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2 毫秒
1.
  目的  比较温州地区不同年龄及不同免疫状态儿童百日咳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儿童百日咳诊断标准的局限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住院确诊的288例百日咳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年龄和不同免疫状态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中国儿童百日咳诊断及治疗建议》相关标准对不同年龄段百日咳患儿的诊断符合率。  结果  288例患儿中,≤3月龄124例(43.06%),>3月龄164例(56.94%)。≤3月龄与>3月龄相比,发绀、三凹征、面色涨红、气促和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均较高,发生肺炎的比例较高,重症百日咳比例较高,住院天数较长,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免疫组83例,未完全免疫组205例。未完全免疫组出现发绀、气促、三凹征和面色涨红的比例高于完全免疫组,且未完全免疫组淋巴细胞比例高于完全免疫组,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低于完全免疫组,住院时间长于完全免疫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月龄入院时临床标准的诊断符合率(112/124,90.32%)高于>3月龄(119/164,72.56%)(P<0.001);≤3月龄患儿入院时符合外周血白细胞计数≥20×109 L?1且淋巴细胞比例≥60%的比例为41.94%(52/124),白细胞计数<20×109 L?1所占比例为54.03%(67/124)。  结论  温州地区≤3月龄的百日咳患儿病情较重,临床标准诊断符合率大于>3月龄。≤3月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的阈值可适当下调,现行诊断标准尚待完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百日咳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87例百日咳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年龄将其分为A组(≤3月龄,35例)、B组(4~12月龄,36例)和C组(>12月龄,16例)。比较不同年龄段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 百日咳患儿以<1岁者占主导(81.61%),8月是患病高发月份。痉挛性咳嗽(72.41%)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其他表现包括面色憋红或发绀、咳嗽后呕吐、鸡鸣样回声等。三组患儿在痉挛性咳嗽、面色憋红或发绀的发生率和慢性咳嗽患者接触史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的肺炎发生率和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的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7例百日咳患儿中有37例(42.53%)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其中以合并病毒感染最常见。大环内酯类药物和复方磺胺甲唑治疗有效。结论 百日咳多发于1岁以内的婴儿,8月高发,密切接触慢性咳嗽患者可能是传染源。痉挛性咳嗽是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且年龄越小,痉挛性咳嗽、面红发绀等症状越常见,肺炎发生率越高,住院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7):65-68
目的 分析儿童百日咳的临床特征,提高对百日咳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收集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泉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88例百日咳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年龄分为≤3月龄组及3月龄组,按是否接种疫苗分为免疫组与非免疫组,对痉挛性咳嗽、发绀、住院天数、重症百日咳例数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1)≤3月龄组痉挛性咳嗽的发生率为91.80%,明显高于3月龄组的59.25%(P0.05);未免疫组痉挛性咳嗽的发生率为88.40%,明显高于免疫组的57.89%(P0.05);≤3月龄组发绀的发生率为57.37%,明显高于3月龄组的18.51%(P0.05);未免疫组发绀的发生率为56.52%,明显高于免疫组的5.26%(P0.05);(2)≤3月龄组住院时间为12(9,17.5)d,较3月龄组的[10(8,13)d]长(P0.05);未免疫组住院时间为12(9,17)d,较免疫组的[10(7,12)d]长(P0.05);(3)≤3月龄组重症百日咳发生率为57.37%,明显高于3月龄组的25.92%(P0.05);未免疫组重症百日咳发生率为55.07%,明显高于免疫组的21.05%(P0.05)。结论 百日咳好发于婴幼儿,症状无特异性,确诊有赖于病原学诊断。≤3月龄未进行免疫接种患儿痉挛性咳嗽多、住院时间长、病情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重症百日咳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3月~2018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百日咳患儿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根据百日咳的严重程度将患儿分为重症百日咳组和非重症百日咳组。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并探讨发生重症百日咳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227例百日咳患儿中,重症百日咳组有54例(23.8%),非重症百日咳组有173例(76.2%)。重症百日咳组发病年龄低于非重症百日咳组[1.35(0.60,2.36)个月vs 3.93(1.19,7.67)个月,P<0.01]。重症百日咳组中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后呕吐、阵发性青紫、咳嗽时面色潮红及发热的发生率分别高于非重症百日咳组(96.3% vs 81.5%、31.5% vs 13.9%、81.5% vs 9.8%、98.2% vs 76.9%和51.9% vs 27.2%,P<0.05)。重症百日咳组完成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的比例低于非重症百日咳组(1.9% vs 19.1%,P<0.01),而重症百日咳组的未接种疫苗比例高于非重症百日咳组(94.4% vs 69.4%,P<0.01)。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完成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为减少重症百日咳发生的保护性因素(OR=0.07,95%CI:0.008~0.610,P=0.02)。结论 年龄越小尤其<3月龄的百日咳患儿越容易进展为重症百日咳,完成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是减少儿童重症百日咳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HIV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的低出生体重(low birth weight,LBW)情况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194例HIV阳性孕妇为研究对象。孕妇信息包括人口特征、妇产科病史、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史、HIV传播途径以及HIV疾病状况(包括入组时的CD4计数、HIV RNA病毒载量和血红蛋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LBW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在194名婴儿中,38例(19.6%)为LBW(< 2500 g)。LBW婴儿与非LBW婴儿在入组体重、怀孕期间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入组CD4计数、入组HIV RNA病毒载量和分娩时孕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组时体重轻(OR = 2.14,95% CI = 0.84~4.05,P = 0.013)、入组时CD4计数(OR = 6.02,95% CI = 1.50~24.13,P < 0.001)、入组时HIV RNA病毒载量(OR = 3.34,95% CI = 1.70~6.55,P < 0.001)和分娩时孕龄(OR = 12.90,95% CI = 2.03~81.88,P < 0.001)是LBW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孕妇HIV疾病状况与新生儿LBW相关。HIV的产前筛查和诊断,对于早期预防和治疗HIV母婴传播,减少不良妊娠结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孕期引起脐带胎盘插入口(以下简称插入口)异常的因素,分析插入口异常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在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接受检查的15771例孕妇纳入观察,分娩后病理确诊879例插入口异常,将其设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插入口正常的1000例设为对照组。  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多次孕产史(OR = 3.34,P < 0.001)、疤痕子宫(OR = 3.54,P = 0.003)、双胎妊娠(OR = 5.25,P < 0.001)、胎盘位置异常(OR = 3.47,P < 0.001)、胎盘形态异常(OR = 8.52,P = 0.007)、体外胚胎移植(OR = 5.06,P < 0.001)、子宫肌瘤(OR = 4.86,P < 0.001)是脐带插入口异常的高危因素。妊娠结局方面插入口正常与边缘性脐带插入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差异(P>0.05),与帆状脐带插入的临床妊娠结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结论  多次孕产史、疤痕子宫、双胎妊娠、胎盘位置异常、胎盘形态异常、体外胚胎移植、子宫肌瘤为脐带插入口异常的高危因素。帆状脐带入口容易造成妊娠不良结局。对于合并高危因素的妊娠,产前超声应警惕插入口位置,提高插入口异常特别是帆状脐带插入的产前诊断率,改善临床妊娠及围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红光照射联合下肢肌力训练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00例DP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50例,采用红光照射治疗联合下肢肌力训练,对照组50例,仅行下肢肌力训练。统计分析2组临床疗效、下肢FMA评分、TCSS评分、SOD水平及神经传导速度数据。  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00%,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χ2 = 4.312,P = 0.038);2组干预后 FMA评分及SOD水平明显升高(P < 0.001),TCSS评分明显下降(P < 0.001),2组干预后FMA评分、TCSS评分及SOD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 < 0.01);观察组干预后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 < 0.05)。  结论  红光照射联合下肢肌力训练能够有效改善DPN患者神经病变状态,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提高神经传导速度,进而增强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不同时机气管切开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响。  方法  对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中心医院2018年1 月至2020年12月进行气管切开的56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经口插管时间将患者分成早期气管切开ET组(≤ 10 d)共28例,晚期气管切开LT组(> 10 d)共28例,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44~86岁。观察2组患者的基础特征、气管切开后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时间、重症医学科总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肺部感染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痰培养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发生率及细菌培养的菌群分布等。  结果  2组患者在基础特征如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II)评分以及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间气管切开后的ICU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7.5 d和7 d,P = 0.729)及VAP发生率(分别为39%和61%,P = 0.1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早期气管切开组的ICU总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5.5 d和22 d,P < 0.001),抗生素使用时间分别为[(11.8 ± 3.2) d和(17.1 ± 4.1) d,P < 0.001]及多重耐药发生率较晚期气管切开组均明显减少(分别为39%和79%,P = 0.003)。而且早期气管切开组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肺部感染发生率更低(P = 0.029)。  结论  早期气管切开明显缩短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及肺部感染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减少多重耐药的发生率,但并没有减少VAP的发生率。而对于气管切开指征及时机仍需有效的手段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云南省富民县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变化趋势及与不同肥胖指标的关系。  方法  采用重复横断面调查设计,分别于2009年和2019年在富民县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分别抽取2544名和2502名≥35岁农村居民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  结果  在2009年至2019年期间,调查人群的高血压标化患病率、男性和女性的标化患病率分别从32.8%、31.2%、33.9%上升到了44.1%、43.5%、44.6%(χ2 = 68.122,χ2 = 39.626,χ2 = 31.456,P < 0.001);2次调查人群的高血压标化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随文化程度和家庭年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P < 0.05);居民肥胖指标体重指数(BMI)从22.90 kg/m2上升到了23.62 kg/m2(t = ?7.326,P < 0.001),而腰围(WC)、腰臀比(WHR)、身体圆润指数(BRI)和人体肥胖指数(BAI)无明显变化趋势(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WC、WHR、BMI、BRI和BAI值的升高均会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P < 0.001),其中,WHR与高血压患病的关联强度最高(男:OR = 7.446,女:OR = 2.223,P < 0.001);各肥胖指标与高血压患病的关联强度均是男性高于女性。ROC曲线分析发现,男性和女性的WC、WHR、BMI、BRI和BAI值对高血压患病风险均有预测价值(P < 0.001)。  结论  云南富民县农村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肥胖指标WC、WHR、BMI、BRI和BAI与高血压患病呈正相关,将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有利于控制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种随访方式整合干预对静脉血栓栓塞症高风险出院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昆明市延安医院普外二科病房1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96例,对照组96例,对照组按医院规定流程进行出院宣教以及出院后的定期电话随访。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由随访管理小组对其进行为期3个月的多种随访方式整合干预,观察2组患者3个月后院外预防行为依从性、健康教育有效性、满意度、VTE发生率有无差异。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预防行为依从性(t = -14.913,P < 0.001)、健康教育有效性(χ2 = 71.314,P < 0.001)、满意度(t = -12.273,P < 0.001)3个方面存在差异,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VTE的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β = 0.22,t = 2.176,P < 0.05)。  结论  多种随访方式整合干预有效降低VTE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扩大VTE疾病预防覆盖面,可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树脂型窝沟封闭剂与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结合不同粘接系统应用于乳磨牙窝沟封闭的操作时长、接受度及封闭效果,为口腔医疗资源匮乏地区的儿童提供更适宜的口腔医疗保健措施。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第2乳磨牙随机分为3组:树脂型窝沟封闭剂+全酸蚀组(SO组,对照组),树脂型窝沟封闭剂+自酸蚀粘结剂组(SE组),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自酸蚀粘结剂组(SS组)。进行窝沟封闭并记录操作时间与治疗感受度,3、6、12个月复查封闭剂保存情况及患龋情况。结果 (1) SO组62人共纳入228颗牙,SS组63人共纳入234颗,VS组56人共纳入221颗牙;(2)SE组操作时间(181.88±12.37)s及SS组(103.07±11.37)s与对照组SO组操作时间(108.56±8.65)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60.163,P <0.001);(3)与另外2组相比,SO组的治疗感受度较差(Z=20.232,P <0.001);(4)3 m复查时,SO组封闭剂保存率和龋发病率分别为100%、0%,SS组保存率和龋发病率为62.1%、2.2%,VS组保存率和龋发病率为93.1%、1.8%;6 m...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昆明市部分小学学龄期儿童(7~13岁)扁平足患病概率和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扁平足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光学足部评估记录装置在昆明市滇池度假区二小学、经开区第五小学、果林小学、文笔小学内进行扁平足筛查,分析学龄期儿童扁平足发病率、年龄趋势、男女比例、轻重程度及单双足发病情况。  结果  调查昆明市4 444名学龄期儿童(7~13岁)扁平足的整体发生率为29.1%,不同年龄学龄期儿童扁平足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9.887,P < 0.001),7岁患病率为36.91%,13岁患病率为29%。男生扁平足发生率为62.49%,女生扁平足发生率为37.51%,男女生之间扁平足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63.886,P < 0.001),各年龄段男生扁平足患病率高于女生。学龄期儿童扁平足总发病率按程度分为轻度21.79%、中度 52.43%、重度25.78%,扁平足发病双足型为89.1%,单足左右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7~13岁的学龄期儿童的扁平足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降低,女生扁平足患病率低于男生,多数儿童扁平足发病为中度扁平足。对于学龄期儿童的扁平足应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498例成人特重度烧伤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498例特重度烧伤患者病历资料,对其性别、年龄、职业、烧伤原因、烧伤面积、烧伤深度、院前处理、急诊就医地点、并发症、是否手术治疗、治疗转归、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医疗付费方式等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 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笔者单位5 a间共收治6023例烧伤住院患者,其中498例(8.27%)为符合入选标准的成人特重度烧伤。(1)受伤原因以热力烧伤为主,共462例(92.77%),其中火焰烧伤最多,为367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χ2 = 155.189,P < 0.001);受伤人群集中在青年组,为289例(58.03%);居住地农村多于城市,分布差异明显(χ2 = 33.936,P < 0.001);职业主要为农民(251例,50.40%)与工人(121例24.30%)。(2)受伤后创面予以冷水冲洗62例(12.45%),未予冷水冲洗436例(87.55%),创面经冷水冲洗患者的好转治愈率(77.42%)高于未冲洗患者(68.81%),死亡率低于未冲洗患者(6.45% < 10.32%)。(3)合并并发症340例次,前5位是吸入性损伤(56.18%)、低血容量性休克(26.47%)、低蛋白血症(18.24%)、肺部感染(17.35%)、脓毒症(12.06%),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吸入性损伤和脓毒症最终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4)手术治疗320例(64.26%),未手术治疗178例(35.74%);治愈好转348例(69.88%),死亡49例(9.84%),自动出院101例(20.28%),不同治疗方式转归差异明显(Ζ = ?8.310,P < 0.001)。(5)总体平均住院日为36(15,62)d。人均住院总费用为:140740.2250元。付费方式以自费335例(67.27%)占比最高。(6)各类因素经多重线性回归方程检验得出年龄、性别、烧伤总面积、III°烧伤面积、有无并发症、住院时间长短对特重度烧伤患者转归有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笔者单位收治的特重度烧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重体力工作者占主要部分。针对该地地区流行病学特点有效进行相关烧伤急救知识的科普与教育,能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紧跟医学发展,采用新技术有效治疗特重度烧伤相关并发症,建议采用以烧伤科治疗为主导多学科协作治疗以提高总体救治水平。加大医保政策的宣传力度,倡导全民积极参保,减少自费患者比例,减轻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安宁地区住院患儿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体阳性检测结果。  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2年2月安宁地区住院患儿1 76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 < 6月龄组、6月龄~4岁组、4~14岁组;根据新冠疫情防控,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前为公众防护前,2020年2月后公众防护后;采集所有患儿鼻咽拭子标本,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甲型流感病毒抗原、乙型流感病毒抗原、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腺病毒抗原、副流感病毒Ⅰ型抗原、副流感病毒Ⅱ型抗原、副流感病毒Ⅲ型抗原7种呼吸道病原体,统计分析患儿呼吸道病原体检出情况。  结果  1 766例患儿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检出阳性584例,阳性率为33.07%,呼吸道病毒病原体中检出主要以呼吸道合胞病毒(316例/17.89%)、腺病毒(90例/5.10%)、副流感病毒Ⅲ型(82例/4.64%)为主;患儿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体阳性主要集中在 < 6月龄组、6月龄~4岁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111例(34.69%)、327例(34.31%),不同年龄段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392,P = 0.031);公众防护后甲型流感病毒检出阳性率0.29%低于公众防护前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公众防护前后乙型流感病毒抗原、腺病毒抗原、副流感病毒Ⅰ型、副流感病毒Ⅱ型、副流感病毒Ⅱ型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安宁地区住院患儿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检出率较高,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主要病原体,公众防护后甲型流感病毒检出阳性率明显下降,故继续做好公众防护对防范甲型流感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迟发型母乳性黄疸(LBMJ)的相关性因素,为LBMJ病因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0~6月龄纯母乳喂养足月儿102例,根据不同排便频次分为排便频次增多组,即排便 > 3次/d(A组,n = 37);排便频次减少组,即超过4 d排便1次(B组,n = 34);排便频次正常组,即3d以内排便1次或排便≤3次/d(C组,n = 31);选取的黄疸患儿均为LBMJ,分析LBMJ婴儿和其排便频次及日龄、喂养频次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1)纯母乳喂养婴儿的日龄与其不同排便频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 = 7.8007,P = 0.0202);排便频次改变与有无LBMJ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5.8649,P = 0.0533),但经趋势性卡方检验发现LBMJ的发生率随着排便次数的增多而增高(χ2 = 5.7593,P = 0.0164);(2)LBMJ与婴儿排便频次和喂养频率呈正相关,并且以上因素均与婴儿日龄呈负相关。  结论  0~6月龄婴儿日龄越小,母乳喂养的频次越多,排便频次也越多,LBMJ发生率越高;另外,LBMJ的胆红素肠肝循环途径增强与婴儿的排便频次增多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