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腑排毒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哲 《河南中医》2003,23(1):49-50
通腑法亦即下法,为中风病急性期主要治法之一。中风病人凡具有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等症状,皆可大胆应用。根据其痰瘀互结,腑气不通的病机特点,通腑法适用于中风病各阶段,甚至未见腑证或腑证不明显,亦可加用通腑药。  相似文献   

2.
通腑法属八法之下法。临床急症,多由痰、热、瘀、结所致,急治其标,通腑泻下,可斩关夺隘,出奇制胜,或邪有出路,热退血凉;或痰瘀下行,窍开神清;或燥屎排出,腑气通畅,脏病安恙;或瘀积散失,气血调和。只要“急”中通腑,每可奏效捷速,立见疗效。  相似文献   

3.
泄下通腑法是中医常用治法,笔者临证施治内科某些急重症,每获佳效.现举验案如下. 1 苏醒神志 神志失常乃心神受扰使然.盖心主神明、主血脉,胃脉贯通于心,若诸种病邪侵犯人体,失治误治内传阳明,燥实之邪结聚,腑浊之气循经上逆,清窍被扰,神失所用,可见神识昏昧、烦躁谵语、便干溲赤等症.急宜泄下通腑,使气机运转而窍利神清.  相似文献   

4.
通腑法属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仲景在<伤寒论>中用以治疗阳明腑证,以及因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水饮内停等所致一类危重急证,代表方剂有承气汤、陷胸汤等一类方剂.笔者在临床中遇癌症术后腑气不通证,常用承气汤类通腑攻下,每获良效,今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 通腑法即下法,乃中医学祛邪的主要方法之一,腑气不通变生数疾,亦可挟杂在诸多疾病中,疑难病用通腑法亦是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独到之处。笔者临征中辨别标本缓急,每用通腑法除疾,获效迅捷。 通腑救肺愈瘖痱 瘖痱乃古病名,源于《内经》《素问·脉解篇》:“内夺而厥,则为瘖痱,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奇效良方》指出:“瘖痱之状,舌音不能语,足废不为用”。从而说明了瘖痱之主要发病原因,多由阴精亏虚,厥气上逆,或有津乏便结腑气不通所致。  相似文献   

6.
古容芳 《光明中医》1999,14(1):21-23
肠结病(肠梗阻)病位在肠,而病因不一,证侯多型,治法各异,虽属阳明腑实之侯,它与燥热结实于里,有所区别,治之方法唯“通”为主。腑病宜走不宜守,以通为顺,故有“腑病以通为补”之说,因而治疗肠结无非通法。其通之义,非任意攻泻,而是包括“理气运脾,宽肠解结...  相似文献   

7.
通腑法在临床上比较常用。一般多用于邪在肠胃,燥屎停结,热结于里,以及有水结、蓄血、痰滞、虫积等证。具体运用于里实证。因证候之不同,可分别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通瘀、攻痰、驱虫等。我所讲的通腑法,  相似文献   

8.
下法属于攻法,主要治疗里实证。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逐水消肿等作用。皮肤病虽然发生在肌表,但实质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肺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宜于宣肃,腑气贵于通降,二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故皮毛之疾在治疗时常需顾及腑气的泄降。因热而结者则宜寒下,表证未解里证已成者则宜表里双解,有血瘀之证则宜活血通下。笔者临床上用下法治疗多种皮肤病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腑以通为补”,故通腑法为临床所常用。我用通腑法治疗腹胀略有所得,书之以作抛砖。一、通腑勿忘利小便“九窍不利皆属胃病”,故二便不通虽责在大肠与膀胱,实与胃关系密切。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若胃虚不行其气而闭塞则为气胀,胃阳虚不行其津液,三  相似文献   

10.
韦湘林 《陕西中医》1997,18(9):431-431
<正> 泻下通腑法,一般认为主要用于阳明腑实,燥屎内结之症。由于在一些中医文献中有禁用下法治疗中风的说法,所以至今仍有医者对下法在本病中应用心有余悸。但在临床中发现,在中风急性期中腑气壅滞现象普遍存在,且较为突出,用其它方法往往疗效不佳。受“六脏以通为用”和“降气便是降火”的古训启发,笔者在中风急性期运用泻下通腑法,每获良效值得一议。  相似文献   

11.
郭长贵通腑法治疗皮肤病举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天骥  吴积华 《新中医》1995,27(6):47-48
郭长贵通腑法治疗皮肤病举要刘天骥,吴积华主题词寻常痤疮/中医药疗法,荨麻疹/中医药疗法,血风疮/中医药疗法,泻下,中医治法,郭长贵先师郭长贵系河南省名老中医,临证50余年,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郭老根据“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用通腑法治...  相似文献   

12.
通腑法在治疗肺性脑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性脑病由于胃肠道缺氧、充血水肿、感染、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常等致胃肠道功能低下,出现脘腹胀满、大便不通。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为用,腑气通畅则肺气得以宣降,腑气不通则肺气宣降受阻。应用通腑法荡涤肠胃、通泻大便,排除热毒痰浊积滞,使气血调畅、肺气宣降,痰迷心窍得以祛除。笔者在临床中应用通腑法治疗肺性脑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 通腑泻热法 适用于痰热内盛,燥屎内结,腑气不通,痰热蒙闭心窍者。 案例1:胡某,男,63岁。因呼吸困难、谵妄1周、昏迷2d于2002年9月20日就诊。慢支病史18…  相似文献   

13.
韩新民活血通腑法治疗小儿热性哮喘学术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婧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3):257-257
对韩新民活血通腑法治疗小儿热性哮喘的学术观点进行了探析。痰瘀互结是导致哮喘的重要病机,痰瘀的形成不仅与肺、脾、肾有关,而且还与大肠有密切联系。韩新民通过对活血通腑理论依据的深入探讨及长期的临床实践,提出哮喘必当活血通腑的治疗思路,丰富了哮喘的病机学和治疗学。  相似文献   

14.
<正>中风卒发后或因痰浊瘀血积而化热致津液耗伤,腑气不通,浊毒上逆或因正衰积损脾胃运化传导无能,糟粕不能及时排出或因邪入于腑,影响了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功能而致肠腑通降失常,浊气内停,中焦浊邪不降反升与风阳相搏而出现大便秘结、腑气不通、神明失用等,故而中风急性期常运用通腑法治疗。现将通腑法在中风急性期的机制探讨及临证应用阐述如下。1通腑法主证病机张景岳指出"二便为胃气之关锁,而系一身之气之  相似文献   

15.
通腑法临证撷英福建省龙岩军分区医院(364000)邓光远关键词通腑法;高血压;神经衰弱;慢性结肠炎;哮喘通腑法属八法中之下法,为实则攻之的临床应用,对实、热、燥、结诸症,用之得当每每疗效斐然,或邪有出路,热退身凉;或火气下行,神清心静;或燥屎排出,肠...  相似文献   

16.
盆腔炎性疾病及其后遗症在临床上行中医药介入治疗,除按常规辨证分型论治外,根据其腑实症状,具体有气滞、热结、食积、阴伤和寒积等等,酌加理气通腑、泄热通腑、消导通腑、滋阴通腑、温下通腑等方药治疗,能有效缓解症状,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7.
通腑法首见于《中藏经》,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法,与八法中的下法有意义相同之处.《内经》云:"其在下者,引而竭之".下法适用于实热内结,水饮停滞,瘀血留着,虫积等里实证,由于证型和所用药物不同而分寒下,温下,润下和峻下等.如今之通腑法是在其基础上扩大用途,并非等同于下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热结”内涵与应用的全面梳理,认为热结是热邪与痰饮、瘀血等有形之物相结聚的病理变化,其中热邪与有形之物是热结发生的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热结常多发生于形态中空的脏器,亦可见于皮肤、筋膜、肌腠等部位而成痈疮之变,常见病症如腑病、皮肤病、妇科病证。热结的治疗以清热散结为主,具体根据食积、死血、痰等有形之物的不同,分别采用通腑泄热、凉血活血、清热化痰、清热解毒等治法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19.
秦志丰  苏晓妹 《新中医》2003,35(5):13-14
魏品康教授认为,肠梗阻可因热结、阴伤、气滞、食积等多种因素所致,治疗上总以通腑开结为法,但通腑泻下并不是以“承气”一味攻下,,临征时应详审病因病机,细察阴阳虚实,参合体质等因素,分为实热燥结、阴虚肠燥、肠腑气滞、痰湿内结等型辨证论治,用药应灵活机动,知常达变,不可拘泥一法。  相似文献   

20.
“通下法”源于汉代张仲景,是古今医家用以“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逐瘀破结”,使邪从下而去的一种方法。金元张子和有“ 陈 而肠胃结, 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存真补焉”的见解。目前临床应用通下法颇为广泛,恰似釜底抽薪,急救危候。笔者使用通下法救治脑病危证颇有验证,现将施治体会略举1 通腑化痰救治肺性脑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并肺部感染常导致呼吸衰竭,肺性脑病。临床上出现意识昏朦,嗜睡或谵妄,昏迷等脑病损害。笔者观察,此病每有大便秘结不解,此病机乃痰热上壅于肺,下结于大肠,以致肺失肃降,痰热不解,蒙蔽心神,故见喘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