊髓嵌入征"。多数囊肿T1Wl呈等或稍高于脑脊液信号,T2WI等或稍低于脑脊液信号。6例行MR增强扫描,5例囊壁及囊液均未见强化,1例囊壁轻度强化。结论 MRI对肠源性囊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肠源性囊肿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肠源性囊肿8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肠源性囊肿,位于椎管内的7例,其中颈段椎管4例,胸段椎管1例,胸腰段椎管1例,骶段椎管1例;鞍区1例.椎管内肠源性囊肿:囊肿位于脊髓腹侧的4例,其它3例,MRI表现为:囊肿占位明显,多呈长椭圆形,与脊髓长轴一致,脊髓明显受压变扁,轴位像见病灶嵌入脊髓内,但与脊髓之间界限清晰,T1WI呈等或稍高于脑脊液信号, T2WI等或稍低于脑脊液信号.鞍区肠源性囊肿MRI表现为:病灶位于鞍内,T1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垂体明显受压移位,鞍底下陷,增强MRI扫描囊肿边缘见半环形强化.结论 MRI有助于肠源性囊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I特征,以提高鉴别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患者均行MR平扫加增强扫描,分析其特征性的MRI表现。结果 7例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中,6例位于椎管内硬脊膜下脊髓腹侧,1例位于松果体区。MRI显示病变信号均匀,T1WI呈低信号,6例稍高于脑脊液信号,1例与脑脊液信号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5例无强化,1例囊肿边缘轻度强化,1例囊壁环形强化。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有其特征性的MRI表现,MRI检查对发现及诊断本病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MRI特征性表现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临床和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6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 11例位于髓外硬膜下,3例位于脊髓内.除1例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1例表现为等T1、长T2信号外,余12例病变平扫均表现为稍长或长T1、长T2信号,其中1l例信号均匀,l例信号不均.6例增强扫描,4例无强化,2例囊壁轻度强化.结论 MRI能够清晰显示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病变部位、大小、形态、信号强度等特征,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脊椎肠源性囊肿的MR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椎肠源性囊肿的MR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脊椎肠源性囊肿的MR特征,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与椎管内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结果 5例脊椎肠源性囊肿中,位于颈椎2例,腰椎1例,腰骶椎1例,另1例位于尾骨末端直肠后方和皮下组织之间.其中4例发生在椎管内髓外硬膜下,位于脊髓腹侧3例,背侧1例.病变段脊髓受压移位,1例病变嵌入脊髓内,且同时合并脊髓纵裂畸形.而位于尾骨末端直肠后方和皮下组织之间者,与椎管腔不通.MR平扫见病灶T1WI呈类似或稍高于脑脊液信号,T2WI呈脑脊液样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本身无强化.结论 MRI在脊椎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影像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磁共振影像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磁共振影像学特征.材料和方法:收集了19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资料。分析其磁共振影像表现。结果:19例椎管内肠源性囊肿中.位于硬膜下18例,位于硬膜外1例.病变量常见部位是胸段椎管内(47%),其次为颈段(37%)和颅椎结合部(16%);18例(95%)囊肿位于中线部位脊髓腹侧面10例肠源性囊肿患者同时伴有脊柱的其它畸形.19例肠源性囊肿的磁共振影像表现包括:T1加权像上为脑脊液信号强度影5例,稍高于脑脊液信号强度影13例.与脊髓信号强度近似者1例;T1加权像时,7例囊肿信号强度等于脑脊液信号强度。2例稍高于脑脊液信号强度.所有囊肿的壁均光滑.囊内信号均匀.15例在磁共振横断面图像上见囊肿部分或大部分被镶嵌在脊髓中。结论:磁共振影像可以清楚地显示肠源性囊肿的全貌,当在脊髓腹侧面中线部位硬膜下腔发现一边缘光滑的囊肿.其Tl和T1加权像上信号强度等于或高于脑脊液并伴有其它脊柱畸形时。应高度提示肠源性囊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椎管闭合不全的MRI表现特点,评价MRI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椎管闭合不全的MRI资料,经手术证实9例,MR表现典型18例。结果:MRI显示偏侧脊髓脊膜膨出1例,腰段椎管后裂开,脊髓裂开,左侧脊髓脊膜向后膨出。脊髓纵裂2例,脊髓硬膜囊被骨性或纤维间隔分开。脂肪脊髓裂5例,骶管裂开且皮下脂肪突入椎管内,脂肪瘤—基板界面位于骶管内。脂肪脊髓脊膜膨出2例,腰骶管后裂开且腰骶皮下脂肪瘤通过裂口疝入硬膜下,横断位见脂肪瘤—基板界面位于骶管外。脊膜膨出6例,腰骶背部皮下囊状突出物与蛛网膜下腔脑脊液相通。硬膜下脂肪瘤4例,硬膜下病变在T1WI及T2WI上呈高信号。终丝脂肪瘤4例,T1加权像上见终丝结节状、线条状脂肪信号。椎管内畸胎瘤2例,硬膜囊内不均匀信号团块状占位。骶管内脊膜囊肿1例,骶管内椭圆形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影。结论:每型椎管闭合不全有相应的MRI表现特点,大多数MRI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管内髓外囊性病变的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髓外囊性病变的MRI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者中脊膜囊肿15例,肠源性囊肿8例,胚胎性囊肿5例,囊性神经鞘瘤2例。脊膜囊肿中硬膜外囊肿(Ⅰa)3例,骶管脊膜囊肿(Ⅰb)10例,神经根鞘囊肿2例(Ⅱ);均表现为有薄壁包裹长T1长T2信号,1例神经根鞘囊肿中可见神经纤维走行。肠源性囊肿位于脊髓腹侧的髓外硬膜下间隙,其中颈段椎管5例,颈胸段1例,胸段2例,平扫表现为长或等T1、长T2信号,3例见"脊髓嵌入征"。胚胎性囊肿表现为不同程度T1WI高信号,腰骶段常见。囊性神经鞘瘤强化边缘不规则。结论椎管内髓外囊性病变在发病部位、形态、MRI信号特点及强化等方面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9.
椎管内皮样囊肿破裂的MRI诊断(附13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椎管内皮样囊肿破裂(RDIC)的MRI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13例RDIC原发灶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皮样囊肿均位于T12以下椎管内,其中9例位于脊髓内,4例位于髓外硬膜下,均行脑和全脊柱MRISE序列T1WI、T2WI,7例有脊柱脂肪抑制序列。5例行脑CT检查,结果 4例髓外硬膜下皮样囊肿破裂MRI与CT均表现在脑池、脑沟或脑室内有脂肪滴,9例脊髓内皮样囊肿破裂者均见脊髓中央管内分布有脂肪滴,其中4例脑室内见脂肪滴,5例脑MRI发现脑底及后颅窝脂肪滴者,CT仅显示2例。脂肪滴MIE SE序列T1WI呈显著高信号,T2WI其信号略有衰减,脂肪抑制序列则呈极低信号;CT上脂肪滴则呈低密度,CT值-20--150HU。结论 MRI是诊断RDIC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其显示RDIC脂肪滴在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分布优于CT。CT与MRI联合应用能有效地鉴别RDIC脂肪滴抑或积气、碘化油滞留和血块。  相似文献   

10.
椎管内蛛网膜囊肿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椎管内蛛网膜囊肿MRI特点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蛛网膜囊肿59例,其中男24例,女35例,行横断、冠状及矢状面MR SE序列扫描,8例加做Gd—DTPA增强扫描。结果 椎管内硬膜外蛛网膜囊肿4例,骶管内蛛网膜囊肿42例,神经鞘膜囊肿10例,椎管内硬膜下蛛网膜囊肿3例。囊肿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液信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59例定位、定性诊断全部正确。结论 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MRI表现较具特征性,MRI可对其作出正确诊断,并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例肠源性囊肿患者的MRI表现。结果:本组9例患者中,囊肿均呈类圆形或梭形。多数肠源性囊肿T1WI呈均匀或不均匀的低信号,1例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均无强化。结论:MRI对肠源性囊肿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缺乏特异性,结合肠源性囊肿的发生部位、形态及临床表现等信息,可减少肠源性囊肿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12.
脊髓多发性硬化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提高对脊髓多发性硬化MRI特征的认识。方法 对 15例脊髓多发性硬化患者行颈部MRI检查。对病变的位置、长度、横断面上病变大小及病变的强化进行评价 ,并与脊髓内肿瘤、脊髓型颈椎病、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MRI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15例脊髓多发性硬化主要发生在颈段脊髓 ,病变一般少于 5个椎体长度 ,MRI特点为矢状位脊髓局限性梭形增粗 ,边缘光滑。T1WI呈等或界限模糊的稍低信号 ,T2 WI呈长短不一的条形高信号。轴位像病灶位于脊髓侧方和后方 ,一般小于脊髓截面 1/2。活动期病灶呈条、片状强化 ,但强化区范围明显小于T2 高信号灶范围。反复发作病例多发病灶强化多样性 ,也可不强化。结论 脊髓多发性硬化有其特征性MRI表现 ,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MRI 诊断椎管内肿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5 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的MRI 表现。结果:髓内肿瘤20 例。室管膜瘤两端有囊性改变,瘤体边界清楚,囊壁转移及瘤体增强明显。胶质瘤边界不清,脊髓水肿明显,有点状及絮状增强。髓外肿瘤55 例。神经源性肿瘤及脊膜瘤均有清楚界限,前者可呈哑铃状生长,中央部分不增强,可呈多房性。后者增强较均匀,靠近脊膜侧呈宽基底。脂肪瘤呈特殊的T1 WI 高信号,T2WI 为灰色。血管脂肪瘤T1WI 呈高信号,增强后采用抑脂(FATSAT) 序列扫描呈高信号。脊索瘤为骶尾段自椎骨向椎管内生长,破坏的骶骨呈长T1 和长T2 信号。髓母细胞瘤骶管内种植转移灶上缘呈结节状,信号不均匀。结论:MRI 结合GdDTPA增强扫描,对椎管内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椎管内微小占位性病变的MRI特征及其对病变定性、定位诊断的意义。材料与方法:24例椎管内微小占位性病变患者(男12例,女12例,年龄23~67岁,平均29.1岁)均经PHILIPS 1.0NT型MR仪行常规T_1WI、T_2WI磁共振成像,其中6例又经Gd-DTPA增强扫描。全部病例的椎管内占位病变均经病理证实,并对其MRI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的病变经病理证实,18例为胚胎源性肿瘤(10例表皮样囊肿,4例皮样囊肿,4例畸胎瘤),4例为神经源性肿瘤(3例神经鞘瘤,1例神经纤维瘤),以及脊膜瘤与脂肪瘤各1例。各种占位性病变的MRI表现随其不同的组织学来源而有很大差别。表皮样囊肿多为均质长T_1长T_2信号。皮样囊肿以短T_1,长T_2信号为主。畸胎瘤呈混杂信号。神经鞘瘤为T_1WI低信号、T_2WI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后,囊壁均匀强化,偶见强化附壁结节。神经纤维瘤呈均质长T_1、长T_2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后,病灶呈异常对比增强。脊膜瘤呈长T_1、稍长T_2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后,病灶呈异常对比强化,并见局部硬脊膜增厚强化而形成的硬膜尾征。结论:各种病变的MRI表现随其组织学来源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它们在椎管内微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定位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诊断准确性优于X线椎管造影与CT。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创伤后脊髓囊变的MRI表现及与其临床预后的关系。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67例脊髓囊变病例的临床和MRI表现。结果 :67例伤后髓内囊变 ,颈髓 3 9例 ,胸髓 2 8例 ,囊变的位置与脊柱骨折、脱位位置一致 ;囊变的平均长度 (T1WI矢状位上下范围 )为 14mm ;脊髓囊变的信号变化同脑脊液 ;其大小、形态、位置同临床症状无明显关系。结论 :髓内囊变是慢性期脊髓损伤常见的病理改变 ;髓内囊变是同一水平骨折、脱位椎体直接撞击脊髓引起。髓内囊变为一局限性、稳定性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椎管内胚胎源性肿瘤的MRI表现特征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45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胚胎源性肿瘤患均经自旋回波(SE)、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MR成像。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45例椎管内胚胎源性肿瘤中,18例表皮样囊肿中15例T1WI呈低信号,另3例为高倍号,所有18例T2WI呈不均质高信号;7例皮样囊肿T1WI呈混杂信号;9例畸胎瘤T1WI呈高、低或混染信号;11例脂肪瘤T1WI呈高信号。MRI对椎管内胚胎源性肿瘤术前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45/45)和80%(36/45)。结论 椎管内胚胎源性肿瘤的MR信号具有特征性,可反映瘤内组织成分,MR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对其术前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