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心脏直视手术后10例患者发生心室电风暴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10例患者24 h内发生室速/室颤2次以上,均给予电除颤、胸外心脏按压、胺碘胴/β受体阻滞剂等综合治疗。结果本组心脏手术围术期发生心室电风暴的死亡2例,1例择期置入ICD。结论心脏手术围术期应避免出现诱发心室电风暴的原因;心室电风暴在反复电复律时,应尽快使用胺碘酮,在无低心排表现时联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及时纠正各种诱因,维持电解质等内环境稳定,是治疗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心室电风暴(VES)是指24h内室颤(VF)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室速(vT)反复发作2次或2次以上,通常需要电除颤或电复律中止的现象.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曾有报道,因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反复持续性室速在ld内电复律50余次,20d内电复律700余次[1].  相似文献   

3.
15例心脏起搏装置相关感染患者接受开胸心脏直视手术移除起搏装置及赘生物,2例同期放置起搏器,1例同期放置心脏电复律除颤器,10例术后应用心外膜临时起搏器,术后20~45d再次放置起搏器,2例单纯行心内电极导线取出。结果15例起搏装置相关感染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后随访2周至1年,未有复发。提出对心脏起搏装置相关感染接受外科治疗的患者,做好起搏器治疗的护理、营养支持、用药护理、呼吸道护理等有效措施,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健康指导时应加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避免起搏装置感染的复发。  相似文献   

4.
心脏电风暴是指24h内反复发生2次或2次以上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我院于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通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成功救治3例心脏电风暴患者,现总结其治疗经验,以供临床参考.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组共3例,均为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46~65岁,患高血压病3例,糖尿病2例,心电图提示ST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明显升高,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射血分数(EF) 40%~4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3支血管病变. 1.2治疗方法 患者心肌梗死后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并反复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即所谓心脏电风暴.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反复多次电击除颤,静脉应用艾司洛尔、胺碘酮及利多卡因等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Q-T间期延长者,将胺碘酮减量或停药;血压不稳定者,减小艾司洛尔剂量,不应用肾上腺素,因肾上腺素加快心率,可能诱发心脏电风暴.  相似文献   

5.
我院于2007年4月-2011年4月对32例急诊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行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心脏电复律作为治疗快速异位性心律失常的一种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运用同步电复律治疗心房颤动,其即时转复律达90%左右,但电复律本身并无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既使在药物维持情况下,心房颤动患者的复发率高达50%以上。1987~1991年我院对34例患者除给予药物维持外加强了电复律后的心理护理及指导其家庭护理。追踪1年,与1987年以前的31例患者相对照,再次复发率有明显降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时起搏器在乌头碱中毒所致电风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总结16例乌头碱中毒所致电风暴的急救中,笔者使用临时起搏器并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并结合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文献,探讨临时起搏应用的机制,时机,疗效.结果:16例乌头碱中毒所致电风暴的急救中,使用临时起搏器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作者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临床医生应该予以充分重视:1.在乌头碱中毒导致的电风暴的急救中,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差.2.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存在潜在危险.对乌头碱的负性频率作用应该有充足的认识.3.对于QT综合征合并尖端扭转性室速者,提高心率,缩短QT间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临床方法.结论:临时起搏器在乌头碱中毒所致电风暴急救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并且选用起搏治疗应果断,及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 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用药的最大剂量及临床表现,并结合治疗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治疗后患者用药剂量明显减少,生命体征、卧位明显改善(均P〈0.01)。结论 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前做好纠正心功能的护理;术后密切心电监护,进行功能锻炼指导及健康教育是其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术前并发心室电风暴(恶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行急诊手术的疗效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成人心脏瓣膜入院后突发恶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患者6例,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35.0~64.0岁,平均49.8岁。6例患者均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中重度狭窄并主动脉瓣及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2例,二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并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4例,恶性心律失常发作后立即予艾司洛尔等药物控制,病情基本稳定后急诊手术。其中,行双瓣膜置换+三尖瓣成形术2例,行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4例。结果无围术期患者死亡,术后无心功能显著恶化、无多脏器功能衰竭、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术后1~2周24 h动态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大于1 000次的2例,室性早搏500~1 000次1例,小于500次的患者3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次的患者2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次的患者1例。所有6例患者均安全出院,随访6个月至10年,无患者死亡。结论急诊外科手术联合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成人心脏瓣膜疾病术前突发的反复恶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旨在研究美托洛尔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住院急性心肌梗死病例9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所有病例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注射及口服美托洛尔.治疗前及治疗后30天分别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及发生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的心率变异性指标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有好转,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好转效果更加明显.结论: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显著提高的心率变异性及残少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非侵入性心脏临时起搏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舸 《护理学杂志》2001,16(3):166-167
非侵入性心脏临时起搏是对某些危重心脏病病人行紧急临时起搏 ,使其尽快恢复正常心率 ,维持有效血流动力学的一种治疗手段。其操作简捷 ,无须消毒及 X线透视 ,是对心脏停搏者实施复苏的首选起搏方法 ,并且可以为侵入性插管起搏赢得时间 [1]。我科 1 998年 8月至 2 0 0 0年 8月采用经胸壁临时起搏40例病人 ,护理操作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0例 ,其中男 2 9例、女 1 1例 ,年龄 1 7~79岁 ,平均 6 1 .4岁。行体外临时起搏前均发生晕厥或心跳骤停。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1 8例 ,心肌炎 2 1例 ,冠心病合并高钾血症致心脏停搏 1…  相似文献   

12.
心脏压塞是心脏介入治疗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部分患者需要紧急开胸手术抢救.2007年11月至2011年4月急诊手术抢救14例心脏介入治疗后心脏压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14例中男11例,女3例;年龄48~ 85岁,平均(65.6±10.1)岁.全组临床资料见表1.原发疾病为心律失常者2例,其中阵发性房颤和预激综合征者各1例,均为在接受射频消融过程中发生心脏破裂、心脏压塞;冠心病患者12例,其中1例合并房颤,余11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置入冠状动脉支架中9例发生心脏压塞,术后拔除临时起搏导线后发生心脏压塞(病例1、病例14)2例.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总结42例心脏手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的治疗经验。方法 2002年8月至2012年8月,我科施行的395例术前为窦性心律的心脏手术患者中,有42例患者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其中冠心病18例,心脏瓣膜病15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3例,先天性心脏病6例。患者术后新发快速房颤时,在心电监护下静脉使用胺碘酮,首先控制心室率,争取转复为窦性心律,并行抗凝治疗,同时口服胺碘酮治疗。术中安置了临时起搏导线的患者,术后开启临时起搏器,设置保护心率70~90次/分。房颤发作前已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不停用。结果 24小时内有32例患者转为窦性心律,其余患者5天内转复为窦性心律。无死亡病例,无脑梗塞病例发生。结论 采用胺碘酮,可将心脏术后新发的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胺碘酮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时,要注意调整好两者的用量,避免心率过慢的发生,同时要注重房颤诱因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AMI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行临时起搏治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13例AMI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需行临时起搏治疗患者分为观察组(152例)和对照组(61例)。临时起搏治疗期间(连续7d),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密切护患沟通、指导其进行放松训练、播放舒缓音乐、阅读报刊等心理调适措施,于行临时起搏治疗首日和结束当天采用综合心理健康指数评分量表(PGWB)、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两组PGWB评分(除生活满意度方面外)均较干预前提高,SAS、SDS评分显著降低(P〈0.05,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除PGWB中的身体机能、生活满意度2项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常规治疗护理可显著改善AMI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行临时起搏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强化心理干预后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脏永久起搏治疗发生电极断裂后再次手术患者的监护和护理方法。方法对11例永久起搏电极断裂后再次手术患者,给予密切观察心电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细致周全的术前准备,以及术后监护、并发症观察、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结果11例患者均成功更换起搏电极,无心律失常、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5个月至4年,均未发现起搏电极再次断裂。结论密切的心电监护、个体化的心理干预等围术期护理可提高心脏永久起搏电极断裂再次手术患者的依从性,减少并发症,从而保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用药的最大剂量及临床表现,并结合治疗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治疗后患者用药剂量明显减少,生命体征、卧位明显改善(均P<0.01).结论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前做好纠正心功能的护理;术后密切心电监护,进行功能锻炼指导及健康教育是其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口服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QTc的变化。方法 40例心房颤动复律成功者均采用口服胺碘酮片,第1周600mg/d、第2周400mg/d、第3周200mg/d,测量并比较用药前后心室率、QRS时间和QTc。结果 (1)与复律前相比,用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后心室率减慢(P<0.001),QRS时间不变(P>0.05),QTc延长(P<0.005);(2)QTc在0.40~0.47s复律者34例,无一例出现心脏方面副作用,QTc≥0.48s复律者6例,均出现心脏副作用(P<0.001)。结论 口服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需监测QTc,防止出现严重心脏方面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人工瓣膜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1月至2012年1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6例急性人工瓣膜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28~61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5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1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2例.心瓣膜置换术后2个月~8年8个月出现急性人工瓣膜功能障碍,6例患者入院后均在24 h内因心力衰竭表现难以纠正而行气管内插管+有创呼吸机治疗;4例患者于入院后24h内行急诊外科手术治疗,2例患者放弃手术治疗. 结果 人工瓣膜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血栓形成、瓣膜赘生物形成、组织水肿、内膜增生和瓣叶活动度降低.经手术治疗的4例患者无围术期死亡,均痊愈出院;未行手术治疗的2例患者均于48 h内死于心力衰竭.随访4例,随访时间12~23个月,随访期间4例患者均酌情服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华法林等药物,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瓣膜功能良好,术后1年患者心功能均恢复至Ⅰ~Ⅱ级. 结论 急诊床旁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急性人工瓣膜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尽早行外科手术治疗是挽救该类患者生命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1例应用西咪替丁致窦性心动过缓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例应用西咪替丁致窦性心动过缓的护理湖北省人民医院蔡茂云1995年2月24日我院收治1例胃溃疡致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在使用西咪替丁治疗期间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经停药并改为其它药物治疗以及行临时心脏起搏后,病情好转。护理体会如下。1病例介绍男,47岁,因...  相似文献   

20.
对1例永久起搏嚣(VVI)电极微脱位致严重心律失常患者行持续心电监护,紧急复律,心前区捶击厦持续应用可达龙、利多卡因纠正严重心律失常后重新置入VVI。结果患者治愈出院。提出护士丰富的专业知识、敏锐的判断度熟练的心肺复苏技术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