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附40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在急性脑外伤患者的CT片研究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征象,目的是为DAI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40例DAI患者的早期CT表现,结合文献提出DAI的CT诊断标准:脑白质内单发或多发无占位效应的小出血灶,中线结构无移位;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池内出血;脑室内出血;弥漫性脑肿胀。  相似文献   

2.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是外伤直接引起的脑白质广泛性损伤,病情重,死亡率及伤残率高,预后差。既往依赖病理学诊断,近年来由于CT、MRI广泛应用,使临床诊断成为可能。本文报告27例DAI患者的CT诊治经验。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9例,女8例,年龄8~68岁,平均31.2岁。致伤原因依次为交通事故、坠落伤、打击伤。1.2 CT表现大脑半球皮层髓质交界处小出血灶15例(直径<2cm),脑干小出血灶8例,胼胝体出血2例,弥漫性脑肿胀4例,脑池及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脑室出血7例,单一病灶损伤8例,多处病…  相似文献   

3.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雷益 《放射学实践》1998,13(2):58-60
目的: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急性期CT表现,为临床诊断DAI提供影像学依据,材料和方法:分析60例临床拟诊为DAI的早期CT表现。结果:CT可见(1)弥漫性脑肿胀;(2)皮层下及脑深部小出血灶;(3)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内出血,硬膜下/外出血。结论:对有上述CT征象,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诊断为DAI。  相似文献   

4.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实验性研究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useaxonalinjury,DAI)的病理改变及与CT、MRI特征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本实验应用自行设计的“损伤加速机”对22只猫按两种大小不等的角加速度损伤,首次应用猫建立了DAI动物模型。结果:急性期(72小时内)DAI的病理表现为轴索的扭曲、肿胀、断裂及间质水肿。CT可见弥漫性脑肿胀、皮层下及脑深部小出血灶、蛛网膜下腔及脑室内出血。MRI可见弥漫性脑肿胀(脑白质在T1加权像上信号减低及脑沟、脑裂消失)和单发或多发脑白质小灶性损伤(脑白质在T2加权像上可见单发或多发小灶性高信号影)。离体脑白质磁共振波谱(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MRS)检查发现损伤后脑白质游离水相对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损伤后结合水相对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二者T1值均较正常对照组延长。结论:MRI对DAI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通过对CT、MR图像分析,可以间接推测DAI的病理改变及程度,有利于做出正确、全面的诊断和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头部加速度引起的脑白质轴素广泛性损伤。笔者通过200例急脑外伤中,CT诊断18例DAI,并经病理和临床确诊。结果文献报告。提出DAI的CT诊断标准:1.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基底节内中囊区域、胼胝体、脑干等处散在多发点状或斑片状小出血灶,直径≤2.0cm。2.离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3.急性弥漫性脑肿胀。4.合并脑挫裂伤及硬膜外或硬膜下少量出血。对DAI发病机理、CT表现的病  相似文献   

6.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价值(附45例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CT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4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早期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CT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 45例 ,脑白质内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 (大脑半球 1 8例 ,基底节区1 0例 ,脑干 3例 ) ,蛛网膜下腔出血 2 1例 ,脑室内出血 8例 ,硬膜下血肿 7例 ,硬膜外血肿 5例 ,颅骨骨折 9例。结论 CT检查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5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姜曙  鞠延  贺民  毛伯镛 《中华创伤杂志》2000,16(10):589-591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与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伤和脑震荡的关系。方法 分析56例DAI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与原发性脑损伤的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56例DAI伤者中66%为交通伤,多次暴力致伤比较常见(61%)。伴脑挫裂伤者40例(71%)。CT/MRI发现出血灶者45例。结论 DAI是常见的弥漫性脑损伤,脑震荡和原发脑干伤被包含其中,且常常与脑皮质挫裂伤伴发。将原发性脑损伤分为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目前广泛应用CT、MRI甚至CTA、MRA的情况下,探讨DSA在头颈部疾病中的应用价值、限度及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复习280例头颈部DSA检查的临床、影像学及部分手术病理资料,其中190例造影或手术前后曾行CT和或/MRI。共行506例次DSA,包括IVDSA46例次,IADSA460例次。并作密度时间曲线分析。分别选用离子型(ICM)或非离子型(NICM)造影剂。结果:280例DSA明确诊断266例(94.64%),包括肿瘤29例,血管性病变198例,其它4例及未见异常35例,其中CT、MRI未见异常,DSA显示明确病变14例。未明确诊断14例(5.36%),包括造影剂重度反应3例,临床SAH或CT、MRI显示病变,DSA未见异常11例。本组发生造影剂不良反应29例(10.36%),其中ICM25例(15.15%),NICM4例(3.48%),两者差别有显著性(P<0.01)。结论:IADSA对头颈部疾病,尤其小动脉病变仍然有确诊价值,且便于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9.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影像学诊断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弥漫性轴索损伤 (diffusionaxonalinjury ,DAI)是指外伤所致脑白质的轴突广泛损害[1-3] ,其发生机制为头部加速运动损伤引起 ,尤其是角加速度运动时脑组织易受剪力作用发生应变 ,使神经轴索和血管折曲损伤。 195 6年Strich[4 ] 首次描述了DIA的病理学特征。DAI为重型脑外伤的一种 ,病情重 ,死亡率高 ,能否早期、迅速地正确诊断对于患者的急症处理非常重要。CT和MRI的应用 ,使DAI的临床诊断成为可能 ,现将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各种影像学诊断评价如下。一、CT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表现有以下…  相似文献   

10.
肿瘤软脑膜-蛛网膜转移的CT、MRI诊断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目的研究肿瘤软脑膜蛛网膜转移的CT、MRI表现,并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1例肿瘤软脑膜蛛网膜转移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病变经CT检查16例,MRI检查7例,其中经两种方法检查者2例。结果全部病例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均出现病理性强化,其中10例呈弥漫性,8例呈结节性,3例呈弥漫与结节混合性。弥漫性强化沿脑和脑干表面分布,并延伸入脑沟、脑池;结节性强化病灶数目1个或多个不等,直径0.2~3.0cm。病变见于基底脑池及相邻蛛网膜下腔者共18例。伴室管膜结节性强化4例,天幕增厚强化10例,脑积水13例,合并脑内转移9例。结论增强CT和MRI对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且MRI优于CT。但两者在定性诊断上均有局限性。正确诊断有赖于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征象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1.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表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加深对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CT表现的认识 ,以助于临床早期正确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 56例DAI的临床及CT资料 ,其中男 44例 ,女 1 2例 ,车祸伤 43例 ,高处坠落伤 1 3例 ,全部病例均具有伤后立即原发性昏迷。结果 ①脑实质出血灶 44例 ,呈斑点状 ,直径多小于 2cm ,主要位于胼胝体、脑干、基底节 -内囊区及皮髓质交界部。②蛛网膜下腔或 /和脑室出血 41例。③弥漫性水肿 9例。④合并硬膜外血肿 5例 ,硬膜下血肿 1 6例。结论 DAI的CT征象有其特点 ,对于临床早期正确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眼眶骨膜下间隙血肿的CT、MRI表现并探讨其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36例(36眼)眼眶外伤性骨膜下血肿患者中,同时行眼眶CT、MRI检查2例。仅行眼眶CT检查30例.横断位、冠状位检查25例,横断位1例,冠状位检查4例。仅行MRI检查4例。结果跟眶CT显示骨膜下间隙血肿32例,其中上壁18例,外上壁7例,外壁5例,下壁2例。病变广基附于眶壁,内缘清楚,密度均匀,一般不跨越骨缝。眼眶MRI显示上壁骨膜下间隙血肿6例,信号取决于出血时间。结论眼眶骨膜下间隙血肿多发生于眼眶上壁。CT、MRI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表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的MRI表现 ,评价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 30例CT检查阴性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表现。MRI分别采用自旋回波T1WI、T2WI序列、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FLAIR)及弥散加权成像 (DWI)。所有扫描在伤后 1周内进行。 结果 轴索积聚区多发的小灶性损伤 ,多数病灶为非出血性 (<2cm) ,除 3例超急性期外 ,所有病灶T2WI均显示为高信号 ,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在超急性期患者 ,仅DWI上显示出高信号病灶。 结论 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敏感性较高 ,其影像学表现与DAI的严重程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采用MRI检查CT表现阴性的临床疑诊患者 ,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及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表现、CT诊断。方法分析32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资料。同时对所有病例进行GCS评分。结果DAI的CT征象主要为:a)弥漫性双侧脑白质水肿、脑肿胀、灰白质界限不清;b)脑室、脑池、脑沟及蛛网膜下腔变窄、消失,无中线移位;c)脑弥漫性肿胀,白质内点、片状出血,但未形成血肿,无占位效应;d)脑弥漫性肿胀伴硬脑膜下薄层出血。患者伤后昏迷时间越长,临床表现越重,GCS评分越低,cT显示脑室系统受压程度越重则预后越差。结论DAI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但DAI病情与CT表现不一致时需行CT薄层扫描或MRI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就64例脑外伤致死的CT资料,研究其外伤类型的CT征像。以提高脑外伤的CT诊断水平,探讨提示预后不良的主要类型和CT特点,以指导临床治疗。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64例脑外伤死亡病例的CT资料,按其具有若干种损伤分类统计,并就各种损伤表现作一总结。结果:单一损伤4例,两种损伤同时存在10例,三种损伤同时存在36例,四种以上损伤14例。结论:多种复合颅脑损伤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而单一损伤中弥漫性脑轴索损伤(DAI),原发全脑室出血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复合损伤中,广泛硬膜下血肿、半球脑肿胀、脑干损伤更具危险性。病灶大小和占位效应与预后有明显关系。CT检查及随访可客观反映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动态观察病情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弥漫性轴索损伤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5年9月26例DAI患者临床与CT、低场MRI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7例;年龄16~65岁,平均34.6岁。患者均有创伤史,道路交通伤22例,高处坠落伤3例,重物打击伤1例。伤后均立即出现昏迷或持续昏迷,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化表(GCS)评分,重度(≤8分)4例,中度(9~12分)6例,轻度(13~15分)16例。结果 26例均使用CT及低场MRI诊断,主要表现为颅内不同部位单发或多发点状病变,DAI病灶分为出血灶和非出血灶,主要分布在灰白质交界区、基底节区、丘脑、深部白质、胼胝体等区域。低场MRI敏感性明显高于CT(χ2=14.567,P=0.012),各序列中GRE-T2*WI对出血灶检出数(97.59%)最高,DWI对非出血灶检出数(95.18%)最高。结论 CT及低场MRI对DAI的早期诊断很有价值,低场MRI能弥补CT检查阴性颅脑损伤而症状较重患者,能明显提高颅脑损伤的检出率、诊断率,能有效避免漏诊,提示预后。  相似文献   

17.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表现(附6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CT征象,为DAI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经临床确诊的DAI的早期CT表现。其中,男52例,女16例,年龄6-72岁,平均32.3岁,51例采用保守治疗,17例行开颅减压术,死亡37例(54.4%),重残21例(30.9%),CT扫描在伤后30分钟至24小时进行,使用岛津SCT-4500TE型全身CT机行非增强扫描。结果:脑白质内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49例(大脑半球37例,基底节区4例,胼胝体6例,脑干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脑室出血5例,弥漫性脑肿胀58例。结论:CT是早期诊断DAI的有效方法。并可提示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MRI诊断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MRI对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资料.结果全部病例行CT和MRI检查.36例非出血性挫伤灶中,位于胼胝体16例,脑干8例,小脑蚓部2例,放射冠8例,内囊4例,额、颞叶20例.CT扫描仅2例(5.6%)显示出低密度灶.MRIT1WI均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MRI是诊断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最佳的影像学手段,对临床正确诊断本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