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靳秀丽  蒋世明  贾敏  刘芳艳 《西部医学》2014,26(9):1222-122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的肺动脉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多层螺旋CT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影像资料,并应用MPR、MIP、VR等后处理方法不同角度显示肺动脉及其栓子情况,观察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征象。结果23例PE病例中,中央型PE13例,周围型PE10例,CT表现为肺动脉内不规则斑块状附壁样缺损,周围有或无高密度对比剂包绕。结论多层螺旋CT对PE的诊断准确率高,可作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曹秀宇 《当代医学》2016,(34):40-41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创伤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72例创伤性骨折患者,对患者采取64排螺旋CT检查,行三维重建技术,并对比X线片诊断结果。结果 X线骨折检出率74.3%(101/136),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检出率98.5%(134/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创伤性骨折中具有显著应用效果,可清楚显示骨折粉碎和移位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必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非增强MSCT多平面重组技术对急性阑尾炎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非增强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临床疑是急性阑尾炎的急诊患者行螺旋CT常规平扫检查,全部病例扫描完成后均于工作站上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术后11例确诊为急性阑尾炎.结果对照手术病理结果,MPR重组诊断急性阑尾炎准确率88.2%,敏感性90.9%,特异性83.3%,阳性预测值90.9%,阴性预测值83.3%;常规CT检查诊断急性阑尾炎准确率41.2%,敏感性45.5%,特异性33.3%,阳性预测值55.6%,阴性预测值25.0%。本组病例主要的CT表现有阑尾增粗(6例),阑尾结石(6例),阑尾周围炎性改变(3例),蜂窝织炎(7例),阑尾脓肿(3例),盲肠、邻近小肠末端肠壁增厚(6例)。结论MPR技术能快速准确地显示阑尾及其周围组织的改变,明显提高了非增强螺旋CT诊断急性阑尾炎的准确性,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MSCTPA)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MSCTPA检查并证实为PE的患者21例,采用16层螺旋CT行肺动脉造影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结果本组21例PE患者中,主肺动脉、左及右肺动脉、叶间肺动脉、叶肺动脉、舌支肺动脉的显示率均达100%,对段肺动脉的显示率达93.3%.其中左右肺动脉栓塞共5支,叶肺动脉栓塞28支,段肺动脉栓塞65支。结论MSCTPA技术为临床及早发现并明确诊断PE的可靠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徐崇明  刘乃寅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4):1123-112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作用。方法收集经肺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PE的患者20例,原始图像进行MPR、MIP、SSD、VR等后处理,观察肺动脉及其栓子的显示情况、肺动脉栓塞征象。结果 20例中急性14例,慢性6例。7例血栓位于左右肺动脉主干,其中有4例延伸至左右肺动脉分支,为中央型;8例位于右肺动脉分支;5例位于左肺动脉分支,均为周围型。诊断正确率为100%.结论运用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PE,是目前诊断肺动脉栓塞最为快捷、安全、可靠的影像学方法。可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及疗效观察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0例疑似肋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入院后分别进行X线平片检查以及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对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X线平片检查肋骨骨折的确诊率为76.4%,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肋骨骨折的确诊率为10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是一种较为新颖的诊断方式,能够提供高分辨率三维图像,对于肋骨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苏剑  王彬生  石宁 《当代医学》2011,17(3):105-106
目的评价CT肺动脉造影(CTPA)诊断PE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6年3月~2009年11月,临床疑似肺栓塞,且在抗凝和(或)溶栓治疗前同时接受了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且病历资料完整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 180例患者中CTPA诊断PE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分别为90.5%、91.5%、91.1%。CTPA诊断PE的κ值为0.680。结论 CTPA诊断PE价值高,可作为临床疑诊肺栓塞病例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多层螺旋CT检查疑似早期肺癌,经手术、病理诊断患者,比较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的准确率。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准确性为95%,与病理诊断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1.43%;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诊断率明显高于对中央型诊断率,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早期肺癌患者,其诊断率高,为患者的确诊提供可靠依据,对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丁度彬 《中外医疗》2013,32(8):177+179-177,179
目的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技术在冠心病的诊断工作中的价值。方法该文的研究对象是2008年9月—2010年9月间73例高度怀疑冠心病的患者,在这些患者中,男41例,女32例,平均年龄为(55.37±3.7)岁,年龄范围为35~73岁,采用多层螺旋CT对患者的冠脉进行扫描,并且与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笔者发现CT检出的0级的血管87支,1级血管118支,2级血管221支,3级血管158支,经过冠状动脉造影之后的0级血管有87支,1级血管124支,2级血管279支,3级的有94支。在这次的结果中发现,584支大血管中,研究发现多层螺旋CT检测0级血管的敏感性为100%(87/87)(95%CI:100%~100%),特异性为100%(497/497)(95%CI:100%~100%),1级血管敏感性是95.16%(118/124)(95%CI:88.36%~97.60%),特异性是100%(466/472)(95%CI:100%~0%),2级血管的敏感性是79.21%(221/279)(95%CI:68.87%~83.60%),特异性为100%(305/363)(95%CI:100%~100%)。3级血管的敏感性是100%(158/158)(95%CI:100%~100%),特异性是86.94%(426/490)(95%CI:100%~100%)。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诊断狭窄程度较重和类似正常的的冠脉时敏感性较高,但是在中等狭窄的冠脉的敏感性较低,但是多层螺旋CT的特异性高,可以作为排外冠心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郭庆  王红  田向东  姚建军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2):1173-117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彩超和踝臂指数(ABI)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PA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2例2型糖尿病(T2DM)病例,对其均行CTA、彩超和ABI检查,据PAD情况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评价在糖尿病PAD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42例CTA检查27例阳性,与DSA比较CTA评估糖尿病PAD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100%,符合率82%;彩超检查18例阳性,与DSA比较彩超评估糖尿病PAD的敏感性为55%,特异性100%,符合率55%;ABI检测22例阳性病人,与DSA比较,ABI评估糖尿病PAD的敏感性为60%,特异性100%,符合率为67%。结论 CTA、彩超和ABI是诊断糖尿病PAD一种简便、有效、可行的筛查方法,CTA可以代替DSA检查糖尿病PAD。  相似文献   

11.
MSCTA三维重建技术在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血管三维重建技术(MSCTA)在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MSCTA方法确诊2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观察血栓累及的部位、表现形式及其他改变。结果急性肺动脉栓塞20例累及动脉及其分支89支,其CT表现直接征象包括:中心性充盈缺损10例、部分性充盈缺损3例、附壁性充盈缺损4例、完全阻塞性充盈缺损3例;间接征象包括肺门动脉增宽、局限性肺纹理稀疏、肺梗死、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等。(MSCTA)图像诊断显示阳性的为19例,阳性率为95%。与临床诊断符合为18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0%。结论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血管三维重建技术(MSCTA)是一种安全、快捷、有效、无创性的诊断检查方法,且诊断率较高,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黄晓刚  王治民 《甘肃医药》2009,28(6):410-4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2D/3D成像技术(2D/3D—CTA)对泌尿系病变的诊治价值。方法:35例泌尿系病变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及IVP检查。图像送至AW4.2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观察。结果:重建图像可清晰直观地显示病变的部位、性质、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以及继发改变,明显优于IVP。结论:2D/3D—CTA具有图像质量好、对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IVP检查的特点,有助于泌尿系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评估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评价肺动脉栓塞CTA表现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肺动脉栓塞36例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使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或e-Speed电子束CT行常规扫描及CTA,横轴位图像和多种后处理技术观察肺动脉改变及相关征象.结果 36例共2 070支肺动脉纳入分析,748支显示了栓塞,占36.1%.216支肺叶动脉中,75支显示了栓塞(34.7%),720支肺段动脉中,319支显示了栓塞(44.3%),1 134支亚段肺动脉中,354支显示了栓塞(31.2%).根据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危重组和非危重组.危重组15例,肺动脉栓塞指数为(56.7 4±11.3)%,中央肺动脉受累39支(43.3%),右心室最大短轴和左心室最大短轴比(RV:LV比)为(1.46±0.62).非危重组21例,肺动脉栓塞指数为(27.4±9.6)%,中央肺动脉受累36支(28.6%),RV:LV比为(1.06±0.35),两组指标测量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直观地显示有无肺动脉栓塞、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肺动脉栓塞指数>40%可作为诊断大面积肺动脉栓塞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在足部骨折、错位诊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 51例足部骨折、错位患者,分别行X线片和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检查,对照术中所见,分析比较两者在诊断和手术治疗中的指导作用.结果 X线片检查10例无法明确诊断,后经手术证实诊断错误1例,128层螺旋CT临床诊断均正确,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8.43%和100%.128层螺旋CT与X线片在明确诊断(x2=35.35,P<0.01)和手术指导方面(x2=19.49,P<0.01)有显著性差异,128层螺旋CT明显优于X线片.结论 128层螺旋CT能立体、动态地显示足部骨折、错位的形态及程度,有助于明确诊断及手术中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 2 0例行螺旋CT检查的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SOUATOMEmotion螺旋CT机 ,连续容积增强扫描。结果共分析 2 2 0支肺动脉分支 ,受累 12 6支 (5 7.3% )。造影增强后直接征象 :部分性充盈缺损 76支 ,环形附壁充盈缺损 2 7支 ,完全性充盈缺损 15支 ,中心性充盈缺损 (轨道征 ) 8支 :间接征象 :肺纹理稀 5例 ,肺梗塞 3例 ,肺动脉主干增宽 10例 ,胸腔积液 2例。结论在肺动脉栓塞诊断诊断中 ,螺旋CT是一种安全可靠 ,快速无创的方法 ,对肺动脉塞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闫国芳  张艳辉  于川波 《吉林医学》2009,30(22):2744-274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头部外伤骨折中的临床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例头面部外伤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常规颅脑CT检查,并行三维重建技术(3-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3D)和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结果:200例患者常规6~8mm轴位扫描图像中,有109例颅骨未见异常,有54例看到明确骨折,发现可疑骨折37例。采用薄层骨重建和多平面及三维重建技术后,骨质结构均显示清晰,骨折显示好,并能任意角度观察,最后可疑骨折37例中,有8例排除了骨折,29例骨折显示清楚。结论:16层螺旋CT薄层骨重建、3D和MPR结合使用对头部外伤骨折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8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中晚期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3例经过手术证实的结直肠癌病例,术前均进行平扫和三期扫描,所有病例均进行三维重建。将CT显示的影像特征与手术证实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诊断肿瘤的浆膜层浸润准确率94.59%(35/37),淋巴结转移准确率76.92%(10/13),远处脏器转移准确率61.54%(8/13),显示肿块准确率100.00%(43/43),显示供血血管准确率100.00%(24/24)。结论 8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可以较好的显示病灶及病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独特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D-二聚体以及Wells临床评分系统对肺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疑似PE患者共46例,以多层CT肺动脉造影为确诊PE的金标准,检测20例确诊为PE患者(PE组)、26例非PE患者(非PE组)及对照组14名健康受试者血浆缺血修饰白蛋白(IMA)、D-二聚体含量,利用ROC曲线分析并比较IMA、D-二聚体对PE的诊断价值。结果:PE组患者血清IMA和血浆D-二聚体均较非PE组与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ROC曲线分析,IMA的最佳界值为63.45 U/mL时,其诊断PE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0%、76.90%、75.00%、90.90%。D-二聚体的最佳界值为0.795 mg/L时,诊断PE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0%、57.70%、66.67%、89.47%。IMA联合Wells评分诊断PE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00%、38.45%、54.89%、98.20%;D-二聚体联合Wells评分诊断PE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00%、28.85%、51.29%、97.45%。结论:血清IMA可用于PE的诊断,其诊断的特异性高于血浆D-二聚体。与Wells评分结合时,血清IMA诊断PE阳性预测值比D-二聚体高,而阴性预测值和敏感性与D-二聚体相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PE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81例临床怀疑PE患者采用四排探测器多层螺旋CT行CTPA,其中26例患者行联合CT静脉造影(CT venography,CTV)。对治疗患者行CT随访观察,阴性患者3个月后电话随访。结果81例患者共进行172次CTPA,25例患者检出P(E30.9%)。11例患者检出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lism,DVT),其中10例患者合并PE。16例大面积肺栓塞患者行溶栓及抗凝治疗,其余患者9例PE患者行抗凝治疗。随访CT证实溶栓后24h,11例PE缩小,5例消失。2周和1个月复查,除1例慢性PE保持不变,5例患者见段及亚段小栓子外,其余患者栓子消失。90d复查CT,仅有1例患者PE复发。DVT于6例患者中消失,4例缩小。CTPA阴性患者3个月后电话随访无PE临床征象。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作为肺栓塞诊断与随访的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