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加热对人体任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方法以正常人体作为观察对象,对沿任脉显示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上,对自然状态下未能显示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nfrared radiant trackalong meridian,IRRTM)的对象进行穴位、非穴位及非经对照点加热诱导,用Thermo Tracer TH9100型红外热像仪进行记录。结果多数受试者在任脉线上的穴位点或非穴位点加热都可以显著提高IRRTM的出现率,还可使已有的红外辐射轨迹距离增长,变得更加连续规整。而非经对照点一般不能诱发明显的IRRTM。加热诱发的效果受季节、受试者体形及加热时间的影响。结论加热对任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有明显的影响,加热经上穴位点与非穴位点既可诱发出所属经脉红外辐射轨迹,也可使既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连续、规整。为进一步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及其相关的物质基础提供实验根据,也为临床灸疗和诊疗技术提供了直接和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然状态下平和、阴虚体质任脉线上体表温度、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特征(IRRTM),并探讨电针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红外热像仪观察17名阴虚体质受试者电针前后任脉体表温度、IRRTM并与平和体质进行比较。结果:在自然状态下:阴虚体质任脉上平均体表温度,膻中穴、下脘穴、气海穴体表均高于平和体质,其中膻中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和质3个穴位进行比较,膻中穴体表温度显著高于下脘穴与气海穴(P<0.01);阴虚体质3个穴位进行比较,膻中穴体表温度显著高于气海穴(P<0.05);平和体质组IRRTM显示的连续性更好、范围更长;阴虚体质组IRRTM显示范围较宽,与周边组织分界不如平和体质组清晰。电针中脘穴20min:与本组自然状态同穴位比较,平和体质下脘穴体表温度显著升高(P<0.05);阴虚体质下脘穴体表温度显著降低(P<0.05)。电针可诱发平和体质任脉IRRTM轨迹变长,而对已能显示任脉IRRTM轨迹的受试者,电针则可使其变得连续、规整;电针可使部分阴虚体质受试者任脉IRRTM轨迹出现与任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走向相同的低温线,分布在膻中穴周围。结论:阴虚体质任脉上体表温度高,在膻中穴上明显;电针中脘穴能升高平和体质下脘穴体表温度,却降低阴虚体质下脘穴体表温度;表明针刺对不同体质受试者IRRTM能产生不同的影响,IRRTM与人体的能量代谢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艾灸命门后诱发的督脉红外辐射轨迹。方法:对30名健康志愿者命门穴进行艾灸,采用日本NEC公司生产的Thermo Tracer TH9100型红外热像仪,观察其沿督脉线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表现。结果:(1)艾灸命门30min后,可观察到部分受试者的背部整体温度提升;(2)艾灸命门穴的过程中,加热处皮温沿督脉线双向扩展,可观察到热量沿督脉循行方向向上延展的趋势较向下更为明显;(3)在艾灸的激发下,受试者督脉线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显现率有所提高,同时可使原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延长,且更加连续、清晰。结论:艾灸命门穴对督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有明显的影响,命门穴汇聚一身之阳,可通调人体之阳气。  相似文献   

4.
人体背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显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红外辐射成像技术的基础上,我们改进了实验方法,成功地显示了体表的经脉循行路线。本文对23名健康成人的背部经脉进行了观察,记录到164条红外辐射轨迹。其中40%左右可以通达背部全程,行程与督脉和膀胱经的路线基本一致或完全一致。在一次观察中,可同时显示出多条经脉的路线。背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左右两侧对称,极少有单侧出现者。红外辐射的强度则以督脉最高,膀胱经内侧线其次,外侧线最低,差异非常显著。由于背部皮下没有纵行的大血管,因而所记录到的这些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显然与皮下血管无关。上述实验结果表明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的循行路线是人体所固有的,而且可以客观地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5.
心包经前臂段经脉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了解经脉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分布是否具有共同的规律,为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组织温度测试仪",对25名健康受试者心包经前臂段经线上郄门穴、郄门穴上2寸、郄门穴上4寸三点及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皮下1cm处深部组织温度进行检测,并进一步观察激光照射内关穴对它的影响。结果:心包经前臂段经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多数高于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但也有低于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者,有循经的表现;激光照射内关穴时经脉线上的温度上升较非经线快,停止照射后还可持续一段时间。结论:经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与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部位显著不同,有循经分布的特点;激光照射穴位,温度反应有沿经传导的趋势,说明经脉组织可能具有较好的导热性。本实验结果为阐明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提供一方面的实验根据。  相似文献   

6.
人体体表十四经脉循行路线的红外热像显示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以一部分红外热像图 ,展示古人所描述的十四经脉的路线 ,使人们通过直观的图像进一步理解古人对经脉循行路线的描述确有充分的根据 ,并非虚构 ,说明经脉循行路线在外周必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 ,为今后的经络研究提供一方面的依据。方法 :观察对象为 3 0 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 ,以红外辐射示踪仪进行测试 ,该仪器配有精密的红外摄像装置和完善的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测试的温度范围为 0~ 70℃ ,一般设定在 1 4 .8~ 3 7.2℃ ,连续可调。温度分辨率为0 .0 2 5℃。,该系统可以提取体表强度相同的红外辐射信号 ,并连续显示它的瞬时分布状态 ,以取得等强度红外辐射的分布图像 (即等温分布图 )。适当调整采样水平 ,即可显示出体表经脉的红外辐射轨迹 (IRRTM)。结果输入微机储存 ,实验结束后再根据需要进行二次处理。部分受试者还作了连续摄像记录。结果 :①沿手三阴经路线显示的IRRTM :在自然条件下显示的左臂手三阴经的IRRTM(全温显示 )行程清楚可查 ;在肘部加热时诱发出的手三阴经的IRRTM ,由于体位的关系 ,上臂的心经轨迹看不到 ;沿两侧心包经路线出现的IRRTM ,轨迹的行程清楚 ,左右对称 ;前臂内侧和手掌部的热像图 (等温显示 )清楚地显示了前臂的手三阴经的路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心包经的轨迹通过掌心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了解经脉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分布是否具有共同的规律,为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组织温度测试仪”,对25名健康受试者心包经前臂段经线上郄门穴、郄门穴上2寸、郄门穴上4寸三点及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皮下1cm处深部组织温度进行检测,并进一步观察激光照射内关穴对它的影响。结果:心包经前臂段经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多数高于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但也有低于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者,有循经的表现;激光照射内关穴时经脉线上的温度上升较非经线快,停止照射后还可持续一段时间。结论:经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与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部位显著不同,有循经分布的特点;激光照射穴位,温度反应有沿经传导的趋势,说明经脉组织可能具有较好的导热性。本实验结果为阐明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提供一方面的实验根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志愿者督脉红外热成像影响的远期效应,从经络代谢热值的角度探讨其效应机制。方法经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后,纳入阳虚质志愿者19名(男8名,女11名),进行易筋经"托天桩"的规范化培训,于功法训练前常态下、3个月练功后,应用热扫描成像系统进行红外辐射轨迹及大椎、至阳、命门穴及督脉线体表代谢热值(温度)的观察,共2次。结果 (1)红外辐射轨迹观察:通过易筋经"托天桩"的练习,可诱发受试者的督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并使原有的轨迹变得更长、更宽、更加连续。(2)各检测区体表代谢热值:3个月练功后督脉线上体表代谢热值较功法训练前常态下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结论易筋经"托天桩"可提高阳虚质志愿者督脉的体表代谢热值,为经络参与人体功能的调控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人体体表经脉循行路线的自然显示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本文在红外辐射成像的基础上,提取体表强度相同的瞬时红外辐射信号,并连续加以显示。在完全没有外加因素刺激或干扰的情况下,成功地显示了体表自然存在的红外辐射轨迹。对30名自愿者进行了49次观察,记录到594条辐射轨迹。这些轨迹呈线带状,长者可通达多个体区,行程与古典十四经脉的路线基本一致或完全一致,其中约有三分之一表现得颇为典型。本文所建立的方法使我们第一次能够直观地看到人体体表自然存在的经脉循行路线,证实了古代医籍中对经络的描述,实现了多年来人们的期望和追求。这些结果更加确凿地证明经络是人体固有某种“组织”和功能,它在“外周”必然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为阐明经络的实质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命门穴前后督脉线上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变化,探讨平和体质、阳虚体质两种不同中医体质间的针刺反应时效差异。方法:选择受试者20例,采用Thermo Tracer TH9100型红外热像仪观察自然状态下电针命门穴20min期间、电针后10min红外热像图的变化。结果:(1)自然状态下,阳虚体质组受试者督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与周围组织分界较不明显且长度较短,平和体质组受试者督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连续性较好,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明显且长度较长;(2)电针20min期间,各体质组督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由四周散在分布逐渐变为向后中线集中,并有增强趋势,但不同体质组间督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和体质组针刺反应稳定时间点出现慢于阳虚体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体质组督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差异与体质间气血阴阳状态相关;各体质组电针后督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均有变化,但针刺反应稳定时间点出现具有差异性,在一定意义上间接反映出针刺反应时效与体质的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热源及其形成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 :应用红外辐射成像技术显示人体体表循经分布的红外辐射轨迹 (IRRTM ) ,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观察对象为 3 0 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 ,以红外辐射示踪仪显示人体体表的IRRTM ,并对与其相关组织的温度、氧分压和微循环状态进行了检测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结果 :①IRRTM是在人群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 ,可见之于十四经的每一条经脉 ;②IRRTM的皮肤微循环的灌注量高于其两侧对照区 ,它的形成与皮肤微循环状态密切相关 ;③冷负荷实验的结果提示 ,IRRTM的热源位于皮下一定深度的组织之中 ;④经脉线下深部组织的温度高于其两侧对照区 ;⑤经脉线下深部组织的氧分压也明显高于其两侧对照区 ;⑥针刺时经脉线上的能量代谢进一步增强 ,这种效应还可被压迫经脉线所阻断。结论 :①IRRTM的形成与皮肤微循环密切相关 ,但其主要热源位于皮下一定深度的组织之中 ,该处能量代谢活跃 ,组织温度较高 ;②经脉线下的相关组织可能是一条具有多元结构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和传递的通道 ,这一通道的实体包括了多种已知的组织 ,可能还有一些未知的因素参与 ,它的热学特性与其周围的组织有明显的不同 ;③上述实验结果为进一步弄清与经脉循行路线相关的物质基础、阐明经络的实质提供了一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氧分压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方法 :利用改进型的氧传感针 ,对 2 8名志愿者沿督脉线及其两侧旁开约 2 .5cm的非经对照点共五个水平组织中的氧分压进行了检测 ;并在自然状态下对志愿者背部进行了红外摄像观察。结果 :沿督脉红外辐射轨迹的部位 ,其深部组织的氧分压也较其两侧的非经对照点高 (P <0 .0 5)。结论 :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能量代谢旺盛 ,可能是产生沿该经脉的红外辐射轨迹的一个重要原因。提示经脉可能是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和传递相关的某种通道。  相似文献   

13.
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方法:利用针型温度传感针,对32名志愿者沿督脉线及其两侧旁开约2cm的非经对照点共5个水平的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温度进行了检测,并在自然状态下对志愿者背部进行了红外摄像观察。结果:沿督脉红外辐射轨迹的部位,其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温度较其两侧的非经对照点高(P<0·05)。结论:沿督脉循行线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温度都较高,说明该部位的能量代谢可能较为旺盛,这可能是产生沿督脉红外辐射轨迹的一个重要原因。提示经脉可能是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和传递相关的某种通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体经脉线上热传输的特性。方法:以先进的红外热成像技术为支撑,利用中医热灸的方法,在人体任脉线上的穴位与非穴位点及旁开非经非穴点加热,诱发出人体经络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结果:可观察到与古代医典和中医学理论所描述的人体任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轨迹,在加热神阙穴旁开对照点时,还观察到与人体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轨迹。对人体经络的热传输特性进行分析,揭示热在经脉线上的传输具有循经特异性。结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很难用现代医学解剖学来解释,为经络的存在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证据,对经脉线上的热传输特性的分析表明人体经脉线可能是热的良通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头面部循经感传由督脉向任脉或由任脉向督脉的交会过程 ,其重点是观察感传绕过还是直接越过口裂。方法 :1 2名循经感传显著者 ,其中观察感传由督脉向任脉的交会过程 9例 :7例针刺位于督脉线上的奇穴印堂 ,2例针刺督脉经线印堂穴上 1寸 (经上非穴点 )。观察感传由任脉向督脉的交会过程 3例 ,其中 2例分别针刺光明穴和侠溪穴 ,另 1例先针刺印堂穴 ,随后针刺膻中穴 ,同时观察督脉与任脉的感传交接情况。结果 :所有受试者均出现循经感传由督脉绕口唇到达任脉或由任脉绕口唇到达督脉的交会过程。结论 :任督脉在头面部的交会过程是以绕过口唇的方式实现的 ,这与“环唇”、“别而络唇口”的历代文献记载相吻合。上述结果支持循经感传形成机理的外周观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联合同步观察大肠经上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初步确定针刺时经脉线上组织氧分压变化的原因.方法:应用PeriFlux System 5000经皮检测5名健康志愿者大肠经脉线上的偏历上一寸、手三里和手五里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观察这两个指标针刺合谷穴时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又观察了8名志愿者在相同情况下,加热刺激合谷穴时的变化;为进一步探讨经与非经能量代谢的差别.还观察了10名志愿者的手三里和手五里两个穴位及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以便比较分析.结果:在针刺合谷穴的实验组中,对三个水平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针刺前和针刺时的平均值进行同体配对t检验,结果微循环灌注量针刺时略高于针刺前;而经皮氧分压则显著降低(P<0.01).在加热刺激合谷穴的实验组中,对三个水平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加热前和加热时的平均值分别进行t检验,结果加热刺激时经皮氧分压低于加热刺激前(P<0.01);微循环灌注量则略有升高.在非经旁开对照实验中,经线上的微循环灌注量略高于两侧旁开对照部位.结论:针刺穴位时经脉线上经皮氧分压降低是由于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所引起,而非血氧供应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17.
根据红外热像图显示的体质相关疾病经络皮温图象特点,指导中医非药物疗法应用。针对三阴病证,进行红外皮温热像图特点分析及治疗方法举例:太阴病证以腹部、四肢皮温低为主,治疗以贴敷、温灸等以温中阳。少阴病证,热化时督脉红外轨迹断续,全身皮温较高,治疗以刺络放血、针刺等调阴血;寒化时周身皮温偏低,督脉红外轨迹或有局限,治以贴敷、灸法等以温养;有独头面或手足心皮温高,余处低温者为阴盛格阳,治以贴敷、刺络放血,引火归元。厥阴病证皮温高低错杂,治疗以调和阴阳为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联合同步观察大肠经上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初步确定针刺时经脉线上组织氧分压变化的原因.方法:应用PeriFlux System 5000经皮检测5名健康志愿者大肠经脉线上的偏历上一寸、手三里和手五里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观察这两个指标针刺合谷穴时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又观察了8名志愿者在相同情况下,加热刺激合谷穴时的变化;为进一步探讨经与非经能量代谢的差别.还观察了10名志愿者的手三里和手五里两个穴位及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以便比较分析.结果:在针刺合谷穴的实验组中,对三个水平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针刺前和针刺时的平均值进行同体配对t检验,结果微循环灌注量针刺时略高于针刺前;而经皮氧分压则显著降低(P<0.01).在加热刺激合谷穴的实验组中,对三个水平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加热前和加热时的平均值分别进行t检验,结果加热刺激时经皮氧分压低于加热刺激前(P<0.01);微循环灌注量则略有升高.在非经旁开对照实验中,经线上的微循环灌注量略高于两侧旁开对照部位.结论:针刺穴位时经脉线上经皮氧分压降低是由于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所引起,而非血氧供应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