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失眠症中医不寐五神分型与睡眠进程参数的关系,为中医不寐五神分型法提供量化依据。方法筛选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且资料完整的病例125例,根据中医不寐五神分型法进行分型(组),运用多导睡眠检测仪对其睡眠进程参数进行监测。结果心不藏神组总睡眠时间多于肾不藏志组(P〈0.05),觉醒次数及睡眠觉醒时间多于肝不藏魂组(P〈0.01);肝不藏魂组总睡眠时间多于肾不藏志组(P〈0.01),觉醒次数少于心不藏神组(P〈0.01)、脾不藏意组(P〈0.01)、肺不藏魄组(P〈0.01),睡眠觉醒时间少于心不藏神组(P〈0.01)及肾不藏志组(P〈0.01);脾不藏意组睡眠潜伏期时间多于肺不藏魄组(P〈0.05),总睡眠时间多于肾不藏志组(P〈0.01),觉醒次数多于肝不藏魂组(P〈0.01);肺不藏魄组睡眠潜伏期时间少于脾不藏意组(P〈0.05)、肾不藏志组(P〈0.05),总睡眠时间多于肾不藏志组(P〈0.01),觉醒次数多于肝不藏魂组(P〈0.01),睡眠觉醒时间少于肾不藏志组(P〈0.05);肾不藏志组睡眠潜伏期时间多于肺不藏魄组(P〈0.05),总睡眠时间少于心不藏神组(P〈0.05)、肝不藏魂组(P〈0.01)、脾不藏意组(P〈0.01)、肺不藏魄组(P〈0.01),睡眠觉醒时间多于肝不藏魂组(P〈0.01)、肺不藏魄组(P〈0.05)。结论失眠症中医不寐五神分型与睡眠结构参数存在相关性,肾不藏志组总睡眠时间最少,提示肾不藏志组的多导睡眠图表现与其主症符合。  相似文献   

2.
王行宽教授根据《内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学说立论,提出从"心肝肺-神魂魄"之神三维体系来论治不寐病,治疗时尤其重视心、肝、肺三脏调燮,以安定神魂魄,使之入舍。并以百合安神汤为基础方,在临床实践中颇获良效。本文总结了王行宽教授从神三维体系论治不寐的思想和临床治验。  相似文献   

3.
“不寐”即今之失眠 ,是以不易入睡、睡后易醒 ,甚则彻夜不眠为主证的一类疾病 ,并常伴有多梦。引起不寐的病因病机很多 ,如阳不交阴、心肾不交 ,思虑劳倦、心脾两虚 ,肝郁化火、肝火扰动 ,以及心胆气虚 ,胃中不和等。我院已故名老中医石冠卿教授论治不寐一证颇富经验。不寐一证 ,人多责之于心 ,验诸临床 ,或效或不效。石老治疗不寐 ,在注重心神作用的基础上 ,擅长从肝论治。《内经》谓夜卧血归于肝 ,肝藏血 ,血舍魂 ,肝血充足则寐 ,若肝血不足则不能藏魂 ,魂不归肝则不寐。《症因脉治》云 :“肝火不得卧之因 ,或因脑怒伤肝 ,肝气怫郁 ,或尽…  相似文献   

4.
郭振武教授认为不寐病位在肝,起病多与情志有关,肝失疏泄,肝血亏虚,均可致五脏生克太过,魂不归脏而致夜寐不安;肝体阴而用阳,忌刚宜柔,且主藏血,人卧血归于肝,肝血不足则内生虚热或阴虚阳亢而致不寐;郭师强调治从肝血虚论治,补益肝血为主,兼顾他脏,补益肝血、除烦安神,平肝潜阳、养血安神;疏肝和胃等,同时嘱患者注意保持良好情绪,适量运动;平日顺应黄帝内经养生理念,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配合方药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附不寐之肝血不足、血虚内扰,肝阳上亢,肝胃不和验案3则。  相似文献   

5.
肾不藏志不寐是中医不寐五神分型之一,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1]认为不寐的核心病机为神不入于舍,根据五神不安舍于五脏,五神分型法把不寐分为心不藏神不寐、肝不藏魂不寐、脾不藏意不寐、肺不藏魄不寐、肾不藏志不寐五型。文章追溯了肾不藏志不寐的源流;发现了肾不藏志不寐的单一主症是夜寐早寤,明确了肾不藏志不寐的核心病机是肾志不安于舍,分析其常见病因为肾脏虚损,提出其治疗当以补益肾脏、安神定志为法;同时指出肾不藏志不寐病人多见于老年人、有熬夜史及房劳肾虚之人;这对临床颇有意义,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心不藏神型与肝不藏魂型失眠症特征的研究,以充实完善"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方法:纳入肝不藏魂型失眠症患者91例,心不藏神型失眠症患者75例,并对纳入的失眠症患者进行PSQI评分和分析。结果:肝不藏魂组与心不藏神组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以及睡眠效率和睡眠障碍上存在差异,且均为心不藏神组高于肝不藏魂组;两组在入睡时间及日间功能障碍的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PSQI总分的比较上存在差异(P0.01)。结论:心不藏神型的PQSI总分高于肝不藏魂型。心不藏神型不寐患者在PSQI评分上的表现特征主要为入睡时间的延长和睡眠时间的减少;肝不藏魂型不寐患者在PSQI评分上的表现特征主要为入睡时间的延长,日间功能障碍和睡眠质量的下降。我们认为通过分析PSQI量表所得出的心不藏神型与肝不藏魂型失眠症特征与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中所定义的特征相符。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中的魂魄学说在《内经》中就有较抽象的论述 ,在《灵枢·天年》中记载 :“黄帝曰 :何者为神 ?岐伯曰 :血气已和 ,营卫已通 ,五脏已成 ,神气舍心 ,魂魄毕具 ,乃成人”。说明了人体发育成熟后 ,心主神志、肝藏魂、肺藏魄支配着人体的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 ,即人体要保持健康的精神心理生理活动 ,神、魂、魄三者必须相互协调 ,配合一致。笔者就祖国医学中的魂魄学说的临床意义进行如下探讨。1 魂魄与五脏气血的关系《素问·六节脏象论》载 :“岐伯曰 :心者 ,生之本 ,神之变也 ;……肺者 ,气之本 ,魄之处也 ;……肝者 ,罢极之本 ,魂之居…  相似文献   

8.
魂魄刍议     
祖国医学认为精神活动由心主宰,分属五脏,所谓“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故有“五神藏”之称。即以“神”“魄”“魂”“意”“志”等不同的精神活动与五脏生理病理联系起来,体现了祖国医学“形神合一”的唯物观。《灵枢·本神》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本文仅就魂魄生理病理及诊断学价值作初步探讨,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9.
以《内经》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临床实际分析五藏所藏之神——神、魂、魄、意、志的实质、区别与联系,论述"心藏神"之"神"仅属于狭义之神。  相似文献   

10.
不寐亦称失眠或“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指睡眠时经常不易入睡,或睡眠短浅易醒,甚至整夜不能入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一》论述不寐的病因时说:“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现举不寐从肝论治验案三则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内经》睡眠的基础理论入手,以中医"五神"学说和情志理论为指导,来阐释失眠证的不同类型及相应治法,有魂伤气郁致不寐、神伤气散致不寐、意伤气结致不寐、魄伤气弱致不寐、志伤精却致不寐。方剂选用丰富,有酸枣仁汤滋养心肝之阴、养血安神,四逆散疏肝解郁、调畅气机,十味温胆汤去除痰湿安神,朱砂安神丸、磁朱丸重镇安神,养心汤、天王补心丹益气养血,归脾汤、炙甘草汤、甘麦大枣汤健脾养心,交泰丸、黄连阿胶汤交通心肾等。丰富和发展了失眠的临床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2.
“肝藏血,血舍魂”源于五脏藏神理论,其核心内容是肝脏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肝魂在肝血提供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神志活动。躯体性焦虑是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焦虑症。基于“肝藏血,血舍魂”理论,躯体性焦虑的病机可概括为肝不藏血、肝失疏泄与血不养魂、魂失所舍,可治以养血柔肝、调畅气机及柔肝安魂、调和阴阳,临证可灵活选用疏肝理气解郁、清泻肝火、滋阴降火、活血化瘀等治法。  相似文献   

13.
不寐亦称失眠或“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 ,是指睡眠时经常不易入睡 ,或睡眠短浅易醒 ,甚至整夜不能入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一》论述不寐的病因时说 :“平人肝不受邪 ,故卧则魂归于肝 ,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 ,魂不得归 ,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这说明肝有邪 ,魂不守舍 ,影响心神不安而发生不寐。又 ,脾主运化 ,藏意 ,主思 ;若肝郁乘脾 ,脾失健运 ,或思虑过度 ,气机不畅 ,以致气血化源不足 ,不能养心安神 ,亦致不寐。所以不寐因肝气郁滞而得 ,为临床所常见。现举不寐从肝论治验案二则如下 ,以供同道参…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分析"肝藏血、血舍魂"理论源流,认为肝血肝阴不能舍魂是不寐发生的关键核心机制,治疗不寐所采用的平肝降逆、平肝潜阳、清肝泻火、疏肝解郁、清热化痰、活血化瘀、养血滋阴、养阴清热等治法最终均要达到满足肝血肝阴能够舍魂这一核心机制方可取得疗效。同时,通过对临床治疗不寐的试验研究对该理论进行佐证。  相似文献   

15.
介绍韩祖成教授对多梦型睡眠障碍的理论分析及辨治经验。韩祖成教授认为多梦型睡眠障碍总病机乃肝不藏魂、魂不守舍;五脏中任意一脏失调,脏腑气血运行失常,皆可致肝不藏魂而发为本病。将本病分为肝气郁结、肝郁化热(火)、肝阳上亢、肝血瘀滞、肝血不足5型;治疗大法为疏肝理气、清肝除热(火)、平肝潜阳、理肝祛瘀、调肝补血;同时以肝为中心,探讨他脏对肝不藏魂的影响,五脏兼顾。最后附病案两则,展示韩祖成教授对多梦型睡眠障碍的独到见解与辨治特色。  相似文献   

16.
梦是睡眠中特有的现象,是一种睡梦主观体验;梦是人正常的生理表现,平人肝不受邪,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多梦则为病理表现,肝不藏魂是多梦的核心病机,亦和心神不安、五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临证时常虚实寒热夹杂。治疗时需抓住主要病机,分清先后证型而论治,同时要兼顾其他征象。文中从肝血不足、血不藏魂,痰火扰心、肝魂被扰,瘀血阻络、血不养肝3个临床常见证型论述,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7.
失眠见于多种疾病,诸如神经官能症、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更年期综合征等,中医学称其为“不寐”、“不得眠”、“目不瞑”、“不得卧”,此类患者因长期睡眠不好而性情急躁,精神不安,情绪低落,抑郁寡欢,痛苦异常。阎艳丽教授辨治本病颇为擅长,笔者随其临床,体会有以下3个特点。1相关脏腑并调失眠常伴多梦,是阳不入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的病理反映,虽病位在心,然与它脏密不可分。藏象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情志与五脏相关联,《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六节藏象论》称之为“神脏五”,其中心…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张智龙教授运用养血柔肝针法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经验。认为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基本病机为肝郁克脾,脾失健运,痰瘀内生,气血生化不足,肝无所藏,肝血不足,魂无所归,痰浊上扰及久病气血亏虚,阳不入阴所致,证多属肝郁痰瘀,临证从肝论治,因肝脾同居中焦,生理及病理关系密切,故强调培土荣木法,创立养血柔肝针法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提出“五脏藏神”理论,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基于此,失眠与焦虑共病的内在病机当为“神不得藏”,其中以“心神”“肝魂”“脾意”为辨治重点。心不藏神则神烦,治当安心神,方选天王补心丹加减;肝不藏魂则惊悸,治当归肝魂,方选一贯煎化裁;脾不藏意则郁结,治当宁脾意,方选归脾汤出入。同时,基于五脏一体观,亦应重视肺、肾二脏的藏神功能。各脏神有所藏,则失眠与焦虑得平。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0.
正不寐亦称失眠,是由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历代医家对于不寐的病因病机有诸多描述,涉及心、胆、胃、肝等多个脏腑,而"心主神明"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在不寐病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占据重要位置。笔者认为,不寐的辨证论治,均离不开"心"。1 "心主神明"理论释义《素问·宣明五气》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分属五脏,但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