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研究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8例,随机分成三组,分别给予尼莫地平,阿斯匹林以及两药伍用治疗,于治疗前,后观察血小板胸浆游离钙浓度和血浆TXB2含量的变化,结果提示:尼莫地平能阻滞Ca艹内流,抑制膜磷脂降解,减少TXA2的合成,与阿斯匹林伍用效果更佳。作者结合文献探讨了抗和抗TXA2治疗的生化学基础及临床意义,提出治疗脑缺血需联合用药,在多个环节,多种途径上对神经元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2.
近10多年的临床试验已证明:阿斯匹林是一种有效的抗血栓药物,其抗血栓作用归于抑制血小板的功能。阿斯匹林抗血栓最合适剂量尚有争论。小剂量阿斯匹林(300毫克或更小)有选择性抑制血栓素A_2(TXA_2)的作用,由于阿斯匹林的副作用是由剂量决定的,许多临床情况需长期使用,甚至无限期地使用,故适于使用小剂量。为了寻找一个既能阻止TXA_2的产生又不抑制前列腺环素(PGI_2)产生的阿斯匹林的剂量,曾进行过许多实验。Burch等提出:血小板中环氧化酶比  相似文献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常见于老年人的脑血管缺血性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发展成为脑梗塞,Millikan报告TIA发作后的一年内,15%以上的病人发生脑梗塞。诊断TIA的关键点是具有因脑缺血引起的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在数分至数小时内完全消失。本文就治疗TIA的抗血小板聚集剂与抗凝剂作一概述。抗血小板聚集剂抗血小板聚集剂主要有三种,即阿斯匹林,dipyridamol(双嘧啶氨醇,潘生丁)及ticlopidine(paraldine)。作用机理,这三种药主要用于治疗TIA,由于脑血管的粥样硬化,血管内膜发生了变性,当血小板接触到有了粥样硬化的血管内膜,血管壁中的血栓素A_2(thromboxane A_2,TXA_2)激活血小板的粘着与聚集作用,血小板互相聚集渐渐形成血栓。 TXA_2是由血管壁上的花生四烯酸经过环加氧  相似文献   

4.
阿斯匹林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是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之一。然而有相当多的患者服用阿斯匹林后仍会再发血管事件,其血小板未被抑制或未被充分抑制,这种现象称为“阿斯匹林抵抗(aspirinresistance,AR)”。本文将讨论AR的流行病学、产生机制、实验室检测方法和处理方案。1阿斯匹林的作用及应用阿斯匹林通过使血小板环氧化酶(COX)乙酰化,抑制血栓素A2(TXA2)的产生而达到其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Meta分析表明阿斯匹林能减少23%的血栓事件[1]。因为它价格便宜,药源充足,已广泛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一级和…  相似文献   

5.
本文观察失血性低血压兔的 PGI_2/TXA_2 平衡的变化及软脑膜微动脉管径的改变。低血压期两组 TXA_ 2显著增加、PGI_2/TXA_ 2比值下降、微动脉管径缩小。输液治疗后,丹参组 TXA_2显著下降、PGI_2/TXA_2比值增大、微动脉管径明显改善和存活率高;平盐组 TXA_2只有轻度下降、PGI_2/TXA_2比值缩小、微动脉管径改善不明显而且存活率低。结果表明复方丹参液能改善失血性低血压兔 PGI_2/TXA_2平衡并提高其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6.
血栓烷和前列腺环素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列腺素(PG)是生物体内极为重要的一类酷似激素的活性物质,近年来对其研究进展甚快,它与机体生理活动、血栓形成及血管硬化性病变的关系已为人们所认识。本文旨在介绍与血栓形成和血管硬化性病变有关的PG——血栓烷和前列腺环素的进展。 TXA_2与PGI_2的性质血栓烷和前列腺环素按其结构上的差异可区分为TXA_2、TXA_3和PGI_2、PGI_3几种。TXA_2是Hamberg等在研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AA)代谢中,发现的一种不同于已知PG的新物质,该物质几乎100%由血小板产生,故命名为血栓烷A_2(TXA)。TXA_2  相似文献   

7.
我院内科自 1994年 1月~ 1998年 12月采用尼莫地平伍用银杏叶片治疗脑梗死 15 0例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治疗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文全部病历为我院内科近年来收治的脑梗死病人 ,符合 198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 ,均经头颅扫描证实。 1994年 1月至 1998年 12月收治的 15 0例作为治疗组 ;1990年 1月至1993年 12月收治的 10 0例作为对照组 ,两组病人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梗死类型、梗死病灶、大小等情况详见表 1、表 2、表3。1 2 药品来源 尼莫地平针是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  相似文献   

8.
阿斯匹林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815例病人1—5年的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斯匹林(ASA)已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其最适剂量一直存有争议。我们曾系统观察研究了不同剂量ASA对脑梗塞患者血小板聚集(PAgT)、血栓烷素A_2(TXA_2)及前列环素(PGI_2)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验证ASA的临床疗效,我们组织了16家医院对815例病人进行了1~5年的随访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对重型颅脑损伤思考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8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随机分为二组,常规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开颅手术、止血、脱水、抗炎、激素等综合治疗,尼莫地平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尼莫地平治疗,连续用药达伤后30d。在伤后不同时间测定伤侧颈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脑血管外周阻力和动态阻力。结果 尼莫地平治疗组的各项指标均较常规组明显提前改善,两组有显差异。结论 尼莫地平可以促使重型颅脑损伤患脑血液循环明显提前改善,从而防止继发性脑损伤的加重,促进患脑功能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6例,随机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2组均于48 h内接受治疗,对照组用脱水、止血等常规治疗,尼莫地平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持续静脉泵给药(1 mg/h)14 d,之后改为口服20 mg,3次/d,14 d,同时进行血压监测以调整用药剂量。结果 1个月后治疗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再出血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确切,且会增加再出血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44例急性脑梗塞(ACI)病人血浆TXB_2和6—keto-PGF_(1α)含量,发现ACI患者TXB_2含量显著升高,6—Keto-PGF_(1α)含量显著降低。且病灶越大,TXB_2升高越明显,而6—Keto-PGF_(1α)与病灶体积无关。作者认为在治疗ACI时以联合使用PGI_2或类似物及月见草油等抗血小板制剂,对恢复TXA_2/PGI_2的平衡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观察了阿斯匹林不同剂量对113例脑动脉硬化症和110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血小板聚集和前列腺素及血栓烷素A_2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阿斯匹林对脑动脉硬化症和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疗效是一致的;临床应用小剂量阿斯匹林以50mg/d为最适剂量。小剂量阿斯匹林抗血小板功能和抑制前列环素合成的作用有显著的累加性,但无性别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对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 3 0例入选的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分别于入组第 1、4、12、2 4d利用CT测量血肿体积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甘露醇静滴作为基础治疗 ,治疗组加用尼莫地平针 10mg/d ,缓慢静滴 ,连用 12d ,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片 40mg ,3次 /d。结果 :治疗组第 4、12、2 4d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明显高于对照组 ,治疗组第 12、2 4d血肿体积缩小程度大于对照组。结论 :尼莫地平能促进脑出血血肿的吸收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4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62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水肿面积、血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总有效率等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水肿面积、血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总有效率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促进脑血肿吸收和减轻脑水肿,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灯盏细辛注射液伍用醒脑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6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3 2例 ,对照组 3 0例 ,两组患者均在发病后 2 4h内开始用药。两组基础治疗相同 ,即调整血压、抗血小板凝集、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用灯盏细辛注射液及醒脑注射液静滴 ,14d为一个疗程。对照组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于开始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0 63 %,对照组总有效率76 67%,经 χ2 检验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灯盏细辛注射液伍用醒脑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死 ,经统计学分析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分析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脑出血患者探索出新的治疗途径。方法对2012-05—2015-01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7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病例号,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尼莫地平治疗组,常规治疗组48例给予临床常规的吸氧、镇痛和止血方法进行治疗,尼莫地平治疗组49例患者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尼莫地平治疗组患者的血肿体积明显缩小,改善情况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尼莫地平治疗组患者的神经缺损评分情况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用药不良反应。结论神经内科临床上采用尼莫地平对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效果确切,该方法能促进患者血肿吸收,缓解脑出血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损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甘露醇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注射液后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方法将25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26例选择20%甘露醇注射液常规治疗,实验组12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尼莫地平治疗。监测2组病患者治疗后1d、7d和14d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患侧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并观察2组治疗后14d的脑血肿体积、脑水肿面积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Vm和PI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以实验组更佳(P<0.05);治疗后14d脑血肿体积、脑水肿面积均较对照组更少(P<0.05)。结论甘露醇注射液联合应用尼莫地平能促进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有效治疗脑出血的可靠方法,并为相关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2009-07—2013-06收治的脑出血患者2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尼莫地平组和非尼莫地平组各148例,2组均实施微创穿刺引流术,尼莫地平组同时配合尼莫地平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案前后的神经功能水平和血肿情况。结果治疗后7d、14d和21d,2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和血肿体积尼莫地平组显著优于非尼莫地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配合尼莫地平进行治疗脑出血患者有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注射液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将8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给予奥拉西坦,4 g,静脉滴注,qd;对照组(43例)给予尼莫地平片40 mg,口服tid。两组同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改善微循环、改善脑代谢、康复理疗等常规治疗,疗程2周。采用Mo CA、MMSE、ADL量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周进行测评。患者出院后门诊随访1和3个月,并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及量表评定。结果两组神经系统量表评分均有提高,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拉西坦及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均有效,奥拉西坦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血栓性脑梗塞患者及其亲属血浆PGI_2、TXA_2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0例血栓性脑梗塞患者、32例患者一级亲属、14例患者配偶的血浆PGI_2、TXA_2水平进行了研究,显示出男、女患者均有PGI_2-TXA_2平衡紊乱,男性患者以TXA_2增高为主,女性患者以PGI_2降低为主。PGI_2降低和/或TXA_2增高所致的PGI_2-TXA_2平衡紊乱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并为PGI_2降低和/或TXA_2增高在血栓性脑梗塞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