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子宫腺肌病是因子宫内膜侵入和扩散至子宫肌层所致,多次刮宫是其致病原因之一,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的经产妇,约15%患者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0年1月至2012年2月,我院经B超诊断子宫腺肌病156例,年龄在32-50岁,其中138例患者的主要症状有  相似文献   

2.
子宫腺肌病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存在于子宫肌层,并伴随周围肌层细胞的代偿性肥大和增生的一种良性病变。子宫腺肌病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疾病,多发生于30—50岁妇女,是子宫内膜移位的一种表现形式,约半数患者合并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对女性的身体健康的危害是非常的大,不仅可导致妇女月经量增多、继发痛经进行性加剧外,还可导致不孕。现回顾性分析我院59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诊治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子宫腺肌病,这一妇科常见病也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以往认为,子宫腺肌病为内在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的研究表明,子宫腺肌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在病因·流行病学·症状及药物治疗效果等方面均不相同,已予以区别[2].子宫腺肌病在手上前不易诊断,误诊率高,多误诊为子宫肌瘤[3].本文对术后经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病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时导致的一种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愈来愈高,年龄日趋年轻化,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约15%同时合并内异症,约半数合并子宫肌瘤.临床表现:痛经进行性加剧,或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不孕,妇科检查子宫呈均匀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且有压痛,经期压痛更甚[1].  相似文献   

5.
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效果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腺肌病是由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多发生于30-50岁的经产妇,约半数患者同时合并子宫肌瘤。人群发病率的1%~2%。主要发病原因与多次妊娠分娩、引产流产和上环取环时子宫壁的创伤有关。  相似文献   

6.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的一种良性子宫肌病,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约有半数患者同时合并子宫肌瘤.米非司酮治疗本病安全有效,但存在着停药后复发率高,对月经影响大等缺点.2003年2月-2005年4月,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基础上配合中药自拟方煎剂,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子宫腺肌病的中西医药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达-个高倍视野以上称为子宫腺肌病.以往认为它是内在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现认为是-种独立的疾病[1].进行性痛经,月经过多及不孕为主要临床表现,超声检查是协助诊断子宫腺肌症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准确性与技术人员培训和个人技术有很大关系[2].  相似文献   

8.
<正>子宫腺肌病是指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累及到子宫的病变,由于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同时病灶伴随平滑肌增生,约有半数患者合并子宫肌瘤,故临床医生极易在术前误诊或漏诊。现将我院1995-1999年患者资料经病理确诊而术前误诊或漏诊的30例子宫腺肌病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做对比研究。方法:对前来我院妇科就诊的15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175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其证候特点以及分布规律。结果: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这两种疾病的不同病况进行比较,得出以下三种病况占相应患者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月经不调19.3%和49.1%;痛经45.3%和83.4%;不孕症28.0%和22.3%。结论: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不孕的比例比在子宫腺肌病患者中的更高,而子宫腺肌病患者中月经不调与痛经的发病率高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相似文献   

10.
傅宝君 《中医杂志》2007,48(9):851-851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向肌层良性浸润并在其中弥漫性生长,有子宫内子宫内膜异位症之称.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以自拟腺肌方治疗该病36例,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正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局部或弥漫性病灶的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1]),好发于35~50岁的育龄期女性~([2]),常合并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渐进性加重痛经及继发性不孕等。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均匀增大或局限性结节,质地较硬伴腹部压痛,甚至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3])。虽然全子宫切  相似文献   

12.
靳艳玲 《光明中医》2009,24(7):1376-1376
子宫腺肌病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所诱发上发的以进行性痛经和月经异常为主症的疾病.异位内膜组织在子宫肌层内弥漫生长者称子宫腺肌症,局限性团块生长者称子宫腺肌瘤.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的病因上不能明确,认为可能与持续的高雌激素刺激、PRL升高有关[1].由于该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痛经及月经异常,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尚无根治的有效药物.轻症患者可用GnRH-a进行控制疼痛,但停药后症状往往再次出现,子宫重又增大.对于疼痛剧烈、药物控制效果不佳者行手术切除子宫[1].  相似文献   

13.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D),又称内在性子官内膜异位症,为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壁层,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型.  相似文献   

14.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侵入肌层的良性病变 ,在入侵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周围可见增生的肌纤维 ,以往曾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1]。现认为其为独立的子宫疾病 ,是妇科的常见病[2 ] 。近年来 ,此病在诊断方面已取得不少进展 ,笔者结合近期文献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在标志着其与肌层分界的基底膜下生长。正常情况下 ,子宫内膜基底层有阻止内膜向肌层内生长的能力 ,当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时 ,子宫内膜过度增生且向肌层内扩散 ,有两种扩散方式 :1直接由内膜基底层向肌层内生长 ,异位内膜来源于基底层内膜 ,具有基底层内…  相似文献   

15.
邱锜敏  谈勇 《北京中医药》2013,32(2):154-156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指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肌层以外的部位,可生长、浸润、反复出血,形成结节及包块,引起疼痛和不孕等.在不孕症患者中,30%~58%存在EMs,而EMs患者中又有30%~50%发生不孕[1].手术治疗可以增加EMs合并不孕症患者的受孕机会,术后自然周期妊娠率约为50%[2].由此可见,并非所有术后患者均能自然受孕.本文就当前对EMs合并不孕症患者的保守性手术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D)指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向肌层良性浸润并生长,引起痛经、月经过多等症状的疾病.发病年龄在30~50岁,总的文献报道发病率为5%~70%[1].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痛经、月经过多、不孕和子宫增大[2].祖国医学无此病名,但观其临床表现当属于"痛经"、"月经不调"、"癥瘕"等范畴.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分析与总结,发现祖国医学在治疗子宫腺肌病上有其独特的优势,现就近年中医药治疗AD的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严余明 《养生月刊》2012,33(11):988-99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种植在子宫腔外的某些部位的妇科疾病.其中,异位于子宫肌层的,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症;异位于子宫肌层以外部位的,称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多,因而临床上一般所称子宫内膜异位症均指前者.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发病率日益升高的妇科常见病,多见于30~40岁妇女.患者常并发不孕,一旦妊娠,异位内膜也呈蜕膜改变,病变缩小或消失,症状缓解.绝经后异位内膜也随卵巢功能衰退而逐渐萎缩吸收,但也偶见于绝经后发病者.子宫内膜异位分布范围甚广,常见于盆腔腹膜及盆腔器官的表面,如卵巢、子宫骶骨韧带、子宫下段后壁浆膜层以及覆盖于子宫直肠陷凹等处,故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之称.  相似文献   

18.
目的:①揭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②两病不同病况(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比较。方法:制定"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调查表",对12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18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统计学分析其证候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果: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资料频数分析得出气滞、肾虚、寒凝、痰湿、湿热、气虚、实热、血瘀等8个单一证型;聚类分析后得出气滞血瘀、气滞肾虚血瘀、肾虚血瘀、痰瘀互结、肾虚湿热瘀结、气滞寒凝血瘀等6种临床常见复合证型。子宫腺肌病患者资料频数分析得出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血瘀、气滞、气虚、寒凝、实热、痰湿、湿热等10个单一证型。聚类分析得出气滞肾虚兼痰湿、肾虚寒凝血瘀、肾虚寒凝气滞、肾虚气滞血瘀和肾虚气滞等5个常见临床复合证型。②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不同病况比较,痛经分别为54.03%和88.71%;月经不调分别为18.55%和44.09%;不孕分别为31.45%和18.82%。结论:①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证候分布复杂,临床上均以复合证型出现,两种疾病均以气滞肾虚血瘀为常见症候。②子宫腺肌病痛经及月经异常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比例较子宫腺肌病患者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9.
金季玲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且其发病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本病多发生在育龄期女性,是引起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报道,约30%~58%的不孕症患者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不孕症的发病率约为30%~50%[1].可见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不孕症二者之间关系密切.现代医学对于早期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的治疗至今没有统一的疗法,多采用期待疗法;对于中重度的患者多采用药物和手术联合应用的方法.这种以期待疗法或手术治疗为主的方案不能很好的为患者所接受.金季玲教授于1979年师从中医妇科名家夏桂成教授,在中医药治疗妇科疾病方面具有深厚造诣,结合自己从医近40载的临床经验,总结了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中医治疗方案,临床收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少腹逐瘀汤灌肠治疗子宫腺肌症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亚平 《中医杂志》2003,44(1):49-49
子宫腺肌症是正常位置的子宫内膜向肌壁内良性侵入,伴随子宫肌层弥漫性增生。以往曾认为是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但侵入到肌壁的子宫内膜来自基底层,因此,常不受孕激素的影响,并且其组织发生、病史、临床所见及治疗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也不同,所以不应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类型。本病多发生在35~50岁经产妇。笔者自1998~2001年对经门诊确诊为子宫腺肌症的患者32例,采用少腹逐瘀汤直肠灌注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