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6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节段髂股动脉闭塞症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6月间采用髂动脉支架植入联合股动脉内膜剥脱+补片成形术治疗的多节段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36例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49~ 87岁,平均65岁.对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术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不同Fontaine分级患者间一期通畅率的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筛选影响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因素等.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34例(94.4%)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平均随访24.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72.2%,辅助一期通畅率为83.3%,二期通畅率为94.4%.生存分析显示FontaineⅡ级患者一期通畅率明显高于Ⅲ、Ⅳ级患者(P =0.041、0.012).Cox回归分析未发现影响术后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因素.结论 髂动脉支架植入联合股动脉内膜剥脱+补片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髂股动脉闭塞症的有效方法,随访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常规顺行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失败时使用透视引导下逆行开通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股浅动脉长段和(或)腘动脉闭塞患者,经股动脉入路顺行开通失败时,在透视引导下用21 G穿刺针逆行穿刺远端动脉,以0.018英寸导丝配合支持导管通过闭塞段并超选择性插入近端导管,贯穿导丝后对病变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踝肱指数与经皮氧分压的变化。结果全部患者逆行穿刺技术均获成功,闭塞段股浅动脉、腘动脉均获开通,术后6个月踝肱指数与经皮氧分压较术前显著提高分别为(0.27±0.17)比(0.56±0.22),P=0.004,(19.0±4.2)mm Hg比(44.0±6.5)mm Hg(1 mm Hg=0.133 k Pa),P=0.001。未出现出血,动脉瘤,动静脉瘘,血栓形成等并发症,1例患者2个月后再发间歇性跛行症状。结论在顺行开通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失败时,透视引导下远端动脉逆行开通技术是一种高成功率与安全性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范围涵盖了从腓肠肌静脉丛至广泛多节段的腘、股、髂股、股和下腔静脉血栓.DVT是第三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年发病率为108/10万,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ET)易感率男性高于女性,40岁后发病率迅速上升[1].雨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发病率可达66/10万.  相似文献   
4.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是造成下肢动脉严重缺血的主要原因.2007年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对下肢动脉病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级,认为A级和B级病变首选介入治疗,C级以上特别是D级的病变推荐开放手术[1].但C级以上患者通常都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开放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都较高,因此,我们尝试联合开放和腔内手术来处理这类病变,以期获得更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小隐静脉顺行插管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37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经小隐静脉顺行插管尿激酶溶栓术.结果 所有病例均置管成功,接受尿激酶40万U/d,留管时间平均5.7(4~9)d.血栓完全溶解29例,部分溶解8例.结论 经小隐静脉顺行插管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stenting,CAS)治疗颅外颈动脉硬化狭窄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12月,分别采用CEA(CEA组,36例)和CAS(CAS组,27例)治疗63例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男42例,女21例;年龄52~79岁,平均67.5岁。左侧28例,右侧35例。颈动脉狭窄度为60%~95%,平均79%。主要临床症状为中风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头颅CT检查:24例有陈旧性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22例见多发性腔隙性CI,余17例未见明显异常。分析两种术式治疗后7 d内脑部、心血管及局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7 d内CEA组3例(8.3%)出现脑部并发症,2例(5.6%)出现心血管并发症,5例(13.9%)出现局部并发症;CAS组8例(29.6%)出现脑部并发症,1例(3.7%)出现心血管并发症,3例(11.1%)出现局部并发症;CAS组患者脑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5,P=0.028);但两组心血管、局部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外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CEA是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在一定水平的脉冲电场刺激的作用下,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生长情况,并与传统静态细胞培养下的细胞作比较,从而探究脉冲电场刺激对细胞的生长率、黏附率所产生的影响。方法构建聚己内酯(PCL)纳米纤维支架,将人内皮祖细胞接种于已缝有PCL的电刺激反应器上,按照0V、1V、2V、4V的电压分组,分别反应1h、2h,采用HE切片、电镜、MTT等方法,观察细胞在PCL上的黏附情况及细胞活力。结果通过脉冲电场刺激的方法,细胞黏附效率得以进一步提高,与传统静态培养下的细胞相比,经过脉冲电场刺激的细胞更易在PCL支架表面黏附与生长,而50Hz,2V/cm的条件即是诱导细胞黏附的最佳环境条件。结论脉冲电场刺激的应用在组织工程学方面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观察内皮生长晕细胞(EOCs)在纳米PLLA有序膜表面黏附、增殖的情况,为优化组织工程材料提供一种新途径。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PLLA纤维支架,进行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改性及I型胶原表面涂覆,与EOCs复合培养。采用细胞生长曲线和光镜、荧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支架材料对种子细胞黏附、增殖、形态特征等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制得的纳米PLLA纤维孔径为300~400 nm,孔隙率〉90%;有序膜和超级有序膜组吸光度A值与无序膜、单纯细胞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细胞在支架膜上生长良好,纳米无序膜细胞生长较散在、杂乱;有良好空间定向效果的有序纤维及超级有序纤维支架有利于细胞沿纤维定向附着、伸展、增殖,分泌胞外基质,而超级有序膜更有利于保持其结构。内皮生长晕细胞是理想的血管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纳米PLLA有序及超级有序膜支架能促进种子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增殖,并能较好地保持细胞的形态,是一种理想的血管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9.
背景:各种类型人工血管植入机体静脉后,由于血液与人工血管材料表面的不相容性和静脉内血流慢、压力低等原因,极易导致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目的:观察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表面固化肝素后代替犬下腔静脉的表面抗凝血性能和长期通畅效果。方法:将壳聚糖分子中引入光敏基团后,通过光化学固定至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表面,在酸性条件下将肝素以离子键形式接枝到壳聚糖上,在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表面形成光滑的肝素层。以固化肝素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与未处理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间置代替犬下腔静脉,检测其抗凝血性能。结果与结论:固化肝素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植入后2周、1个月人工血管内壁光滑,仅有少量附壁血栓形成,无充盈缺损,吻合口无狭窄,通畅率达100%;未处理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植入后1周即显示人工血管内附有大量血栓成分,完全堵塞,形成丰富的侧枝。说明固化肝素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是一种理想的下腔静脉替代物。  相似文献   
10.
<正>1概述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严重的致死性疾病之一,一旦瘤体破裂,死亡率高达90%以上[1];在所有疾病死亡原因中位列第13位[2,3]。一般认为,男性、老年、家族史、吸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