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秀满  王卫民  周宪  刘亚华 《武警医学》2021,32(11):933-936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静脉分娩镇痛对妊娠期高血压(妊高症)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顺产条件的妊高症产妇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静脉瑞芬太尼组)和对照组(硬膜外组),记录产妇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测定各个时点产妇的VAS评分,分析产妇的满意度评分;记录各个产程时间及母婴不良反应;测定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血血气。结果 两组在T0(处理前10 min)时MAP、HR、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处理后10 min(T1)、处理后60 min(T2)、分娩后10 min(T3)、分娩后2 h(T4)这四个时间点的比较中,观察组的MA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T0(处理前10 min)时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镇痛后各个时点(T1-T2)的V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低血压和下肢麻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头晕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血气分析结果和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瑞芬太尼静脉分娩镇痛应用于妊高症产妇时循环稳定,依从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舒芬太尼和地佐辛应用于无痛胃镜检查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不同麻醉方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0例门诊行无痛胃镜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舒芬太尼组):舒芬太尼0.1 μg/kg+丙泊酚;B组(地佐辛组):地佐辛70 μg/kg+丙泊酚;C组(对照组):生理盐水+丙泊酚。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注药至睫毛反射消失时间,胃镜检查时间,丙泊酚总用量,麻醉前后MAP、HR、SPO2,术中呼吸暂停次数及麻醉苏醒期恶心、呕吐、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注药至睫毛反射消失时间A组(90.3±8.2) s、B组(95.3±9.1)s和C组(125.7±7.3)s比较,A组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用量A组(63.1±9.2)mg、B组(70.4±5.9)mg和C组(89.3±6.4)mg比较,用药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麻醉苏醒期恶心、头晕发生率(20.0%;21.7%)较A组(1.7%;8.3%)和C组(0.0%;1.7%)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检查麻醉效果更好,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是无痛胃镜治疗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剂量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用于全麻诱导对血流动力学、麻醉深度的影响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018-10至2020-12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择期行全麻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A组)、依托咪酯(B组)、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组(C组),每组30例。A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0 mg/kg,B组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C组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075 mg/kg、丙泊酚1.0 mg/kg。诱导完成后行气管插管,观察记录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后1、3、5 min(T2-T4)3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心率(heart rate,HR)及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的变化,记录3组患者注射痛、肌阵挛、高血压、低血压、BIS<30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C组诱导后的MAP高于A组(P<0.05),C组在T1-4时刻MAP高于A组,T2时刻MAP低于B组(P<0.05),且诱导后HR低于B组,T2时刻HR低于B组(P<0.05),BIS低于A组,T1时刻BIS高于B组,T2-3时刻低于A组,T4时刻低于A组,高于B组(P<0.05),注射痛和低血压发生率低于A组(0.0% vs. 36.7%,3.3% vs. 33.3%),肌阵挛发生率低于B组(3.3% vs. 66.7%),高血压、BIS<30发生率低于A、B组(3.3% vs. 40.0%、70.0%,0.0% vs. 30.0%、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注射依托咪酯进行麻醉诱导,于插管前注射丙泊酚对全麻的血流动力学和麻醉深度影响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李娟  张维  陈宇  田冶  吕浩 《武警医学》2017,28(7):668-671
 目的 探讨术中使用肺保护性通气对膝关节置换术中氧合功能及肺顺应性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单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保护性通气组(V组)和常规机械通气组(C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后两组患者的通气模式均为容量控制模式,氧浓度70%,氧流量2 L/min,吸呼比1∶2。V组诱导后全程采用肺保护性通气:潮气量(VT)=6 ml/kg,呼吸频率(RR)=16次/min,呼气末正压(PEEP)为5 cmH2O, 每30 min给予1次手法肺复张(气道压维持在30 cmH2O,持续30 s);C组采用常规模式进行通气:VT=10 ml/kg,RR=10次/min。分别于麻醉诱导后5 min(T0)、手术开始时(T1)、骨水泥置入后5 min(T2)、手术结束即刻(T3)、手术拔管后15 min(T4)5个时间点记录患者的吸气平台压(Pplat),并在上述五个时间点采集患者桡动脉血,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肺泡氧合指数(OI)和肺顺应性(CL)。结果 与T0时刻比较,C组Pplat在T2~T3时刻明显升高(P<0.05),OI值C组在T2~T4时较T0时刻明显降低(P<0.05),而V组仅在T4时较T0时刻明显降低(P<0.05);C组CL值在T2~T4时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V组Pplat在T2~T3时明显低于C组,而OI值在T2~T4时,CL值在T2、T3时均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与常规机械通气相比,肺保护性通气能明显改善患者氧合功能,提高患者的肺顺应性,减轻膝关节置换手术中患者的肺损伤,具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欧阳方  何娟  马艳 《武警医学》2021,32(11):937-941
 目的 探讨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01至2019-12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ARDS 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通气功能指标、动脉血气状况指标和生存质量评分变化,记录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1 s用力呼吸容积、1 s用力呼吸容积/肺活量比率和生存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aO2、SpO2和氧合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PaCO2低于对照组[(44.18±5.06)mmHg vs. (49.47±5.24)mmHg],呼吸机通气时间[(2.74±0.90)d vs. (3.98±1.22)d]、ICU治疗时间[(3.19±1.03)d vs. (4.27±1.15)d]和住院时间[(10.98±2.13)d vs. (13.76±2.69)d]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 vs 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对治疗重症ARD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中脉搏血氧饱和度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进行急诊PCI的AMI患者132例,术中持续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依据术中SpO2水平将患者分为观察组(SpO2<90%,n=64)和对照组(SpO2≥90%,n=68)。所有患者均行急诊PCI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术后四周两组间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术后6个月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6个月时的6分钟步行试验(six-minute walk test,6MWT)。结果 观察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较对照组多[(1.9±0.9)vs(1.2±0.8),P<0.05)],前降支为梗死相关血管的比例多于对照组(62.6% vs 41.2%,P<0.05);术后4周观察组的LVESV、LVEDV较对照组高,LVEF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6个月时的6 MWT距离较对照组短,且住院期间、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诊PCI术中脉搏血氧饱和度水平是评价AMI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的一种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系统规范化护理模式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2012-03至2014-11期间我院进行的脑神经胶质瘤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除接受常规护理外还进行系统规范化的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手术前一天(T1)血压和心率为[(125.43±19.32)mmHg、(78.98±10.94)次/分]、进入手术室后插气管时(T2)血压和心率为[(128.45±18.35)mmHg、(78.94±11.47)次/min]、手术结束时(T3)血压和心率为[(120.15±16.12)mmHg、(83.45±15.15)次/min]手术后的24 h(T4)血压和心率为[(120.35±17.90)mmHg,(72.25±12.63)次/min]和手术后72 h(T5)血压和心率为[(121.12±15.23)mmHg、(70.35±12.95)次/min],这几个时刻的心率和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血清IL-6在手术前后的波动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患者血清皮质醇含量变化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对照组较实验组更焦虑(P<0.05)。结论 系统规范化护理模式可以调节患者手术中的应激反应,维持患者内环境的稳定,对患者的手术效果和术后康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晓梅  董兰  靳冰 《武警医学》2019,30(4):283-286
 目的 探讨每搏量变异(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在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3-12月行全麻下择期脊柱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以SVV作为采血时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对照组以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作为采血时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全麻后行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释,分别于采血前即刻(T0)、采血100 ml时(T1)、采血200 ml时(T2)、采血300 ml时(T3)、采血结束时(T4)5个时间点记录两组患者MAP、HR或SVV;观察各采血时间点Hct及Hb数值;记录每位患者的采血时间、采血量、采血结束时的羟乙基淀粉(HES)用量及尿量。结果 (1)观察组:与T0相比,T1、T2时点MAP及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T4 MAP及HR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相比,T1~T3时点SV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时点SVV[(9.8±1.2)%]显著高于T0时点SVV[(5.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T1和T0时点相比,MAP及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4时点MAP显著低于T0时点,HR显著高于T0时点(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T2-T4时点MAP及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及T1时点两组Hb及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4时点观察组Hb及Hc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采血量[(396±91)ml]显著高于对照组[(357±86)ml],HES用量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采血时间、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中行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释时,SVV作为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比MAP和HR能更好地维持循环动力学稳定,对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释的安全实施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比较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硬膜外麻醉时的镇静、遗忘及并发症等, 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镇静的临床应用。方法 择期行下肢或中下腹部手术的患者90例, 随机分为3组, 右美托咪定组(D组)、咪达唑仑组(M组)和对照组(C组)。三组患者均于硬膜外麻醉平面固定、效果完善后, 手术前20 min开始神经安定镇痛:D组和M组负荷剂量分别为0.6 μg /kg和0.06 mg /kg, 维持量分别为0.5 μg /( kg·h)和 0.05 mg /( kg·h);C组泵注生理盐水50 ml/(kg·h)。负荷剂量均于10 min内泵完, 维持量于手术结束前30 min停止。监测并记录入室( T0) 、麻醉平面固定后神经安定镇痛前( T1)、神经安定镇痛后5 min(T2) 、10 min(T3) 、20 min(T4) 、30 min(T5) 及术毕(T6) 时患者平均动脉压血压( MAP)、脉搏(HR)、血氧饱和度(SpO2)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值, D、M组患者BIS值达到75(BIS75) 时所用的时间和用药剂量, 随访患者的不良反应及遗忘程度。结果 与T0比较, D组患者MAP T2、T3时明显升高, HR T2时明显下降(P<0.05), T3、T4时极明显下降(P<0.01);M 组患者MAP T3、T4时明显降低, HR T3~T5时明显下降, SpO2 T2、T3时明显下降, D组和M组BIS均于T2时开始下降(P<0.05), D组T4、T5时下降极明显(P<0.01)。D组患者BIS达75时所需的时间短于M组(P<0.05), 患者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极明显低于M组(P<0.01), 但遗忘程度M组明显优于D组(P<0.01)。结论 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均能达到硬膜外麻醉中辅助镇静的目的, 右美托咪定0.6 μg/kg作为负荷剂量, 既能满足术中镇静的需要, 又不会发生呼吸抑制。在遗忘作用方面, 咪达唑仑具有较好的遗忘作用, 右美托咪定辅助镇静时, 虽然患者能回忆术中部分事件, 但均无强迫体位等不良回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肺保护性通气对不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肝移植手术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终末期肝病患者80例, ASAⅡ~Ⅳ 级,并根据MELD分值及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MELD≤15分+常规机械通气组(Ⅰc组)、MELD≤15分+肺保护性通气组(Ⅰp组)、MELD>15分+常规机械通气组(Ⅱc组)和MELD>15分+肺保护性通气组(Ⅱp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分别于切皮前(T1)、无肝前期3 h (T2)、无肝期30 min (T3)、新肝期2 h (T4)及新肝期4 h (T5)、术后2 h(T6)、拔管前(T7)及术后1 d(T8)时,检测血清克拉拉细胞分泌蛋白16(clara cell secretory protein,CC1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8(IL-8) 水平。记录患者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1周内急性肺损伤发生情况。结果 不同MELD分值两组间比较,MELD>15分患者输血量增多,手术时间延长(P<0.05),氧合指数降低,术后急性肺损伤发生率较高,气管拔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延长(P<0.01),T2~T8时血清CC16、TNF-α、IL-8浓度升高(P<0.05或P<0.01);不同通气方式两组间比较,保护性通气组的气管拔管时间分别为(7.2±1.5)h和(12.1±5.6)h,短于常规机械通气组(P<0.05)。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能改善肝移植手术患者(尤其是MELD 评分>15分)的氧合指数,降低术后急性肺损伤的发生率,缩短拔管时间,有利于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吸入氧浓度对合并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行腔镜胃癌根治术肺损伤的影响,用于更精准指导糖尿病患者的麻醉通气策略。方法 选取2018-10至2020-05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择期腔镜胃癌根治术且合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FiO2 35%)、B组(FiO2 50%)和C组(FiO2 75%),每组20例。麻醉插管后3组分别以35%、50%、75%的吸入氧浓度维持机械通气,每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0)、气腹后30 min(T1)、气腹后60 min(T2)、关气腹后10 min(T3)采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测量血清中炎性因子(TNF-α、IL-6)及氧化应激指标(SOD)、肺损伤指标(CC16)的水平。结果 在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上,与A组相比,在T2、T3时间点,C组TNF-α和IL-6水平显著升高且SOD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NF-α、IL-6、SOD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相比,B组在T3时间点 TNF-α水平明显降低且SOD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损伤指标CC16水平上,在T2、T3时间点,与A组[(8.95±2.20) ng/ml、(9.96±2.16) ng/ml]相比,C组[(10.21±2.16) ng/ml、(11.98±1.89) ng/ml]CC16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9.47±2.09)ng/ml、(10.87±2.10)ng/ml] CC16的浓度变化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3时间点,与C组相比,B组CC16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行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50%的吸入氧浓度可能是最佳吸入氧浓度,该吸入氧浓度在保证氧供的前提下能最大程度减少氧化应激以及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阴分娩史对非插管静脉全麻下宫腔镜手术麻醉术中血流动力学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检索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麻醉临床信息系统,选取2008-08至2019-12在解放军第一医学中心498例行非插管静脉全麻下宫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数据,将患者分为有经阴分娩史组(VD组)和无经阴分娩史组(NVD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对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进行1∶1配对。对比麻醉前(T1)、麻醉后1 min(T2)、手术开始时(T3)以及手术开始后5 min(T4)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疼痛NRS评分及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的发生率。结果 应用PSM后共354例(NVD组和VD组各177例)纳入分析。T1与T2时点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变化未见明显差异;T3与T4时点NVD组较VD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升高(P<0.01);两组SpO2在T3时点未见差异,而在T4时点NVD组SpO2降低;两组手术时间未见差异;VD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及离院时间短于NVD组(P<0.01),术后疼痛NRS评分及术后恶心呕吐等不适发生率均低于NVD组(P<0.01)。结论 经阴分娩史对非插管静脉全麻下宫腔镜手术中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及术后恢复质量有影响,提示针对患者是否有经阴分娩史应个性化调整麻醉管理方案和用药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异丙酚麻醉对脑外伤血肿清除术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脑外伤血肿清除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异丙酚组和依托咪酯组。分别于麻醉前(t0)、插管后(t1)、手术开始后1 h(t2)、手术开始后2 h(t3)记录颈内静脉球氧饱和度(SjvO2)并计算脑氧摄取率(CERO2)。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手术前(T0)、手术开始后1 h(T1)、术后1 h(T2)、术后24 h(T3)抽取颈内静脉血样,检测S100β蛋白含量。术后30 d记录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和简易智力状况检查评分(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结果 与t0时比较,t1、t2、t3时两组SjvO2明显升高(P<0.05);异丙酚组t1、t2、t3时CERO2(30.9%±5.04%、30.2%±6.17%、 28.7%±3.21%)降低,依托咪酯组的CERO2在t1时(24.9%±4.31%)降低(P<0.05);与依托咪酯组比较,异丙酚组t1、t2、t3时SjvO2明显升高,CERO2降低(P<0.05)。患者S100β蛋白含量在T2时异丙酚组为(1.17±0.26)μg/L,小于依托咪酯组的(1.52±0.19)μg/L (P<0.05)。两组GOS和MMSE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异丙酚在脑外伤血肿清除手术患者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与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ade, TPVB)比较,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 SAPB)用于日间乳腺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 2018-12至 2019-02行日间乳腺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T(TPVB)组30例,S(SAPB)组30例,C(局麻)组30例。3组患者入室后建立基本生命体征监测,心率、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静脉泵注负荷剂量右美托米啶0.25 μg/kg,10 min之内泵注完毕,并以0.05 μg/kg维持剂量持续泵注,于手术结束前15 min停止。T组患者行手术侧TPVB,S组患者行手术侧SAPB,C组由手术医师行瘤体周围局部浸润麻醉。记录3组患者局麻药补救次数;记录3组患者术后1 h(T1)、术后2 h(T2)、术后4 h(T3)、术后6 h(T4)VAS评分;记录3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神经阻滞组操作用时。结果 T组、S组患者麻醉补救次数均显著少于C组(P<0.05),T组、S组患者麻醉补救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术后T1 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组、S组患者T2、T3、T4 VAS评分均低于C组(P<0.05),T组、S组患者T2、T3、T4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S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寒战、恶心呕吐、相应区域肌肉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T组(P<0.05),C组、S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患者神经阻滞操作用时明显少于T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SAPB镇痛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可用于日间乳腺手术麻醉镇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黄芩苷胶囊对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的预防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 80名急进高原健康男性青年随机分为3组, 黄芩苷组(n=32)、红景天组(n=24)和安慰剂组(n=24)。3组在进入高原前2 d、进入高原后连续3 d分别服用黄芩苷胶囊(0.5 g, 2次/d)、红景天胶囊(0.76 g, 2次/d)和安慰剂(2粒, 2次/d)。检测急进高原前(海拔397 m)和急进高原后(3658 m)受试者氧饱和度、心率、收缩压、舒张压, 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 PASP)和平均肺动脉压(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 MPAP), 统计急进高原后各组的AMS发病率。结果 急进高原后安慰剂组、黄芩苷组和红景天组的AMS发病率分别为58.3%(14/24)、25.0%(8/32)和29.2%(7/24), 与安慰剂组比较, 黄芩苷组及红景天组AMS发病率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急进高原前比较, 各组受试者急进高原后心率、血压及肺动脉压均升高, 氧饱和度降低(P<0.05);与安慰剂组比较, 黄芩苷组血压及心率明显降低(P<0.05), 红景天组急进高原后氧饱和度升高、肺动脉压降低(P<0.05)。结论 黄芩苷组可能通过降低血压及心率预防AMS的发生, 红景天胶囊可能通过升高氧饱和度, 降低PASP、MPAP预防AM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手术(FUAS)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及地诺孕素(Dienogest,DNG)治疗子宫腺肌病(AM)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01至2020-10石家庄市第六医院聚焦超声治疗科确诊为AM患者150例,根据术后应用药物不同分为:A组(单纯FUAS治疗)、B组(FUAS+LNG-IUS)和C组(FUAS+DNG),每组50例。记录3组患者治疗前(T1)、治疗后3个月(T2)、6个月(T3)及12个月(T4)时,子宫体积、病灶体积、痛经评分、血红蛋白(Hb)、血CA125及并发症的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T1比较,3组患者T2-T4时子宫体积、病灶体积明显缩小(P<0.01),CA125水平、VAS评分明显降低,HB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组比较, B、C两组T4时子宫体积、病灶体积明显缩小,CA125水平、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两组间比较,C组T4时患者子宫体积、CA125水平、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三种方法均能缓解AM患者的临床症状,但FUAS 联合DNG治疗在缓解痛经和预防复发方面,优于单纯FUAS 和FUAS 联合LNG-I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