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了解过度训练对大鼠骨骼肌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8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6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n=10)、过度训练后36 h取材组(E1,n=8)和过度训练后7天取材组(E2,n=8)。过度训练组进行11周递增负荷跑台训练。断头处死大鼠并分离右后肢腓肠肌,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腓肠肌TNF-α、IL-1β、IL-10、RANTES、NADPH氧化酶催化亚基(gp91phox)、PKC-δ基因表达。结果:C组、E1组和E2组促炎因子TNF-α和IL-1βmRNA表达量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E1组和E2组抑炎因子IL-10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C组(P<0.05,P<0.01);E1组和E2组趋化因子RANTES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C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IL-10与RANTES呈负相关(r=-0.56,P<0.05)。C组、E1组和E2组gp91phox mRNA表达量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1组PKC-δ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C组(P<0.05),E2组PKC-δmRNA表达量相对E1组降低,仍高于C组水平,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过度训练对大鼠骨骼肌TNF-α和IL-1β表达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上调RANTES基因表达和下调IL-10基因表达;过度训练可上调骨骼肌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6周耐力训练及补充多糖提取物对大鼠血清IL-1β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培养后上清液IL-1β含量、下丘脑室旁核IL-1R表达和血清皮质酮、睾酮含量的影响。方法: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耐力训练组、训练+黄芪多糖组、训练+牛膝多糖组4组,每组10只。安静对照组不运动,其他3组进行6周递增负荷游泳训练,训练时间由40 min/d逐渐增加到160 min/d。训练+黄芪多糖组每天给予黄芪多糖提取物灌胃(2 g.kg-1),训练+牛膝多糖组给予牛膝多糖提取物灌胃(1 g.kg-1),安静对照组和耐力训练组给予等量双蒸水。6周后取材测试相关指标。结果:6周训练后,耐力训练组大鼠血清IL-1β含量、PBMC培养后上清液IL-1β含量、大鼠下丘脑室旁核IL-1R表达、血清皮质酮含量均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P<0.05或P<0.01),血清睾酮含量显著低于安静对照组(P<0.05)。训练同时补充牛膝多糖组大鼠血清IL-1β、下丘脑室旁核IL-1R表达显著低于耐力训练组(P<0.05或P<0.01),且与安静对照组水平接近;训练同时补充牛膝多糖或黄芪多糖组PBMC生成IL-1β能力低于耐力训练组、高于安静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同时补充牛膝多糖组血清皮质酮显著低于耐力训练组(P<0.01)。训练同时补充牛膝多糖或黄芪多糖组大鼠血清睾酮高于耐力训练组(分别高54.3%和54.4%)、低于安静对照组(分别低21.4%和21.2%)。结论:耐力训练引起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可能与血清及PBMC中IL-1β升高和下丘脑室旁核IL-1R表达增加并激活HPA轴有关,补充牛膝多糖、黄芪多糖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31(12):1092-1097
目的:探讨补充小麦肽对模拟高原训练大鼠骨骼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组,n=10)、低氧对照组(HC组,n=10)、运动训练组(E组,n=10)、运动训练+小麦肽补充组(EW组,n=10)、低氧+运动训练组(HE组,n=10)和低氧+运动训练+小麦肽组(HEW组,n=10)6组。低氧条件为模拟海拔3000 m,氧浓度为14.2%。运动训练采用90min无负重游泳,每周6天。EW组和HEW组每次训练后按照500 mg/kg体重剂量灌服小麦肽溶液。9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GF-1含量及骨骼肌总蛋白(Pro)、肌球蛋白(Myo)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结果:①与C组相比,HC组大鼠骨骼肌Pro和Myo含量显著降低(P<0.01);同时,HC组大鼠血清和骨骼肌IGF-1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②与C组相比,E组大鼠骨骼肌Pro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Myo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和骨骼肌IGF-1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③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长期模拟高原训练显著降低大鼠骨骼肌Pro和Myo含量(P=0.05),虽可降低大鼠血清和骨骼肌IGF-1含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双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补充小麦肽显著提高运动训练大鼠骨骼肌Pro和Myo水平(P<0.01),也显著提高运动训练大鼠血清和骨骼肌IGF-1含量(P<0.05,P<0.01)。⑤双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低氧和补充小麦肽对提高大负荷训练大鼠骨骼肌Pro、IGF-1及血清IGF-1含量有显著性交互作用(P<0.05),但对提高大负荷训练大鼠骨骼肌Myo含量无显著性交互作用(P>0.05)。结论:①长期低氧暴露或高原训练抑制IGF-1分泌,抑制骨骼肌蛋白质合成。②补充小麦肽有效促进大负荷运动训练或高原训练大鼠IGF-1分泌,对减缓大负荷运动训练或高原训练引起的大鼠骨骼肌蛋白质含量降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过度训练对巨噬细胞活性氧生成能力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8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和过度训练组,每组8只。过度训练组进行11周递增负荷跑台训练,最后一次训练结束后36 h断头处死,分离纯化腹膜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其活性氧(ROS)生成量,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NADPH氧化酶gp91phox、p22phox、p47phox亚基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表达。结果:与安静对照组相比,过度运动组巨噬细胞ROS生成量显著降低(P=0.003),gp91phox、p22phox亚基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p47phox亚基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G6PD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过度训练可显著降低大鼠腹膜巨噬细胞ROS生成水平,这并非通过抑制NADPH氧化酶亚基表达和抑制NADPH氧化酶生成途径实现,可能有其它调控机制参与。  相似文献   

5.
大负荷运动及其恢复期间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及MGF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负荷运动及其恢复期间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及机械生长因子(MGF)的变化。方法:36只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安静对照组(C组)和力竭运动后即刻组(E0组)、12h组(E12组)、24h组(E24组)、48h组(E48组)、72h组(E72组)。各力竭运动组尾部负重为3%体重,进行1周负重力竭性游泳运动,每天1次,并于末次力竭后不同时间点取材。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及腓肠肌MGF表达,电镜下观察大鼠股直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1周大负荷游泳运动之后,骨骼肌超微形态结构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改变,具体表现为肌间隙增宽,内质网、线粒体可见轻度变形,肌原纤维疏松变细,出现Z线扭曲等。E0组和E24组上述改变更加明显。(2)与安静对照组相比,力竭运动各组骨骼肌MGF均明显增加(P<0.05),其中E24组与安静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MGF也有相似变化,E0组与安静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周大负荷游泳运动可引起一定程度的骨骼肌微损伤,大负荷运动及其恢复期间,大鼠骨骼肌和血清MGF明显增加,提示MGF可能与肌肉组织的微损伤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补充ebselen对运动训练大鼠心肌细胞凋亡、自由基代谢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适应性饲养、筛选,淘汰个别不适应跑台训练者,将剩余大鼠随机分为3组:安静对照组8只、运动对照组8只、运动+给药组8只;后两组进行为期8周的跑台训练。运动+给药组大鼠灌服溶于5%二甲基亚砜生理盐水的ebselen溶液,用量为50mg/kg/d,其它两组灌服同等量的DMSO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测定心肌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灰度值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结果:与安静对照组相比,运动对照组SOD、GSH-Px表达显著下降(P<0.05,P<0.01),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Bax/Bcl-2蛋白表达比值显著升高(灰度值比值显著降低)(P<0.01),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心肌结构损伤明显;运动+给药组大鼠SOD、GSH-Px表达显著升高(P<0.01),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Bax/Bcl-2蛋白表达比值显著降低(灰度值比值显著升高),透射电镜显示大鼠心肌细胞结构基本正常。结论:Ebselen对运动训练导致的大鼠心肌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ebselen可以抑制运动诱导的Bax蛋白过度表达、Bcl-2蛋白表达的减少以及提高机体抗氧化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补充复方1,6-二磷酸果糖(FDP)和谷氨酰胺对训练大鼠运动能力与运动后骨骼肌损伤的影响。方法:76只雄性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对照组、训练组、训练加补充谷氨酰胺组和训练加补充活性糖组。游泳训练6周后,除安静对照组外,其余大鼠进行1次力竭游泳运动,记录力竭时间;检测各组大鼠血浆CK及其同工酶活性变化;取比目鱼肌制备电镜切片,观察骨骼肌细胞Z线变化。结果:训练加补充活性糖组大鼠力竭游泳时间显著长于训练组和训练加补充谷氨酰胺组(P<0.05),训练加补充谷氨酰胺组大鼠运动后即刻比目鱼肌Z线异常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训练加补充活性糖组(P<0.05),训练组大鼠力竭运动后即刻比目鱼肌Z线异常率亦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训练加补充活性糖组(P<0.05)。结果提示,补充活性糖有助于提高训练大鼠的运动能力;补充谷氨酰胺对于降低运动导致的骨骼肌细胞损伤是否有积极作用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IGF-1R)在子宫肌瘤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与雌、孕激素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23例子宫肌瘤患者平滑肌瘤、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及血清中IGF-1、IGF-1R的表达;同时用E IA方法测定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水平。选择30例健康妇女作为血清指标测定的对照组。结果(1)子宫平滑肌瘤组织IGF-1、IGF-1R的表达较正常子宫平滑肌高(P<0.01)。(2)子宫肌瘤组血清IGF-1表达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IGF-1R表达较对照组增强(P<0.01)。(3)观察组血清增生期、分泌期E2、P水平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子宫平滑肌瘤组织中IGF-1、IGF-1R过度表达可能是子宫肌瘤发生的机制之一,雌、孕激素介导IGF-1对子宫肌瘤的作用,IGF-1对雌、孕激素诱导肌瘤细胞生长、分化主要以自分泌、旁分泌方式在局部起作用,IGF-1可能是子宫肌瘤生长的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振动训练模式对大鼠骨骼肌细胞机械生长因子(MGF)mRNA表达和肌肉质量的影响。方法:42只雄性SD大鼠,根据对其施加的不同振动频率(35Hz、25Hz和15Hz)和持续时间(15min和5min),分为7组:安静对照组、低频率短时间振动组、低频率长时间振动组、中频率短时间振动组、中频率长时间振动组、高频率短时间振动组和高频率长时间振动组。各组进行相应振频和时间的振动训练,实验持续8周。实验结束后取材,检测腓肠肌质量相关指标、CK活性和肌细胞MGF mRNA表达水平。结果:各组大鼠腓肠肌质量无显著性差异,中频长时间组和高频短时间组腓肠肌指数(肌肉/体重比值)均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P<0.05)。中频长时间组肌纤维横截面积(CSA)和CK水平均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P<0.05)。各训练组大鼠骨骼肌MGF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中频长时间组显著高于除高频短时间组之外的其它训练组(P<0.05)。结果提示,适宜的振动(中频率长时间)训练有助于增加腓肠肌相对质量、肌纤维横截面积和肌细胞内CK活性,增强肌细胞MGF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补充葛根素对力竭性游泳训练造成的大鼠海马细胞凋亡以及Bcl-2和P53表达的影响。方法:2月龄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力竭训练组和力竭训练+葛根素补充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不运动,其它两组进行4周的力竭性游泳训练。葛根素补充组每天给予葛根素注射液灌胃(100mg/kg),对照组及单纯力竭运动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大鼠分别于实验结束后麻醉处死,取大鼠海马组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凋亡、Bcl-2及P53蛋白表达。结果:与安静对照组相比,力竭训练组海马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细胞增殖指数显著升高(P<0.05),海马神经细胞Bcl-2表达显著下降(P<0.05),P53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力竭训练组相比,葛根素补充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P<0.01),海马神经细胞Bcl-2表达显著升高(P<0.05),P53表达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补充葛根素对力竭性游泳大鼠海马细胞有保护作用及促进疲劳恢复的作用,可能与葛根素上调凋亡基因Bcl-2及下调P53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过度训练对大鼠小肠粘膜机械屏障的影响及谷氨酰胺的干预作用和机制。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过度训练组(HT)、谷氨酰胺干预组(HT+Gln)。两HT组大鼠进行每周6次、共9周的力竭性跑台运动。HT+Gln组大鼠在运动前按1.5 g/kgBW剂量补充谷氨酰胺。9周后,末次运动训练后第二天晨取材,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安静时小肠粘膜组织结构,并测定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内毒素含量以及小肠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HT组大鼠小肠绒毛水肿增粗,数目明显减少,绒毛间隙变大,绒毛高度显著缩短,部分粘膜上皮细胞出现肿胀、变性,甚至坏死等病理性变化。且血浆DAO活性和内毒素含量显著升高,小肠组织SOD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2)HT+Gln组大鼠小肠粘膜形态结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与HT组相比,HT+Gln组血浆DAO活性和内毒素含量显著降低,小肠组织MDA含量显著下降,SOD活性虽有所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过度训练可使肠道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氧自由基生成增加,从而导致小肠粘膜萎缩和损伤,破坏小肠粘膜屏障,引起小肠粘膜通透性增加,引起"内毒素易位"。补充Gln可以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有效缓解过度训练大鼠肠道粘膜的损伤,降低小肠粘膜通透性,对保护小肠粘膜的屏障功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补充L-赖氨酸对急性力竭运动大鼠肾细胞凋亡及凋亡调控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3组:安静对照组、运动组和运动给药组。安静对照组不运动,运动组和运动给药组进行一次力竭运动。安静对照组和运动组在力竭运动前均灌胃一次生理盐水,而运动给药组灌胃L-赖氨酸一次。运动后即刻处死大鼠,取肾组织,HE常规染色观察细胞形态,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ax、bcl-2和p53蛋白表达。结果:与安静对照组相比,运动组和运动给药组大鼠细胞凋亡发生率和凋亡指数显著增加(P<0.01);与运动组相比,运动给药组凋亡指数显著下降(P<0.05)。与安静对照组相比,运动组和运动给药组bax、bcl-2和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MOD)、阳性物质表达面积和阳性指数PI差异显著增高(P<0.01,P<0.05);与运动组相比,运动给药组bax和p53显著降低,bcl-2显著增高(P<0.05)。与安静对照组相比,运动组bcl-2/bax显著降低(P<0.05),运动给药组显著增加(P<0.05);且运动给药组显著高于运动组(P<0.05)。结论:(1)一次力竭运动前补充L-赖氨酸使力竭运动诱导的肾细胞凋亡显著减少;(2)一次力竭运动前补充L-赖氨酸可使p5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使bcl-2蛋白表达显著增高,并使bcl-2/bax比值增高,从而起到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过度运动致骨量降低动物模型的建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建立长期递增负荷运动致骨量降低动物模型。方法:将动情周期规律的3月龄雌性大鼠随机分为8组,分组进行2、4、6、8、9、11、13、15周的递增负荷运动,并设立同期对照组。在造模过程中监控体重、体成分、阴道脱落细胞、血生化及骨密度等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在持续15周的递增负荷跑台运动中,大鼠逐渐出现BUN增高,体重、体脂百分比、Hb下降等过度训练特征性表现;E2水平不断下降,动情周期抑制程度不断加深;最终出现BMD下降。结果表明15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成功建立了过度运动致骨量降低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运动性免疫抑制时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探讨GR在运动性免疫抑制发生中的作用。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组,n=10)、中强度运动组(M组,n=10)和过度疲劳运动组(O组,n=20)。后两组分别进行不同强度的8周递增负荷训练,每周训练6天。每周称量大鼠体重。8周训练结束后采血,检测Hb、血睾酮、皮质酮水平,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数量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1、2(Th1、Th2)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IL-4水平。之后断头处死动物,采用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大鼠肝、脾GR 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1)与安静对照组和中强度运动组相比,过度疲劳运动组大鼠体重从第4周起明显下降(维持至实验结束),Hb、血浆睾酮水平、睾酮/皮质酮比值均显著下降,血浆皮质酮水平显著升高,表明过度疲劳训练组大鼠已发生过度疲劳。(2)8周训练后,与安静对照组和中强度运动组相比,过度疲劳运动组大鼠CD3+细胞、NK细胞数量显著减少、IFN-γ/IL-4比值显著下降,Th1/Th2失衡,但CD4+/CD8+比值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运动性免疫抑制大鼠模型建立成功。(3)与安静对照组和中强度运动组相比,8周训练后,过度疲劳运动组大鼠肝、脾GR 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与安静对照组相比,中强度运动组大鼠肝、脾GR mRNA和蛋白水平均无显著变化。(4)相关性分析显示,肝、脾GR mRNA和蛋白水平与血浆GC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2、-0.613、-0.144和-0.397,均P<0.05。结论:(1)运动性免疫抑制大鼠肝、脾GR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安静对照组和中强度运动组显著降低。(2)运动性免疫抑制大鼠肝、脾GR mRNA减少和脾GR蛋白水平下降可能与血浆GC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大鼠超急性脑梗死弥散-灌注磁共振成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应用弥散-灌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改良线栓法制作的鼠大脑中动脉阻塞超急性脑梗死进行实验研究。材料与方法:34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其中2只为假手术A组,其余按栓塞时间30分钟,13,6小时分成B,C,D,E4组,A组于2,24小时后,B,C,D<E组分别于栓塞后30分钟,1,3,6小时以及线栓拔出后2,24小时行弥散和灌注成像扫描。结果:假手术A组弥散,灌注成像无异常信号,实验B,C,D,E组的均见灌注异常信号且范围无变化,弥散高信号区随时间延长而范围增大,6小时后与灌注异常信号区一致。栓塞2小时后T2WI显示高信号。结论:弥散磁共振成像可信号超急性脑梗死灶大小及其演变规律,灌注成像显示脑梗死缺血范围。  相似文献   

16.
低氧习服过程对模拟高原急性低氧大鼠肺组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低氧习服对模拟高原低氧大鼠肺组织的影响。方法:32只V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常氧对照组(N组,n=8)、急性低氧组(H组,n=8)、3000m低氧习服+急性低氧组(G组,n=8)、5000m低氧习服+急性低氧组((=5组,n=8)。习服完成后,置于模拟海拔6000m急性低氧24h,观察动物在不同低氧习服水平对模拟高原急性低氧大鼠肺组织结构改变。结果:急性低氧组大鼠肺组织显微和超微结构出现少量的肺泡性肺水肿,明显的间质性肺水肿;而经过低氧习服后,间质性肺水肿明显减轻,基本无肺沿幽市水肿出现。结论:低氧习服可以明显减轻急性低氧大鼬市水肿特别是间质肺水肿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游泳方法建立大鼠模拟过度训练模型   总被引:50,自引:4,他引:46  
本文报道用超负荷训练大鼠游泳的方法,来建立大鼠模拟过度训练模型。大鼠随机分为3组:(1)对照组;(2)一般游泳训练组,进行中等强度游泳训练;(3)过度负荷组,采用负重的方法增加游泳训练的强度,并在训练的后期,使训练动物反复运动至力竭。结果表明:过度负荷组大鼠在训练的后期,普遍出现了运动能力下降,并且神志、外观等一般状况恶化、体重下降,血清睾酮浓度明显下降,运动后即刻和24小时皮质酮浓度明显升高,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尿中蛋白含量升高等异常表现,尤其运动后24小时,血浆皮质酮浓度仍较高,睾酮/皮质酮比值较对照组下降94.2%,远远超过30%的人类过度训练诊断参考标准。作者认为,采用超负荷训练大鼠游泳的方法,来建立大鼠模拟过度训练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