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药学干预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影响效果。方法:回顾性从某院血管外科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患者出院病历中,抽取2015年的107份病例作为干预前组,另抽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的108例为干预后组,分析比较药学干预前后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品种选择、围手术期用药疗程及术后体温、血常规情况等。结果:经过药学干预后,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由100%下降至90.74%,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合理率及用药疗程合理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干预后组术后发热患者数及平均体温低于干预前组,整个住院期间抗菌药物使用的DDDs亦明显下降,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象升高的人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药学干预有利于提高我院血管外科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合理性,但仍然存在预防使用率过高、用药疗程过长等问题,临床药师应继续深入临床进行跟踪和干预,协助医生制订用药方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中国药房》2019,(1):10-14
目的:促进质子泵抑制剂(PPIs)在围手术期中的合理用药。方法:采用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管理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外科围手术期PPIs使用的300份病历的不合理情况,分析原因、制订相应的管理目标及措施并实施,再与管理后神经外科围手术期PPIs 300份病历中的不合理使用率及不合理类型占比进行比较来评价管理效果。结果:通过采取收集相关资料确定应激性溃疡风险因素、建立围手术期预防使用PPIs的合理性评判标准、对医务人员开展合理用药培训、拟定各种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等措施,我院PPIs不合理使用率明显降低,不合理用药病历数由管理前的240例减少为156例,其中无指征预防用药率由37.33%降至29.00%(P<0.05);给药剂量不合理率由11.33%降至6.33%(P<0.05);给药频次不合理率由12.67%降至5.00%(P<0.01)。结论:我院采取的PDCA循环管理措施可规范神经外科围手术期PPIs的预防性使用,促进PPIs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3.
王柯静  陈琳 《中国药房》2016,(5):691-694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宫腔镜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实施干预的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7-9月(干预前)、2014年10-12月(干预后)宫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病历各250份,对干预前后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47.02 DDDs/(100人·d)降至23.30 DDDs/(100人·d),使用率由82.40%降至57.2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腔镜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用药指征合理率由56.80%升至82.52%,用药疗程合理率由49.51%升至79.02%,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药师干预宫腔镜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是有效、可行的,能积极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4.
《中南药学》2017,(10):1463-1466
目的分析某三甲教学医院普通外科质子泵抑制剂(PPIs)的使用情况,指导普通外科合理使用PPIs。方法收集该院2016年9-12月普通外科住院患者病历,统计分析PPIs用于预防应激性黏膜病变(SRMD)的使用情况,从适应证、给药剂量、给药频次、溶剂及溶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机、给药疗程等方面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共收集511份病例资料,预防使用PPIs的有343份,使用率为67.1%。使用PPIs的患者中有适应证的240例,预防使用率为83.3%;无适应证的103例,预防使用率为46.2%;PPIs用于术后预防SRMD使用率为76.4%。其中结肠癌、直肠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预防使用率高于静脉曲张及血栓形成、乳腺癌、甲状腺癌等疾病。预防使用PPIs药物中奥美拉唑的使用率高于泮托拉唑、兰索拉唑及埃索美拉唑;PPIs静脉给药占98.8%;PPIs给药疗程不适宜为30.3%。结论该院普通外科使用PPIs预防SRMD存在无适应证用药、给药途径不适宜、给药时机不适宜、疗程不适宜等现象。因此,需要加强PPIs使用管理,限制其预防用药指征,促进PPIs在普通外科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房》2019,(15):2022-2026
目的:为医院管控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针对某院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中的不合理现象,以Ⅱ类切口手术及特殊诊疗预防用药为例,通过制订手术类型风险分级制度、形成不同感染风险的Ⅱ类切口手术及尿路结石手术等围术期用药临床路径、建立追踪监督机制等建立院内泌尿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控模式并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3个月内泌尿外科抽取的相关手术病历(干预前186份、干预后179份)中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等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合理性指标,以及泌尿外科干预前、后3个月内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抗菌药物使用金额等,评估管控效果。结果:在抽查病历中,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97.3%(181/186)降低至91.6%(164/179)、药物选择合理率由17.7%(32/181)升高至71.3%(117/164)、给药时机正确率由9.9%(18/181)升高至32.3%(53/164)、术后预防疗程合理率由17.1%(31/181)升高至37.2%(61/1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干预后泌尿外科3个月AUD平均值从约83 DDD降至约70 DDD,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平均值从689 669.23元下降至531 040.11元。结论:建立的Ⅱ类切口手术及特殊诊疗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管控模式,有效地降低了泌尿外科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AUD、抗菌药物金额,促进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评价干预前后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状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抽取2011年1~12月间Ⅰ类切口手术病例318例,对选用的抗菌药物品种、用程、用药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联合用药等方面进行统计对比。结果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1.50%降至45.45%;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由1 283.50元下降为735.10元;人均抗菌药物应用天数由原来4.52 d缩短至1.23 d(P<0.01);抗菌药物的累计DDDs由809.59降至502.13,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86.31降至45.03,联合用抗菌药物百分率由70.71%降至21.33%;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由15.71%提高至48.00%。结论加强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很重要,对于围手术期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地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研干预前后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国家开展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精神及医院抗菌药物管理要求,抽取我院2011年1-6月(干预前)和2012年1-6月(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各180份,对比分析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与2011年相比,2012年1-6月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8.33%降至46.11%,联合用药比例由22.60%降至2.41%,品种选择合理率由29.38%升至67.47%,用药时机合理率由16.38%升至61.45%,用药疗程合理率由8.47%升至53.01%。结论:我院采取的干预措施提高了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合理性,但仍存在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预防用药时间偏长等不合理之处,需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促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临床药师实施临床药径管理对胸外科肺部Ⅱ类切口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影响。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制定胸外科肺部Ⅱ类切口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药径,构建评价体系,并结合临床实践逐步完善。选取临床药径实施前(2020年6至11月)270例患者作为干预前组,临床药径实施后(2021年6至11月)311例患者作为干预后组,对干预前、干预后组患者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给药时机、术中追加、用药时长、用法用量、人均抗菌药物金额和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干预后头孢呋辛的使用比例由55.19%升至74.28%,给药时机不适宜率由29.26%降至13.83%,用法用量不适宜率由21.11%降至2.57%,用药时长由96(72,120)h缩短至48(24,72)h,人均抗菌药物金额由(461.16±235.85)元降至(237.84±121.35)元,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44.51 DDDs/百人天降至25.93 DDDs/百人天,且上述指标在干预前后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临床药径管理使围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更加规范,在降低细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西安市9家三级医院骨科围术期使用抑酸剂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合理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历查阅,随机抽取9家医院2019年7-12月骨科"骨折"相关手术患者病例共计900份,统计患者基本信息及病例资料等,评价抑酸剂预防性使用的合理性。结果:900例手术患者中,692例(76.89%)于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抑酸药,394例(43.77%)患者不具备预防用药指征(过度用药),不恰当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s)发生比例为51.61/100人×天数(总计1 616人×天数)。62例(6.89%)患者具备预防用药指征但未预防用药(用药不足)。术后用药患者比例为81.94%,用药疗程大于3 d的患者比例为41.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可能影响患者预防性使用抑酸剂的多种因素中,过度用药与患者合并疾病种类正相关(OR=1.233,95% CI:1.016~1.496),与患者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OR=0.270,95% CI:0.185~0.394)呈负相关;用药不足与患者住院天数(OR=1.075,95% CI:1.007~1.149),同时使用抗凝药(OR=3.260,95% CI:1.366~7.778)及糖皮质激素(OR=17.924,95% CI:2.826~113.695)呈正相关,与女性患者(OR=0.172,95% CI:0.062~0.476),在职患者(OR=0.224,95% CI:0.075~0.671),使用药物种类(除PPIs)(OR=0.923,95% CI:0.854~0.998)呈负相关。结论:骨科围术期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存在不遵循指南推荐指征用药,给药时机不恰当及部分病例用药疗程过长的问题。临床医师应严格把握骨科患者围术期抑酸剂预防用药指征,临床药师可通过多项干预措施以规范其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中南药学》2019,(8):1346-1349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工作站模式对促进临床合理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s)的管控效果。方法建立基于HIS系统的临床药师工作站,临床药师采用电子会诊、药学监护、电子点评、事中干预等手段对PPIs的使用进行管控,选取干预前(2017年1~9月)及干预后(2018年1~9月)本院神内一科、神内二科、神经外科PPIs的相关使用数据,统计分析干预前后PPIs使用率、使用频度、销售金额等指标,并随机抽取干预前后病例60例,对PPIs的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与2017年同期相比,本院神内一科、神内二科、神经外科PPIs使用率分别由(43.43±5.2)%、(67.93±8.2)%、(67.33±6.3)%下降至(35.6±4.5)%、(55.3%±7.6)%、(60.3±5.6)%,PPIs使用频度(DDDs)分别由(43.4±4.4)、(60.9±5.6)、(112.35±10.5)下降至(37.51±3.0)、(52.36±4.2)、(99.32±8.1);PPIs总销售金额由1034.6万元下降至938.6万元,干预后PPIs的不合理使用情况如用法不规范、用药疗程偏长、重复用药、用量不适宜、无指征用药、溶媒选择不当等均较前明显改善,总体不合理使用率由干预前的38.3%下降至干预后的15.0%,不良反应发生率由23.3%下降至10.0%。结论基于临床药师工作站的工作模式,实现了PPIs的科学化、电子化管控,节省了医疗费用,有效促进了PPIs的合理化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血管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的效果。方法:分别抽取2011年4—10月(干预前)我院血管外科出院的I类切口手术患者104例和2012年4~10月(干预后)出院的I类切口手术患者132例,对围手术期抗菌药预防应用的合理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后抗菌药预防应用合理性明显改善,抗菌药预防使用率由48.08%下降至12.12%(P〈0.01);其中用药指征、药物选择、术后用药时间的不合理用药频次较干预前明显减少(P〈0.01);干预后抗菌药费用明显下降(P〈0.01)。结论:临床药师采取的干预措施可提高围手术期抗菌药合理用药水平,降低患者药品费用,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抗菌药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某"三甲"医院临床药师依据该院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规范,对病区清洁手术预防用药过程进行干预。将2011年7-8月实施临床药师干预的509例患者作为干预组,2010年7-8月未实施临床药师干预的495例患者为未干预组,比较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状况、用药频度(DDDs)、抗菌药物费用。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率由未干预组的55.96%上升至干预组的67.58%(P<0.01);抗菌药物种类由未干预组的51种降至干预组的35种;干预组第1、2代头孢菌素使用增多,第3代及3代以上头孢菌素使用减少,与未干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二、三线抗菌药物DDDs的降低也使得药品费用有了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临床药师的干预提高了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改善了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实施子宫肌瘤手术临床路径的过程中,临床药师的工作模式及在各个环节发挥的作用,研究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路径对合理用药的促进作用。方法:根据有无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路径各环节措施,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分为对照组(临床药师参与前)80例和干预组(临床药师参与后)80例,对比2组患者抗菌药物、营养支持药物及其他治疗用药的合理性,并对患者住院费用、药物费用等展开研究。结果:干预组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如预防用药时机、抗菌药物品种选择、预防用药疗程合理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干预组无指征使用代糖类溶媒、质子泵抑制剂、营养药物的现象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干预组的住院总费用、药品费用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协助治疗方案制定、医嘱审核、药学查房、用药宣教、不良反应监测等模式全程化参与临床路径管理,有效提高了用药合理性,降低了患者住院费用,体现了临床药师价值,形成了临床药师参与子宫肌瘤切除术临床路径的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临床药师促进普外科预防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临床药师对普外科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现状的调查,促进预防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方法 临床药师对267例普外科病人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合理使用预防性抗生素的情况,提出合理使用措施并参与后续1 2 4例病人临床用药指导.结果 267例病人中预防性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率为81%,术后感染率为9.2%,提出合理措施后124例病人预防性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率为1.8%,术后感染率为1.2%(P<0.05).结论 通过临床药师对普外科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现况分析,提出相应措施,不合理使用情况明显下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刘健 《抗感染药学》2014,(2):153-155
目的:分析妇产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前后情况,并作一对比。方法:选择 2011 年1—6 月间妇产科 I、II 类手术病历 230 份作为非干预组;在进行一系列干预措施后,另选取 2013 年 1—6 月妇产科 I、II 类手术病历 230 份作为干预组;分析 2 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由干预前的 100% 降至干预后的 40%,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率也由干预前的 15.22%上升至 72.41%;干预前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干预后均有较好的控制。结论:实施的干预措施对规范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仍存在一定问题,有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质子泵抑制药(PPIs)不合理使用的干预效果。方法:抽取2013年1~12月使用PPIs的门诊处方和住院病历,统计PPIs使用率、注射剂使用率和不合理使用率,并与2011年1~12月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我院门诊及住院PPIs使用率分别由7.38%和34.86%降至4.36%和20.88%(P〈0.05);门诊处方注射剂使用率无明显变化,住院患者注射剂使用率由82.97%降至71.14%(P〈0.05)。门诊及住院患者PPIs不合理使用率分别由5.67%和67.08%降至3.15%和33.75%(P〈0.05)。结论:行政及技术干预在PPIs的合理使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在耳鼻喉科开展药学服务的效果,探讨临床药师在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中的作用。方法:先后从两个方面来评价临床药师在临床工作中提供药学服务的效果,一是对我院耳鼻喉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制定和实施干预措施;二是分析该病区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值(DDDs)偏高的原因,制定和实施干预措施以帮助降低抗菌药物的DDDs值。结果:临床药师在我院耳鼻喉科开展药学服务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率从91.92%降至40.44%,具体表现在用药指征不当、用药品种不当、用药时机不当和用药时长不当;干预后6个月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值的平均值从20.57降低至13.40。结论:临床药师在我院耳鼻喉科开展药学服务后,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值明显下降,但是不合理用药情况仍然存在,需要临床药师与医师进一步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李玲  廖赟  袁波  黄芳 《中国药房》2013,(17):1545-1547
目的:提高医院抗菌药物的药事管理工作成效。方法:以数据库建设为核心内容,对临床信息系统(CIS)中医院感染相关信息进行提取、整合,设计由基础数据库建设、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监控等5个模块构成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对医院整体用药情况进行电子监控。以我院骨外科为例,分别对2011年1-6月(干预前)和2012年1-6月(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比较干预前、后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等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初步建立了一个科学合理、操作简便的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干预前使用强度为66.94DDDs/100人/天,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为62.18%,干预后使用强度下降了13DDDs/100人/天(仅为53.22DDDs/100人/天),使用率下降7%(仅为55.7%)。结论:抗菌药物的信息管理能够及时、有效地规范医院抗菌药物应用,使之日趋合理,有效提高药事工作效率与管控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对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实施干预措施的效果,为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11~ 2012年甲状腺和乳腺手术出院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抗菌药的使用率从100%下降至29.83%,药物选择合理率由29.04%升至98.36%;给药时机合理率由88.94%升至98.69%,24 h内停药者达到59.34%。结论:对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实施综合干预,为临床药师进一步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推进合理使用抗菌药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