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的发病学说认为,病是机体在正邪相互作用下所产生的特异性病理反应,有一定的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病因作用于机体,可因人、因时、因地、因治等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证候是证的外在表现,病机为其内在根据.病-证关系表现为:证候 = n个类病信息 病机信息 兼症信息;类病信息 病机信息=当前病信息,类病信息决定病名,病机信息决定证型.辨证除了要辨病性、病位等病机信息,还要了解"类病"信息(即基本病理特征).病机辨证体系即以病机为要素建立的辨证体系.病机十九条以病性和病位充实虚实二纲,奠定了病机辨证的基础.这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病性为经、以病位为纬建立起来的辨证体系,称为病机辨证体系.以虚实二纲来统领病机辨证体系可以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建华 《北京中医药》2010,29(11):844-845
对<伤寒论>中六病定位的方法 ,张仲景并未明确说明,而是以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三阴三阳六病临床症候来具体体现.这就导致历代医家对三阴三阳六病的病位认识存在很大的分歧,主要是少阴病及厥阴病的定位分歧.而经过研究,三阴三阳六病实际的定位应当是,太阳病与厥阴病主表部、少阳病与少阴病主半表半里部、阳明病与太阴病主里部.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表现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目前对此病的病因、病机、病性和病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结合艾滋病中医学理论相关文献,将常见的艾滋病中医学病因、病机、病性、病位进行归纳并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4.
中医的病是机体在正邪相互作用下所产生的特异性病理反应,有一定的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机体患病后因人、因时、因地、因治等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内经>开始,中医常采用"类病"分类方式,即临床选取"一组反映基本病理特征的特异性主症"作为分类、识病的"纲症"并冠以病名,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证是能够证明当前病人具体病机性质的证据和诊断的凭证.证候是证的外候,病机为其内涵特征.病机信息不同,则证型不同.病-证-类病的关系表现为:证候 = n个类病信息 + 病机信息 + 兼症信息;类病信息 + 病机信息 = 当前病信息.辨证除了要辨病性、病位等病机信息,还要了解"类病"信息(即基本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历代僚医药文献进行研究整理、归纳,系统总结了僚医治则.主要为调平四塔五蕴、分塔辨治、调平寒热、未病先防、先解后治、急缓分治,或急缓同治、补抑并用、动静结合、通利三盘、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内外合治、上病治上、下病治下、上病治下.下病治上.上下合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左右分治、公母病分治、递进治疗、多法综合应用.本文是傣医治则研究(一)的续文,继续阐述傣医的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内外合治、上病治上、下病治下、上病治下,下病治上,上下合治、左右分治、公母病分治等治射.文中从僚医药的角度,运用僚医药理论及大量傣医方剂在临床的应用阐述、说明了上述治则.  相似文献   

6.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2,32(11):1419-1420
《伤寒论》是以病立论,以病统证,以证统方,以方统药,先辨病,后辨证,才用方药治疗.《伤寒论》六病即六大类型疾病的简称,包括了人体脏腑病、经脉病、络脉病、六淫病、营卫病、气血病、津液病等,可见《伤寒论》所论不只限于六经病.而近现代《伤寒论》研究中,概念的混淆使用已经影响了对《伤寒论》理论的正确表述,因此应该及时纠正误解概念,才能重新阐释《伤寒论》.  相似文献   

7.
郝军 《中医正骨》2013,25(1):70-73
筋病是指以筋的病变为主的一类疾病,是骨伤科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筋病的发病机理复杂,医学界至今对其尚未形成统一认识.虽然中医学对其防治有丰富的论述,但未形成系统理论.本文从筋的内涵、筋病的病因病机、筋病的证治、筋病的治则、筋病理论的临床应用几个方面对筋病理论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8.
小儿少阳病临床常可表现为太阳少阳合病、直中少阳、三阳合病、少阳太阴合病、少阳温病等.临证时认清少阳病以及小儿少阳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禁忌,可拓宽临床思维,少走弯路,使小儿外感病的中医治疗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时行感冒的中医学经典病机包括六经病机、温热病病机、湿热病病机和温疫病机.目前为止对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基本已达成共识,但临床研究大多缺乏病原学诊断支持.综合地域、气象、病原学、体质等多因素,确立时行感冒关键发病病机,从地域、气象、病原学、体质等几个方面揭示中医外感证的本质是该病未来临床研究的方向所在.  相似文献   

10.
章浩军是国家第二批优才,福建省名中医,其精研《伤寒论》,从医30余年,对于运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有独到见解.小柴胡汤是《伤寒论》治疗少阳证的代表方剂,其主要作用是和解少阳、调畅枢机,临床运用广泛.章浩军主任医师从六经角度指出小柴胡汤对治疗呕吐病、胃脘痛病、便秘病等脾胃病属少阳证者效佳.诸病虽主要症状不同,各有特点,但其病...  相似文献   

11.
冯贤胤  杨进 《山西中医》2008,24(7):53-54
近6年来,中医治疗白塞氏病取得一定的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白塞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湿、热、毒、瘀是该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其病位主要在肝、肾、脾.马武开[1]认为,湿热毒瘀互结是白塞氏病发病的病理基础,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  相似文献   

12.
肝胆病病机有虚有实,虚证多为血不养肝、肝肾阴虚等,实证以外感、气滞、血瘀、湿热等为主,病久多虚实夹杂.对于肝胆病的治疗,闵范忠教授认为应辨证与并病结合,以疏肝解郁、柔肝止痛、清热解毒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中有丰富的脏腑病机理论,涉及到五脏病机、六腑病机、奇恒之腑病机等病机理论.其脏腑病机理论具有以“四时五脏阴阳”藏象模型为论证基础;脏腑病变不离精气阴阳,尤重脏腑气之虚实;五脏之间相通,相互影响等特点.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局部病变联系全身,脏腑经络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病机理论.  相似文献   

14.
张磊  袁梦琪  罗璠  万冬桂 《中医药导报》2021,27(11):191-194,197
总结李佩文教授基于六经辨证治疗化疗相关性呕吐经验.李佩文教授认为化疗相关性呕吐并不完全按照《伤寒论》所述六经传变规律发展变化,初起可以太阴病、少阳病为主,而后易传入相表里之经脉而见阳明病、厥阴病,病程迁延则以少阴病、太阳病为主.太阴病阶段方用理中汤加减;阳明病阶段以增液汤、橘皮竹茹汤为主;少阳病阶段方用小柴胡汤加减;厥阴病阶段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吴茱萸汤为主;太阳病阶段主要表现为太阳病变证之痞病,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少阴病阶段要积极配合西医治疗措施.李佩文教授临床谨守病机,基于六经辨证体系,随证选用经方治疗化疗相关性呕吐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脾胃病为临床常见多发病.祖国医学对此类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论述甚详.梅国强教授善治脾胃病.文章从湿热阻滞中焦、湿热阻滞肠道、瘀血阻滞胃络三个病机及小陷胸汤证等八个证候方面,总结梅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经方中的少阴病是与太阳病相对的表阴证,前已有所论述,今再论其详. 少阴病与六经理论概念 经方发展到<伤寒论>出现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阳病、少阴病、厥阴病称谓,后世称之为六经或三阴三阳.  相似文献   

17.
从厥阴病提纲谈伤寒厥阴病“热闭阴劫”的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六经病各有提纲一条,用以提示六经病的实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病提纲所述证候,均较明确地提示了各自的病理性实质.唯厥阴病所论证候不甚明了,以至历代医家众说不一,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8.
论经病、络病的异同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伯  肖延龄  赵春玲 《中国针灸》2004,24(4):269-271
目的:阐明经病与络病证治异同,为临床治疗二者病变提供理论根据.方法:采用文献整理的方法,从经与络在生理和病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异同,对经病与络病进行区分.结果:经与络是两个概念,经病与络病虽有共同之处,但二者又各有其特点,互相不能包含.结论:经病与络病是两个不同的病变范畴.  相似文献   

19.
丁薇 《光明中医》2009,24(6):1189-1190
瘙痒病是指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感觉异常的皮肤病,可分为全身性瘙痒病及局限性瘙痒病.其发病因素复杂,包括内因、外因或两者兼有.现就有关皮肤瘙痒病的中西医病因病机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20.
妇人之疾病,多气病、血病、痰病、郁病以及下焦湿热病.补气血,通血脉,化痰滞,疏肝解郁,清利湿热治疗法则最为常用.虽然如此,辨证正确未必论治有效;治法相同选药颇需斟酌;同样药物剂量大有讲究.现结合子宫脱垂、血瘀闭经、带下、乳癖、脏躁、更年期综合征、痛经等具体病例,将笔者临床治疗的粗浅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