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目的 比较侵入性微针射频与等离子点阵射频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7年1 - 3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收集30例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将每例患者两侧面部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侵入性微针射频侧与等离子点阵射频侧,治疗间隔8 ~ 12周,共进行3次治疗。治疗前后由研究者采集患者面部照片对瘢痕评分,根据痤疮瘢痕临床分级标准权重评估整体改善度,由医生对皮损改善度进行主观评分;记录治疗后患者的不良反应;患者自评疼痛度及满意度,用德国皮肤生理检测仪记录治疗前后面部表皮含水量、经表皮失水率、皮脂含量等数据。结果 30例患者均完成3次治疗及3次随访。疗效:3次治疗后,侵入性微针射频侧评分为3.00 ± 0.91,22例获得 > 50%改善,而等离子点阵射频侧评分为3.57 ± 0.57,29例获得 > 50%改善,等离子点阵射频总体疗效优于侵入性微针射频(t = 2.894,P = 0.005)。对于Ⅴ型和U型瘢痕,侵入性微针射频侧与等离子点阵射频侧的整体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对于M型Rolling瘢痕,侵入性微针射频侧整体改善率为(36.5 ± 2.1)%,低于等离子点阵射频侧[(48.7 ± 3.4)%,P < 0.01]。侵入性微针射频侧疼痛评分为5.54 ± 0.57,明显低于等离子点阵射频侧(8.07 ± 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3次治疗后,侵入性微针射频侧与等离子点阵射频侧的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0,P > 0.05),表皮含水量、TEWL、皮脂含量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两治疗侧均出现红斑、渗出或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V型、U型瘢痕等较小的痤疮瘢痕,等离子点阵射频与侵入性微针射频治疗均可临床应用。而较大的M型Rolling瘢痕,优先选择等离子点阵射频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黄金微针射频治疗面部痤疮瘢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黄金微针射频治疗的42例痤疮瘢痕患者(观察组)和CO2点阵激光治疗的47例痤疮瘢痕患者(对照组),分别用疗效四级单盲法和临床痤疮瘢痕评估量表(ECCA)权重评分对两组治疗前后照片分析统计,评估疗效。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配对资料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92.9%(39例)和89.4%(4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42,P > 0.05)。治疗前观察组ECCA权重评分为46.7 ± 16.3,对照组为45.7 ± 15.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271,P > 0.05)。治疗后,观察组ECCA权重评分降低为29.5 ± 15.1,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5.713,P < 0.05);对照组降低为31.3 ± 14.9,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6.086,P < 0.05)。结论 黄金微针治疗面部痤疮瘢痕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且创伤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黄金微针射频联合低能量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就诊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74例凹陷性痤疮瘢痕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7例。治疗组采用黄金微针射频联合低能量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对照组采用黄金微针射频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痤疮瘢痕权重评分(ECCA)、瘢痕改善程度IGA评估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2组治疗后ECCA评分均明显降低,但治疗组评分降低更明显(Z=-2.65,P<0.05);治疗组IGA评估有效率较对照组高。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黄金微针射频联合低能量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能更好地改善痤疮后凹陷性瘢痕,两种方法联合能够起到协同作用且不增加治疗相关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刃针联合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的临床观察。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2月本院就诊的56例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予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观察组联合刃针治疗。治疗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ECCA权重评分,面部整体美容效果改善评分表(GAIS),临床有效率等。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ECCA评分均比治疗前有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ECCA评分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GA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观察组有效率53.57%,对照组有效率28.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结论 刃针与超脉冲CO2点阵激光的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黄金微针射频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的疗效.方法 选择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2019年4月-2021年4月接收且诊治的74例凹陷性痤疮瘢痕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黄金微针射频联合PRP治疗,对照组采用滚轮微针联合PRP治疗,两组均治疗间隔4周,连续治疗3次,3次...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微针联合皮下剥离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6例患者,随机将每例患者的左右面部分为试验组(微针联合皮下剥离)和对照组(微针)。每月治疗1次,共治疗3次,治疗后第3个月进行疗效随访,使用痤疮瘢痕分级评分和痤疮瘢痕权重(ECCA)评分评估痤疮凹陷性瘢痕的改善情况。结果:随治疗次数的增加试验组和对照组凹陷性瘢痕均改善,试验组改善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3个月评估有效率和满意度,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中所有患者均有轻到中度的疼痛,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微针联合皮下剥离和单纯微针对痤疮凹陷性瘢痕均有疗效,且随治疗次数的增加疗效更佳,微针联合皮下剥离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疗效优于微针治疗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富血小板血浆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从建库到2019年7月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中富血小板血浆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的随机对照试验,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并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方法评价纳入文献质量, 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个RCTs和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联合疗法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均高于单用激光组(P=0.008,0.0002);②联合疗法和单用激光组的红斑、水肿持续时间及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21,0.35,0.50)。结论:富血小板血浆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萎缩性痤疮瘢痕的疗效优于单独使用CO2点阵激光,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EGF)凝胶辅助黄金微针射频治疗面部痤疮瘢痕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创面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5月—2019年6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接受痤疮瘢痕治疗的115例患者信息.莫匹罗星软膏辅助黄金微针射频治疗的57例(对照组),重组人EGF凝胶辅助黄金微针射频治疗的58例(试验组)痤疮瘢痕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与微针对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患者(60例)给予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治疗,对照组患者(60例)给予微针治疗,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评价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对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总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和微针治疗均对痤疮凹陷性瘢痕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疗效更佳,但治疗后不良反应较多,需提前预防,相比之下,微针治疗不良反应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比较微等离子体射频与微针射频治疗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45例萎缩性痤疮瘢痕患者采用自身半侧面部对照研究,随机一侧脸使用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另一侧面部使用微针射频治疗,每2个月治疗1次,共3次。末次治疗后1、3、6个月进行随访,通过治疗前后痤疮瘢痕权重评分(ECCA)和治疗后不良反应评估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经3次治疗后,所有患者的萎缩性痤疮瘢痕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侧ECCA从97.78分下降至54.11分(P0.05);微针射频治疗侧ECCA从94.56分下降至59.00分(P 0.05)。治疗后微等离子体射频侧ECCA下降程度与微针射频侧ECCA下降程度有明显差异(P 0.001)。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侧碾压型瘢痕平均ECCA差值与微针射频治疗侧有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两侧面部均有疼痛、红斑、水肿,水肿均为轻微水肿;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红斑持续时间、结痂持续时间微等离子射频治疗侧均较微针射频治疗侧更强或者时间更长;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侧治疗后有轻微渗出。两种方法治疗后均无炎症后色素沉着、感染、瘢痕加重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微等离子体射频和微针射频对萎缩性痤疮瘢痕均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小,患者满意度高;微等离子体射频对萎缩性痤疮瘢痕的总体疗效优于微针射频,特别是治疗碾压型瘢痕,但微针射频不良反应相对更小,停工期更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CO2点阵激光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面部光线性角化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开放性、非对照性临床研究,对15例面部光线性角化病患者进行CO2点阵激光联合ALA-PDT治疗,共治疗1~5次,随访1年,观察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2例患者经过1次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4例2次治疗后完全缓解,9例3~5次治疗后完全缓解,随访12个月均无复发。 3例报告美容效果极好,7例报告美容效果良好,5例报告美容效果一般。治疗过程中,有11例患者轻微疼痛,4例明显疼痛。结论 CO2点阵激光联合ALA-PDT治疗面部光线性角化病有效,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通过前瞻性、半脸对照研究,比较皮秒翠绿宝石激光与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激光科收集面部对称性萎缩性痤疮瘢痕患者,左侧面部痤疮瘢痕采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右侧采用皮秒翠绿宝石激光点阵模式治疗,治疗间隔为2个月,共治疗3次。治疗前后由皮肤科医生根据ECCA评价表对瘢痕进行评分,患者根据四分法自评临床疗效。记录治疗时疼痛程度和不良反应。两侧间、治疗前后ECCA评分及疼痛程度评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四分法评分比较采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结果 治疗前皮秒激光侧和点阵激光侧间EC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06,P = 0.300),治疗3次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98 ± 21.48)分比(58.04 ± 17.63)分,t = 3.76,P = 0.001]。与治疗前相比,皮秒激光侧瘢痕改善评分(2.21 ± 1.09)分,CO2点阵激光侧(2.83 ± 1.11)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70,P = 0.007)。与CO2点阵激光侧相比,皮秒激光侧不良反应更少,表现为一过性红斑、水肿,治疗疼痛评分亦明显降低[(3.71 ± 0.62)分比(6.23 ± 1.06)分,t = 11.93,P < 0.001]。结论 皮秒翠绿宝石激光与超脉冲CO2点阵激光均能有效改善萎缩性痤疮瘢痕,CO2点阵激光疗效更显著,而皮秒激光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胶原贴敷料对CO2点阵激光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术后的修复作用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70例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CO2点阵激光治疗后外敷胶原贴敷料20 min,共10 d;对照组不用敷料,其余处理同试验组。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后急性炎症反应情况、痂皮脱落时间、患者舒适度评价、误工期、炎症后色素沉着率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试验组急性炎症反应评分(W = 312,P < 0.01)、痂皮脱落时间(t = 2.08,P < 0.05)、激光术后自身舒适程度评价(W = 172,P < 0.01)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炎症后色素沉着发生率(χ2 = 6.06,P < 0.05)、误工期(t = 3.14,P < 0.05)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均无新发生的瘢痕。 结论 CO2点阵激光术后应用胶原贴敷料可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点阵CO2激光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的疗效。方法:采用点阵CO2激光治疗躯干及四肢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60~80 mJ/脉冲,每4周1次,共治疗3次。根据皮损大小、色素沉着及瘙痒对皮损进行评分。结果:共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10例患者,其中苔藓样淀粉样变性4例,斑状淀粉样变性6例。皮损大小、色素沉着及瘙痒由治疗前的36分,35分,38分下降至9分,12分,4分。三次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100%,显效率为90%。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点阵CO2激光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Fractional CO2 laser is a good option for treating acne scars. However,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is treatment modality requires further evidence. To perform a meta‐analysis to assess clinical improvements in acne scars with fractional CO2 laser and non‐CO2 laser therapies. Databases (PubMed, Embase, Cochrane Library) were searched using the search strategy to identify eligible studies. All statistical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using the Review Manager 5.0, and a meta‐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fractional CO2 laser used as a treatment for acne scars. Eight studies were included for further analysi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fractional CO2 laser and non‐CO2 laser therapies in terms of clinical improvement, observer assessment (P = .19), patient assessment (P = .91), and incidence of post‐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 (P = .69). The subgroup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duration of follow‐up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evaluation of treatment effect. The efficacy of fractional CO2 laser therapy in acne scars appeared to be equal to that of non‐CO2 laser therapies. More well design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more credible and standard evaluation criteria are needed, and the efficiency of combination therapy requires further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