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疾病(ASMO)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7例经手术治疗的ASM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7例患者,行肠切除术10例、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3例、肠切除及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11例、肠系膜上动脉取栓及内膜剥脱术1例、肠切除及腹主动脉至肠系膜上动脉搭桥术1例、肠切除及肠系膜上动脉取栓并右髂总至肠系膜上和腹腔干动脉逆行搭桥术1例。治愈13例,死亡14例,死亡率51.85%。13例术后患者获得随访3~24个月,随访期间再发本病者1例,经肠切除及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治愈。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合理选择术式、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6~2009年收治的8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经腹部选择性动脉造影确诊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3例,肠系膜上静脉损伤修复后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诊断血栓形成1例,手术探查证实肠系膜上动脉栓塞4例。给予溶栓治疗4例,手术治疗5例(其中1例为溶栓治疗无效者)。7例痊愈,1例合并糖尿病肾病取栓术后6d死于肾衰竭。结论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确诊困难,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9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提高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治方法。方法对9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9例全部经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加环死肠管切除端端吻合术,6例行单纯坏死肠管切除端端吻合术。3例痊愈,1例术后生存28d,其余5例均在1周内死亡。结论通过对本病临床资料的总结分析,提高了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的认识,体会到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提高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17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6年8月至2006年8月收治的17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经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和/或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1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4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2例.介入治疗4例,痊愈3例,1例中转手术,手术14例.死亡3例,病死率为17.6%.[结论]增加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有效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自2004-2009年收治的10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者均手术证实.术后死亡5例,治愈5例.结论:剧烈而没有相应体征的腹痛、器质性和并发心房纤颤的心脏病、胃肠排空异常是该病的三联征,有助于早期诊断,选择性动脉造影有重要诊断意义.提高外科医生对本病认识水平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我院2000~2005年来收治的8例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经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取栓及部分小肠切除术1例,7例为部分小肠坏死而行部分小肠切除术,7例痊愈,死亡1例。结论 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肠系膜上动脉急性栓塞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平  唐小斌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2):2150-2151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4年4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42例SMA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2例患者中,均有动脉硬化闭塞症、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或栓塞病史;临床表现为剧烈的腹痛、早期的胃肠排空等;行多普勒超声及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确诊28例,早期诊断率为67%;肠系膜上动脉造影24例,均能确诊,早期诊断率为100%;误诊3例,误诊率7%。行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术21例,肠系膜上动脉旁路术5例,肠切除吻合术16例。29例康复出院,13例死亡,病死率31%。死亡原因,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吻合口漏致感染性休克3例,短肠综合征2例,心肌梗死2例。结论:提高对SMAE的认识,早期、及时、正确作出诊断和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和生存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早期CT血管成像影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AMI)早期CT血管成像(CTA)的影像特征,为AMI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AMI患者的CTA检查资料。结果 9例中1例发现肠系膜上动脉血栓,1例发现肠系膜上动脉分支血栓,2例发现肠系膜下动脉血栓,1例发现肠系膜上静脉血栓,1例发现肠系膜上静脉分支血栓,3例发现肠系膜下静脉血栓;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血栓;9例血栓性肠坏死,治愈4例(44.44%,4/9),死亡5例(55.56%,5/9)。结论 AMI早期诊断困难,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早期诊断CT检查诊断意义不大,CTA以及选择性肠系膜DSA检查有确诊意义;CTA在AMI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5例诊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15例患者中4例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并溶栓,5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6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加坏死肠管切除术。结果:15例患者中10例痊愈出院,5例患者死亡,总病死率33.3%。结论:手术治疗仍是目前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探查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肠系膜上动脉闭塞8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是一种少见的急腹症,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常常延误诊治,早期确诊率低,经剖腹探查确诊后,多已发生肠坏死。现对我院2000年10月至2004年12月诊治的8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小肠坏死的病因及其临床特征,提高急性小肠坏死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03-01-2012—12收治的急性小肠坏死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临床表现、并发症、影像学检查、血液学检查、病理检查等相关资料,归纳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共收集急性小肠坏死病例90例,其中嵌顿疝26例、粘连24例、肠扭转22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9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5例、腹部闭合性损伤3例、肠套叠1例。全组治愈81例,病情危重自动放弃4例,死亡5例。结论:急性小肠坏死病因复杂,早期诊断困难,及时行手术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属于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是一种由于栓子的脱落或动脉血栓形成而导致肠管急性缺血坏死的外科急腹症,具有早期误诊率高、死亡率高(60~100%)[1]、预后差等特点。现将我院2010年收治的2例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对此病的警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早期诊断及导管溶栓治疗疗效。方法 15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均行动脉内导管溶栓治疗。结果患者均置管成功,经尿激酶导管溶栓血栓完全溶解10例,中转开腹取栓5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多层螺旋CT动脉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有助于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早期诊断,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技巧、早期导管溶栓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肠系膜血管CTA诊断小肠缺血病因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系膜血管CTA诊断小肠缺血病因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小肠缺血患者的肠系膜血管CTA表现,12例为急性缺血,10例为慢性缺血。分析内容包括肠系膜血管有无狭窄、扩张、充盈缺损、聚集、移位。结果:12例急性缺血病人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例,CTA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突然中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5例,表现为管腔内充盈缺损;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血栓3例,表现为管腔内完全性或不全性充盈缺损;肠系膜上动脉夹层2例,表现为真假腔形成及之间的内膜片。10例慢性缺血病人中,粥样硬化性缺血6例,4例CTA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2例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闭塞伴Riolan血管弓形成;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动脉瘤2例,表现为管腔球形扩张;系统性红斑狼疮性缺血性肠病2例,表现为肠系膜血管增粗、“梳状”排列。结论:肠系膜血管CTA能够明确诊断小肠缺血的病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急性肠系膜血栓是一种发病率低、死亡率高(20%~50%)的缺血性肠道疾病。由于该病的症状和体征均不典型,临床误诊率较高。通过分析肠系膜血栓引起肠系膜血管急性血循环障碍,导致肠管缺血坏死,临床上易误诊造成严重后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88年来治疗的10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痊愈,2例死亡。结论:肠系膜血栓早期诊断是关键,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才能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原则,以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对10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手术治疗,均病理确诊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术前3例CT检查明确诊断,7例误诊。8例治愈,2例死亡。结论:对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应及早诊断及手术治疗,术后辅以抗凝治疗,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acute mesenteric vascular occlusion,AMVO)是指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所致肠管血运障碍,肠管失去蠕动机能的血管性肠梗阻,发病率占肠梗阻的0.3%~0.7%[1],是引起外科急腹症的少见疾病[2]。该病常发病急、发展快,且临床因认识不足而误诊,早期诊断较困难,而一旦发生广泛的肠梗塞坏死,则预后凶险,病死率很高。我院1996年8月~2005年5月收治AMVO患者9例,现将临床特点和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1996年8月~2005年5月我院共收治HMVO患者9例,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4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2例,肠系膜上静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996-01-2009-10收治的13例AM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前确诊4例,其中2例保守治疗成功。11例手术治疗,平均切除肠管240cm。10例治愈,3例死亡。结论:厌食、腹部饱胀不适,症状和体征不符的腹痛和可能存在的高凝状态是早期诊断的线索,彩色多普勒及CT扫描血管重建检查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技术在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25例急性下肢动脉闭塞介入治疗的经验。采用动脉内直接溶栓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动脉直径〉3mm)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结果经术后3个月-8年临床观察急性单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100%(14/14例),多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54.5%(6/11例),血管总再通率为80%(20/25例)。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技术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动静脉血管闭塞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总结2005—06~2011—05收治的69例急性肠系膜动静脉血管闭塞患者,根据CT血管造影(CTA)或手术所见将患者分为肠系膜动脉闭塞组和肠系膜静脉闭塞组。总结其临床特征,并分别记录两组肠坏死例数、发病至就诊的间隔时间及入院后即刻测定的静脉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D-二聚体(D—dimer)数值。结果①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AMVO)患者初次就诊时均有腹痛表现,其中超过70%表现为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组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急性肠系膜静脉闭塞组(r=6.683,P=0.010);长期吸烟在诱发AMVO中具有重要意义;②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组就诊时发生的肠坏死率显著高于急性肠系膜静脉闭塞组(χ2=10.177,P〈0.01);③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组发病至就诊的间隔时间明显低于急性肠系膜静脉闭塞组[(47.1±39.0)hvs(154.6±62.6)h,P〈0.01];N%、WBC均数水平高于急性肠系膜静脉闭塞组,其中N%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0.89±0.08vs0.73±0.19,P〈0.01),而两组WB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dimer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值高限,但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组明显低于急性肠系膜静脉闭塞组[(2.4±3.0)μg/mLvs(10.8±7.2)μg/mL,P〈0.01]。以D—dimer水平3.0μg/mL为截值鉴别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和静脉闭塞有较高的敏感性(82.0%)和特异性(78.9%)。结论急性肠系膜动静脉血管闭塞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间存在差异,检测D—dimer有助于急性肠系膜动脉与静脉闭塞间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