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CT对肾恶性肿瘤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3月接受手术前影像学检查的肾恶性肿瘤患者32例,对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CT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肾恶性肿瘤超声造影相关指标(回声不均、无回声或无增强区、假包膜、血管丰富或血流抱球型)显示率明显优于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增强CT诊断肾恶性肿瘤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与增强CT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增强了肾恶性肿瘤内组织的显示率,超声造影及增强CT诊断肾恶性肿瘤的准确率高于常规超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对比常规超声及增强CT在提高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1例常规超声检出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根据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特点,结合病史给出初步良恶性判断后,进一步超声造影检查,对病灶造影剂灌注过程进行分析,得出综合判断;所有患者均行增强CT检查,最后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常规超声检查特点,初步诊断:良性肿瘤21例(29.6%),恶性肿瘤50例(70.4%);经超声造影诊断:良性肿瘤24例,恶性肿瘤47例;增强CT诊断:良性肿瘤26例,恶性肿瘤45例;经病理检查,良性肿瘤25例,恶性肿瘤46例。超声造影检查肝脏良恶性肿瘤诊断敏感性为93.61%,特异性为91.67%,准确度为92.96%,明显优于常规超声。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诊断肝脏的肿瘤及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肾盂和输尿管肿瘤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比较。方法 回顾近 2 a经影像学检查诊断的 4 0例肾盂和输尿管肿瘤 ,分析其 X线表现及各例患者的诊断过程 ,评价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肾盂和输尿管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可行肾盂和输尿管肿瘤诊断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静脉肾盂造影、逆行输尿管肾盂造影、CT和核磁共振 (MRI)检查。 4 0例均行超声检查 ,超声对肿瘤引起梗阻所致的尿路积水敏感度最高 ,而对肿瘤的发现率较低 ;同时 4 0例均行静脉肾盂造影 ,该检查可显示各患者肾功能情况 ,但因部分患者肾功能不全 ,而致检查过程中尿路不显影 ,不能显示肿瘤 ,影响对肾盂和输尿管肿瘤的诊断 ;2 8例行逆行肾盂造影 ,尿路显像率高 ,且定位准确 ,肿瘤发现率高 ;2 4例行 CT检查 ,定位率较低 ,但在其他检查基础上可明显提高肿瘤发现率 ;8例行 MRI水成像检查。结论 通过对以上病例分析 ,认为在肾盂和输尿管肿瘤的诊断过程中 ,超声可行初步筛选检查 ,静脉肾盂造影为常规检查方法 ,逆行肾盂造影是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 ,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性进行性 CT和 MRI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观察肾内型肾透明细胞癌与尿路上皮癌的血流灌注特点,探讨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肾内恶性肿瘤患者105例,其中肾透明细胞癌57例,尿路上皮癌48例。对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比较2组间常规超声下的长径和回声特点;超声造影的增强时间差、增强达峰时间差、增强模式及增强强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增强时间差、增强达峰时间差对肾内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肾透明细胞癌组最大长径长于尿路上皮癌组(P<0.01),常规超声均以低回声为主;肾透明细胞癌组增强时间差和增强达峰时间差短于尿路上皮癌组(P<0.05)。2组造影后肿物增强模式均以快进快退为主,2组增强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提示增强时间差鉴别诊断肾透明细胞癌与尿路上皮癌的效能优于增强达峰时间差(Z=3.600,P<0.01)。结论 超声造影可以作为常规超声在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尿路上皮癌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引起上尿路扩张的疾病较多,常以腹部平片、静脉尿路造影及超声等检查进行辅助诊断,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诊断存在局限性,易造成漏诊或误诊。螺旋CT尿路造影(MSCTU)检查,可通过一次检查明确病因。本文收集112例上尿路扩张患者MSCTU的检查结果,并与B超结果进行影像学比较,以评价MSCTU诊断上尿路扩张性疾病的优越性。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以前,儿童及成人先天性尿路畸形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超声检查、CT平扫和放射科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但存在很多不足和局限性[1]。选择2006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肾及输尿管畸形的成人及患儿36例,手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检查,且检查的准确率较高,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患者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1~32岁,平均年龄15岁;其中重复肾患者左侧肾10例,右侧肾12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分析肾盂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B超、CT和静脉尿路造影检查 ,发现肾盂恶性肿瘤 40例 ,其中Ⅰ期 4例 ,Ⅱ期 2 2例 ,Ⅲ期 14例 ;均行手术治疗 ,肾、输尿管全段及膀胱袖口式切除 2 8例 ,肾、输尿管部分切除术 4例 ,肾、输尿管全段切除者 8例 ,术后辅助化疗或放疗 5例。结果 :随访2 1例中无癌生存大于 10年以上 5例 ,临床Ⅲ期 14例患者生存超过 5年的 5例。结论 :肾盂恶性肿瘤的诊断主要依据B超、CT和静脉尿路造影 ,影响肾盂恶性肿瘤预后的主要因素是肿瘤的临床分期 ,病理分级及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肾脏恶性肿瘤中肾癌发病率最高,占全肾肿瘤90%,其次是肾转移瘤、肾淋巴瘤、白血病及肾肉瘤等。多数患者常无症状,因作其它病患检查始被发现。高质量的常规尿路造影、超声扫描、放射性核素扫描、血管造影、CT及MRI各有其诊断价值。本文就此加以综述。一、排泄性尿路造影(IVP) IVP对发现肾肿瘤是有价值的,但往往不能明确其性质,有时假肿瘤如胚胎性分叶、代偿性小叶肥大及Bertin肾柱增大常被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肾盂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B超、CT和静脉尿路造影检查,发现肾盂恶性肿瘤40例,其中I期4例,Ⅱ期22例,Ⅲ期14例;均行手术治疗,肾、输尿管全段及膀胱袖口式切除28例,肾、输尿管部分切除术4例,肾、输尿管全段切除者8例,术后辅助化疗或放疗5例。结果:随访21例中无癌生存大于10年以上5例,临床Ⅲ期14例患者生存超过5年的5例。结论:肾盂恶性肿瘤的诊断主要依据B超、CT的静脉尿路造影,影响肾盂恶性肿瘤预后的主要因素是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x线和CT检查对髓质海绵肾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从2000—2010年在我院诊治的9例髓质海绵肾病例,9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6例静脉尿路造影检查,7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所有病例资料齐全,其中2例经手术证实。对9例髓质海绵肾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x线尿路平片肾髓质区散发或簇状排列结石影像。6例静脉尿路造影病例,5例成功诊断,1例失败,造影显示肾集合管呈条纹状或囊状扩张,结石在收集管内。CT平扫显示环肾小盏扇形分布结石影,髓质密度减低并可见多发囊状或柱状低密度影。增强表现为。肾多发囊状影,囊内充填造影剂,可见造影剂尿液分层征象;或表现为扩张之集合管内充填造影剂。结论x线和cT检查都能准确诊断髓质海绵肾,如果X线检查失败,cT检查能补充,cT增强延迟扫描见造影剂尿液分层征象比较独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肾脏非Wilms瘤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与腹部CT特征,提高对儿童肾脏非Wilms瘤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8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1例经病理证实,并且具有完整腹部CT影像资料的儿童肾脏非Wilms瘤原发性恶性肿瘤病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腹部CT影像表现以及与Wilms瘤的鉴别要点.结果 本研究11例病儿中,肾恶性横纹肌样瘤3例,腹部CT示病灶均为实性肿块,可见融冰征、肾周积液、包膜下积液,1例合并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例出现两肺转移;肾透明细胞肉瘤2例,腹部CT示病灶均为实性肿块,均可见大片坏死,CT增强扫描均可见瘤体内多发扭曲的细小血管,可见"虎斑样"改变,所有病例均未见瘤栓,未见骨骼转移.肾细胞癌6例,3例出现血尿,腹部CT示病灶为实性肿块,4例可见钙化.结论 儿童肾脏非Wilms瘤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与腹部CT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和分析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 分析我院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17例。结果 尿VMA及血尿儿茶酚胺升高定性诊断分别为16例(94.2%)和15例(88.2%)131IMIBG显像诊断阳性4例,阳性率100%。B超探及14例(82.4%),CT诊断16例(94.2%),8例进行MRI诊断,阳性率100%。肿瘤平均直径4.6cm。肿瘤位于腹主动脉旁肾门平面以上5例(29.4%)、以下1例(5.9%),下腔静脉旁肾门平面以上8例(47.1%)、以下2例(11.8%),膀胱壁1例(5.9%),其中肿瘤多发3例。手术切除肿瘤16例,术后高血压缓解15例,术后肿瘤复发3例、伴广泛转移1例。结论 检测尿VMA及血、尿儿茶酚胺可作为异位嗜铬细胞瘤定性诊断的初筛检查,131I-MIBG显像定性诊断敏感性准确性高。B超可作为定位诊断的初筛,CT定位诊断准确可靠,MRI可很好地显示肿瘤毗邻和浸润范围。  相似文献   

13.
高儒林  张玉祥 《天津医药》1997,25(12):735-737
选择CT扫描技术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27例,对照病理对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T定位诊断符合率100%(27/27),定性诊断符合率88.8%(24/27)。卵巢肿瘤中,畸胎瘤最具特征性CT表现,而恶性肿瘤在确定具体病理组织类型上CT有一定困难。因此认为,CT是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最有效的方法,大多数卵巢肿瘤经CT增强前后扫描并结合临床及B超检查会作出正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4.
CT诊断涎腺肿物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对涎腺肿物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涎腺肿物共61例,其中37例平扫加增强,24例平扫加经腮腺导管造影后扫描。结果:(1)脂肪瘤、涎腺囊种和炎性病变可作定性或基本定性诊断。(2)可鉴别良、恶性肿瘤。(3)混合瘤、腺淋巴瘤和一些瘤样病变,大多有较具特征性CTS(腮导管注入造影剂后扫描)或CT表现。结论:诊断涎腺肿物依据CTS或凹表现,结合病史、部位和年龄特征可明显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甲状腺肿瘤的CT影像特征及对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78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超声检查和CT检查.分析比较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结节的CT影像特征,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CT诊断与超声诊断对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效能(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78例患者经术后病理结果证实:58例(72个结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卵巢肿瘤的 CT表现 ,提高卵巢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正确性。方法 回顾经 CT检查、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 3 1例 3 5个瘤块的全部资料 ,分析其肿瘤的 CT特征表现。结果  CT诊断与术后病理对照 ,定位诊断符合率为 96.7% ( 3 1/ 3 0 ) ;其中良性肿瘤 18例 ,CT术前诊断 17例 ,诊断符合率为 94.4% ( 18/ 17) ;恶性肿瘤 13例 ,CT术前诊断 11例 ,诊断符合率为 84.6% ( 13 / 11)。肿瘤根据 CT表现分三种类型 ,即囊性、实性和囊实性 ,其中囊性肿块 88.9%为良性 ,实性肿块 66.7%为恶性 ;而囊实性肿块的良恶性分别为 5 6.5 %和 43 .5 %。结论 CT检查可很好显示肿瘤的内部及周围结构 ,对定位、定性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SCT)多期表现,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对该类疾病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对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肾脏占位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肾恶性肿瘤29例,其中肾癌(RCC)27例,增强扫描呈动脉期明显强化,实质期为相对低密度;肾盂1癌2例,增强后轻度强化或明显强化.良性肿瘤5例,均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4例可测得脂肪密度,增强后软组织部分强化,而脂肪成分不强化,SCT表现典型.其他11例,肾囊肿10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性病灶,增强后未见强化,结核性脓肾1例,表现为多发囊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呈环状轻度强化,低密度区未见强化.结论 SCT多期增强扫描及必要时薄层扫描,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CT对腮腺肿瘤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腮腺肿瘤的CT表现。结果 25例良性肿瘤,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者23例;密度不均、部分境界不清者2例。12例恶性肿瘤,11例密度不均,边界模糊;1例密度较均,境界清楚。CT对腮腺肿瘤的定位准确率100%,而对良恶性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良性组92%,恶性组91.7%。结论 CT对腮腺肿瘤定位、定性诊断,特别是区别良恶性肿瘤方面有较高的价值。病灶边缘模糊不清是诊断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征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卵巢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对46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的CT表现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大多数为良性肿瘤,表现为边界光整的薄壁囊性肿块,囊性内脂肪密度、牙齿和钙化等是囊性畸胎瘤的特征性表现;内部细而规则的分隔是囊腺瘤CT特点;恶性肿瘤内部呈实质性和混合性,肿块边缘不光整,增强后实质强化明显,并且多见盆腔转移.结论 CT能较好的显示卵巢肿瘤的形态特征,与周围的关系及了解其良恶性,对制定治疗方案及术后随访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