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相情感障碍的现代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相情感障碍,简称双相障碍(BPD),是针对单相情感障碍(重性抑郁)而言。DSM-Ⅳ和ICD-10将二者并列为两种主要心境障碍。单、双相概念首先由Leonhard(1957)从遗传学角度提出,并于1980年纳入DSM-Ⅲ分类体系。 顾名思义,双相兼有心境变高和变低两极性特点,是心境在正常,高涨(躁狂),低落(抑郁)之间往返摆动。虽有单相躁狂(常归为双相之列),但一般所谓单相一概指的是单相抑郁(重性抑郁),是心境往返于正常和抑郁之间。 和单相抑郁一样,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患病率(0.5%~1.5%),高复发率(90%病人多次复发),高致残率(WHO列为十大致残疾病),高死亡率(25%~50%自杀未  相似文献   

2.
正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符合症状学诊断标准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或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相当时间(躁狂发作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持续二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本诊断分类以中国CCMD-3为主,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更复杂,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大。因而,长期以来,本病一直受到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下面简单介绍对对双相障碍病人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钱敏才 《浙江医学》2021,43(5):462-466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DSM-5)对躁狂和(或)轻躁狂或抑郁发作提出了伴“混合特征”的概念,无论是双相障碍躁狂和(或)轻躁狂发作或重性抑郁发作均可伴有反相的症状,当症状数量达到一定的条目但又不符合抑郁或躁狂和(或)轻躁狂发作标准时即可诊断为“伴混合特征”。虽然这一概念便于临床应用,但在伴混合特征的重性抑郁障碍(DMX)中,如何与双相障碍特别是双相障碍Ⅱ型进行鉴别存在一定的困难,且目前无针对DMX的治疗指南。本文从DSM-5“伴混合特征”概念的提出、DMX的临床特点、与双相障碍Ⅱ型的比较、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比较DMX与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的异同点,同时建议今后对DMX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认知功能损害程度、细胞因子等生物标志物、治疗、预后及转归等方面展开研究,并与单纯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进行对照,将有助于判定DMX归属于单相障碍还是双相障碍,或是一个独立的亚型。  相似文献   

4.
情感障碍(affective disorder)近年在国外改称心境(mood)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的高涨(躁狂)或低落(抑郁),多数表现为抑郁,一部分表现为躁狂抑郁交替出现,少数只表现躁狂[1]。情感障碍严重者称为情感性精神病。在情感障碍中,双相情感障碍表现为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称为“双相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误诊的发生率和误诊原因,为提高双相障碍的诊断正确率制定有效的措施。方法对124例符合CCMD-3双相障碍诊断标准,住院2次或2次以上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既往住院中误诊为其他精神障碍的原因。结果124例双相障碍中,有51例(41.1%)在既往住院过程中曾被误诊为其他精神障碍,误诊疾病的种类主要是精神分裂症、癔症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单相躁狂或单相抑郁。结论双相障碍的误诊率较高,应加强对双相障碍的识别。  相似文献   

6.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指躁狂(或轻躁狂)与抑郁症状发作反复间歇交替出现或循环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年发病率约0.5%~1%[1]。目前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不可否认的是双相障碍的发作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浆孤啡肽(orphanin FQ,OFQ)水平与情感障碍的关系,为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诊断等寻找新的生物学指标.方法 筛选71例情感障碍患者(单相抑郁组24例、双相抑郁组21例、双相躁狂组26例)和31例正常人,应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其血浆OFQ水平,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浆OFQ水平,分析病例组OFQ水平与各量表总分的相关性.结果 1.血浆孤啡肽水平:单相抑郁组为(17.20±4.13)ng/L,双相抑郁组为(20.16±3.58)ng/L,躁狂组为(11.29±3.28)ng/L,对照组为(13.92±4.53)ng/L.单、双相抑郁组OFQ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2.76;t=5.28,均P<0.01);躁狂组OFQ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2.47,P<0.05).2.单、双相抑郁组OFQ水平与汉密顿抑郁量表、蒙哥马利抑郁量表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躁狂组OFQ水平与Beth-Rafaelsen躁狂量表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情感障碍患者血浆OFQ水平的变化可能参与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并提示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有研究发现,双相抑郁61.7%曾经诊断单相抑郁,可见双相抑郁的早期诊断识别确实有难度。马燕桃等认为对双相抑郁早期识别可能受疾病本身不同时期,对全病程了解程度,治疗效果,对情感障碍不同亚型认识不同等因素影响。但这些研究均是针对汉族抑郁症患者的,我们对维吾尔族(以下简称维族)单、双相抑郁症患者人口学、病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临床现象学角度分析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n=200)与单相复发抑郁组(n=563)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对与双相障碍相关的临床特征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患者起病年龄早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01);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首次发病年龄<25岁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1);不典型抑郁症状中,性欲亢进者的比例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中较高(P<0.01);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中伴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迟滞、心境不稳定、每次抑郁发作<3个月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5);双相抑郁障碍发作组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的认知障碍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5)。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起病年龄、首次发病年龄<25岁、双相障碍家族史、性欲亢进、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迟滞、心境不稳定、每次抑郁发作<3个月、认知障碍因子分与双相障碍独立相关,优势比(OR)分别为1.54、1.50、3.25、1.99、1.89、1.48、1.63、1.63、1.42。结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是两类疾病,在抑郁发作时存在显著差异的临床特征可能是双相障碍的潜在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抑郁转向躁狂的相关因素及其危险程度,建立以抑郁为首发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软双相)的特征因素。方法对98例软双相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与55例反复发作抑郁症对照比较。结果软双相患者年龄和发病年龄显著小于反复发作者、病程短于对照组,已婚者比例少,个性外向者比例高,文化程度显著高于反复发作患者,家族史阳性率高,OR界于1.07~15.17。临床特征方面,首次发作小于3个月、严重程度大于3分、精神病性、生物症状明显多于对照组,OR界于1.17~112.91之间。而用过3种药物者明显少于对照,回归分析提示,病程短、发病年龄早、个性外向、血缘近的阳性家族史、首次病程短于3个月、生物症状多都是促进疾病转相的危险因素。结论软双相病人有自身的人文和临床特征,这些特征可能是促进软双相病人向双相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00-103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患者临床特征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在医院诊断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对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MADRS、YMRS的相关性分析进行分析。结果 (1)抑郁组、躁狂组、对照组三组TSH、FT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躁狂组FT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躁狂组与抑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T3、T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躁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躁狂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抑郁发作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MADRS评分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躁狂发作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YMRS评分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出现异常,并且与临床特征有一定的关系,躁狂发作的患者FT3水平显著升高,抑郁发作的患者FT3、T3水平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抑郁转向躁狂的相关因素及其危险程度,建立以抑郁为首发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软双相)的特征因素.方法 对98例软双相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与55例反复发作抑郁症对照比较.结果 软双相患者年龄和发病年龄显著小于反复发作者、病程短于对照组,已婚者比例少,个性外向者比例高,文化程度显著高于反复发作患者,家族史阳性率高,OR界于1.07~15.17.临床特征方面,首次发作小于3个月、严重程度大于3分、精神病性、生物症状明显多于对照组,OR界于1.17~112.91之间.而用过3种药物者明显少于对照,回归分析提示,病程短、发病年龄早、个性外向、血缘近的阳性家族史、首次病程短于3个月、生物症状多都是促进疾病转相的危险因素.结论 软双相病人有自身的人文和临床特征,这些特征可能是促进软双相病人向双相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1病史安娜.布朗,24岁的已婚妇女,没有孩子,在一家餐馆做兼职厨师。1年前,在第一次躁狂(mania)发作后,她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她刚刚发现自己已经怀孕20周,并停用了治疗情感障碍的锂剂。她丈夫带她来诊所看病,他很担心她的双相情感障碍会复发。2其他病史安娜5个月前第二次躁狂发作,之前她停用了锂剂,因为她认为自己没有病。这次复发的特征是性的去抑制化(sexualdisinhibition,她对餐馆的男性顾客做出不适宜的性评论)、夸  相似文献   

14.
1双相情感障碍的定义、分类、病因、发病机制及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治现状 双相情感障碍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根据其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双相Ⅰ型、双相Ⅱ型、环性心境障碍和混合性发作。双相心境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和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关。国内外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治现状并不令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软双相转躁狂病人的有关因素.方法:对68例躁狂病人的转相之前的抑郁时相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这些躁狂病人在出现躁狂之前可以认为是软双相.女性、内向软双相病人的病程分别比男性、外向病人长;大于或等于25岁的软双相病人的病程以及转相时间分别比小于25岁的病人长;药物引起的转相病人的病程及转相时间比自然转相病人短.结论:软双相病人可以转相并与某些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重度抑郁发作是单相重度抑郁障碍以及50%双相障碍患者的首发症状[1],而以重度抑郁发作为首发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往往被延误诊断[2],尤其是青少年发病者中被误诊率更高.单相重度抑郁障碍、双相障碍及难治性抑郁障碍的治疗方案存在明显的差异,而早期的准确定性诊断有助于早期优化治疗方案的制定.鉴于诊断技术的限制,目前首发抑郁诊断归类的早期定性指标仍不明确,导致早期诊断存在不确定性,而早期诊断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决策及治疗结局[3].分析有关不同类别的抑郁发作的特异性生物学标记研究的文献,归纳总结不同诊断类别抑郁发作的特征性标记,在此基础上在首次抑郁发作患者中进行大样本纵向前瞻性随访研究,通过纵向随访来考察疾病转归情况并检验这些特异性生物学标记的稳定性以及作为早期定性诊断指标的信度及效度,将有助于提高双相障碍、单相重度抑郁障碍、难治性抑郁障碍的早期正确识别率.遵循这一研究思路,本文对既往部分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增进对此研究领域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水平与双相障碍的关系,为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诊断等寻找新的生物学指标.方法 筛选47例双相障碍患者(抑郁组21例、躁狂组26例)和31名正常人,应用放射免疫(mA)法分别测定其血浆OFQ浓度,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浆OFQ水平,病例组OFQ含量与各量表总分的相关性.结果 (1)抑郁组OFQ水平高于对照组(t=5.28,P<0.01);躁狂组OFQ水平低于对照组(t=-2.47,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抑郁组OFQ含量与HAMD、MADRS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607,P<0.01;r=0.541,P<0.05);躁狂组OFQ含量与BRMS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750,P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性激素与双相障碍不同临床相的关系.方法 选取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136例,按入组时发作状态分为抑郁组66例和躁狂组70例;入组后抽取静脉血查性激素六项;采用Beck抑郁自评问卷(BDI)、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定患者的抑郁或躁狂症状严重程度,分别与性激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抑郁组促卵泡激素(FSH)水平与BDI总分呈正相关(P<0.05),其余性激素结果与BDI总分及BRMS总分无相关性.结论 FSH与双相障碍抑郁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的一般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应用Meta分析对国内符合标准的13项研究进行分析,比较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一般特征的差异及差异的效应大小。结果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患者在躯体问题、年龄、发病年龄、发作次数、复发率、病程、预后或疗效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有某些特征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对临床鉴别抑郁症的类型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双相情感障碍为常见、致残、反复发作、严重度不同的精神卫生问题。常发生于儿童晚期或青春早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患其他精神障碍及躯体疾病的比率较高。双相情感障碍若能早期识别则可改善结果。心境发作治疗取决于呈现的病程阶段:躁狂、轻躁狂、混合状态、抑郁或维持阶段。因存在复发风险,心理治疗及心境稳定剂如锂、抗惊厥和抗精神病药物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