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评价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指标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纳入2008-01~2010-03收入我院ICU的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24例,所有纳入患者均行PiCCO监测,收集首次PiCCO监测指标,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首次PiCCO监测指标的差异,同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用于预后判断的PiCCO监测指标.结果 9例患者好转存活(存活组),15例病情恶化死亡(死亡组),置管后首次PiCCO监测指标中,存活组的心脏指数(CI)高于死亡组(P<0.05),而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PVPI低于死亡组(P<0.05),两组间的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I可能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OR=5.45[95%CI(1.46~20.34)].结论 由于心功能差、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更为复杂,CI可能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是一种比较新的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其创伤小、并发症少,在连续监测心排血量、血管外肺水含量等方面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1] 。本文通过对2014年6~12月收治的9例危重症患者实施PiCCO监测,寻找最佳的护理方法,包括置管的配合、监测的要点、置管的维护及管理等,以达到此技术在ICU护理领域的进一步提高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张军 《护理研究》2007,21(32):2943-2944
[目的]探讨经肺温度稀释法(PiCCO)与肺动脉热稀释法(Swan-Ganz)的相关性.[方法]对24例危重病人同时行Swan-Ganz、PiCCO连续监测,并记录心排血量(CO)、每搏量(SV)、心排血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PiCCO监护仪还可监测胸腔内血容量(ITBV)和血管外肺水(EVLW).于同一时间点采集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两种监测技术的相关性.[结果]相关分析显示,心排血指数PiCCO与Swan-Ganz相关系数为0.885(P<0.05).应用PiCCO技术可准确测量心排出量,其所测量的全心舒张末期容积与胸腔内血容积较中心静脉压(CVP)更能反映心脏前负荷变化.[结论]PiCCO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作为危重病人可靠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4.
周莉 《当代护士》2018,(1):140-142
目的讨论B超引导下动脉置管术在ICU休克患者应用过程中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时性与置管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36例休克血压监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8例。观察组采取超声定位进行动脉置管,对照组采取传统盲穿法进行置管。观察比较置管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置管时间、置管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休克患者有创血压监测时动脉置管利用B超声辅助定位明显可以缩短置管时间,提高置管成功率,为休克患者动力血流监测提供及时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技术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中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将6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监测组和PiCCO监测组各30例,PiCCO监测组在PiCCO技术指导下行EGDT,常规监测组患者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和桡动脉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按照EGDT方案管理血流动力学并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6 h、24 h、48 h时EGDT达标率及复苏后相关参数:血乳酸水平,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尿量,液体正平衡量,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用量,死亡率。结果与常规监测组比较,PiCCO监测组6 h、24 h、48 h ScvO2升高,血乳酸水平降低,液体正平衡量升高,多巴酚丁胺、多巴胺用量减少(P<0.05)。PiCCO监测组6 h、24 h达标率高于常规监测组,而30 d病死率低于常规监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在PiCCO技术指导下进行EGDT,可更快纠正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异常,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100例,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其中观察组患者在脉搏指示剂连续性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指导下进行休克治疗及护理,而对照组患者在中心静脉压(CVP)监测下指导治疗及护理。观察两组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达标时间早于对照组,且MVP,CVP,ScvO2,PaO2/Fi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每小时尿量多于对照组,6 h及24 h输液量少于对照组,Lac值较对照组低。观察组患者治愈46例,多于对照组。结论: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PiCCO监测在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护理效果佳,能很好的纠正血流动力学的紊乱及氧代谢异常,适合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超声心排血量监测(USCOM)与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测定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收治重症患者35例.对患者分别实施USCOM监测(对比组)与PiCCO监测(研究组),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监测情况,分析两种监测方法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结...  相似文献   

8.
黄丽霞  赵晓纯 《全科护理》2012,10(14):1280-1281
[目的]探讨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在重症监护室(ICU)感染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在ICU中运用PiCCO技术监测感染性休克病人20例。[结果]20例病人采用PiCCO技术监测,取得的数据快速准确,能有效指导病人液体管理、药物的应用。PiCCO技术监测期间无意外拔管和动静脉血栓形成,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静脉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阴性,动脉导管培养均阴性。[结论]在ICU中PiCCO技术监测的运用简便、安全、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脉轮廓法(PiCCO)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准确性。方法30例危重患者因不同病因入住ICU,每例患者均同时行PiCCO和肺动脉导管法(PAC)对血流动力学进行监测,于同一时间点采集两种方法的血流动力学数据,比较两种方法的相关性。结果两种方法所测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体循环阻力(SVR)有很好的相关性,r值分别是0.865、0.879、0.824、0.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iCCO可以及时、快捷、连续地反映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10.
张军 《护理研究》2007,21(11):2943-2944
[目的]探讨经肺温度稀释法(PiCCO)与肺动脉热稀释法(Swart—Ganz)的相关性。[方法]对24例危重病人同时行Swart—Ganz、PiCCO连续监测,并记录心排血量(CO)、每搏量(SV)、心排血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PiCCO监护仪还可监测胸腔内血容量(ITBV)和血管外肺水(EVLW)。于同一时间点采集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两种监测技术的相关性。[结果]相关分析显示,心排血指数PiCCO与Swan—Ganz相关系数为0.885(P〈0.05)。应用PiCCO技术可准确测量心排出量,其所测量的全心舒张末期容积与胸腔内血容积较中心静脉压(CVP)更能反映心脏前负荷变化。[结论]PiCCO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作为危重病人可靠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指标与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根据预后情况将4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APACHEⅡ评分、PiCCO监测指标,并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PiCCO监测指标与死亡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3例患者中存活21例(48.8%),死亡22例(51.2%),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感染部位、MAP、CVP、ITBVI、SVRI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前APACHEⅡ评分、CI、EVLWI及PVPI方面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CI与患者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r=-0.18,P〈0.01),EVLWI、PVPI均与患者死亡率呈显著正相关(r=0.31,P〈0.01;r=0.19,P〈0.01)。结论 PiCCO仅通过中心静脉及动脉导管即可精确、持续地监测多项指标,创伤小,危险性低,其中CI、PVPI、EVLWI等指标与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具有密切相关性,对于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在颈髓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09年至2013年入我院的颈髓损伤患者30例,采用PiCCO监测心排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以及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等指标,观察上述指标在治疗中的变化情况。结果:30例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CI和SVRI均低于正常值,而颈4以上脊髓损伤患者的上述参数下降尤为明显(P〈0.05)。应用多巴胺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好转(P〈0.05或0.01),而GEDVI、ITBVI及EVLWI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PiCCO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急性脊髓损伤后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其严重程度与损伤平面高度有关),在神经源性休克的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无创心排量监测(non-invasive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NICOM)与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pulse-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2种方法测定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及相关性,为护士参与开展重症患者床旁无创心排量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4月—12月收入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ICU需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同一患者采用NICOM和PiCCO 2种方式监测患者心输出量和每搏量变异度,比较2种方法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感染性休克患者31例,男19例,女12例,其中NICOM测得心输出量为5.10(4.35,6.50)L/min,PiCCO测得心输出量为4.89(4.34,6.23)L/min,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86,P=0.430);NICOM测得每搏量变异度为13.00(11.00,16.00),PiCCO测得每搏量变异度为12.00(9.00,15.00),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07,P=0.009)。两种方法测定心输出量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04(P<0.001,95%CI为0.932~1.135),每搏量变异度相关系数为0.841(P<0.001,95%CI为0.601~0.786),均显著正相关。Bland-Altman分析显示,2种方法测定心输出量平均差值为0.21 L/min(P=0.032,95%CI为-1.12~1.54),每搏量变异度平均差值为1.56(P<0.001,95%CI为-2.56~5.68)。结论 NICOM和PiCCO 2种监测方法的结果有差异,但相关性和一致性良好。NICOM可以应用于临床,为护士参与测量的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指导心功能不全并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住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心功能不全并脓毒性休克患者共41例,分为中心静脉压组(CVP组)和GEDI组,其中CVP组21例,GEDI组20例。CVP组按照脓毒症指南进行常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GEDI组进行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根据GEDI指导液体复苏,使GEDI达到680 ~ 800 mL / m2,余复苏目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尿量)同常规EGDT方案。观察两组患者达到复苏目标所需液体总量、24 h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6 h及24 h脑尿钠肽、乳酸清除率、去甲肾上腺素用量。 结果GEDI组达到复苏目标时所需液体总量少于CVP组[(2 572 ± 1 108)mL vs.(3 327 ± 925)mL,t = 2.375,P = 0.023)]。GEDI组24 h EVLWI[7.3(5.5,8.8)mL / kg vs. 9.6(8.9,9.8)mL / kg]、6 h脑尿钠肽[889.0(340.3,1 270.0)ng / L vs. 1 746.0(634.0,2 160.0)ng / L]与24 h脑尿钠肽[684.5(192.5,749.9)ng / L vs. 1 120.0(400.5,2 480.0)ng / L]均低于CVP组(Z = 86.500、120.000、124.000,P = 0.001、0.020、0.026)。GEDI组6 h乳酸清除率[34.21(15.64,45.87)% vs. 20.00(0.00,33.19)%,Z = 129.5,P = 0.037]优于CVP组,且能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用量[(0.9 ± 0.6)mg / kg vs. (1.9 ± 1.5)mg / kg,t’ = 2.817,P = 0.009]。 结论心功能不全患者合并脓毒性休克时以GEDI指导的液体复苏能达到更有效的早期液体复苏目标,所需复苏液体总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相对较少,肺水增加较轻且不明显加重心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ICCO在指导创伤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液体容量管理治疗及判断预后的意义,为创伤性ARDS治疗提供新的监测手段。方法:为前瞻性观察研究,对已诊断创伤性ARDS的患者进行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监护及一般治疗。实验组应用PiCCO对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进行监测并进行早期积极的液体容量管理,对照组给予经验性液体治疗管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ICCO组APPACHⅡ评分在24h和72h时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的变化72h后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EICU时间明显缩短(P〈0.01)。但对创伤性ARDS患者的死亡率并无明显影响(P〉0.05)。PICCO组中,EVLWI在存活组明显低于死亡组。结论:应用PICCO监测指导创伤性ARDS早期液体治疗,能有效缩短创伤性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EICU时间,EVLWI可有效评估创伤性ARDS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技术在小儿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容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10月收治的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在PiCCO监测下行容量管理,对照组在中心静脉压(CVP)指导下行容量管理。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脏指数(C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和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以及PICU住院时间和治疗后28 d病死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I高于对照组(P<0.05),ITBVI和EVLWI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O监测下的容量管理应用于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可有效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肺部超声与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评价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的价值。方法 对11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先后行常规超声心动图、肺部超声及PiCCO,共获得26例/次数据,将其分为轻度组[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 10 ml/kg,n=12]和重度组(EVLWI>10 ml/kg,n=14),比较组间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值、超声及PiCCO参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各指标与EVLWI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各指标评价肺水肿的效能。结果 轻度组舒张压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重度组(P均<0.05);NT-proBNP、心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肺动脉压(PAP)、下腔静脉直径(IVCD)、E/e''、B线总分、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及EVLWI明显低于重度组(P均<0.05)。B线总分与EVLWI呈显著正相关(r=0.955,P<0.001);其诊断EVLWI>10 ml/kg的AUC为0.95,截断值为15.00时,敏感度为92.90%,特异度为66.70%。结论 肺部超声可较准确地评价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肺水肿程度;B线总分与EVLWI呈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8.
超声稀释监测血液透析期间低血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超声稀释的方法监测血液透析期间低血压患者的有效血容量、心输出量(CO)、外周血管阻力(PVR)的变化,了解低血压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方法采用超声稀释的方法对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出现复发性低血压的患者进行透析前后心输出量、心脏指数(CI)、中心血容量(CBV)、外周血管阻力对比分析;并在出现低血压后分别给与强心药和高浓度葡萄糖干预治疗及调整干体重后观察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血液透析中患者低血压与ΔCBV和ΔCO直接相关(P0.05),而ΔPVR变化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心剂和高浓度葡萄糖干预治疗后ΔCBV[(0.04±0.06)比(0.11±0.04)P0.05]和ΔCO[(0.33±0.15)比(0.70±0.1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干体重前后,透析3hΔCO有明显升高[(-1.63±0.68)比(-0.91±0.3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透析期间低血压与有效血容量、心输出量直接相关,与外周血管阻力、心肌储备功能关系不明显。超声稀释方法是一种简便、非侵入性监测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方法,对预防透析低血压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