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在低水平神经肌肉阻滞状态下进行听神经瘤切除术中面神经的保护。方法28例大、中型听神经瘤患者行听神经瘤切除术,术中应用AXONEpochXP神经电生理工作站,根据4个成串刺激(train of four stim-ulation,TOF)和脑电图(EEG)分别监测肌松程度和麻醉深度,在肿瘤切除过程中通过调节肌松药物和麻醉药物剂量使T4/T1维持在25%~50%,术中监测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咬肌和斜方肌自由描记肌电图和诱发肌电图,分别反应面神经、三叉神经和副神经功能。于术后1周和术后第6个月分别评估面神经功能。结果28例患者术中均成功探测到面神经走行,电刺激强度为0.1~0.3mA,术中无患者发生体动情况。术后面神经功能保留率良好,术后1周面神经House-Brackmann(H-B)功能分级为Ⅰ级者5例、Ⅱ级者13例,Ⅲ级者8例,Ⅳ级者2例;至术后6个月面神经H-B功能分级Ⅰ级者10例,Ⅱ级者12例,Ⅲ级者5例,Ⅳ级者1例。结论在听神经瘤手术过程中通过电生理监测对面神经进行保护,需要电生理、麻醉和手术医生的配合。在低水平神经肌肉接头阻滞状态下,完全可以达到确保手术安全进行及保护面神经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比较无肌松剂辅助下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这两种麻醉方法用于听神经瘤切除术时面神经监测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麻醉科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无肌松剂辅助全麻下行听神经瘤切除加面神经监测63例,其中应用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32例,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31例.比较2组患者入室(T0)、切皮(T1)、探查面神经走行(T2)、处理脑干面肿瘤(T3)、术毕(T4)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体动及面神经监测情况. 结果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患者术中MAP、HR平稳,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相同时间点比较,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组患者T2、T3时MAP较高、HR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明显体动并收集到有意义的自发肌电信号,监测成功率100%. 结论 无肌松剂辅助下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这两种麻醉方法均能满足听神经瘤切除术中面神经监测要求,麻醉效果亦可满足手术要求,其中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能更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定术中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监护的最佳肌松程度,并探讨听神经瘤切除术中部分肌松下进行FNMEP监护的可行性.方法 本研究的第一部分通过记录30例患者在不同肌松程度下获得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的波幅和潜伏期以及患者的经颅电刺激诱发的体动反应来确定最佳的肌松程度;第二部分对15例择期行听神经瘤切除术的患者在最佳肌松程度下进行术中FNMEP监护,并分析其预测术后面神经功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在单颤搐刺激肌松监测模式下,当T1=30%~40%时,既可记录到清晰可辨的FNMEP的波形,体动的影响也最小.在此肌松程度下,15例听神经瘤切除术均成功进行了术中FNMEP的监护.而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值预测术后神经功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了90%和91%.结论 单次肌颤搐刺激下T1=30%~40%是适用于术中FNMEP监护的肌松程度.在此肌松程度下进行术中监护同样能够及时发现听神经瘤切除术中的面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4.
面肌肌电图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监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听神经瘤术中应用面肌肌电图(EMG)监护在面神经保留中的作用。方法 对21例听神经瘤术中采用NIM-Pulse型神经监护仪行面肌EMG记录监测,术中常用电流为O.1-0.6 mA。应用单极的刺激器进行面神经定位。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19例,次全切2例,无手术死亡,面神经全部解剖保留。本组术后1周内面神经功能观察,H-B评分Ⅰ-Ⅱ级病人中12例术中面神经刺激强度为O.1-O.2 mA,2例为0.3-0.4 mA。结论 听神经瘤术中应用面肌EMG监护,可显著提高面神经功能保留率,并提供客观指标提示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型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监测对面神经保护及评估术后面神经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6月至2010年3月术中行面神经监测的42例大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面神经解剖保留37例(88%),面神经功能保留30例(71%)。术末刺激强度1~3V即引起肌电反应者预后良好;而术末面神经近端与远端波幅之比<0.3者预后差。结论 大型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监测可显著降低术后面神经瘫痪的发生率,术末面神经脑干端的刺激强度与面神经功能呈负相关,而面神经近端与远端波幅之比与面神经功能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降低肌松药物对听神经鞘瘤术中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敏感性的影 响,采用四成串刺激(TOF)监测实时判断术中肌松药物的代谢情况。方法 应用凯威 16 通道术中神经 电生理监测仪,将我院 2020 年 5— 11 月采用 TOF 联合常规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对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 疗的 12 例听神经鞘瘤患者进行实时 FNMEP 监测。结果 12 例患者术中均在 TOF 值(T4/T1)≥ 50% 的情 况下实施常规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及 FNMEP 监测。术后随访 5~6 个月,其中大部分患者的面神经功 能较术后 2 周均有所恢复,其中Ⅰ级 3 例(25%),Ⅱ级 6 例(50%),Ⅲ级 2 例(17%),Ⅳ级 1 例(8%),无死亡 病例。结论 在 TOF 值≥ 50% 的情况下实施 FNMEP 监测可能有助于提高术中 FNMEP 的敏感性及面神 经保留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肌松剂辅助麻醉对听神经瘤手术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影响及其可行性。方法对2002年以来我科在低剂量非去极化肌松剂辅助全麻下所行的120例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监测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面神经监测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自发连续肌电图(onlineEMG)和间断面神经疑似组织电刺激诱发肌电图(triggeredEMG)监测。结果多数患者onlineEMG监测未出现有指导意义的肌电信号。triggeredEMG监测可示踪面神经的解剖行程,且不同刺激电流所诱发的肌电变化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相关。肿瘤全切后,直接刺激面神经脑干端可诱发面肌动作电位的最小电流为0.4mA,最大为13.8mA。若面神经结构功能基本完整,刺激电流主要在0.4~4mA之间,相应术后近期面神经功能优良(H-BⅠ~Ⅱ级)率为63.3%(76/120),而刺激电流2mA以下诱发面肌电位波幅和/或波形下面积达0.1mV以上者,术后面神经功能优良率达100%。结论低剂量非去极化肌松剂辅助麻醉下面神经triggeredEMG监测对术中面神经解剖定位、功能判定和术后功能预测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显微切除术中的电生理监测(IFNM)对面神经功能保护的影响。方法45例听神经瘤患者分别行单纯显微镜下切除肿瘤(非监测组,22例),显微镜下切除肿瘤过程中使用美国Bio-logic神经生理术中监测系统,对面神经进行监测(监测组,23例),观察术中面神经实时监测情况,随访所有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结果通过术中监测自发肌电图(EMG)结合、电刺激诱发EMG可以精确判断面神经的位置。本监测组23例听神经瘤,术后6个月面神经H-B分级,Ⅰ级13例、Ⅱ级3例、III级2例;非监测组22例听神经瘤,Ⅰ级5例、Ⅱ级2例、Ⅲ级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为手术时避免损伤面神经提供依据;肿瘤切除后可帮助确认面神经结构是否完整;全切肿瘤后引出EMG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与面神经预后密切相关。听神经瘤手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有效保护面神经。  相似文献   

9.
罗库溴铵作为一种起效快、不良反应小、作用时效中等的非去极化肌肉松弛药(肌松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七氟烷因其麻醉诱导迅速,苏醒快而平稳,对呼吸道刺激小而成为临床常用的吸入性麻醉药.吸入性麻醉药可延长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时间,并相应延长其恢复时间,这一作用与其血浆靶浓度和代谢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瘤体大小对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H-B)的影响。方法对2011-01—2013-12在面肌肌电图和耳蜗神经监测下,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118例大型听神经瘤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听神经瘤瘤体直径分为30mm组、30~39mm组、40~49mm组和≥50mm组,比较不同组别面神经功能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面神经功能总体优秀率为89.8%(106/118),其中在瘤体30mm患者中,分别有3例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为H-BI和H-BⅡ,面神经功能优秀率到达100%。瘤体直径30~39 mm组、40~49 mm组和≥50 mm组患者面神经功能优秀率分别为96.7%、91.1%和80.5%。与瘤体直径30~39 mm的患者比较,瘤体直径≥50 mm的患者听力功能显著减弱(χ2=5.241,P=0.022)。进一步的相关分析提示,随着听神经瘤瘤体直径的增大,患者远期听神经功能呈下降趋势(P=0.001)。结论听神经瘤瘤体大小与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密切相关,是影响患者术后远期面神经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幕上胶质瘤手术中麻醉诱导和维持阶段镇静深度改变对患者局部脑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共3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病情分级Ⅰ~Ⅱ级、择期行幕上胶质瘤切除术的患者,以罗库溴铵、舒芬太尼以及靶控输注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全凭静脉麻醉分别以丙泊酚血浆浓度2.80~3.20μg/ml和瑞芬太尼0.10~0.20μg/(kg.min)维持麻醉,手术前连续监测并记录30组脑电双频指数、局部脑氧饱和度、平均动脉血、心率等各项监测指标直至手术开始。结果麻醉诱导过程中,随着镇静程度的加深,脑电双频指数逐渐下降,相应局部脑氧饱和度也随之出现变化,且二者之间呈负相关(r=0.803,P=0.001);而麻醉维持阶段,脑电双频指数与局部脑氧饱和度无关(r=0.147,P=0.396)。结论在全凭静脉麻醉下施行幕上胶质瘤切除术,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能够准确地反映镇静深度对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监测对面神经保护的临床意义.方法 24例患者分为术中面神经监测组(12例)和术中无面神经监测组(12例),通过House-Brackmann评分标准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的面神经功能状态;同时比较两组面神经解剖保留率情况.结果 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的面神经功能状态数据进行分析,两组术前面神经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面神经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监测组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67%,监测组为92%.结论 面神经监测有助于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的保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中应用价值。方法52例听神经瘤患者实施均经枕下入路显微外科切除肿瘤,术中进行颅神经肌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监测,并在术末行面神经电刺激判断面神经的保留情况。结果52例听神经瘤显微外科全切,肿瘤全切除率100%,面神经解剖保留率92.3%(48/52),功能保留率为88.5%(46/52)。术末刺激强度≤4mA即引起肌电反应者提示预后良好。结论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提高听神经瘤手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率。同时,术末电刺激可为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进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喉罩与气管内插管用于脑室镜手术患者呼吸道保护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03年7-12月行脑室镜手术的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Ⅰ~Ⅱ级),随机分为喉罩组和气管内插管组,每组20例患者。手术前所有患者均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咪哒唑仑3mg。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哒唑仑2mg,芬太尼0.2mg、丙泊酚2mg/kg,气管内插管组复合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8mg/kg后建立人工呼吸道。麻醉维持静脉注射雷米芬太尼0.2μg/(kg·min),丙泊酚0.7mg/(kg·min),气管内插管组复合静脉注射罗库溴铵30μg/(kg·min)。术中监测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记录呛咳、体动、呕吐和误吸等不良反应,以及人工呼吸道建立、手术和复苏时间。术后每日行纤维喉镜检查,记录上呼吸道麻醉并发症。结果气管内插管组于人工呼吸道建立即刻、1min和3min时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均明显高于喉罩组(P<0.05或P<0.01)。手术中气管内插管组11例发生呛咳(6例)或吞咽(5例),而喉罩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人工呼吸道建立和麻醉复苏时间分别为:喉罩组(2.3±0.6)min、(7.3±1.6)min,气管内插管组(3.7±1.3)min、(10.9±3.1)min,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1)。手术后,气管内插管组有7例声带轻度水肿,而喉罩组则无一例出  相似文献   

15.
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监测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面神经监测在听神经瘤手术中保护面神经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术中面神经监测(IFNM)组(32例)与非IFNM组(30例),然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0d的面神经功能状况。结果 术后10d面神经功能Ⅰ~Ⅲ级者两组分别为26例和15例,Ⅳ~Ⅴ级者分别为6例和15例;随访后两组面神经功能Ⅰ~Ⅲ级者分别为29例和20例,Ⅳ~Ⅴ级者分别为3例和10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面神经监测能显著提高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的解剖和功能保存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听神经瘤术中影响面神经电生理监测判断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61例听神经瘤手术病例,依据术中电生理监测结果与术后面神经恢复是否一致分为一致组(n=101)和不一致组(n=60),分析不同的影响因素对术中行电生理监测判断面神经保留情况的影响。结果两组性别、术中血压、是否有其他慢性病史、术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肿瘤切除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Logistic分析结果,术中血压情况和术中PETCO2情况是术中电生理监测保护面神经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术中血压和PETCO2情况影响术中电生理监测对保护面神经结果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在面神经功能监护下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保留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8年4月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在面肌肌电图监测下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的127例大型听神经瘤手术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参照House-Brackmann分级系统评价面神经功能。结果总计127例听神经瘤患者,大型肿瘤(≥30 mm)占92.1%(116/126)。肿瘤全切除率为98.4%(125/127),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9.2%(126/127),死亡率为2.36%(3/127)。术后即刻的优秀面神经功能(H-B I-II级)保留率为90.2%(111/123),随访1年及以上的优秀面神经功能保留率为85.5%(71/83)。结论听神经瘤患者术后远期面神经功能与术者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密切相关,与术后早期面神经功能、肿瘤大小呈正相关,与患者年龄、是否合并脑积水、囊性变、症状持续时间未见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头皮颅骨刺激面肌诱发电位(TCeMEP)在巨大听神经瘤切除术中的面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对28例巨大听神经瘤术中监测TCeMEP.并比较其变化和术后面肌功能的关系。结果 16例术后TCeMEP下降大于75%,其中9例明显面瘫,7例轻度面瘫;12例术后TCeMEP下降小于75%,其中2例明显面瘫,7例轻度面瘫,3例基本正常。两组明显面瘫率经x^2检验,P〈0.05。结论 TCeMEP可以术中实时监测全部面肌传导通路的功能.为术中保护面神经功能提供可靠的电传导依据。TCeMEP波幅下降75%可以作为术后可能发生明显面瘫的警戒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听神经瘤切除术中使用神经监测护理对面神经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 2013-01—2015-06确诊为听神经瘤Ⅳ期18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行彻底手术切除,术中采用神经生理监测护理;使用House-Brackman(HB)评分系统进行面神经的功能评价,其中HBⅠ/Ⅱ级患者归为面神经功能良好组,Ⅲ~Ⅳ级归为功能不佳组,随访时间为1a。结果术后1a随访显示,面神经功能良好者8例,而功能预后不佳患者10例;预后较差与预后良好相比,延迟时间显著增加(P=0.041),并且近端的振幅显著降低(P=0.038),近端与远端的振幅比率偏低(P=0.039);振幅比评估预后较差的截止值为0.45、0.21,其灵敏度为72%、45%,特异性为81%、100%。结论听神经瘤切除术后面神经远期功能较差的预测因子包括较低的近端振幅及近远端的振幅比,对于体积较大的Ⅳ期肿瘤特异性更强;术中高效、规范的护理对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准确、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及保留面神经的技术。 方法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2年8月至2010年12月经枕下乙状窦后(骨瓣成型、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患者168例,术中在面肌肌电图监测下采取囊内切除与囊壁切除交替进行、双向会合、锐性分离面神经等技术切除肿瘤,并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的技巧和疗效。 结果 肿瘤全切149例(88.69%),部分切除19例(11.31%);面神经解剖学保留146例(86.9%);死亡2例(1.19%)。术后6个月按House Blackmann标准评估面神经功能:Ⅰ、Ⅱ级91例(54.16%),Ⅲ、Ⅳ级52例(30.95%),Ⅴ、Ⅵ级25例(14.89%)。 结论 经枕下乙状窦后(骨瓣成型、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安全有效;利用术中面肌肌电图监测可以提高面神经解剖保留率;熟练掌握显微手术技巧是全切肿瘤、解剖保留面神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