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Xie L  Dong X  Cao J  Li S  Shi W  Ji H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2):99-102
目的 评价儿童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4例(104只眼)1.5-14岁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局限性前段玻璃体切除和人工晶体垂袋内植入术。对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的并发症、视力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脱盲率为86.4%.脱残率为62.7%。41.8%的眼获得了双眼视,30.6%的患儿有立体视。3只眼发生后发性白内障.5只眼有一定程度的人工晶体夹持。结论 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治疗儿童白内障,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少,绝大多数患儿术后视力能够显著提高并建立了良好的视功能。影响术后视功能的因素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时机及方法选择。方法对30例50眼先天性白内障进行手术治疗,〈3岁为白内障摘除和后囊膜环形撕囊,部分二期植入人工晶体;≥3岁采用小切口超声乳化、后囊膜环形撕囊或合并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一期人工晶体植入。进行5~12个月随访,分析判断手术时机、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术后弱视训练对巩固疗效的重要性。结果经治疗后所有患者视力有改善征象。表现为明显追光、视物清晰、视力提高。出现后囊膜混浊是先天性白内障常见的术后并发症,经激光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结论先天性自内障手术干预是一种有效方法。宜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便把握手术时机。3岁以下婴幼儿进行白内障吸出、后囊膜环形撕囊或并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术后及时视光学检查配镜,日后二期植入人工晶体。3~6岁患者行白内障吸出、后囊膜环形撕囊或并行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一期人工晶体植入以欠矫10%~20%为宜,7岁后给足人工晶体度数,后囊膜环形撕囊或并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是预防婴幼儿白内障手术后囊膜混浊最有效的方法。后囊膜混浊仍和年龄相关明显,年龄越大发病率越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后囊膜切开的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3月-2008年5月我院收治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46例(59只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后囊膜中央切开及前段玻璃体切割术。〉3岁的患儿均一期植入人工晶体,〈3岁的患儿采用二期植入人工晶体。术后随访二年以上。结果 59只眼中有4只眼(6.8%)在术后3月至2年出现后发性白内障。术后3个月复查最佳矫正视力:〈0.1者3只眼;0.1-0.3者10只眼;0.4-0.5者26只眼;0.6-0.8者13只眼;7只眼因年龄偏小不能配合检查。结论后囊膜切开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能有效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儿童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报告儿童白内障42只眼行现代囊外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其中3岁以上儿童34只眼均同期成功地囊袋内植入了后房型人工晶体,随访3个月~1年,除1只眼术后玻璃体前表面有部分纤维膜形成外,其余全部保持后囊中央切开区透明,术中及术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对手术操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59例(90只眼)3个月至25岁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超过2岁者植入人工晶状体),其中34例(53只眼)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Ⅰ组),25例(37只眼)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段玻璃体切除术(Ⅱ组)。随访6~48月,观察并比较两组视力及后囊膜混浊情况。结果手术后可进行视力检查的40例(60只眼)中,最佳矫正视力≥0.3者71.67%,Ⅰ组和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Ⅱ组优于Ⅰ组。后囊膜混浊发生率两组间比较,Ⅰ组为18.87%,Ⅱ组为2.70%,Ⅱ组明显低于Ⅰ组。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优于仅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可获透明视区,有效预防后发障的形成,同时植入人工晶状体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6.
儿童白内障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是影响视力的主要并发症,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防治办法.我们近年来对8例10眼儿童白内障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者行I或Ⅱ期后囊开窗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后囊膜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效果.方法 对54例(90只眼)先天性白内障进行手术治疗,均采用超声乳化仪吸除白内障、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3岁以上患儿一期植入人工晶体.术后进行视功能恢复,对术后并发症、视力改善情况进行10~24月随访.结果 28只眼因年龄小不能配合检查,但表现为明显追光,其余62只眼术后校正视力<0.1者3只眼(4.84%),0.1~0.3者10只眼(16.13%),0.3~0.5者25只眼(40.32%),0.6~1.0者18只眼(29.03%),>1.0者6只眼(9.68%),与术前相比明显提高;19只眼(30.65%)周边部后囊膜不同程度混浊,8只眼(12.90%)发生新生膜,其余撕囊区清亮.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后囊膜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能有效提升视力,减少后发障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前段玻璃体切割在儿童白内障手术中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儿童白内障手术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的必要性.方法 对41例(63眼)2~12岁儿童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吸除、前后囊环形撕除,依是否联合切除前段玻璃体分为非联合组20例(31眼)及联合组21例(32眼),均植入丙烯酸酯Acrysof折叠式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随访14~36个月.观察记录2组患者术后视力、后发性白内障及其他并发症.结果 术后视力≥0.3者,联合组与非联合组分别为23眼与19眼,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别有3眼(9.4%)和11眼(35.5%)发生后发性白内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岁儿童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2组分别为12.5%(2眼)和53.3%(8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7岁者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有2眼发生虹膜后粘连,各有1眼发生IOL轻度偏中心现象.结论 7岁以下儿童白内障吸除术中,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能显著减少后发性白内障发生,7岁以上儿童则并非必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儿童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对21例(29只眼)3.9~13.2岁的儿童先天性和外伤性白内障行l期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并行后囊膜环形撕囊.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达0.8以上者5只眼,0.5~0.7者18只眼,0.1~0.3者4只眼,0.1以下者2只眼.术后所有病例瞳孔区未发生后发障.结论 儿童白内障摘除及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是安全有效的,但要处理好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分析314只眼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其中168只眼同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146只眼为单纯白内障囊外摘除.比较两组并发症和视力,结果表明人工晶体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术中玻璃体溢出为2.38%,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率为0.6%.术后矫正视力达0.5以上者97.62%.而单纯囊外摘除组却有较高的并发症和较差的术后视力.眼科学报 1993;9:90-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