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古代哲学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促进了中医学理论框架的建构,使中医学与哲学交融为一体。中医体系中渗透和充斥着古代哲学思想,象独立风骨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既是中医药学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是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在中医药学中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周易(易经)》本是卜筮之书。有《周易》就有易学,研究卦爻的排列、组合、变化及有关卜筮之法的为“象数之学”:研究象数之学所揭示的阴阳消长进退等哲理的为“义理之学”。祖国医学在发轫之初采取了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易学作为其哲学基础,因此有“医易同源”之说。五十年代后期,曾就中医基础理论问题展开过一场激烈的讨论。唐氏论述了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发源于“易学”,是古人“仰则现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总结出阴阳、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的大自然共同规律“以类万物之情”,完全是出于对客观世界的周密观察总结出来的理论,并非迷信、唯心。  相似文献   

3.
中医思维是象思维。象思维是根植于古代哲学、传统文化的重要思维方式。中医临床辨治也是以象思维为指导,病为形徵,症为表象,证为意象,"司外揣内"治未病和治已病。以传承中医象思维为切入点,从物象、意象、道象,表观、内观、因观,构象、比象、抽象等角度分析中医象思维,在唯象辨证、唯象论治等方面分析中医象思维的具体应用,在发展中医象思维上提出要形成现代中医思维模式,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  相似文献   

4.
“体用”之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表达本体与现象、实体与功用关系的一对重要范畴。中医理论认为“有诸内,则形诸外”,通过对外在病理变化的分析,进而推知内在脏腑的病机。中医学对肢体官窍理论整理研究的不足,导致肢体官窍病临床治疗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以“体用”之说为指导,构建中医肢体官窍体系符合肢体官窍的结构特点及其与脏腑的关系,对于指导中医理论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太极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的终极本原及其无限性的哲学范畴 ,用以说明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演化模式。中医学受其影响 ,推原人体生命发生发育之本 ,而提出命门为人体太极之说 ;而且太极无形生有形的思想 ,也影响于命门学说 ,使命门的形质空化 ,而有命门无形之说  相似文献   

6.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核心的组成部分,是中医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理论,对辩证施治和用药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学中医与学西医不同,学西医是从解剖学、形态学开始,也就是哲学上所说的从感性认识开始。而学中医则是首先从理性认识开始,也就是说从抽象的说理开始。因此,医疗专业学生在开设中医课后,对其理论概念往往不大好接受,这是因为中医学的理论是在朴素的辨证唯物思想指导下,经无数次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这种理论又在指导临床实践中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发展。由于其理论源于古代哲学,因此一定要用哲学的头脑来学习中医。现…  相似文献   

7.
古代文化因素对针灸选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初的古代针灸方大多直接来源于对临床的实验与观察,较少受各种理论因素的影响。但随着各种包括哲学、宗教思想对中医学的不断渗透及中医学自身理论的日渐丰富,会有许多的古代针灸方的选穴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正是由于针灸方中文化因素的混杂,影响了人们对古代针灸方的正确理解以及其对现代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德国医学院校的医史学科古今谈【德】UnschuldPU医史学科产生的历史背景“医史”作为一门学科在德国大学的医学院校设课教授始于18世纪中叶。医学在那个时代开始密切联系自然科学,且集中于其中的植物学、化学等自然学科。人们可能会感到奇怪:为什么象“医史...  相似文献   

9.
王腾飞  王伟志 《中医学报》2022,37(4):697-699
"象思维"是中国古人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以通人事从而探求事物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思维模式."应象"一词初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应"有相应、顺应之意;"应象"即指天地所具有的象在人体上的反映.应象思维中包含了应象的整体与局部性、应象的相似性、应象的多重性与应象的表里性.应象思维为针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  相似文献   

10.
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首次运用发生学原理,从传统文化、思维和哲学角度探讨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提出,以诸子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是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建构的思想基础,决定和影响着中医养生学的走向;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取象思维和辩证思维则渗透入中医养生理论之中,使之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内经》首次站在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养生,将散见于各家的养生文化进行归纳、总结和发挥,并最终升华为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从而成为中医养生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根干。  相似文献   

11.
不寐病名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寐 ,古代又有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和失眠等多种名称 ,随时代不同 ,病名的含义有所区别 ,所指病证亦不尽相同。《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称之为不得卧 ,《黄帝内经》称不得卧、目不瞑、夜不瞑等名 ,《难经》始称不寐。但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称不得眠和不得卧 ,给后世医家以较大影响 ,不寐的病名直至明清时期 ,医家的应用才逐渐增多。无论从文字本身还是所指证候的准确性来看 ,不寐当是最为适当的病名。  相似文献   

12.
There are various titles applied for "sleepless", including mu bu ming (unclosed eyes), bu de mian (unable to sleep), bu de wo (unable to lie down), shi mian (insomnia).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titles var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eriods. Bu de wo (unable to lie down) was first appeared in Zu bi shi yi mai jiu jing (Moxibustion Classic of Foot and Arm Eleven Channels) and Yin yang shi yi mai jiu jing (Moxibustion Classic of Yin-Yang Eleven Channels), while bu de wo, mu bu ming, and ye bu mei were appeared in Huang di nei jing (Inner Canon of Yellow Emperor), bu mei was first seen in Nan jing (Classic of Questioning). When bu de mian and bu de wo were applied in Zhang Zhongjing's Shang han lun (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s) and Jin kui yao lue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it exerted good influence in later generations. The title of bu mei was more popular after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is titles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one from the standpoint of syndrome itself as viewed from its semantic implication and its accuracy.  相似文献   

13.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但关于五行的起源以及五行学说的本质,历代学者乃至当今学术界一直存在很大分歧.借助历代文献分析,本文提出以下观点:五行的概念与五行的生克观有不同的起源,五行的概念源自对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的概括,形成于夏商之际;而五行的相生相胜源自古人对中原地区五时气象特征的抽象,形成于春秋末期.最早记载...  相似文献   

14.
试说庄子阴阳宇宙观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在庄子宇宙图式中是与“道”二而一的概念。但庄子的阴阳观念从何而来 ,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从道家和南方原始宗教的关系考察 ,庄子的阴阳观念主要起源于南方的“” ,同时 ,与当时具有严重巫术意味的天文观测“望气”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王朝动乱衰亡的体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不少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动乱衰亡,周而复始。每个王朝动乱衰亡的具体原因不一,但在体制方面则有共同之处。历代专制王朝存在几种不可克服的矛盾,即腐败的官僚体制与要求官吏清廉的矛盾;需要人才与人才受压抑的矛盾,需要任贤使能与任人唯亲的矛盾;乾纲独断的家长制与求谏纳谏、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矛盾;从庶民到君主需要安全保障却又没有法律保障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宗教文化是影响古代小说创作的重要因素,魏晋至隋唐的小说作者在传统宗教和佛教、道教的影响下,以穷神知化的宗教情怀创作宗教小说。这实际与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穷神变,测幽微”的画论主张是互通的,其源头则是《周易》和《文心雕龙》的神秘主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不同的来源论述了蒙医文献以及目前的应用情况。16世纪前被称为古蒙医学,没有完整的蒙医专著流传于世。16世纪蒙医引入了藏医、印度医学、中医阴阳理论、脉象理论和部分中药,形成了的近代蒙医学,可将疾病分为103种以上,用不同的处方治疗。解放后,采用现代研究方法,在蒙药有效成分等研究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蒙医现代化研究已经有了可喜的成果,在管理模式上采用西医、蒙医双轨制。按其来源分类论述。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之作,内容十分丰富,并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基础理论和理论体系。《内经》的基础理论可以概括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天地人一体而人为自然界一部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五脏为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中心的医学理论。而《内经》的理论体系,依其内容可概括为三大组成部分,共九个主要学说。即:生理卫生部分的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养生运气学说;病因病理部分的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证学说;辨证施治部分的诊法学说、治则学说、针刺学说。《内经》理论体系的博大精深,在于上述三大组成部分的九个主要学说有其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古代情志病证医案中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古代情志病证医案中组方用药规律.方法:以筛选的古代91本医籍中的 1 040 条情志病证医案为研究对象,采用 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3建立情志病证医案数据库,规范录入数据,运用频数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古代情志病证治疗常用药物为健脾、安神、清热化痰、养阴、行气解郁类药物;其中,化痰、健脾、安神药物常被联合使用;调肝是中医情志病证的重要治法.结论:古代中医治疗情志病证的组方用药具有一定的规律,并受到历代经典名方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肺痹病因病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肺痹病因病机理论以《内经》为源,为五脏痹之一,后世阐发多宗于此;两晋隋唐时期,医家多从气极论述肺痹,并强调脏腑内虚在肺痹发生发展的作用;宋金元时期,发挥了《内经》多种肺痹病因病机的理论,强调其虚劳性特点;明清两代,除了继承前代理论外,温病医家对肺痹病因病机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或以肺痹为肺气痹阻,或以其为病机一环,扩大了肺痹的外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