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基础及目前应用现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穴位贴敷疗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其理论基础为整体观念、经络学说以及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汇聚之处,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几个方面.通过药物的吸收作用、激发经气作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穴位贴敷疗法多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各种痛症的治疗.在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还发挥了经络腧穴对人体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药物穴位贴敷法是以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原则,结合经络学说,以腧穴为枢纽、通过药物的吸收作用双向调节、汇聚脏腑经络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本文在原有穴位贴敷的理论基础上,探讨其治疗机制,通过临床应用归纳、总结穴位贴敷的临床疗效,发现穴位贴敷具有简单易行、疗效显著、费用较低、无毒副作用的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穴位贴敷可作为主要或辅助疗法运用于内、外、妇、儿或其他各科疾病,尤其肺系疾病;通过经络、腧穴和药物共同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穴位贴敷作用机制主要有经络腧穴、药物经皮吸收、神经系统调节,现代研究也已证明,深入研究经络循行线、经穴的特异性、皮肤的药物吸收和经穴局部的神经系统,使穴位贴敷机制研究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4.
正1穴位贴敷疗法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它属于中医外治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穴位为依据,将中药研磨成细粉,用醋、鲜姜汁、蜂蜜或白酒等调成糊状直接贴敷于特定穴位,通过穴位刺激作用疏通经络气血、调整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从而使  相似文献   

5.
<正>高血压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病、多发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目前口服降压药物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穴位贴敷疗法是将药物与经络理论相结合,是药物经穴位透皮吸收、通过经络运行,起到调整脏腑机能的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现将近年来关于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1临床研究于海青等[1]选取12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临床辨证分为4组(肝阳上亢组、瘀血阻络组、肝肾阴虚组和对照  相似文献   

6.
1阳痿 黄氏[5]用兴阳膏贴敷神阙等穴治疗阳痿42例,疗效较好,其药物组成有石菖蒲、川芎、肉桂、巴戟天、麻黄、白芷、细辛、冰片等.认为膏中药物具有芳香走窜、活血化瘀、理气解郁和补肾的作用,据中医经络及针灸学说理论,刺激神阙等穴位,具有补肾、兴阳的功效,故以此膏贴敷,既可通过刺激穴位起到治疗作用,又可使药物通过穴位吸收而发挥疗效.  相似文献   

7.
彭莉莉  吕宇虹  杨保东 《陕西中医》2006,27(12):1562-1563
目的:观察穴位透皮疗法配合中药循环交替内服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穴位透皮取穴大包、期门、章门,根据证型,选择相应的中药,贴敷于相关穴位上;中药口服。结果:总有效率为88%。提示:本方法通过药物对腧穴的刺激和经络的传导作用,使药物透过皮肤并发挥治疗相关脏腑疾病的目的,运用透皮疗法可保持药物稳定的血液浓度,防止药物在肝脏的首过效应,减少口服所致的药物副作用,是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药穴位贴敷历史悠久,临床疗效确切。本文基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经络学说,从药物对机体的局部刺激、经络传导、透皮吸收3方面阐述中药穴位敷贴的作用机理,并结合中药经皮给药系统、代谢组学、药效物质基础等研究热点,提出中医药系统生物学这一新的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贴敷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治疗经验,穴位贴敷借助穴位本身的治疗作用和经络的表里属性,不但可以治疗穴位局部病变,还可通过腧穴与脏腑经络的联系治疗全身疾病。贴敷方法:(1)湿贴:药贴上添加药液,然后贴敷。(2)药液使用方法:用注射器抽吸,喷洒至药贴,视药量情况,留不少于20~50mm宽的边缘。(3)加药贴敷:在湿贴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西药物。现代研究表明,通过药物敷贴,药物可渗透并沿经络循行  相似文献   

10.
药物穴位贴敷法治疗支气管哮喘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使用药物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特异性的治疗机制是化痰平喘和益气活血,以及利用经络对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而共同起到治疗作用,“三伏贴”多年来应用于临床,在防治支气管哮喘方面取得满意疗.药物穴位贴敷法治疗支气管哮喘虽然起效慢,但作用持久,可达到预防复发,减轻发作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失眠症是一种复杂性疾病,其发生发展与患者的情绪、心理、生理等多种因素相关。目前临床针对失眠症的常用治疗方法中,口服镇静催眠西药具有见效快、催眠效果明显等优势,但经常服用会有认知功能损害及潜在成瘾性等诸多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优势逐渐显现,并取得良好疗效。其中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既可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又可使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循经络传至脏腑,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达到调节脏腑气血阴阳从而治疗失眠,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旨在对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失眠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2.
<正>穴位贴敷是通过皮肤给药,利用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本身药理作用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汇聚之处,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腧穴不但可以接受针灸的机械性刺激,对药物的理化刺激也有相当的敏感性[1]。药物通过穴位作用能激发经气,使药力直达  相似文献   

13.
穴位贴敷疗法临床运用广泛,疗效确切。皮部作为经络系统的最外层,直接决定了药物的渗透浓度及不同层次刺激与反应后的效应。文章从传统皮部理论与贴敷疗法的关系、皮部对药物的吸收浓度、皮部与药物的交互作用、皮部刺激对神经、体液的影响、不同经穴皮部的特异作用等方面对皮部理论在穴位贴敷疗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深化其研究,不仅可以优选贴敷部位,提高疗效,理解其机制,对于体表、经穴、脏腑相关性的认识也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外敷穴位药物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药粉剂,调配后进行穴位贴敷。[结果]通过对90例病例的临床贴敷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结论]外敷穴位药物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可有效缓解病人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归纳总结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搜集各类文献资料,归纳穴位贴敷疗法在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制,在临床治疗上多采用穴位贴敷单一疗法、穴位贴敷配合电针、穴位贴敷结合壮医药线点灸、穴位贴敷配合拔罐、穴位贴敷配合神阙穴贴敷、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注射、穴位贴敷配合超短波治疗、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内服等方法。结果穴位贴敷是通过经络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经皮给药共同作用的一种外治疗法,可以通过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恢复人体生理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单一穴位贴敷与穴位贴敷结合电针、拔罐、中药内服等多种治疗的综合疗法均可有效治疗过敏性鼻炎。结论过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证明其机制主要为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心绞痛亦可内病外治,药物贴敷发挥经皮吸收以及经络穴位效应双重治疗特性,外敷穴位可刺激腧穴,经络激发全身经气;雾化吸入将药物雾化成颗粒,直达肺泡;滴鼻通过鼻黏膜的吸收途径而起到治疗作用;针灸可刺激激发机体经气,加强气血运行,使雍滞的经络得以疏通;腧穴注射既有针刺的机械效应,又通过药物局部吸收增加了穴位刺激时间;按摩及推拿通过刺激摩擦穴位敏感痛点或胸壁,增加心肌供血和纠正心脏功能;穴位埋线温阳益气通脉;激光照射改变血液流变学性质,降低全血黏度及血小板凝集能力;涂擦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之功效,不但润滑,而且促使药物直接渗入皮下组织,到达病所;离子导入在局部形成的"离子堆",可比其他给药途径延长,从而更充分地发挥药物治疗作用。内病外治,通过肌表、孔窍、穴位作用于经络、气血、脏腑、局部病灶,祛除机体内在疾患,调整和提高机体机能。冠心病防治是现代医学领域中重点、难点,在以药物、介入等为主流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前提下,中药外治法仍然在本病防治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对于因身体条件所限,不宜内服药物及应用介入等其他疗法时,更加显示其外治法的独特功效。因制剂工艺落后,造成外治药物有效成分溶解度不高、吸收率低等,限制药效。未来应运用高新科技手段注重穴位外治作用机制、提高药物吸收率及吸收速度与剂型研究,加大临床观测样本量,结合现代科技检测手段,使疗效评价更加客观充分。  相似文献   

17.
经络穴位导入经皮给药系统在损美性疾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络穴位的经皮给药系统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通过人体体表穴位吸收药物,经过经络的运行使相关的脏腑得到比一般注射、口服时浓度更高的药物剂量,并在药物和经络效应的双重作用下起到调节脏腑机能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运用超声波导人,以穴位和经络为载体和通道,利用皮肤作为药物输入体循环的门户,发挥药物有效治疗作用,为某些疾病的治疗拓展了广阔的思路.临床上,我们运用经络穴位超声导入中药治疗33例损美性疾病,如黄褐斑、痤疮等,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甲襞微循环和疗效,并设30例对照组进行对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加中药穴位贴敷,对照组常规治疗,两组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中药穴位贴敷组,心衰症状明显减轻,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正>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疼痛、痛引腰骶为主症的常见病。给广大女性带来极大的痛苦,而口服中药,因其特殊的气味,患者难以坚持,影响疗效,而穴位贴敷可避免中药口服,又可起到很好的临床疗效。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将药物贴敷于一定的穴位或患部,通过药物、腧穴及经络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  相似文献   

20.
风湿病也称痹症、痹病,是以肢体疼痛、重着、肿胀、屈伸不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一种外治法治疗风湿病,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不但能治疗局部病变还可以通过药物对腧穴和经络及脏腑的作用治疗全身疾患。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穴位贴敷通过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治疗风湿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