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目的对中国一个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的先天性后极性白内障家系进行疾病相关候选基因筛查,并研究其相关表型。方法抽取该家系患者及健康者外周静脉血并提取基因组DNA,通过靶向高通量测序技术筛查出先证者的致病突变,再通过Sanger测序进行家系验证以及家系内的共分离检验分析。结果高通量测序筛查发现先证者EPHA2基因存在可疑致病突变(c.2826-9G>A,IN 16,Het)。通过家系验证,确定该家系所有患者在EPHA2基因16号内含子区均有1个剪接突变c.2826-9G>A。结论此家系的致病基因为EPHA2,突变为c.2826-9G>A,该突变可造成晶状体的先天性异常,可确定为该后极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联合线粒体基因测序和导流杂交术在孕妇耳聋易感基因筛查和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多重PCR和导流杂交术筛查佛山地区8643名产检孕妇3个常见的耳聋易感基因(GJB2、GJB3、SLC26A4),并结合基因测序对阳性样本进行鉴定,并检测线粒体12SrRNA和tRNA基因突变情况。结果发现3个常见耳聋基因突变共257例(3.18%)。其中GJB2基因突变153例(1.78%),且4例(0.05%)为235delC位点纯合突变;SLC26A4基因突变94例(1.09%);GJB3基因突变10例(0.12%)。经基因测序发现线粒体基因突变76例(0.88%),包括一些可疑致病位点和不明致病性的位点,其中m.1555AG均质突变15例(0.17%)。有4对夫妇均为GJB2基因235delC位点携带者,在知情同意下选择了羊水穿刺行产前诊断,一例胎儿均为纯合突变,3例为杂合突变。结论佛山地区的耳聋基因GJB2携带者最多,联合线粒体基因测序和导流杂交术筛查孕妇耳聋易感基因在耳聋的一级预防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14例Marfan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患者的原纤维蛋白1(fibrillin 1,FBNI)基因和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receptor typeⅡ,TGFBR2)基因进行突变筛查。方法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对MFS患者FBNl的65个外显子和TGFBR2基因的7个外显子进行突变筛查,对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图形异常的PCR扩增片段用DNA测序鉴定突变位点及性质,并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进一步证实突变。结果在MFS患者FBNl基因中发现两种突变。两种基因突变是新的FBNl置换突变(Intron29+4A〉T)和再发的FBNl无义突变(8080C〉T)。结论FBNl的Intrort29+4A〉T和8080C〉T可能是MFS患者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严重高三酰甘油血症人群中筛查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GPTL8)基因新突变。方法对43例严重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进行目的基因靶向捕获测序,排除已知的三酰甘油代谢相关基因突变,筛查ANGPTL8突变,并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合功能性预测和保守性分析,最终筛选出可疑致病突变。结果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43例严重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中筛选出1个新的ANGPTL8罕见突变,为可疑致病突变。结论本研究在严重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中发现了ANGPTL8新的罕见突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嗜铬细胞瘤散发患者中进行RET原癌基因突变筛查。方法收集42例病理诊断确诊为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基因组DNA,其中12例为外周血基因组DNA,30例为嗜铬细胞瘤病理切片组织中提取的基因组DNA。对RET原癌基因第10和第11外显子,采用DNA测序技术进行基因突变筛查。结果在42例中,2例在RET基因的第11外显子存在基因突变。1例634位密码子由TGC突变为TAC,另1例632位密码子由GAG突变为AAG。结论在嗜铬细胞瘤患者中存在RET原癌基因突变携带者,有必要对散发的嗜铬细胞瘤患者进行RET原癌基因的常规突变筛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主要致病基因β肌球蛋白重链,MYH7突变情况.方法 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检测和DNA测序方法对3个HCM家系成员的MYH7基因8、14外显子及附近上下游序列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3个家系其中1个家系发现MYH7基因14外显子中存在Thr441Met突变,该突变在中国人中是首次发现,此外外显子8也存在1个点突变.另外两个家系也发现有不同位点的突变.结论 运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和DNA直接测序技术能实现对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MYH7基因突变的筛查,有利于早期诊断、患病风险预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查遗传性痉挛性截瘫Spastin基因突变,探索贵州地区少数民族(彝族、布衣族、苗族)Spastin基因诊断方法。方法应用PCR产物直接DNA测序法,分三阶段对9例少数民族HSP患者(包括3个家系中7名现证者和2例散发患者)Spastin基因1-17号外显子进行突变筛查。结果第一阶段首选8、10、14号外显子未筛及突变;第二阶段选择2、6、7、9、11、12、13、15、16号外显子进行突变筛查,也是阴性突变结果;第三阶段筛查1、3、4、5、17号外显子,在Spastin基因第4号外显子发现杂合错义突变,推测可能为一基因多态。结论参照国内外Spastin基因的研究现状,不能作为我们本次研究贵州地区部分少数民族Spastin基因诊断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筛查HEXIM1基因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外周血中的突变和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HEXIM1基因与VSD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PCR-DNA测序技术对100例单纯性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外周血进行基因编码序列突变筛查;以β-actin为内对照,用RT-PCR方法检测HEXIM1基因在14例室间隔缺损引产胎儿中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HEXIM1基因测序后同GenBank人类HEXIM1编码序列进行比较,有3例患儿(单纯性室间隔缺损)分别存在单核苷酸的多态性(SNP);与正常心肌组织相比,VSD引产胎儿心肌组织中HEXIM1基因mRNA表达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本实验收集的病例标本中没有发现HEXIM1基因编码区的突变,基因转录水平异常可能是该基因参与VSD形成的一种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线粒体肌病患者线粒体DNA的突变情况,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用常规HE、酶组化染色和电镜检查等病理形态学方法对3例线粒体肌病疑似患者进行诊断,并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和DNA测序等方法对患者线粒体DNA中全部22个tRNA基因进行突变筛查。结果3例患者均被确诊为线粒体肌病,其中例1tRNA—VaI基因发生A1627G纯合突变,例2tRNA—Val基因发生A1627G/A杂合突变,例3tRNA—Trp基因发生T5554C突变、tRNA—Arg基因发生A10412C/A杂合突变。结论线粒体DNA中的tRNA基因突变是线粒体肌病的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一个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突变,并探讨缝隙连接蛋白beta2(gap junction protein beta 2,GJB2)基因235delC突变是否会加重线粒体A1555G突变导致的非综合征型耳聋症状。方法对一个母系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核心家系72个成员取外周血提取DNA,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利用Alw26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直接测序验证,对其线粒体DNA突变进行研究;利用Apa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直接测序验证,筛查核心家系中GJB2基因235delC突变情况,并对GJB2基因235delC和线粒体A1555G突变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在27名母系成员中均发现具有线粒体A1555G突变,呈母系遗传;具有耳聋表型的为21人(77.8%),家族外显率高;所筛查的包括配偶在内的72名个体中,仅3例具有GJB2基因235delC杂合子突变,且均出现在母系成员中,但3例的耳聋表型却不同。结论线粒体A1555G突变是本家系耳聋遗传易感性的基础,在该家系中GJB2基因的235delC杂合子突变未加重线粒体A1555G突变导致的非综合征型耳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孕期女性致聋基因携带率。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就诊于产科的孕期女性进行聋病基因筛查。结果 347名受试者中有16人检出基因突变,检出率为4.61%,其中GJB2突变8人,检出率为2.30%,5人为235delc杂合突变,3人为299del AT杂合突变;SLC26A4突变8人,检出率为2.30%,均为IVS7-2AG单杂合突变。上述16名受试者的丈夫均进行致聋基因筛查并测序,结果1对夫妇为SLC26A4 IVS7-2AG单杂合突变,1对夫妻为GJB2 299del AT单杂合突变,均进行羊水穿刺,胎儿均未获得父母携带的致聋基因。结论应将耳聋基因筛查列入产前筛查项目,可初步实现遗传性耳聋的一级预防,减少聋儿出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粘多糖贮积症Ⅰ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Ⅰ,MPS Ⅰ)患者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理。方法采用聚合酶链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患者的α-L-艾杜糖醛酸酶(alpha-L-iduronidase,IDUA)基因(仍删)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并对发现的突变进行限制性酶切和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杂交分析验证;同时,采集50名健康体检者血样,针对新发现的突变位点进行测序分析,以排除多态性位点的可能性。结果患者/DUA基因第2外显子和第6外显子分别出现杂合突变Q60X(178C〉T)和D203N(607G〉A),前者为已报道的无义突变,后者为新发现的错义突变。限制性酶切分析证实患者母亲是Q60X突变携带者,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杂交分析证实患者父亲是D203N突变携带者。另外,在对50名正常人的测序分析中,未检测到D203N突变。结论筛查所得的两个点突变可能是患者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系统分析22q11.2区基因在胚肾中的表达规律,并在患者中筛查候选基因的潜在突变.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33个人类基因的同源体在不同胚龄以及成年小鼠肾脏中的表达水平,选取其中具有特异性表达者,在44例泌尿生殖系统畸形以及220名正常对照中进行突变筛查或排除,并对疑似突变者进行测序验证.为了减少误差,基因表达检测以及测序验证均重复两次.结果 K-means聚类分析提示,9个基因在胚肾发育全程均无表达;18个基因自发育初期或稍晚开始持续表达、强度仅呈微弱波动;6个基因在胚肾发育中呈短暂的一过性表达.结合文献研究,从后者中选择SNAP29基因进行全编码区突变筛查.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及测序分析提示,在上述病例中,1例(隐睾)具有SNAP29基因第2外显子内的错义突变(GAG→AAG),2例(分别为隐睾和尿道下裂)在第3外显子中存在错义突变(AGC→GGC).对照组则未见相同突变.结论 初步阐明了22q11.2区基因在小鼠胚肾发育期的表达规律,并证实多名泌尿生殖系统畸形患者具有候选基因SNAP29的错义突变,提示后者可能在泌尿生殖系统的发育中扮演关键角色.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一个中国汉族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s,HED)家系进行了突变筛查,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家系中已孕5个月的胎儿进行了产前诊断。方法共收集了该家系2例患者及4名正常人的外周血标本,抽取了胎儿的脐血标本。扩增Cx30基因的整个编码区序列,直接双向测序,突变进一步经内切酶酶切分析验证,在成功地获得基因诊断结果后,进一步进行产前诊断。首先从脐血DNA标本中扩出Cx30基因的整个编码区序列,经内切酶酶切分析检测突变,并进一步将整个编码区序列克隆入T载体,测序验证突变。结果在两个受累患者中检测了相同的突变,即在Cx30基因存在一个263C→T的点突变,该突变导致了在GJB6蛋白第2个跨膜区中氨基酸残基改变(A88V)。胎儿的检测结果表明其基因组中同样存在该致病突变,因此是1个受累胎儿。结论实验数据表明Cx30基因中错义突变A88V也是中国汉族人群中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的致病原因之一,可以通过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阻止致病基因的传递。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1例临床症状疑似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BMD)的患儿进行基因诊断,并进行携带者筛查及产前诊断。方法使用多重链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进行DMD基因79个外显子缺失或重复检测,同时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NGS)对神经肌肉相关基因进行靶向测序,并通过Sanger测序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验证。结果 MLPA检测未发现患儿DMD基因外显子发生缺失或者重复突变,NGS测序发现DMD基因第39号外显子c.5544-5548delGATAA半合子突变。Sanger测序验证发现患儿母亲、弟弟(胎儿)均存在c.5544-5548delGATAA突变。结论本研究发现一种尚未病例报道的新发突变,该缺失突变是导致患儿发病的原因,MLPA结合NGS技术可有效提高疾病的诊断效率,为产前诊断提供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告一例散发Leber先天性黑矇(LCA)家系的致病基因复合杂合突变位点c.1831TC/c.2172TA。方法:收集LCA患儿临床和家系资料,采集该家系成员患儿及其父母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先行目标区域捕获测序筛查已知的眼科遗传病相关基因,再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取候选基因,最后经Sanger法测序验证及对突变位点进行分子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高通量测序筛查结果证实患儿CRBI基因上存在复合杂合突变(c.1831TC,p.S611P;c.2172TA,p.Y724X)。c.2172TA为无义突变,具有明显的致病性。Anthe_2000软件分析p.S611P突变未引起蛋白二级结构和疏水性明显变化。结论:CRBI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c.1831TC,c.2172TA)可能导致LCA8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查家族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hypokalaemic periodic paralysis,HOKPP)相关基因突变位点,总结该病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和DNA测序技术,对1个HOKPP家系(包括2例患者共11名成员)进行候选基因CACNA1S和SCN4A的筛查,并总结该家系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此家系的2例患者符合HOKPP的诊断标准,突出特点为:儿童期发病,青春期加重,成年后病情减轻;女性在月经前期好发,而妊娠期无发作;钾剂和乙酰唑胺治疗有效。DNA测序结果发现2例患者的CACNA1S基因第30外显子上均存在3716(G→A)杂合突变,导致氨基酸序列改变R1239H,家族其他成员未见此突变。结论中国家族性HOKPP存在CACNA1S基因R1239H突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1例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利用串联质谱技术发现的可疑单纯性高甲硫氨酸血症患儿进行致病基因突变检测,为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从可疑单纯性高甲硫氨酸血症患儿外周血提取DNA,通过测序技术对可疑基因进行直接测序,对可疑突变进行Sanger验证。结果患儿只有足跟血甲硫氨酸指标升高,无其他临床症状。Ion Torrent半导体测序结果显示患儿携带MAT1A基因c.895CT和c.1067GC位点杂合突变,患儿父亲为c.895CT突变携带者,母亲为c.1067GC突变携带者。结论 MAT1A基因c.895CT和c.1067GC位点杂合突变为这例单纯性高甲硫氨酸血症患儿的致病原因,新一代半导体测序技术是遗传代谢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两家系线粒体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发病机理及7445^G点突变在这类家系及散发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例中的发生率,为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两个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和14个感音神经性耳聋散发病例;抽外周血标本,从白细胞中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目的片段,分别以Alw 26Ⅰ、ApaⅠ及XbaⅠ限制性内切酶检测1555^G、3243^G及7445^G点突变;行mtDNA 12S r RNA、tRNA^Leu(UUR)、tRNA^Ser(UCN)基因测序。结果 经酶切检测,两家系中12例为7445^G点突变阳性,其余6例及14例散发病例均为阴性,所有病例1555^G、3243^G点突变均阴性;7445^G点突变呈母系遗传。mtDNA测序显示,所有病例1555^G、3243^G点突变均阴性;酶切显示为7445^G突变阳性病例经基因测序均发现有(nt)7445A→G替换。结论 7445^G点突变在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中有较高的发生率,而在散发病例中发生率很低;7445^G结合1555^G点7突变筛查对这类耳聋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筛查耳聋基因热点突变:GJB2基因的235delC、SLC26A4基因的IVS7-2A>G和线粒体12S rRNA(12S)基因1555 A>G达到快速诊断耳聋患者.方法 多重PCR扩增包括GJB2、SLC26A4及12S基因的3个片段,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是否存在相应位点的突变.结果 200例耳聋患者中,共检测出235delC纯合突变18例,杂合突变18例;IVS7-2A>G纯合突变2例,杂合突变13例;1555 A>G突变8例.检测结果均与测序结果相符合.3个热点突变基因的致病单体的检出率为21.7%,基因诊断率为14%.结论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技术检测耳聋患者的热点突变是一种快速、简便、高效、经济的耳聋致病基因筛查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