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敷脐结合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PGE_2和PGF_2的影响。方法将244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敷脐组、温针组和联合组各61例,西药组采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敷脐组采用温经散寒行气止血中药敷脐治疗,温针组采用温针灸足三里穴治疗,联合组联合采用敷脐和温针灸治疗。观察治疗后4组的痛经评分、VAS评分及PGE_2、PGF_(2α)、hs-CRP、IL-8和TNF-α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4组痛经评分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5),敷脐组和温针组评分明显低于西药组(P均0.05),联合组评分明显低于其余3组(P均0.05)。治疗后4组PGF_2α、hs-CRP、IL-8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PGE_2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敷脐组和温针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西药组(P均0.05),联合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其余3组(P均0.05)。结论敷脐和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效果明显,二者联用可增强治疗效果,其作用可能通过降低PGF_(2α)、hs-CRP、IL-8和TNF-α水平和升高PGE_2水平实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颗粒联合痛经贴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222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58例,痛经贴组56例,血府逐瘀组55例,西药对照组53例。痛经贴组在关元穴贴痛经贴,血府逐瘀组内服血府逐瘀颗粒,联合治疗组为痛经贴组与血府逐瘀组治疗叠加,西药对照组内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各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各组疗效、痛经症状评分、外周血血清PGE_2、PGF_(2α)水平。结果:联合治疗组疗效优于其他治疗组(P0.01),联合治疗组痛经症状评分较其他治疗组显著下降(P0.01),联合治疗组对外周血PGE_2、PGF_(2α)水平的影响优于其他治疗组(P0.01)。结论:痛经贴联合血府逐瘀颗粒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疗效确切,优于单用痛经贴或血府逐瘀颗粒,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外周血PGE2、PGF2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以"补脾胃、调任脉"为法针刺治疗气血虚弱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前列腺素F_(2α)(PGF_(2α))和前列腺素E_2(PGE_2)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月就诊于邢台市中医院的气血虚弱型原发性痛经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针刺组(39例,脱落1例)和西药组(39例)。西药组患者痛经时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0.3 g/次,每日2次,连续服用3 d;针刺组患者经前3 d开始治疗,选择中脘、关元、归来、足三里、地机、三阴交、太冲、内关、神门等穴位进行针刺,每日1次,连续治疗3 d。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出组后第3个月经周期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CMSS),并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清PGF_(2α)、PGE_2水平,比较2组出组后3个月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针刺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CMSS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评分均明显下降(P均0.05);西药组患者治疗后上述评分均明显下降(P均0.05),随访时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治疗后及随访时上述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西药组(P均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PGF_(2α)水平下降、PGE_2水平上升(P均0.05),针刺组治疗后PGF_(2α)水平明显低于西药组、PGE_2水平明显高于西药组(P均0.05)。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94.7%(36/38),高于西药组的79.5%(3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补脾胃、调任脉"为法针刺治疗可改善气血虚弱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症状,疗效优于西药治疗,其机制可能与降低PGF_(2α)水平、升高PGE_2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将92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组给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血清前列腺素(PGF_(2α)、PGE_2、β-EP)、血液流变学指标及患者复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76.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其PGF_(2α)、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GE_2及β-E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变更明显(P0.05)。治疗组中治愈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温通散神阙穴敷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起效机制。方法将72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组予温通散神阙穴敷贴。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经周期,观察比较中医证候积分,以及血清相关指标环氧化酶-2(COX-2)、前列腺素PGF_(2α)及PGE_2、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雌二醇(E2)、孕酮(P)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COX-2、PGF_(2α)、PGF_(2α)/PGE_2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PGE_2水平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PGE_2水平明显降低(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两组COX-2、PGF_(2α)、PGE_2水平差异显著(P0.01),而PGF_(2α)/PGE_2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IL-6、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IL-6及TNF-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E_2水平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E_2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P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E_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4)试验期间,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常规、二便常规、肝肾功能均未检出异常。结论温通散神阙穴敷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可显著改善患者痛经情况,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升高E_2,降低COX-2、IL-6、TNF-α,调节前列腺素(降低PGF_(2α),升高PGE_2)水平等多靶点或通路而实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董氏奇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予以针刺董氏奇穴治疗,对照组20例予以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2组均在月经来潮疼痛第1天开始治疗,每天1次,连续3d,治疗3个月经周期。选用痛经观察量表进行疗效评价。分别于治疗前、每1个月经周期治疗后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进行评测。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8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董氏奇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辨证为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口服温经汤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均有所减轻。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经汤治疗较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痛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布洛芬缓释胶囊联合加减生化汤治疗寒凝瘀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寒凝瘀血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治疗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联合加减生化汤治疗。结果 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寒凝瘀血型痛经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少腹逐瘀汤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方法:将60例辨证属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采用少腹逐瘀汤配合艾灸进行治疗,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进行治疗。两组均以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用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疗效。结果:在治疗组中,治愈8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在对照组中,治愈2例,显效5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采用少腹逐瘀汤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优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的疗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症状严重程度积分比较,两组均治疗后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或口服西药对痛经均有疗效;治疗组治疗后的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分,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使用少腹逐瘀汤配合艾灸治疗或口服西药治疗均有疗效,但前者的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Sun YZ  Li DY 《中国针灸》2010,30(10):816-818
目的:比较背部阳经透刺结合电针与西药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疗效差异,探寻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较好方法。方法:将6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30例选取疼痛部位的膀胱经第一侧线背俞穴及相应水平的督脉穴自上而下透刺结合电针治疗;西药组30例采用口服布洛芬胶囊治疗,疗程30天。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96.7%(29/30),优于西药组的73.3%(22/30)(P0.05)。治疗后两组均可降低VAS评分及功能障碍指数评分(P0.01,P0.05),且改善程度针刺组均优于西药组(均P0.05)。结论:背部阳经透刺结合电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优于西药布洛芬缓释胶囊,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痛经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各30例,治疗组给予痛经贴贴敷神阙、关元、气海,对照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结果:治疗组治愈7例,好转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愈3例,好转1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0%,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痛经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优于布洛芬缓释胶囊。  相似文献   

12.
胡慧菊  郑瑜 《新中医》2016,48(5):167-169
目的:观察痛经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予痛经汤口服治疗,对照组35例予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数字模拟评分法(NRS)评分、静脉血清前列腺2α(PGF_(2α))、前列腺素E_2(PGE_2)、雌二醇(E_2)、孕酮(P)水平变化,测定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疼痛N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疼痛NRS评分降低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子宫动脉上行支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收缩舒张峰值比(S/D)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PI、RI、S/D指标改善不大(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PGF_(2α)、PGE_2、E_2、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PGF_(2α)、PGE_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痛经汤治疗原发性痛经,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清PGF_(2α)、PGE_2、E_2、P含量,促进子宫动脉血流,从而起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隔姜灸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及探讨可能机制。方法:将24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灸组、导入组和联合组各80例。在常规经期生理知识宣教基础上,艾灸组给予隔姜灸治疗,导入组给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联合组给予隔姜灸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3组均于月经来潮前一周开始治疗,每天1次,连续7天,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评分、血清前列腺素水平[前列腺素F_(2α)(PGF_(2α))和前列腺素E_2(PGE_2)]和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值,并统计3组疗效。结果:3组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血清PGF_(2α)、PI和RI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PGE_2显著升高(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艾灸组和导入组(P均0.05),艾灸组和导入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艾灸组和导入组(P0.05),艾灸组和导入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姜灸配合中药离子导入可有效改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中医症候,治疗效果显著,其可能作用机制与有效调节血清前列腺素水平和改善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有关。  相似文献   

14.
高颍 《国医论坛》2016,(2):31-32
目的:观察电针三阴交联合热敏灸对原发性痛经(PD)的防治效果,尝试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12例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研究组给予电针三阴交联合热敏灸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对比两组镇痛效果及前列腺素(PG)水平。结果:研究组愈显率为82.14%,高于对照组的48.21%,研究组治疗期间各月经周期CM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PGE_2高于对照组,PGF_(2α)、PGF_(2α)/PGE_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经周期内,对照组CMS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结束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MSS评分略高于治疗结束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三阴交联合热敏灸可纠正PD患者PG合成失衡,迅速缓解症状,疗效确切且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5,(9):1703-1704
目的:通过观察少腹逐瘀颗粒辅助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从而可为临床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方法:将2013年5月—2014年8月264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32例。对照组采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观察组加用少腹逐瘀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变化、经血PGF2α、PGE2含量及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变化情况、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经血PGF2α、PGE2含量及子宫动脉血流参数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者123例,总有效率为93.2%明显高于对照组105例,占79.5%,P<0.05;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相比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来说,应用少腹逐瘀颗粒联合治疗临床疗效更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董氏奇穴配合火针刺血疗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疗效。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采用针刺配合火针刺血疗法,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痛经症状积分和近、远期临床疗效。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VAS、痛经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VAS、痛经症状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评分下降比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总有效率干预组93.75%优于对照组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总有效率干预组95.83%优于对照组4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针刺董氏奇穴配合火针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且治疗效果更加持久。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研究温经化瘀止痛法对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血清雌二醇(E_2)、孕酮(P)、前列腺素E_2(PGE_2)、前列腺素F_(2α)(PGF_(2α))、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_(1α))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参考文献法建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小剂量组、中药大剂量组和西药组,分别给药6 d,于末次给药30 min后,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缩宫素,观察其30 min内扭体反应次数,并检测各组大鼠血清E_2、P、PGE_2、PGF_(2α)、TXB2及6-Keto-PGF_(1α)的含量。结果:中药小剂量组和中药大剂量组均可延长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疼痛潜伏时间,减少其子宫痉挛收缩引起的疼痛反应,降低血清E_2、PGF_(2α)和TXB2的含量,有效升高血清PGE_2及6-Keto-PGF_(1α)的水平,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大剂量组血清P含量较模型组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经化瘀止痛法的止痛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控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血清前列腺素、E_2含量以及TXB2与6-Keto-PGF_(1α)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18.
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萌 《北京中医药》2011,30(6):455-456
目的 探讨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及远期疗效.方法 对入选的60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分别予少腹逐瘀汤和西药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3个月,并在停药3个月后随访,比较2组临床疗效远期疗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症状积分(3.90±3.08),对照组为(4.33±2.9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味结合分期埋线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远期及近期疗效以及对雌二醇及孕酮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予少腹逐瘀汤加味结合分期埋线治疗,对照组予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2组患者用药前后及随访期(疗程结束后3月)痛经症状评分、视觉模拟评分;并应用放免法测定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中雌二醇及孕酮水平。结果:1)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9%,优于对照组的75.6%(P0.01);2)随访期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优于对照组的40.0%(P0.01);3)3疗程后及随访期治疗组在痛经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1),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4)治疗组雌二醇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下降(P0.01),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孕酮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升高(P0.01),而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少腹逐瘀汤加味结合分期埋线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布洛芬,可能是通过调整卵巢雌、孕激素水平,从而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郤书颖 《河南中医》2016,(1):138-139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自拟中药内服配合穴位贴敷、红外线照射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有效率为8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医综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