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比较正常人及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躯干向左(瘫痪侧)及向右(非瘫痪侧)旋转过程中躯干浅表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选取1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及16例健康志愿者,采集2组受试者在躯干左旋(向瘫痪侧旋转)45°、右旋(向非瘫痪侧旋转)45°时腹直肌、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背阔肌的表面肌电图均方根振幅(RMS)。结果:正常人在躯干向一侧旋转时对侧腹外斜肌RMS值大于转向侧(P0.01),转向侧胸段竖脊肌、背阔肌的RMS值大于对侧(P0.01);向左(瘫痪侧)旋转时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和背阔肌的RMS值低于正常组左侧(P0.01),非瘫痪侧腹外斜肌的RMS值低于正常组右侧(P0.01);向右(非瘫痪侧)旋转时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左侧(P0.01),偏瘫侧腰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左侧(P0.05),非瘫痪侧腹外斜肌、腰段竖脊肌和胸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右侧(P0.01)。结论:正常人在躯干旋转时胸段竖脊肌、背阔肌、腹外斜肌呈现明显的交叉性,转向侧的胸段竖脊肌、背阔肌的肌电活动明显增加,对侧的腹外斜肌肌电活动明显增加;而脑卒中患者则没有这种交叉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的影响。方法:选取CNLBP患者4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PNF训练。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和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的疗效及功能进行评估,表面肌电图仪采集竖脊肌、腹直肌和腹外斜肌的肌电信号,分析均方根值(RMS)和平均肌电值(AEMG),并计算屈曲-放松比值(FRR)。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SF-36评分和竖脊肌、腹直肌、腹外斜肌的RMS值及竖脊肌FRR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PNF训练可显著改善CNLBP患者的功能,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2组均接受针对患侧上、下肢的常规康复治疗和躯干控制训练,实验组患者在躯干贴扎肌内效贴后再进行躯干控制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4周后,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躯干控制试验(TCT)和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平衡能力、ADL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 结果 治疗2周和4周后,2组患者的MBI、BBS、FMA下肢部分和TCT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治疗2周和4周后的MBI、BBS、和TCT评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实验组患者的FMA下肢部分评分为(26.07±3.26)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的(21.40±3.0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控制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化躯干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96例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增加躯干控制训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和步速(WS)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TCT、BBS、MBI、FAC、FMA评分和步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TCT分别与BBS、MBI、FAC、FMA评分和步速呈正相关(P<0.05)。结论 早期躯干控制训练能进一步提高偏瘫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在平衡仪上进行平衡测试时,竖脊肌、腹直肌肌电信号变化的特征,并观察其平衡功能。方法 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脑卒中患者17例(试验组)和健康受试者13例(对照组)在平衡仪上坐位进行三种运动:睁眼/闭眼、平衡仪前后摆动10°、最大范围前后屈伸躯干。利用表面肌电记录运动时双侧竖脊肌和腹直肌肌电信号的均方根(RMS),记录受试者睁眼/闭眼坐位时质心摆动长度、质心摆动面积、X轴压力中心和Y轴压力中心。结果试验组在闭眼/睁眼坐位、最大范围前后屈伸运动时,竖脊肌RMS健侧与患侧间有显著性差异(t2.173,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睁眼/闭眼坐位下健侧竖脊肌和腹直肌RMS增加(t2.175,P0.05),质心摆动长度及面积均增加(t2.760,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竖脊肌易出现两侧肌力不平衡,从而影响患者的平衡功能,康复训练时要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李琳  杜俊涛  童心  徐磊 《中国康复》2021,36(12):717-720
目的: 观察悬吊训练(SET)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以悬吊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以及采集竖脊肌表面肌电平均肌电值(AEMG)和中位频率值(MF)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4周后,2组BBS、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1),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2组患者AEMG、MF值组内比较健侧均明显高于患侧(均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健患侧竖脊肌AEMG、MF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健患侧AEMG、MF值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均P<0.05),但观察组健患侧AEMG、MF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SET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竖脊肌AEMG、MF值及BBS和BI评分,提高脑卒中患者躯干肌肉运动功能,从而提高平衡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刘跃  王海波  李莉 《中国康复》2014,29(6):450-451
目的:探讨跪位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2组均行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跪位平衡训练法,观察组采用跪位躯干强化训练法。治疗前后分别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起立-行走测试(TUGT)评定患者平衡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TUG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跪位躯干强化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帕金森病患者与正常对照者躯干肌表面肌电活动差异以及不同严重程度帕金森病患者躯干肌表面肌电活动差异,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躯干肌肌电活动特征及姿势异常疾病基础。 方法 本研究选取帕金森病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招募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采用16导联表面肌电仪器采集研究对象在平躺、站立、行走3种姿势下双侧胸竖脊肌、腰竖脊肌、腹外斜肌及腹直肌表面肌电振幅均值。 结果 平躺时帕金森病组腰竖脊肌表面肌电振幅[(18.56±14.57)μV]和腹直肌表面肌电振幅[(24.00±18.80)μV]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站立时帕金森病组腹外斜肌表面肌电振幅[(27.87±11.49)μV]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行走时帕金森病组胸竖脊肌表面肌电振幅[(58.74±29.69)μV]和腹外斜肌表面肌电振幅[(59.01±25.20)μV]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H-Y分级1~1.5级帕金森病患者仅行走时腹直肌表面肌电振幅[(55.42±12.34)μV)]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H-Y分级2~3级帕金森病患者在3种姿势下均有1组或多组躯干肌表面肌电振幅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 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躯干伸肌及屈肌肌电活动均较正常人同时增多,且疾病程度越严重患者躯干肌受累范围越广泛;本研究为帕金森病早期个体化康复及肉毒毒素注射靶肌选择提供神经电生理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核心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核心肌训练,对照组患者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躯干控制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能力评定Sheikh评分(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FM-B)进行平衡功能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TCT、BBS和FM-B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TCT、BBS和FM-B评分分别为(93.55±3.45)分、(50.21±3.83)分和(11.51±2.18)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核心肌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跪位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入跪位躯干强化训练方法。2组患者每天训练1次,每次60 min,每周练习6 d,持续6周。治疗前后分别用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测试(TUG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平衡、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变化。结果6周治疗后,2组BBS、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TUGT较治疗前均缩短(P<0.05);观察组的BBS、TUGT、MBI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跪位躯干强化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步行功能,提高患者ADL。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躯干与骨盆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能的影响。方法:8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加躯干与骨盆控制训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采用各项评分量表评定躯干控制能力(TCT)、平衡功能(BB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步行能力(FAC)和运动功能(FMA)评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行能力和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治疗组差值优于对照组(P<0.05)。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行能力和运动功能呈正相关。结论:早期躯干与骨盆控制训练对提高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进行性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进行性呼吸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2组患者的肺功能、躯干控制功能、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1s用力肺活量(FEVl)以及峰值呼气流速(PEF)、Sheikh躯干控制评分量表(TCT)、Berg平衡量表(BBS)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肺功能与TCT、BBS及FMA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进行性呼吸肌训练联合常规康复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肺功能、躯干控制功能、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故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呼吸功能训练,以提高患者肺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悬吊固定Flexi-bar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3)和训练组(n = 22),两组均进行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组加用悬吊法固定Flexi-bar棒进行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脑卒中姿势控制量表(PAS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运动和平衡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采集坐位偏瘫侧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竖脊肌表面肌电图振幅均方根值(RMS)。 结果 训练组2例脱落。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提高(|t| > 2.750, P < 0.05),训练组除FMA运动评分外,其他评分均较对照组提高更多(| t| > 3.449, P < 0.05)。治疗后,两组各肌表面肌电RMS均提高(| t| > 2.156, P < 0.05),训练组较对照组提高更多(| t| > 2.368, P < 0.05)。 结论 悬吊固定Flexi-bar训练可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躯干肌运动功能,提高姿势控制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和比较脊髓损伤患者与健康人步行时躯干肌的肌肉利用率(MUR)。 方法选取20例T11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病例组)及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每组10例,采用表面电极和同步摄像技术对2组受试者步行时躯干肌表面肌群(胸大肌、腹直肌、腹外斜肌、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的肌电活动情况进行测试和分析,以最大用力收缩的百分比表示MUR。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组间MUR的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内MUR的差异。 结果①站立相时,病例组胸大肌、腹外斜肌和竖脊肌的MUR分别为(24.93±17.22)%、(30.38±13.92)%和(15.54±5.02)%,均大于对照组[(7.54±3.84)%、(10.48±6.02)%及(10.85±4.61)%],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迈步相时,病例组腹外斜肌和竖脊肌的MUR[(29.11±24.62)%和(19.57±11.15)%]大于对照组[(8.20±4.23)%和(8.54±3.95)%],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站立相时,病例组组内比较,腹外斜肌的MUR大于其它肌肉(胸大肌除外),而胸大肌的MUR[(24.93±17.22)%]大于斜方肌[(10.88±9.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各肌肉的MU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迈步相时,病例组内比较,腹外斜肌的MUR大于斜方肌(P<0.05);对照组内斜方肌的MUR[(13.09±9.17)%]大于胸大肌[(7.90±4.06)%]和腹直肌[(5.76±4.21)%],背阔肌的MUR[(11.06±6.52)%]大于腹直肌[(5.76±4.2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11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时胸大肌、腹外斜肌及竖脊肌的肌肉利用率高于健康人,可为优化步行训练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何凤翔  徐艳  谢文龙 《中国康复》2017,32(5):358-361
目的:观察前馈控制结合躯干训练对小儿脑瘫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40例小儿脑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躯干控制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基于强化前馈控制的躯干训练。在治疗8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2组患儿平衡功能,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来评定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儿ADL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儿的BBS,GMFM,FMA及M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且训练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前馈控制结合躯干训练可以明显改善小儿脑瘫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结合立位下健肢抗阻迈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PNF技术结合立位下健肢抗阻迈步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下肢Fugly-Meyer评定(FMA)、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FMA、FAC、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观察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后,2组TUG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NF技术结合立位下健肢抗阻迈步训练对偏瘫患者可更好地改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7.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社区康复治疗中应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204 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n=98)和观察组(n=106),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PNF。治疗前和治疗3 个月后分别采用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 平衡量表(BBS)和静态平衡测定仪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及BBS 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睁眼与闭眼模式下,观察组轨迹长度、轨迹总面积、单位面积轨迹长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社区康复治疗中应用PNF 可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