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乃宏  王佳 《当代医学》2013,(25):46-47
目的探讨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介入治疗价值。方法 46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15例行出血靶动脉药物灌注血管加压素治疗,29例行出血动脉栓塞治疗。2例血管造影无阳性发现。对44例介入治疗患者,灌注血管加压素和出血动脉栓塞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压、血红蛋白及呕血、便血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血压、血红蛋白及呕血、便血均明显好转。结论急性消化道大出血靶动脉药物灌注血管加压素及出血动脉栓塞治疗安全、有效,是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或不宜行外科手术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阳性发现率及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方法 对21例消化道出血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对有阳性发现的病例行栓塞治疗或药物灌注治疗。结果21例动脉造影阳性发现16例,发现率76%。对10例行栓塞治疗,栓塞成功止血率100%,6例行药物灌注止血,3例止血,3例48h后再出血,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动脉血管造影为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检查方法,介入治疗为消化道出血止血的非手术性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大部切除术后出血的急性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大部切除术后出血患者10例,采用Se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行常规腹腔动脉血管造影,根据出血病因及出血部位分别行出血动脉的栓塞或缩血管药物局部灌注治疗,对不能明确出血病因及出血部位者行灌注治疗.结果:本组血管造影有阳性发现8例,其中7例见造影剂外溢.6例行栓塞治疗,3例行灌注治疗,1例血管痉挛自行闭塞.10例均在介入治疗后止血,其中7例即刻止血.结论: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大部切除术后出血在急诊血管造影的基础上行选择性出血动脉栓塞或缩血管药物灌注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选择性动脉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介入治疗方法和意义.方法 12例反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经选择性动脉DSA后明确消化道出血部位或原因,并对出血动脉进行血管加压素局部灌注或栓塞.结果 肿瘤6例,血管畸形3例,麦克尔氏憩室1例,造影阴性者2例,并对其中8例采用了动脉血管加压局部灌注或栓塞,止血效果明显.结论 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的价值,且能经过血管加压素局部灌注和栓塞进行及时止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与介入治疗的方法 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25例行DSA检查,通过显示造影剂外溢,病理血管和肿瘤染色确定出血的原因及部位,对出血部位行超选择动脉插管灌注垂体后叶素止血或明胶海绵栓塞治疗.结果 血管造影发现病灶20例(80%),其中血管畸形12例,肿瘤5例.小肠憩室3例.介入治疗20例.均先应用垂体后叶素灌注止血,即时止血14例.止血率70%,6例未能即时止血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5例即时止血,1例术后24小时出血停止.结论 DSA检查及介入治疗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与介入治疗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25例行DSA检查,通过显示造影剂外溢、病理血管和肿瘤染色确定出血的原因及部位,对出血部位行超选择动脉插管灌注垂体后叶素止血或明胶海绵栓塞治疗。结果血管造影发现病灶20例(80%),其中血管畸形12例,肿瘤5例,小肠憩室3例。介入治疗20例,均先应用垂体后叶素灌注止血,即时止血14例,止血率70%;6例未能即时止血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5例即时止血,1例术后244,时出血停止。结论DS憷查及介入治疗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7.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和介入治疗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38例行DSA检查.通过显示造影剂外溢、病理血管和肿瘤染色确定出血原因及部位,对出血处行超选择动脉插管灌注血管加压素止血或明胶海绵、含钡聚乙烯(PVA)微球栓塞治疗.结果:血管造影阳性27例,其中血管畸形17例,肿瘤6例,小肠憩室3例,回盲部溃疡1例.介入治疗27例,其中17例血管加压素灌注止血,即时止血13例,止血率76%;10例介入栓塞治疗,即刻止血8例,2例术后24 h出血停止. 结论:DSA检查和介入治疗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有重要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对有阳性发现的病例行药物灌注或栓塞治疗.结果 28例动脉造影阳性发现率75%,其中16例行栓塞治疗,5例行药物灌注,均止血成功.结论 做好全面、细致的观察及护理,是保证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 对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对有阳性发现的病例行栓塞治疗或药物灌注.结果 6例动脉造影阳性发现率100%,其中5例行栓塞治疗,1例行栓塞+药物灌注,均止血成功.结论 做好全面、细致的观察及护理,是保证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对有阳性发现的病例行药物灌注或栓塞治疗。结果28例动脉造影阳性发现率75%,其中16例行栓塞治疗,5例行药物灌注,均止血成功。结论做好全面、细致的观察及护理,是保证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血管造影阴性的消化道大出血再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再次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在首次血管造影阴性的消化道大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首次血管造影阴性并经介入治疗后再次出血1-6 h内行超选择性血管造影,小肠、结肠出血或可疑出血于肠系膜上、下动脉灌注收缩剂,胃十二指肠动脉、肝动脉及直肠上、下动脉出血或可疑出血直接栓塞。结果:24例阳性中第2次血管造影显示炎症9例,小肠憩室3例,血管畸形2例,多发假性动脉瘤2例和肿瘤2例;第3次血管造影显示炎症2例,肿瘤3例和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再次造影阳性和阴性出血控制率分别为79%(19/24)和53%(10/19),其中17例阳性1次灌注收缩剂或栓塞后止血,2例2次栓塞止血,4例小肠和1例结肠止血失败行手术止血;19例阴性患者采用灌注收缩剂后止血10例,7例失败行外科止血,2例死亡。所有介入治疗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首次血管造影阴性再出血的患者再次行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不仅能提高血管造影的阳性率,而且也能有效控制出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消化道出血介入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2例下消化道出血病人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明确出血部位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或经导管持续灌注血管加压素止血治疗。结果:22例病人中,诊断明确19例,DSA诊断阳性率为86.4%(19/22),其中,出血发生在空肠9例,回肠5例,结肠5例。18例成功止血,介入治疗成功率94.7%(18/19)。术后随访6~12个月,有2例再出血,病人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放射学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是安全有效的,特别是介入治疗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DSA检查及栓塞治疗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是随机选取了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30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对可能出血的部位进行选择性插管造影,其中17例患者明确诊断并行栓塞治疗。结果 30例患者中20例造影阳性(66.7%),10例阴性(33.3%)。18例接受了栓塞治疗,16例出血停止,一个月内无复发出血;1例栓塞后次日死亡;1例栓塞三天后复发出血,进行外科手术后痊愈。结论 DSA检查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栓塞介入治疗对消化道出血止血效果优良,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造影及血管内栓塞在肾出血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不同原因所致的肾脏出血的患者行DSA血管造影,确定出血或病变血管,并选用不同类型、大小的栓塞剂,栓塞相应出血或病变血管。结果:均一次性止血成功。结论:熟练掌握DSA造影表现及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栓塞剂是介入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在难治性消化道大出血(IMHDT)中的临床诊治价值。方法对51例IMHDT病人进行血管造影和选择性血管造影,并作经导管灌注止血药或行栓塞治疗。结果该组51例病人共作59次动脉造影,38例有异常表现,阳性率为74.5%;表现为造影剂外溢征(24例)、动脉瘤样改变(2例)、肿瘤(4例)、畸形血管团(2例)、血管痉挛样改变(1例)、炎症性改变(5例)。42例经介入治疗后出血停止,止血成功率为82.4%。9例经手术探查,7例手术病理证实符合血管造影定位诊断。无胃肠道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动脉造影、栓塞治疗难治性消化道大出血,定位准确、安全有效,同时为外科手术争取了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明胶海绵作为栓塞剂在动脉内栓塞治疗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胃十二指肠动脉、胃左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动脉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酌情对脾动脉、肝固有动脉行超选DSA,发现出血动脉及其他异常动脉显影,用高压消毒过的明胶海绵颗粒和新鲜明胶海绵条栓塞靶血管。结果18例患者DSA首次血管造影阳性者16例。在16例DSA阳性的消化道出血患者中进行栓塞治疗,止血成功15例,有效止血率为93.75%(15/16例)。对2例DSA结果阴性的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试验性栓塞,止血成功1例,有效止血率为50%(1/2例)。结论采用明胶海绵作为栓塞剂在动脉内栓塞治疗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对急性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例急性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行DSA检查后,其中9例适宜行介入治疗的患者采用明胶海绵、弹簧圈经导管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10例患者中,8例DSA检查阳性,2例未见确切异常DSA征象。9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均止血成功,且无复发及明显并发症;另1例转外科急诊手术治疗,其外科术前定位准确。结论急诊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安全、可靠,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难治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难治性消化道大出血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运用Seld inger技术,对22例经内、外科治疗未能止血的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超选择血管内栓塞或垂体后叶素灌注术。结果本组动脉造影16例有异常表现,阳性率为72.7%;表现为造影剂外溢征(10例)、动脉瘤样改变(3例)、肿瘤(2例)、畸形血管团(1例)。17例经介入治疗后出血停止,止血成功率为77.3%。结论选择性动脉造影对难治性消化道大出血可明确病变部位、性质,阳性率较高,同时经导管栓塞或灌注可达到止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后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6例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后大出血患者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DSA)对颈外动脉分支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6例病例在DSA下均显示出血血管 ,栓塞后出血停止 ,临床效果满意。 结论:DSA下介入栓塞止血对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后大出血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操作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患者供血动脉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及栓塞治疗的价值、血管造影对支气管扩张患者出现咯血的病因分析.方法:对42例支气管扩张患者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分析其DSA表现,确定供血动脉,选择合适的栓塞剂行栓塞治疗并判断疗效.结果: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患者的DSA表现主要为供血动脉增粗、支气管动脉肺循环分流.行栓塞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6%,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支气管扩张患者咯血和动脉的异常有关.经动脉栓塞术前仔细分析DSA表现对栓塞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