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所谓“药证”,即中医用药的指征和证据,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单元。按此证用此药必有效,这是中医几千年的经验。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不断搜集资料,积累经验,对黄芪药证及临床应用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列举如下。1药黄芪,原名“黄耆”,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等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绵山者,称“绵黄芪”,为道地药材。此外,产于黑龙江、内蒙古者,亦为佳品。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有补气升阳、补肺固表、利水消肿及托疮生肌等功效。与人参共为补气要药。《本草求真》有言:“黄耆,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与人…  相似文献   

2.
关于药证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证是中医用药的指征和证据,是客观的,具体的,综合的,稳定的,科学的。药证相应是中医取效的前提,是天然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张仲景的药证是中医的经典药证,通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最简方研究,最大量方研究,加减方研究,类方研究等,可以搞清张仲景用药的规律,继承好中医的优秀遗产。  相似文献   

3.
临证选方配伍及其规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中医“证法方药”相关和“君臣佐使”制方原理为逻辑依据,以临床用方现象为经验背景,针对临证遣药组方涉及到的病证与立法、选方与配伍、药味与药量等主要环节,总结了中医临床选方和组方配伍的某些规律。由于方证病机和当前病证病机之间的吻合是直接用方的条件,“君臣佐使”制方原理和中药配伍经验是遣药组方的基础,因此深刻认识方证病机,特别是对病变趋势、潜在病机、相关方剂证候病机之间的联系以及掌握中西医学的现代研究成果将会提高选用方剂的水平;而充分利用中药的一药多用、特殊功能药对、药量变化以及相反相成等原理则将大大提高处方疗效;在此基础上巧妙地合用多方也是一个有效的用方途径。  相似文献   

4.
僵蚕、蝉蜕是临床常用虫类药,已被广大医家重视和应用,于慎中教授善用僵蚕、蝉蜕,临床疗效显著,文章介绍其将此对药运用于小儿外感发热、皮肤瘙痒、小儿咳嗽等疾病,临证中进行灵活加减,并附以典型临床医案,有利于名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5.
介绍云南省名中医苏涟教授以健脾助运,抑木养肝为治疗原则,运用兰花参数君药治疗小儿疳 证脾虚肝旺型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中医自古对用药剂量的论述就不是明确的,几乎完全靠个人经验积累,口头传给学生,甚至有些还要学生在跟师的过程中自己去领悟,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医生对同一药物安全剂量的认识有时相差甚大,再加上由于封建社会的保守思想所形成的“量是中医不传之秘”的局面,对于中医中药的广泛普及发扬及继承造成了不良影响。建国后在国家重视中医政策的鼓励下,中医中药的研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从早期的单体研究到现在的复方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证治药动学学说…及其后一系列学说的提出,丰富了中药药理研究的成果。证治药动学提出了药物在不同复方配伍,不同证型下的药动学参数经统计学处理后有显著差别,开创了中药研究的新局面,但对于药物在不同配伍。不同证型下的血清真实有效成分安全显效浓度范围问题没有深入涉及,本文在证治药动学及血清药动学基础上对此问题提出论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国名中医王坤根主任医师的中医临证思维模式。[方法]通过跟随王坤根主任医师侍诊、访谈及聆听其授课,观察分析其中医临证特点,从辨病与辨证的关系、辨证论治的方法、专病专药等方面,总结提炼出王坤根的临证思维模式,并结合其具体临证经验加以阐释。[结果]王坤根认为临证首当辨病,不仅要辨中医病名,还要辨西医病名,通过辨病不仅能了解疾病的病因、转归和预后,还可以防止误诊、判断疗效。强调辨病为基础的辨证论治,并提炼“三步法”使辨证论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尤其适合初入临床的中医工作者。倡导针对基层及辨证论治有困难的初学者建立专病通治方,并提出专病专药应与辨证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吸取前人实践所总结出的经验。[结论]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非常值得借鉴,有助于提高年轻中医师的临证水平。  相似文献   

8.
临证误治病例分析三则李波(河南省满川县人民医院,河南465150)主题词咳嗽/中医药疗法,黄疸/中医药疗法误治,即为临证因理、法、方、药包涵了中医诊治疾病的整个过程,是中医辨治疾病的精粹。因此,对临证误治病案的深入探讨,天疑将加深医者对理、法、方、药...  相似文献   

9.
中药的自主创新应遵循其固有规律,"药证对应"是其中之一,是中药的药性、药效规律,是中医在药学上的独有创造和贡献。"药证对应"把"证"作为药的效应对象和评价标准,以"证"鉴性,以"证"验效。"药证对应"是中药与中医高度统一的体现,是中药用于辨证论治的产物,脱离辨证论治去研究药性和药效,就会走向"中药非中医化"。"药证对应"超出了西医药的视野,是中医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方向,应当坚持以辨证论治为纲,选题立项、课题设计、假说论证、研究指标等,都要紧紧围绕"证",研究成果要为辨证论治服务。  相似文献   

10.
封吉化  黄熙  任平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4,13(2):154-155,161
中医对“证”的探讨已有几千年历史,但运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证”本质只有几十年历史。1986年日本学者测定不同证的血药浓度有一定差异,尚鲜见证与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的理论与实验文献报道。1991年黄熙提出“证治药动学”假说。新近方剂药动学研究迅猛,疾病状态对药动学的影响近年来一直是现代医学研究热点。本文仅简述证治PK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中医临床遣药组方形式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中医遣药组方的7种基本形式,切证组方、释因组方、审察病机组方、经验遣药组方、辨病辨证组方、兼容药理组方及对症组方。切证组方、释因组方、审察病机组方的代表分别为张仲景、陈元择、刘完素;经验遣药组方多在学验俱丰的老中医身 上体现,现代临床则较多采用辨证结合辨病和根据中药药理组方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中医临证处方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方,是辨证论治的重要工具之一,是理、法、方、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从临床角度出发,试论中医临证处方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浅谈《伤寒论》中的证、方、药特点刘春援(江西中医学院教务处南昌330006)关键词《伤寒论》证方药特点《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体系及理、法、方、药具备的临床经典著作,其对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本文仅就论中部分证、方、药特点,浅谈笔者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孙砚孚老师经验点滴吴洁(无锡市邮电局保健站214000)孙砚孚系无锡县名老中医,其辨证遣药,独具一格,对后学很有启发.现举一、二如下:孙老认为,辨证施治,乃中医之精髓.辨证明、下方正则疗效佳,过去辨证证型有所不足,临证不可拘泥.例如黄疸型肝炎临床上常...  相似文献   

15.
中药的配伍不是随意相加和堆砌,而是有中医理论指导的。中医方剂的组成,一般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个部分。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增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同时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佐药是既配合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又能清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烈性;使药为引君药又能调和诸药。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闪烁着历代前贤的思想光辉,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医疗保健做出了巨大贡献。它的发展是建立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是历代医家在其长期医疗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理,法方,药诸方面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逐步完善了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本文结合个人临证体会及前人的经验,分析讨论了中医临证时各种具体的思维方法,以期探求科学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肝阳理论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文献调研、理论探索还有,临床实践方面证实,肝阳在生理与病理上都是客观存在的。方法:通过对历代医家关于肝阳、肝阳虚证文献的收集、整理、比较、分析。结果:历代医家对肝阳、肝阳虚证的理、法、方、药均有阐述,后世医家对肝阳虚证临床治疗有较多经验。结论:在中医肝藏象理论研究中应重视肝阳理论的研究,逐渐建立起系统、规范的肝阳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文献调研、理论探索还有,临床实践方面证实,肝阳在生理与病理上都是客观存在的。方法:通过对历代医家关于肝阳、肝阳虚证文献的收集、整理、比较、分析。结果:历代医家对肝阳、肝阳虚证的理、法、方、药均有阐述,后世医家对肝阳虚证临床治疗有较多经验。结论:在中医肝藏象理论研究中应重视肝阳理论的研究,逐渐建立起系统、规范的肝阳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中药治疗痛风的用药规律和特点,为中医治疗痛风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检索近10年相关专利,将符合标准的484篇中医治疗痛风专利中的中药归类,并分别查出其功效、性、味、归经、证型、治则,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治疗痛风出现频数最高为茯苓,其次是牛膝、当归,占全部用方的85.96%;从功效角度以利湿为主共达29.68%,其次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此3类药物占全部功效组成的48.60%;药物归经以归肝经的药物为最多,其次是归肺经、胃经、脾经、肾经的药物,药物归经占到了全部用药归经的74.76%;从药味角度以甘味为最多,其次是辛味、苦味药,此3药味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62.56%;从药性角度主要是性温,其次是性寒、性平的药物,此3种药性占到了全部用药药性的69.65%。从中医证型角度主要为:湿热蕴结证45.94%、瘀血阻滞证24.48%、肝肾亏虚证17.75%、脾虚湿盛证11.83%等四大主证。[结论] 从以上规律中可以看出常用药物临床上多选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疏肝补肾、健脾化浊之法。  相似文献   

20.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在临床诊治中,作为指导遣药组方的基本法则,辨证过程尤为重要。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方可据证立法、以法统方、依方选药。本文将临证诊治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