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有效性原则,采用“性-效-物”三元论研究思路,从药性(味)和药效角度揭示白芍Q-marker。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解析白芍、炒白芍、赤芍化学物质组;在此基础上,通过分子对接方法,选择白芍中各结构类型代表化合物为配体小分子,通过与苦、酸味受体进行分子对接实验,预测白芍潜在药性(味)物质基础;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等数据库预测化合物潜在作用靶点,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化合物-靶点-信号通路-药理作用-功效网络,进一步以体外抗炎药效筛选模型,验证白芍及关键化合物的抗炎药效作用,明晰基于药效的白芍物质基础,进而基于有效性完整表达结果确定白芍Q-marker。结果 共解析出白芍中42个成分、炒白芍中41个成分、赤芍中34个成分。其中单萜及其苷类化合物可能为白芍最主要的苦味物质基础,带有没食子酰基的鞣质类化合物可能为白芍最主要的酸味物质基础。网络药理学结果发现,白芍中17个成分通过作用于191个潜在靶点干预了165条相关通路,可发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抑制子宫收缩、抗炎、镇痛、保肝、抗高血压和抑制汗腺分泌等作用;验证实验表明,白芍中8个主要成分可通过下调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一氧化氮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结论 初步确定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没食子酰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儿茶素、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及没食子酸为基于有效性完整表达的白芍Q-marker。  相似文献   

2.
朝鲜白头翁抗炎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长福  孙世芹  王有志  辛萍 《中草药》2013,44(18):2508-2514
目的 筛选朝鲜白头翁Pulsatilla cernua的抗炎有效部位并研究其化学成分。方法 将朝鲜白头翁干燥根以70%乙醇回流提取,提取物经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洗脱,依次得到水及30%、50%、95%乙醇洗脱组分,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以确定其抗炎有效部位;采用各种柱色谱分离纯化抗炎有效部位中的化合物,根据理化特征并结合波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朝鲜白头翁根经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50%乙醇洗脱组分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对其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8-羟基松脂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1)、3, 4:3′, 4′-bis (methylenedioxy)- 9′-hydroxyl-lignane-9-methyl-O-β-D-glucopyranoside(2)、prinsepiol-4-O-β-D-glucopyranoside(3)、(+)-环合橄榄树脂素-6-O-β-D-葡萄吡喃糖苷(4)、6-O-(E)-feruloyl-β-glucopyranoside(5)、6-O-(E)-feruloyl-α-glucopyranoside(6)、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葡萄糖(7)、常春藤苷基-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 (1→3)-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葡萄糖(8)和常春藤苷基-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葡萄糖(9)、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10)、刺囊酸-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11)和羽扇豆醇(12)。结论 朝鲜白头翁50%乙醇洗脱组分为其抗炎有效部位,该部位中得到的化合物24689为首次从白头翁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凤丹籽饼粕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普  卢宗元  邓瑞雪  刘欣  杨丹蕾  牛亚琪  尹卫平 《中草药》2013,44(22):3105-3108
目的 研究凤丹Paeonia ostii籽饼粕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凤丹籽饼粕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β-D-葡萄糖基-(1→6)-β-D-葡萄糖苷(1)、虎杖苷(2)、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3)、齐墩果酸(4)、白桦脂酸(5)。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凤丹苷A。化合物23为首次从芍药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李胜华 《中草药》2014,45(10):1373-1377
目的 研究鼠曲草Gnaphlium affine全草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鼠曲草全草中黄酮苷类成分,采用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鼠曲草全草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methoxyphenol1-O-α-L-rhamnopyranosyl-(1→6)-O-β-D-glucopyranoside(1)、3',5-dihydroxy-2-(4-hydroxybenzyl)-3-methoxy- bibenzyl(2)、大黄素甲醚(3)、松柏醛(4)、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5)、款冬二醇3-O-棕榈酸酯(6)、白桦脂酸(7)、伞形香青酰胺(8)、对羟基桂皮酸甲酯葡萄糖苷(9)、valene-1(10)-ene-8,11-diol(10)、longumoside A(11)、大海米菊酰胺K(12)、槲皮素-3-O-芸香糖基-7-O-葡萄糖苷(13)、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基-(1→6)-[(6'-O-咖啡酸)-β-D-葡萄糖苷](14)、毛蕊花苷(15)。结论 化合物1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化学物236813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田二丽  杨光忠  梅之南  陈玉 《中草药》2014,45(10):1358-1362
目的 研究五叶山小橘Glycosmis pentaphylla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五叶山小橘茎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羟基苯甲酸甲酯-2-O-β-D-呋喃芹菜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苷(1)、肌苷(2)、4-甲氧基-8-(O-β-D-吡喃葡萄糖)-2(1H)-喹啉酮(3)、threo-guaiacyl-glycerol-8-O-4'-sinapyl ether 7-O-β-D-glucopyranoside(4)、牡荆素(5)、乙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6)、异丙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7)、苏式-愈创木基甘油(8)和赤式-愈创木基甘油(9)。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五叶山小橘甲素。化合物2469为首次从山小橘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薜荔Ficus pumila的干燥花序托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硅胶色谱柱、Sephadex LH-20色谱柱、ODS色谱柱及制备HPLC等技术方法分离并纯化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 结果 从广王不留行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了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芦丁(1)、山柰酚3-O-α-L-鼠李糖 (1→6)-β-D-葡萄糖苷(2)、异槲皮苷(3)、槲皮苷(4)、二氢山柰酚5-O-β-D-葡萄糖苷(5)、二氢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6)、maesopsin 6-O-β-D-glucopyranoside(7)、开环异落叶松脂素 9-O-β-D-葡萄糖苷(8)、绿原酸(9)、原儿茶酸(10)、咖啡酸(11)、5-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2)、对羟基苯甲酸(13)、香草酸(14)、5-O-咖啡酰基-奎宁酸丁酯(15)、β-香树脂醇乙酸酯(16)、β-胡萝卜苷(17)、红花菜豆酸(18)、吐叶醇(19)、(1′S, 6′R)-8′-hydroxyabscisic acid β-D-glucoside(20)和1-methyl-1, 2, 3, 4-tetrahydro-β-carboline-3-carboxylic acid(21)。结论 化合物51518202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5812152021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王彦志  曾光  张萌  刘阳 《中草药》2014,45(9):1219-1222
目的 研究九节菖蒲Anemone altaica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Diaion HP-20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硅胶等柱色谱技术对九节菖蒲水溶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结合文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九节菖蒲根茎水溶性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其中6个酚类化合物:阿魏酸(1)、单阿魏酰酒石酸(2)、绿原酸(3)、丁香酸葡萄糖苷(4)、阿魏酰-6’-O-α-D-葡萄糖苷(5)、阿魏酰-6’-O-β-D-葡萄糖苷(6);2个木脂素类:(+)-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7)、(+)-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8);1个香豆素类化合物:七叶苷(9);5个含氮化合物:2,3,4,9-四氢-1H-吡啶骈 [3,4-b] 吲哚-3-羧酸(10)、苯丙氨酸(11)、腺嘌呤(12)、胸腺嘧啶核苷(13)、腺苷(14)。结论 化合物213均为首次从银莲花属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鬼针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曹园  瞿慧  姚毅  刘志辉  方祝元 《中草药》2013,44(24):3435-3439
目的 研究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多种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果 从鬼针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5-O-β-D吡喃葡萄糖苷(1)、奥卡宁-4′-O-β-D-(2″, 4″, 6″-三乙酰基)-吡喃葡萄糖苷(2)、奥卡宁-4′-O-β-D-(3″,4″-二乙酰基-6″-反式-对-香豆酰基)-吡喃葡萄糖苷(3)、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金丝桃苷(9)、芦丁(10)、柚皮素(11)、芹菜素(12)、槲皮素(13)、5, 7-二羟基色原酮-7-O-β-D-葡萄糖苷(14)、咖啡酸(15)、没食子酸(16)、β-谷甾醇(17)、胡萝卜苷(18)。结论 化合物111为首次从鬼针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141518为首次从鬼针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地黄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块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以及反相HPLC柱色谱方法对地黄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应用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地黄块根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 2, 5, 6-四氢-1-甲基-2-氧代-4-吡啶乙酸(1)、5-deoxyantirrhinoside(2)、5-deoxylamiol(3)、去乙酰野芝麻苷(4)、栀子新苷(5)、genipin-gentiobioside(6)、genameside C(7)、6β-hydroxy-2-oxabicyclo [4.3.0] Δ8-9-nonen-1-one(8)、焦地黄素D(9)、焦地黄素E(10)、地黄苷(11)、sculponiside(12)、2-phenylethyl-O-β-D-xyl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13)、毛蕊花糖苷(14)、红景天苷(15)、leucosceptoside A(16)、焦地黄苯乙醇苷D(17)、deacyl-martynoside(18)、焦地黄苯乙醇苷A119)、焦地黄苯乙醇苷B120)、3, 4-dihydroxy-β-phenethyl-O-α-L- rhamnopyranosyl-(1→3)-O-β-D-galacopyranosyl-(1→6)-4-O-caffeoyl-β-D-glucopyranoside(21)、1-(4-methy-2-furanyl)-2-(5- methyl-5-ethenyl-2-tetrahydrofuranyl)-propan-1-one(22)、2-methoxy-4-methylphenyl-O-β-D-apiofuranosyl-(1→6)-β-D- glucopyranoside(23)、rhamnopyranosyl vanilloyl(24)、syringicacid-4-O-α-L-rhamnopyranoside(25)、(7R, 8S, 7′R, 8′S)-4, 9, 4′, 9′-tetrahydroxy-3, 3′-dimethoxy-7, 7′-epoxylignan 9-O-β-D-glucopyranoside(26)、1-methyl-1, 2, 3, 4-tetrahydro-β-carboline- 3-carboxylic acid(27)、异直蒴苔苷(28)、直蒴苔苷(29)。结论 29个化合物包括9个环烯醚萜类(210)、11个苯乙醇苷类(1121)和9个其他类型(12229)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地黄啶,化合物28242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经体外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14131524252728D-半乳糖胺诱导的人肝细胞HL-7702损伤有较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斑唇马先蒿Pedicularis longiflora var. tubiformi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RP18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斑唇马先蒿的乙醇提取部位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二十六烷醇(1)、正三十六烷醇(2)、正三十九烷醇(3)、β-谷甾醇(4)、己二烯二酸(5)、肉桂酸(6)、对甲酰基肉桂酸(7)、β-胡萝卜苷(8)、芹菜素(9)、刺槐素(10)、木犀草素(11)、金圣草黄素(12)、苜蓿素(13)、东莨菪素(14)、1-羟基呫吨酮(15)、木犀草素-5-O-β-D-葡萄糖苷(16)、荭草苷(17)、槲皮素- 4′-O-D-半乳糖(18)、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9)、毛蕊花苷(20)。结论 化合物181014182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纤花线纹香茶菜Rabsodia lophanthoides var. graciliflora的水溶性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柱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 MS 和 NMR 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 结果: 分得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咖啡酸(3,4-dihydroxycinnamic acid,1)、芹菜素-6,8-C-二-β-D-吡喃葡萄糖(apigenin-6,8-C-di-β-D-glucopyranoside,2)、异夏佛托苷(isoschaftoside,3)、夏佛托苷(schaftoside,4)和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5)。 结论: 其中化合物 2~4 为首次从该药用植物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12.
杨树娟  袁玲玲  余玲  杨增明 《中草药》2014,45(14):1971-1975
目的 对云南西双版纳产傣药三桠苦Evodia lepta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波谱学方法结合化学水解鉴定化合物。结果 从三桠苦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 4, 6-三羟基苯乙酮-3, 5-二-C-β-D-葡萄糖苷(1)、2, 4, 6-三羟基苯乙酮-3, 5-二-C-β (6’-O-E-对香豆酰基)-D-葡萄糖苷(2)、2, 4, 6-三羟基苯乙酮-3, 5-二-C-β (6’-O-Z-对香豆酰基)-D-葡萄糖苷(3)、2, 4, 6-三羟基苯乙酮-3, 5-二-C-β (6’-O-E-肉桂酰基)-D-葡萄糖苷(4)。结论 其中化合物24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三桠苦双碳苷A、三桠苦双碳苷B、三桠苦双碳苷C,化合物1为首次从三桠苦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板蓝根抗病毒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立巍  董伟  杨婧妍  李祥  李伟 《中草药》2013,44(21):2960-2964
目的 研究板蓝根Isatidis Radix抗病毒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单体成分的活性。方法 板蓝根水提物经D101大孔树脂吸附,10%、50%乙醇洗脱的有效部位,经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板蓝根水提抗病毒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香苷(1)、4-(1, 2, 3-三羟基丙基)-2, 6-二甲氧基苯-1-O-β-D-葡萄糖苷(2)、异落叶松脂醇(3)、异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4)、落叶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5)、落叶松脂素-4, 4′-二-O-β-D-二葡萄糖苷(6)、2-羟基-1, 4-苯二甲酸(7)、D-甘露醇(8)、吲哚-3-乙腈-6-O-β-D-葡萄糖苷(9)、3-[2′-(5′-羟甲基) 呋喃基]-1(2H)-异喹啉酮-7-O-β-D-葡萄糖苷(10)。结论 化合物247810为首次从菘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具有明显的抗HSV-2型病毒作用,治疗指数(TI)为6.07;化合物156对HSV病毒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中药王不留行的对照品王不留行黄酮苷的化学结构进行修正。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及硅胶柱色谱对王不留行药材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得到化合物1,运用化学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并且将该化合物与王不留行黄酮苷对照品(购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进行薄层、高效液相、核磁(一维及二维)和红外等方法进行数据比对分析,结果两者均一致。结果:原王不留行黄酮苷的黄酮母核4''位上连接的葡萄糖,正确连接位置应该在7位上,王不留行黄酮苷的化学结构应该是芹菜素-6-C-[α-L-阿拉伯糖-(1→2″)-β-D-葡萄糖]-7-O-β-D-葡萄糖苷。结论:王不留行黄酮苷的化学结构应修改为芹菜素-6-C-[α-L-阿拉伯糖-(1''"→2″)-β-D-葡萄糖]-7-O-β-D-葡萄糖苷。该化合物鉴定的关键是4''-OH的信号,在核磁共振氢谱和HMBC谱中是较难得到的,如果要得到明显信号,需要在实验中选择较低的样品浓度,并且以DMSO-d6为溶剂。根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王不留行黄酮苷是王不留行药材质量标准的定量成分,所以它的化学结构准确性对于国家法典的权威性而言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荔枝Litch chinensis核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硅胶、D101大孔树脂、MCI、ODS、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Griess法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一氧化氮(NO)的抑制活性;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trinitrophenylhydrazine,DPPH)方法测定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 从荔枝核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柚皮素-7-O-(2'',6''-二-O-α-L-鼠李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litchioside D(2)、异鼠李素-3-O-(2'',6''-二-O-α-L-鼠李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3-O-(6-O-啡酰基)-β-葡萄糖基-(1→3)-α-鼠李糖-7-O-α-鼠李糖苷(4)、5''-O-β-D-葡萄糖苷茉莉酮酸甲酯(5)、5''-O-β-D-葡萄糖苷茉莉酮酸丁酯(6)、5''-O-β-D-葡萄糖苷茉莉酮酸(7)、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8)、表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9)、pyrafortunoside A(10)、苯乙基芸香苷(11)、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12)、methyl-1-(β-D-ribofuranosyl)-imidazolin-2-one-4-carboxylate(13)、莽草酸甲酯(14)和莽草酸(15)。体外抗炎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3能明显抑制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NO释放,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为(27.9±2.8)μmol/L;化合物15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IC50为(62.4±9.7)μmol/L。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4对DPPH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活性,其IC50为(109.8±1.5)μmol/L。结论 化合物136915为首次从荔枝核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有较强体外抗炎活性,化合物15有一定的体外抗炎活性。化合物4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6.
乌蕨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乌蕨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及 Sephadex LH-20 柱色谱对乌蕨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结果:从乌蕨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纯化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4-羟基-2,6-二氧甲基-苯甲酸(2),胡萝卜苷(3),芹菜素(4),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6),丁香酸(7),原儿茶醛(8),2,5-二羟基苯甲酸(9),原儿茶酸(10),秦皮素(10),6-氯-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2),牡荆素(13)。结论:化合物6,12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刘艳  尧俊涵  梅瑀  潘娟  管伟  李萌萌  匡海学  杨炳友 《中草药》2024,55(9):2875-2886
目的 研究景天科植物红景天Rhodiola crenulata干燥根的化学成分,考察红景天中化学成分抗缺氧损伤作用。方法 综合运用硅胶、ODS及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利用UV、IR、NMR、MS等光谱、波谱学手段对分得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采用CCK-8法评价化合物对CoCl2诱导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 从红景天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37个化合物,包括苯丙素类19个,分别为对羟基桂皮酸(1)、咖啡酸(2)、6,7-二甲氧基香豆素(3)、2-甲氧基-4-(2-丙烯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4)、1,2-di-O-β-D-glucopyranosyl-4-allylbenzene(5)、3,4,5-trihydroxy allylbenzene-3-O-β-D-glucopyranosyl-4-O-β-D-glucopyranoside(6)、刺五加苷B(7)、松柏苷(8)、肉桂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9)、1-feruloyloxy-2-methoxy cinnamic acid(10)、异落叶松脂素(11)、(7R,8S)-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9-β-glucopyranoside(12)、(7S,8R)-脱氢双松柏醇-9''-β-D-葡萄糖苷(13)、(7R,8S)-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9′-O-β-D-glucopyranoside(14)、(7R,8R)-7,8-dihydro-9′-hydroxyl-3′-methoxyl-8-hydroxymethyl-7-(4-hydroxy-3-methoxyphenyl)-1′-benzofuranpropanol 9′-O-β-D-gluco- pyranoside(15)、(7S,8R)-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4-O-β-D-glucopyranoside(16)、hyuganoside IIIa(17)、3-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3-hydroxy-1-(E)-propenyl)-2,6-dimethoxyphenoxy]propyl-β-D-glucopyranoside(18)、金石蚕苷(19);苯乙烷类6个,分别为酪醇(20)、苯乙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21)、icariside D222)、p-hydroxyphenethyl-O-β-D-glucopyranoside(23)、对羟基-苯乙基-6''-O-没食子酰-β-葡萄糖苷(24)、苯乙醇-β-巢菜糖苷(25);黄酮类4个,分别为根皮素(26)、异槲皮苷(27)、山柰酚-7-O-葡萄糖苷(28)、表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29);其他类8个,分别为3-methyl-but-2-en-1-yl-β-D-glucopyranoside(30)、大花红天素(31)、taxilluside A(32)、trans-linalool-3,6-oxide-β-D-glucopyranoside(33)、xylogranatinin(34)、马钱苷(35)、(6Z)-4-(3-hydroxybutylidene)-3,5,5-trimethyl-2-cyclohexene-1-one-O-β-D-glucopyranoside(36)、blumenyl C-β-D-glucopyranoside(37)。在20 μmol/L时,苯丙素类、苯乙烷类及黄酮类化合物均表现出明显的的抗缺氧损伤作用。结论 化合物710171935为首次从景天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6262832343637为首次从景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抗缺氧损伤活性实验表明,在20μmol/L时苯乙烷类化合物2023对CoCl2损伤PC 12细胞保护作用最好,细胞存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季君洋  王起文  汪茂林  陈建伟  李祥 《中草药》2019,50(9):2013-2016
目的 研究蝉翼藤Securidaca inappendiculata根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大孔树脂、硅胶柱色谱、中压液相、凝胶色谱以及高效制备液相色谱等手段对蝉翼藤根茎95%乙醇提取物中甲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所得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蝉翼藤根茎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methylene-butanoic acid 4-O-[(β-D-glucopyranosyl)oxy]-intramol-1,6''-ester(1)、3-甲氧基-4-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甲酸甲酯(2)、苏式-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4''-氧新木脂烷-4-O-β-D-吡喃葡萄糖苷(3)、eucomegastigside A(4)、毛果槭倍半新木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5)。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的半萜苷,命名为蝉翼藤萜酸苷D。化合物2~4为首次从远志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薄荷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凌玉  李振麟  蔡芷辰  钱士辉 《中草药》2013,44(20):2798-2802
目的 对薄荷Mentha haplocalyx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薄荷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薄荷木酚素(1)、5-羟基-6, 7, 8, 4′-四甲氧基黄酮(2)、桦木酸(3)、橙皮素-7-O-β-D-葡萄糖苷(4)、龙胆酸-5-O-β-D-(6′-水杨酰基)-葡萄糖苷(5)、蒙花苷(6)、刺槐素(7)、5-羟基-6, 7, 8, 3′, 4′-五甲氧基黄酮(8)、5, 6, 4′-三羟基-7, 8-二甲氧基黄酮(9)、田蓟苷(10)、藿香苷(11)。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木酚素类化合物,命名为薄荷木酚素;化合物2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4为首次从唇形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5为首次从薄荷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杨炳友  李婷  郭瑞  王秋红  匡海学 《中草药》2013,44(20):2803-2807
目的 研究洋金花Datura metel 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乙醇提取洋金花叶,采用硅胶、AB-8大孔吸附树脂、ODS和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以及制备液相等技术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洋金花叶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aphthisoxazol A(1)、刺龙芽糖苷I(2)、L-色氨酸(3)、槲皮素3-O-2-(E-咖啡酸)-α-L-阿拉伯糖-(1→2)-β-D-吡喃葡萄糖-7-O-β-D-葡萄糖苷(4)、正丁基-O-α-D-呋喃果糖苷(5)、金线莲碱(6)、二氢催吐萝芙木醇-O-β-D-葡萄糖苷(7)、(6S, 7E, 9S)-9-[(β-D-glucopyranosyl)-oxy] megastigma-4, 7-dien-3-one(8)、山柰酚-3, 7-二- O-β-D-吡喃葡萄糖苷(9)、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10)、槲皮素-7-O-葡萄糖苷(11)、(6S, 9R)-6-羟基-3-酮-α-紫罗兰醇-9-O-β-D-葡萄吡喃糖苷(12)、豆甾醇(13)、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14)。结论 化合物18为首次从茄科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